• 趋势
    2014年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几大趋势 毫无疑问,移动化正改变着企业。如今,企业移动化发展大多运用案例中心来提高生产力,企业为忙碌的员工配备移动设备,从而保证其工作效率;企业也为客户提供多项选择,从而提高收益,例如,提供定位和在线状态服务等新特性。 这种破旧立新的商业模式转变也给企业带来一定混乱。许多企业争相制定移动化战略,但其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够具体的目标以及组织惰性使得移动化战略执行效果不佳。企业必须尽快适应移动技术变革,否则将落后于适应力强的竞争对手。 Gartner认为,2014年最能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1)身份设别和访问权限管理(IAM) 企业必须有能力进行用户认证和把关特定企业资源访问权限。就IAM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单点登录、自适应访问控制以及用户隐私。移动设备的小尺寸不便于设置安全性高的密码,而且用户希望登陆后即能获取所需资源来开展工作。自适应访问控制涉及附加上下文信息,例如用户定位,行为模式等,这有助于提高身份认证安全性,同时减少移动应用使用风险。定位数据确实能加强认证可靠性,但也使得人们对隐私安全的忧虑与时俱增。 2)安全和风险 手机用户常访问可能存于设备或私人/公开云端的敏感应用及数据。如今存在许多跨平台安全控制手段,如认证、加密、设备清理以及反恶意软件安装等。不过,由于这些方法安全程度各不相同,且应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因此安全管理服务提供商很难对所有类型设备提供统一解决方案。云端安全是整个移动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对它的评估也是必要的。 3)移动应用开发 用户体验(UX)几乎已成为所有移动化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多数开发商或多或少都知道用户体验对B2C应用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其对B2E应用而言却并非如此。一些企业应用过时且设计不佳,通常来讲,员工们若是可以选择,是不会使用这些应用的。特别是一些在IT行业工作的员工,他们可以使用比企业应用操作更便捷的消费性应用。除此之外,“影子 IT”问题的存在几不可察,也可能导致安全性风险的上升。   4)内容及协作 移动设备正改变着人们交流,合作、内容创建和社交软件使用方式。IT行业常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解决在办公场所使用iPad的问题——移动应用不同于电脑应用,尤其是iPad这样更多用于阅览输出而非编辑输入的移动设备。 解决Dropbox的问题——许多员工使用消费性的文件同步应用来保证自己所有设备上的文件更新,比如Dropbox,这就可能使企业信息面临被泄露的风险。 手机与社交软件的关系——多数知识型员工可从频繁使用手机中获益,即参与到企业的社交网络中来。   5)IT基础设施建设 用户对无线网络覆盖率的需求正推动着IT行业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们也希望无线局域网(WLAN)能像有线局域网一样快速、稳定地运行。由于企业日益依赖WLAN进行重要通讯,因而网络设计,网络管理以及问题诊断等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然而,WLAN的设计初衷并不是用于提供关键性服务,且WLAN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性能低下、覆盖率低以及缺乏对个人设备服务的考虑。企业还须处理BYOD战略涉及网站间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要求,这可能需要增加网络容量,进行带宽管理,区分BYOD及企业设备,增加IP语音服务及扩展移动网络接入点。 6)BYOD管理 自引进PC以来,BYOD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客户端计算发展。高德纳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接受其调查的CIO中有38%都将在2016年停止向其员工提供个人设备。但是,IT行业正不可逆转地向着BYOD趋势发展,这意味着要不断满足员工们在使用个人设备中的各种需求。BYOD的发展加剧了信息安全性,设备管理,工作空间交付带来的挑战,而终端安全控制,移动应用管理工具,工作空间交付机制又无法兼顾种类繁多的手机平台。因此,IT从业者、管理者们应与用户共同努力,积极制定策略,进行实践并预测未来人们对BYOD的需求。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趋势
    2014年05月19日
  • 趋势
    大数据调查,趋势将会如何?——信息图 【图片来自:云图网】 查:据国外商业智能软件开发公司Jaspersoft调查,投资在大数据上的规划和资金都在逐年上升,36%的人有投资大数据的计划,大数据前景大好,最受欢迎的大数据类型是CRM,金融领域和电子商务。
    趋势
    2014年05月04日
  • 趋势
    2014年HR技术领域八种发展趋势 全球化、社交平台革命、移动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2013年HR技术的格局。如果说2013年充满了变化,那么2014年就是决定掌控权的一年。专家预测了HR技术领域在2014年的八个发展趋势。   全球化、社交平台革命、移动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2013年HR技术的格局。如果说2013年充满了变化,那么2014年就是决定掌控权的一年。专家预测了HR技术领域在2014年的八个发展趋势。   第一,继续融合。供应商们期望提供一整套能够满足每一位HR需求的软件,从招聘和新员工培训,到绩效管理以及薪资和考评,一应俱全。现在他们正面对比较棘手的情况:如何将所有功能无缝整合到一个单独的产品中。   第二,有特点的创业公司是新的收购目标。购买而非创建,这一趋势在2014年依然不会停止。主流供应商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小型创业公司,帮助开拓公司的招聘、人才管理和其他HR产品。   第三,企业内的HR系统最终会升级。最近有研究表明,超过五成企业都有意向升级或更换HR系统。然而,由于一些系统太过陈旧和定制化,更新过程并不会进行得很顺利。   第四,企业明白了如何进行具体的劳动力分析。企业在2014年将重点关注能够获取哪些员工相关的数据资源,通过这些资源能够分析出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寻找和保留人才。   第五,移动技术将被优先考虑。HR技术的开发者将以移动应用为首要前提,然后再考虑更为传统的PC平台。   第六,员工评估不断增加。劳动力分析之所以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立足点,是因为量化员工的技能比起分析财务结果或IT指标要难得多。在HR的测量指标当中有很多变量,但在2014年,量化软技能的评估工具将会有所进步,使员工评估更加精准。   第七,社交媒体变得全公司适用。近年来,许多人才管理套件在开发时会加上自己的社交协作层,来满足业务上对社交媒体的需求,但是现在这显得过于封闭。最好的工具应该是把HR部门的活动并流到整个公司更大的范围里。   第八,客户关系管理(CRM)有助于社会招聘。2013年很多企业都喜欢在Facebook、 Twitter 和YouTube的页面上吸引人才,但其实这只能做个广告,很难跟踪和管理。招聘客户关系管理工具是一款人才搜索引擎,许多平台已经开始利用这一工具满足招聘需求。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趋势
    2014年04月24日
  • 趋势
    2014年在线教育的四个趋势 作者:Rose Mary 翻译: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崔娟 展望未来,今年世界各地企业主必定在董事会提出明确的计划确保他们在2014年获得成功,在线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业界预计在2012年到2015年之间在线教育在营业额上增长约10%,所以教育者和教育初创企业应该注意今年的学习增长趋势并利用他们促进经济收入。   忙碌的学习   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的教育者,甚至是学生都逐渐觉得“夜长日短”,迅速接收信息将是影响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生们和员工需要考前或专业认证测试前临时的满足感。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教育人员设计的教学材料或者讲义必须要支持移动设备,并且能够轻易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市场上其他各类的智能设备上。   按需学习   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一位学生或者员工在不到一小时之后就要参加一场测试,而他之前并没有对测试做任何准备—或者,他们学了,只是在临进考场时将复习资料落在家里了。现在他们不需要急急忙忙的跑回家取资料,只需要拿出智能设备,找一份约20分钟的专门讲某个知识点的视频,简单的做一个快速复习。这也就是说,2014年,学生们的阅读材料越短,他们获得信息就越快。同时,教育者和初创公司也应该开发适用于各种在线教育管理系统和平台的材料,满足他们的高曝光率需求。   游戏化 游戏化是2012-2013年在线教育中的关键词,这种热度将在2014年得以持续。现在游戏化仅仅是指将人们用于玩在线视频游戏的时间,用于在线教育。移动及互联网教育app的应用已经开始抓住要点了—谷歌发布了其教育类Google Play Store,我们也能预计,在未来,苹果系统也将发布独立的在线教育平台商店。通过这次竞争,我们有望看到学习管理系统发生变革性变化。   视频教学(微课)   是的,大家都知道,视频已经被用于网络教育领域,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为员工提供视频培训的方式呈现。但是,人们对于短小、直接的小视频的需要将会提高视频作为教学工具的使用,因为这种视频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以视觉功能跨越语言障碍。  
    趋势
    2014年04月22日
  • 趋势
    【HR必知】网络时代,未来招聘领域的20个趋势 如果能清晰地分辨未来将发生什么,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Dr. John Sullivan对未来招聘潮流的见解,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招聘技术趋势 移动平台占主导地位:在招聘领域,移动平台的优势将得到持续地提升。那些最好的公司将允许求职者直接通过手机申请工作;那些领先的公司,还将把内部网络招聘程序搬到公司管理者或招聘官的手机上;大量的创业公司还将加强以招聘为核心的移动应用开发。 Linkedin成为社交媒体的NO.1:Linkedin的入口将被广泛使用,并且最终成为吸引被动求职者的首要招聘工具。Twitter在招聘上的应用也会增长,而Facebook在招聘领域则会有所衰落。关注招聘和雇主品牌的Glassdoor.com将对社交媒体站点形成冲击。 求职者在线评估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确保管理者们看到的都是高质量的求职者名单,在求职者申请高端职位之前,通常都会要求在线完成一个简短且高效的、关于技术常识和技能评估的测试。   招聘标准趋势 预测分析将取代传统标准:很多当前的招聘标准作为决策工具都是无效的,因为它们仅仅只代表过去一年发生的。一个可变的预测分析能帮助你了解即将发生的,以保证你能及时作为,并预防问题。预测标准是建立在预测劳动机会/供应以及预测公司即将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它同时可以分析在关键工作上即将的员工流失率,预测哪些岗位将有大量的招聘需求,规划哪些招聘和评估做法会对招聘的质量产生影响。 招聘将量化收益:迫于业务压力,招聘也需量化它在收入上的影响以及其投资回报率。为对企业收益产生正面的影响,招聘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员工、更快地招聘、使用更好的来源(譬如说推荐)、提升多样化的招聘,并且拥有强有力的雇主品牌。 自谷歌传播而来的数据驱动招聘:通过使用公司的“数据中心”和运算法则驱动模型,谷歌获得了招聘上的巨大成功。其他招聘领导者开始意识到,相对数据驱动的方式,当前“经历-试用”模型效果已然不佳。   竞争分析趋势   竞争分析和情报放在议事日程上:在当前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里,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都备受外界关注。招聘也不能忽视这个潮流,所以招聘领域的竞争分析和情报角色正在日益加重,招聘模块也将开发跟踪及评估竞争对手招聘动向的计划。它将持续权衡你们公司和其他人在招聘项目的特色及效果,以确保你的招聘方式能够保证企业维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企业开始绘制未来的人才池:众所周知,伟大的招聘都是积极且具备前瞻性的。领先的公司开始追踪工作在竞争对手企业里的顶级人才。他们也将利用专业的社区和持续的员工推荐,去开发关键工作岗位高端人才的人才池。 招聘目标趋势 关注招聘创新者:像苹果、谷歌、Facebook这类创新驱动公司的成功,证明了招聘、保留和管理创新者,能收获较高的经济影响。招聘流程将会开始发生转变,变得更加以数据为导向,以便于能成功理解创新者,然后招聘到这些被大多数招聘系统拒绝的高价值个体。 老雇员变成首要的目标:因为大规模裁员,很多公司都流失大量顶级人才。随着经济好转,最好的公司都致力于唤回拥有良好历史记录的前雇员,重新聘用老雇员占比将达到15%. 销售线索和信用卡信息进入主流招聘:我经常称销售线索为“在招聘中唯一最强大但是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招聘官几乎都忽略了大量的潜在候选人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它们就在市场和销售线索的渠道里。那些研究并利用这些渠道寻找候选人的,将会变得非常强大、准确和经济。 直接采购变成首要重点:领先的公司从招聘主动求职者(当前企业招聘所有候选人中的60%-90%都是主动求职者)开始逐步转向运用社交媒体渠道和社交媒体驱动员工推荐的形式,直接采购当前在职的顶级人才。 多样化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企业将从关注本土市场跨越到关注全球市场。企业将评估全球多样化的商业影响,特别是针对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他们将招聘更多关注全球多样化的职业经理人和职员。 市场调研同样适用于招聘:招聘官寻找人才将从本土拓展到全球市场,由于求职者的期望持续处于不稳定,关于“求职者想要什么”和“如何找工作”这些老话题将被重新审视。最终成为主流的新解决方案,将是借用现有的市场调研,理解你的消费者模型(例如CRM)。为了完全理解、吸引你的顶级求职者,并向其有效推销,招聘将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关注重点群体,以识别新求职方法、新兴候选人预期以及他们的“工作验收标准”。   校园招聘趋势 远程校园招聘取代校园宣讲: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现在都喜欢上网或玩社交媒体,一个高端趋势将是远程校园招聘项目。取代拜访少数重点院校,前沿的公司将聚焦在更多院校里少数顶级学生身上。远程实时视频面试、竞赛、在线评估和模拟将被应用于学生和实习评价上。 大学推荐成为最有力的招聘工具: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相互间有很好的联系(甚至跨院校)。于是,领先的企业将意识到推荐招聘模型是如此有效。借助当前的大学招聘、实习生、职员和其他重点院校学生的推荐,企业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 高校雇主品牌有了自己的内涵:顶级企业最终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的高校雇主品牌是独立的,并且它应该有针对性的品牌战略。于是,“高校雇主品牌”和价值主张将被单独开发和衡量。   总体招聘趋势 整合最终开始深化:由于其他商业模块开始成功整合(如供应链),招聘将越来越接近于整合,和薪酬、开发、绩效管理和继任计划进行无缝衔接。只有最好的公司才能识别提升凝聚力、团队协作和整合不同人才管理模块的关键要素。 意识到优化的重要性:持续的预算和资源的短缺会增加招聘领导者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优化他们的服务,识别并优先关注他们所服务的高影响力的重要业务单位、关键工作及高价值经理人。 招聘破裂的区域会小幅提升:事实上,很多招聘功能都没有常规的战略,对现有招聘战略或战略计划的理解将持续妨碍招聘的有效性和战略影响。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经理,对招聘服务的满意度将持续走低,直到招聘功能采用CRM和市场调研模型。相比外部的社交媒体资源,企业的招聘站点将继续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即便在最好的公司,对新招聘的资源识别流程也不会特别准确。最后一点,招聘市场的供应商联合的潮流还将限制选择和创新。   【文章来源:招聘新视野】
    趋势
    2014年04月10日
  • 趋势
    影响HR明天的5个技术必然和10大发展趋势 在日前结束的Oracle HCM World大会上,Accenture和Oracle联手推出了它们的研究报告:   The Future of HR—Five Technology Imperatives Tak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alent management Use analytics to power HR decision making Extend HR and talent management out to the workforce Take advantage of advanced recruiting tools Leverage the cloud for efficiency and agility   村长译文如下,   HR未来 - 五个技术的必然 人才管理一体化 用数据分析来支持HR决策 HR/人才管理延伸到劳动力管理 更好地利用高级的招聘工具 利用云来提高效率和敏捷度   这份研究报告是基于早期埃森哲调查《10大趋势影响HR的明天》     能随时、随地的接触到各种技能 能够个性化管理所有员工 劳动力延伸的崛起 技术将颠覆HR 全球人才格局的重置 社交媒体让工作更民主 人才管理和行为分析的平衡 HR主动的敏捷性组织 HR需要在一个复杂世界里平衡风险和隐私 HR将交付更多的无缝员工体验 来自村长: 村长是了猎头服务平台『基摩村』和移动社交招聘工具『玄德招聘』创始人,平时关注前沿的招聘理念和动向。订阅“村长”微信,可以不定时获得村长对招聘市场的精选唠叨和吐槽。 要是觉得无聊的有趣也欢迎转发给你周围的招聘朋友。
    趋势
    2014年02月12日
  • 趋势
    微信红包会怎样革了招聘的命 微信红包现象对招聘业态的启示     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用一个红包游戏结果了支付宝,几天之内绑定银行储蓄卡1个亿(实际可能是几千万),惊叹之余,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招聘业态的转型。 微信红包为什么能赢?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大。请看 【迄今为止对微信和淘宝最赤裸的分析】。文章中剖析道: “ 微信对阿里,就像《三体》里的高维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  六.支付宝是支付工具,而微信支付只是以微信为基础,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和底层架构。” 作者绝对是业内高人,对微信和淘宝、支付宝的异同分析的一针见血! 文章发布于2013年12月26日,而微信支付发动对支付宝的首轮攻击是2014年1月初和嘀嘀打车合作,决战是微信5.2版本1月25日上线,推出微信红包,几天之内就把支付宝8年的“群众基础”打破,许多人在刚开始收到微信红包时还在问:我没有支付宝可怎么收钱呀?现在连我的父母都知道微信支付需要绑定储蓄卡了。   颠覆性的创新绝不会老老实实的和你正面交锋,它会突然从斜刺里窜出来抄了你的后路,让你直接崩溃。(另一个例子是早上读到的高华教授的关于蒋介石的400万国军为什么会在48、49年几乎一年之间大败于毛泽东的解放军)   可这和招聘业态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先谈谈目前的招聘业态的转型趋势: 1、网络广告招聘市场正在加速向垂直化、社区化演进,简历库模式向精准营销演进; 2、社交招聘的概念逐渐被接受,社交招聘落地的模式逐渐清晰,或注重传播、或注重粉丝经营、或作为新兴简历获取的渠道、或作为候选人关系管理的工具,不一而足;3、猎头市场正面临着大变革前夜的暴风骤雨,靠信息垄断和客户关系高价买卖人头的模式无法延续,猎头顾问必须向雇主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而中介费用被不断压缩; 4、企业内部猎头、企业招聘职能的外包逐渐兴起,招聘职能变得更加专业化; 5、企业主开始注重内部雇主品牌建设以增加内外部的凝聚力; 6、招聘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尝试创新方法,很多聚焦于利用企业员工内推来改进招聘效率。 这情景很有点像当年的阿里或者淘宝、支付宝:阿里为中小企业主搭建了B2B交易平台,使外贸公司的中介地位丧失价值,犹如目前那些不专业、不专注的猎头公司必将被趋势淘汰;淘宝、支付宝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可信的平台交易服务,使消费者购物更加灵活方便,拥有更多的议价谈判权,犹如今天有能力的求职者,与其说是他们在求职,不如说是企业在求才,话语权永远在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  传统招聘网站、猎头和企业招聘部门已经面临很大的转型压力,大家都在探索转型的出路。   但目前的招聘领域还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看不太清那种模式会更加成功,就算是已经在北美获得巨大成功的Linkedin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不可能一统天下,甚至感觉会难以立足。 那么如果你是招聘第三方或者有想法的招聘管理者,你能想象一下在招聘领域,什么才算做从高纬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吗?   这是我的假想:   1、招聘工具不应该特地为招聘专业人员服务,而是为求职者和实际用人的人直接提供服务,这叫 - 去中心化或者去媒化 2、找工作不应该从准备简历开始,找人也不应该从创造职位说明开始,简历和职位说明只是一种被乔装打扮了的媒介,往往增加了信息噪音,有大害而无小益;人才和雇主都应该从人脉关系的信任度入手去寻找对方、打量对法、考验对方,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应该从金钱交易关系转换为合伙人关系 3、将招聘人才或者找工作这种低频但非常重的“一时之需”转变为高频但非常量轻的“常年刚需”;找朋友,找导师,找贵人,找合伙人,找兄弟,这才是人性的常年刚需。 4、别向企业雇主去收钱,发给我个人就收钱?满大街都是人,你怎么证明你找的这个人就是我要的人?就是能给我干好活的人?无论你提供的人才是否符合招聘录取标准,招聘评测本身就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情:用过去的用人经验来观察目前乔装打扮的候选人以推断这个人变成雇员后的绩效表现?哎,有没有听说过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就算你判断准确,人是能人,可你的目的不是买个能人,而是让这个能人在你这块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不这样的是吗?那么怎么办?向候选人收钱,因为你帮他找到了心仪一辈子的好工作。 5、评测在应聘那一刻就开始了,甚至要早于你的应聘动作。但对雇主的考察一直就在进行,从未停止,哪怕你都没有想过要去应聘(品牌的力量) 如果有这样的平台或者工具,完全颠覆了目前我们对于招聘求职的三观,只会有两种可能:原有的模式被颠覆或者新模式被斩杀。 我认为颠覆者迟早会来,如果不幸被杀者一则是因为颠覆得还不够,二则不够坚持。 微信、LinkedIn、微博或是其它的什么,哪个是你看好的传统招聘方案杀手呢?   作者:亚瑟王  德勤中国招聘总监!
    趋势
    2014年02月11日
  • 趋势
    招聘,下一个被互联网彻底颠覆的行业?!   ● Rocky Zeng  HiAll合伙人/ 文 当所有媒体都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传统行业如何被互联网颠覆,我们有理由相信,招聘行业是下一个。互联网的本质是消灭中间环节,匹配两方,一边是海量的供给,高效匹配另外一边海量的需求,所以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然而招聘行业很令人匪夷所思,一方面企业招聘成本逐年升高、合适的人越来越难招,另外一方面一批批的求职者又求职无门。 从国内外创新企业的实践可以看到,借助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便捷,能实现人肉式的候选人主动搜索、建立人才池塘,更精准的匹配雇主和候选人,将能实现让天下没有难招聘的人才,没有难找的工作。 首先,招聘行业是一个传统得掉渣的行业。 1. 守旧的模式: 无论是51job等传统招聘网站还是他们的干爹Monster,本质还是20年前Monster成立时候的模式,即报纸招聘板块的线上版,细分领域的58同城(或Craigslist),因此从基因来讲,他们根本不是互联网企业,只是一个披着互联网皮的传统媒体,或者是网站加人工的半自动产品。从招聘结果来看,随着招聘信息爆炸、求职者的盲目海投,海量的简历某种程度上对于雇主来讲,已经变成负担,一封封的垃圾邮件,无法从中选出合适的人 2.保守的群体: 相比市场部或研发,绝大部分公司的HR是相对保守的群体,这是由其内部支持部门的地位决定的。一方面HR被招人难折磨,一方面他们也担心新模式无法奏效而带来风险,因此很多HR宁愿选择去三大招聘网站投放无法预期效果的广告,宁愿青睐成本高,但按结果付费很保险的猎头。从另外一个角度,HR尝试新模式的胆怯是源于KPI的考核标准未制定,ROI难衡量,这也是互联网技术能够发挥的空间。 其次,看看国外的招聘行业在发生什么? 变革,是这几年全球招聘行业创新的关键词,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招聘精准性和效率提升。从UnderCoverRecruiter的一篇文章(TOP 30 SOCIALRECRUITING TOOLS)以及Crunchbase的创业企业融资数据可以看到,国外去年热门的新兴招聘企业(除去Linkedin、Glassdoor等已成功验证的模式),有近1/3是人才关系管理;有1/4是人才搜索类,即借助大数据主动挖掘潜在候选人;有1/5是人才筛选的创新,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Pre-Assesment和面试,还有1/5是垂直行业尤其技术类人才招聘。   1. 人人都是小猎手—人才推荐 招聘模式的演进,目标是实现招聘成本的降低,并且全面了解候选人,以选到最合适的人,因此模式从传统的钓鱼模式(短线,一次性),演变为养鱼模式(长线),提前把潜在候选人引入到鱼塘,用CRM的方式维系、筛选和管理,最终实现人才的未需先求、即需即求。 但是招聘部门是一个重短期绩效为主的部门,因此相对长期的人才关系管理应该和短期的人才招聘结合在一起,这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人才推荐,在很多大型企业,员工推荐已成为招聘的最主要渠道,每个员工变身为小猎手。以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为例,有超过40%的招聘来源于员工推荐。互联网化可以让人才推荐最大化,一是众包理念的应用;二是游戏化记录的构建;三是移动化带来的便捷,这三个点只能依托互联网环境或者互联网技术才可以实现人才推荐的核心在于让了解公司的人,推荐适合公司的人,Jobvite、Zao等企业都是这一类公司的代表,国内也有人人猎头这样的创新,但人人猎头采用大众推荐,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推荐一个候选人给他根本不了解的公司,质量很难保证;而且人人猎头的客户也以中低端企业为主,对后续人的吸引力有限。   2. 人肉搜索的招聘版—人才搜索 被动求职者是招聘市场上最抢手的一批人,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每个潜在后续人在网上的痕迹越来越多,借助数据爬取主动挖掘社交媒体和行业垂直网站,便成为简单而直接的办法。 我和很多HR交流,他们都鄙夷大数据仅仅是个概念,网上甚至流传一个段子:“Big datais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it,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doingit.”     然而在全球创新的中心硅谷,大数据在招聘的应用,却实实在在的发生,Gild、 Dice、 HiringSolved是这一类企业的代表,他们主要搜索的对象以技术类人才为主,这个与硅谷重视技术人才招聘,且编程等Hard Skills可衡量有关系。Gild的核心团队由一群科学家和顶尖程序员组成,他们从Github、Google Code等平台爬取、分析每个Profile的行为和语言,评价各个语言和技能的实力,让简历不再重复。   3. 简历已死--人才的预筛选(Pre-Assessment) 我们经常讲,面试官60%的时间浪费在根本不适合的候选人上,譬如10个候选人来面试,6个候选人见第一眼就不想聊了,但出于尊重还得继续。这是因为我们靠筛简历来邀约面试,而简历很难展现候选人实力,超过70%以上的简历甚至有吹嘘的成分,因此很多专业媒体都在讨论Resume isdead. 美国由于人力成本很高,非常注重效率的提升,出现了Interviewstreet、HireArt这样的平台,帮助面试官在邀约候选人前,让他们在线完成一套技术挑战,或者与职位相关的任务,HireArt是Y-Combinator孵化的企业,发展迅速,不到一年已有eBay、思科、Airbnb等客户。 预筛选相当于简历的加强版,能帮助企业在面试前挑出更适合岗位的候选人。由于要完成预测试而投入时间,候选人对雇主的Commitment也会更强。   下一步,来看看国内招聘行业创新的爆发点:一个引入,一个消灭,三大神器 1. 引入大数据,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按结果付费的招聘模式 传统的三大招聘网站,或猎聘、大街网等,都是服务大型企业为主的。真正最难招聘的还是中小企业,没有雇主品牌,没有招聘经费,更没有土豪的薪酬,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于只愿意为结果买单,而不是效率,因此如何快速、直接的找到候选人,尤其是被动求职者是关键。 前面提到的国外大数据主动搜索挖掘候选人的模式,在中国一定是有市场的,只是需要先从一个细分行业切入,逐渐积累数据、完善算法。被雅虎收购的智拓,人才雷达(www.hirebigdata.cn),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2. 消灭中间环节,直接对接用人部门和求职者 HR在招聘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只是媒介,发起招聘需求和决定最终候选人的都是用人部门。就像淘宝消灭中间商,撮合买家和卖家一样,未来的招聘工具应直接为求职者和实际用人的人直接提供服务,互联网使得招聘更加扁平化。在这个大潮下,HR只能和业务部门走得更近,只有真正懂业务的招聘官才能生存,这也是HRBP越来越在大企业中拥有话语权的原因。 内推网(neitui.me)就是实现这种模式的代表,各个公司的用人部门,都可在验证了企业邮箱后,发布招聘职位,直接收取简历,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最大化提升效率。   3. 人才预筛选、人脉推荐和移动互联网化,是提升招聘效率的三大神器 首先,IT类和金融类人才是国内企业招聘的难点,HR往往不懂业务,无法帮部门筛选合适的人才,借助Pre-Assessment的方式,可在发布招聘启示的同时公布岗位对应技能的任务,甚至有趣、有悬赏的挑战,帮助雇主筛选和吸引高质量的后续人。国内企业中,一问一答(wenda60.com)是这方面的代表,其借助各类技能和语言的随机题库和在线编程,帮助腾讯、搜狗、大众点评、完美世界等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以游戏化的形式选拔技术人才。 其次,移动互联网化不应该是O2O,应该是OAO(Online and Offline),Mobile和PC不再分开,不再区分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寻找工作,随时随地招聘。因此不用刻意的突出移动端招聘,或者微信招聘等,因为招聘自然的融入你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了。 最后,人脉推荐应该自然的融入到招聘流程中,而不是专门、刻意的去做人脉,移动互联网和微信的普及,能帮助人脉推荐自然融入,微信红包还能简单高效的实现推荐人奖励。 4. 招聘平台会进一步垂直细分化 像拉勾、内推这样锁定互联网行业招聘,站酷锁定设计师招聘的垂直模式会越来越多,甚至是在招聘模式上的颠覆,硅谷有个程序员拍卖的网站,就是非常适合锁定一波最牛的的被动求职者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交融的,譬如移动端的招聘可以借助微信等好友关系推荐候选人,通过大数据挖掘好友关系中适合这个职位的,并且通过移动端实现Pre-Assessment,对于候选人的体验也是最好的。   最后,互联网可以将人才供应链的上下游打通,提升招聘的产业价值 基于招聘平台上用户(企业+人才)行为的大数据,能实现如下几点: 1. 上游打通在线教育——招聘平台根据最热门的雇主需求帮助人才补齐短板,或者基于教育平台上的学生数据匹配雇主。 2. 中间层建立不同类型人才的垂直化社区,促进人才间的知识分享、经验交流,甚至雇主与潜在目标人才的互动,增强雇主影响力; 3. 下游打通人才发展——根据人才在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绩效表现再修正人才甄选的模型; 这三点已不是纸上谈兵,以打通在线教育为例,全球最大的开放课程教育平台Coursera去年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基于学生的兴趣、技能和知识的匹配公司,从雇主收取费用;而在整合下游打通人才发展方面,Google的People Analytic Group已有近10年将大数据重塑HR的尝试,其中一个是基于员工个人信息、绩效表现、团队情况、社交网络行为等历史数据,预测高绩效员工,反过来调整招聘筛选标准。 亚瑟王的《微信红包如何革招聘的命》中提到, 颠覆性的创新绝不会老老实实的和你正面交锋,它会突然从斜刺里窜出来抄了你的后路,让你直接崩溃。 让我们期待,互联网颠覆招聘行业,让天下人才为你所用。   作者简介:Rocky Zeng  HiAll合伙人
    趋势
    2014年02月11日
  • 趋势
    2014的3个主流e-learning趋势 编译: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e-learning在设备及消费者消费上也越来越朝着“移动化”方向发展......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消费信息,以及有助于信息保留的方式息息相关。   更加短小的教学视频   有谁在小时候喜欢安安稳稳的坐下来观看几个小时的教学视频?   好吧,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现在网络上都是各种的VIine、Instagram视频、TED演讲、以及SnapChat等,因此人们更加不愿意坐下来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根据罗切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小组的研究显示,学生们在短小的视频中更加能够投入,视频最佳长度是6分钟。研究显示不管视频多长,6分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减退。   虽然研究关注的是数学和科学课程,但是研究结果对e-learning教学方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短小的视频更加容易消费,对用户来说也更容易将碎片化的时间集中于某一视频上,然后使用其他的认知功能(或者参与其他活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学员理解视频内容更好的解决培训中知识保留率低的问题。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并评估知识   虽然最近关于此趋势人们的讨论不少,但是它越来越与教学设计中的场景构建相关,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体验性学习的有效性。我所说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句子结构,而是讲故事与教育学的一个交叉点。讲故事可以与游戏化紧密结合,当然也并不一定要这样做。   最知名的案例有《自己选择的冒险》(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系列书籍,它利用分支逻辑吸引读者。这些书的呈现方式是列出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在走廊中走路,你会留心周边环境,然后走到一扇关着的门前,你是打开门,还是往回返?不同的答案会通往不同的页,面临不同的挑战。教学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些原则。   明尼苏达州的一个社区大学在一门护理学课程中使用分支逻辑,学生们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做出决定。他们做出的决策并不仅仅教他们某些行动或产生何种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学人员甚至能够通过学生们做出的决定精确的找出学生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多的指导,或者帮助。此外,使用者自己能够对内容投入更多的情感,在故事中,他们体验自己作为英雄的故事,他们会更加投入到内容中。   合成e-learning   公司对与员工开发息息相关的学习的重视确保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将e-learning的有效模式与企业本身的基础设施整合起来。研究显示,越开越多的公司现在对内部培训资源及人才开发进行投入,而不再采用外包产品模式。通过将前两种趋势融合成一个集成的e-learning策略,企业可以创建相关的,学员可消费的学习模块,这些学习模块不仅有助于帮助保留员工,还能够帮助他们在专业上成长。   这种无缝集成的学习模式将有可能成为“物联网”时代先驱。物联网即实体事物与虚拟事物之间通过数据挖掘及通讯建立的联系。根据Gartner Hype Cycle,几年之后物联网将有可能成为趋势。      
    趋势
    2014年02月09日
  • 趋势
    企业应用受宠---2014年移动互联网创业五大预测        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已经涌动三年,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抢占用户手机桌面。也有很多的创业者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纷纷投入到移动互联网者创业大军之中。如今三年已逝,移动互联网创业大军中并没有非常突出的佼佼者,反而是互联网巨头中诞生了很多超级App,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面临着生死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转型,是被收购还是继续融资独立,是继续运营还是关门大吉?东楼不妨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做几个大胆的预测,对与不对,留待明年评说。   预测一:超级App独霸手机桌面,或出独立上市公司 与此相反的是,如微信、微博等用户规模超过3亿的超级App将占领智能手机终端,未来更可能作为平台将小App提供的服务接入进去,整合越来越多的小App的功能,从而整合为航空母舰式的超级App。微信就有这样一个趋势,同样百度地图也有如此企图。这些App有完整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将为用户提供从娱乐到社交,从购物到支付的一站式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另一方面这些超级App也提供给中小App导流和输血的作用。这些超级App将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成长为巨无霸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甚至能够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相信,坐拥超过4亿用户的腾讯微信,如果能够从腾讯分拆,或许有可能成为另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   预测二:App热潮回落,创业者开始回归理性 经过2012-2013年的野蛮生长之后,App创业者将回归理性。回顾2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其中,渴望着一夜暴富。但如今,2年以来,虽然有很多App达到了上亿的用户规模,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只能到处抱大腿。像唱吧、墨迹天气等过亿的App尚且不知道何时能够盈利,更何况哪些用户规模不足百万的屌丝应用,更感前路迷茫。 App作为一个中间过渡性产品,承载不了创业者的梦想,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夭折和死亡。目前大量的App下载入口被巨头们把控,推广费用高居不下的情况下,2014年,更多的创业者将黄粱梦醒,更多的创业项目将趋于理性,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量,更多的App厂商将放弃发展个人用户,转型服务企业客户。   预测三: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转型,更多关注企业应用 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开始清醒冷静,重新设定自己的公司运营目标。不再一味的追求个人用户数,而是更加实际,通过发展企业客户来获得收入。越来越多的工具类产品涉及到商务办公领域,希望通过企业买单来达到收入。但这类转型之路同样曲折,如市场上各种提供给企业使用的各类社交化的办公App。这类软件的销售更多的依靠关系,这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初衷将会相违背,很多创业者寄希望于优秀的产品体验打动消费者从而引领消费,而针对企业市场这块,更为实际的国情是,80%以上的销售依赖于销售团队而非产品口碑。   预测四:移动App未来或是“非主流”,更多依附于硬件设备 与以往App创业者以一款App为主打的创业公司不同,2014年,或将诞生更多的以智能硬件切入,软硬结合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玩法更大,将不是一般的创业者所能玩得转,需要有资金实力雄厚或具有风投背景的创业者才能扛起大旗。 我在虎嗅的FM创新会上,曾经遇到一个创业者,他刚刚从国外归来,带着一笔风投,创业项目是智能童装,童装上带有智能设备,并通过App来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App就成为了最次要的配置,最重要的是童装及智能设备的生产,App则成为了一个配套的服务入口。   预测五:下载市场红利吃尽,收入开始走向下坡路 不得不说,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唯一受益的是各种各样的下载渠道,比如91,凭借着91手机助手和旗下的安卓市场,直接卖到了19亿美元。还有360依靠手机助手,通过网游联运和广告位置售卖,收入也很丰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放弃个人市场,转战企业市场,下载市场的广告投放客户将减少,并且随着百度或浏览器轻应用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将不再把提升App的用户数作为第一运营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浏览器或超级App来覆盖用户,下载市场将不复躺着挣钱的美好时光。创事记 李东楼
    趋势
    2014年0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