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服务
Q3营收同比增长60%,Slack的"盈利困局"为何依旧无解?
北京时间12月5日,Slack公布了其2020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期内营收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0%,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56亿美元;然而,当季净亏损却同比扩大84%至8780万美元。
表现在资本市场,据新浪财经显示,Slack股价盘后跌超1.5%。
事实上,Slack是一款搭建在AWS上的SaaS应用,主要提供企业内信息交流的功能,其快速的成长有目共睹,成为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SaaS创业公司。作为一个工作交流平台,做到了允许用户在不使用电子邮件的情况下向群组或个人发送消息、图像、文档等。此外,还涉足了更广阔的的云计算CRM领域,企图通过其应用程序和API吸引更多的付费商业客户。
但存在的一个事实是,目前由微软和谷歌GOOGL主导的工作场所通讯行业,Slack或将难以长期在竞争中吸引付费订阅,这也是投资者们担忧的重点。
从Slack本季度的财报来看,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并超出市场预期,但亏损却在同比扩大,这并不是个好现象。随着与科技巨头们特别是微软竞争的进一步加剧,Slack也将遇到更多的问题。美股研究社从业务的角度来分析其未来面临的众多挑战和机遇。
营收同比增长60% 与此同时净亏损也同比扩大84%
据Slack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期内营收1.687亿美元,同比增长60%;净亏损为8780万美元,同比扩大84%。营收虽然表现出了超预期的增长,但亏损却未能得到改善。摊薄后每股净亏损0.16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每股0.39美元。Slack非GAAP下本季度净亏损为1229万美元,去年同期为400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净亏损为0.02美元。
从成本支出来看,三季度,总运营支出为2.406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429亿美元。其中,研发支出为9490万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4100万美元;销售与营销支出为9620万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6770万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4950万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3420万美元。
从毛利润来看,三季度毛利润为1.4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210万美元增长58%;毛利率为86.3%;,低于上年同期的87.2%。我们可以看出,在毛利润同比长58%的同时其毛利率并没有随之增高。
从亏损方面来看,三季度运营亏损950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56%,而去年同期运营亏损为508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48%,本季度运营亏损亦在同比放大。最后,归属于Slack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878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4760万美元扩大8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截止至2019年9月30日,Slac的付费客户超过105000,同比增长30%。年度付费超10万美元的客户有821名,同比增长67%。这对于其业务的发展或许是一个好消息。
综上来看,Slack2020财年第三财季的财报喜忧参半。营收虽然保持了60%的超预期增速,但且亏损同样存在。虽然未来随着企业级服务市场的火热,或能为Slack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但这一领域亦是巨头云集,能不能继续高速行驶依旧是一个问号。
盈利难解的同时 还要扛住众多巨头的围攻
对Slack而言,最为明显的挑战便是表现在财报上的亏损,关键是这种亏损的状态未来不知还会持续多久;因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Slack所处的竞争环境也是异常激烈,能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这或许是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点。
1、 营收增速平缓 盈利困局依旧无解
据Slack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1.687亿美元,同比增长60%,并超出了分析师的平均预期。单从这个财报数字来看,这个增速还是可观的。但结合此前的财报细看之后,便会发现,Slack的营收增速正在逐步放缓。
从其上个季度的财报来看,二季度营收1.45亿元,增速达58%,与三季度60%的增速基本持平。但表现在资本市场并不乐观,目前21.66美元的股价相较于其26美元的发行价已经跌去20%。对于一家本就未能充分激发投资者信心的公司来说,这种营收增长的平缓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除次之外,财报显示其亏损依旧。三季度,其每股净亏损为0.16美元,相较于今年二季度的0.14美元有所放大。而Slack的亏损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至2019年三个财年的亏损分别为1.469亿美元、1.401亿美元和1.389亿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些亏损在逐渐收窄,但其业务在面临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想要实现扭亏为盈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而随着生存环境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营收增速能不能依旧保持在高位仍是未知。
2、 与微软Teams的激烈竞争 或是Slack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事实上,财报营收增速的平缓,与这一市场的竞争不无关系。在Slack所处的通讯和协作市场,微软、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已经纷纷杀入。最值得关注的,或是Slack与微软的竞争。
而Slack与微软的竞争由来已久,二者也是有故事可讲的。早在2016年,微软便打算以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lack,但最后放弃了该计划,转而开发针对企业办公的扩展项目Skype Teams,并斥资265亿美元收购了职场社交网络公司LinkedIn。当年,微软在提交给美国SEC会的一份年度报告中,首次把Slack正式列为Office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
今年10月份,Slack表示,其应用每天有1200万活跃用户,但这一数据在7月份时为1300万,直接显示,其活跃用户的下降。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的用户流失,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其用户正在被分流。
而微软在11月20日表示,其Teams通讯应用程序现在每天有超过2000万活跃用户,比微软先前宣布的使用量增长了近54%,仍领先于Slack。这一消息公布后,Slack的股价当日下跌10%,收盘时下跌达8.4%。这间接反应了,时长已经认同微软的Teams会对Slack构成相应的冲击和威胁。
事实上,微软Teams的推出比Slack是晚了两年,但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本身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用户较为完美的生态结构,优势显而易见。Slack作为科技独角兽即使发展迅猛,想要跑赢微软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据"华尔街日报"11月有报道称,Slack和微软实际上在幕后合作,Slack"使用微软的开源软件,使其协作工具与Office 365的某些部分无缝协作"。这一合作看似二者走向了携手的道路,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长远来看,并不见得会一直维持。
然而,除了微软还有谷歌、Facebook这些科技巨头的围攻。谷歌在2016年推出了对标产品G suite;同年,Facebook 推出有动态消息、群组、直播等功能的Workplace。综合来看,在当前亏损的状态下,Slack在这一赛道上的前路并不会平坦。
Slack的发展方向值得肯定 但能否获得投资者的长期关注?
从目前Slack的营收来看,其高速发展毋庸置疑,并成功获得了主流企业的关注。数据显示,其2016-2018年收入分别为1.05亿美元、2.2亿美元和4亿美元,去年的营收同比增长88%,是规模增长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如今,三季度的营收增速虽未能有所突破,但依旧保持在60%的不低位。
同时,截止2019年9月30日,付费客户超过105000,同比增长30%。年度付费超10万美元的客户有821名,同比增长67%。纵向对比来看,这一写数据所表现出的增速值较为乐观,也证明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想象空间还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但10月初Slack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其每天有1200万人积极使用其平台,同比增长37%。这一数据已经落后于其7月份1300万日活用户的规模,这或也从侧面反映了其背后存在着相应的隐患。
当然,Slack的大方向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拿国内的微信来说,事实上,微信作为大众平时的交流工具,承担了大部分原本由Email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说只要Slack的规模能够做到相应的市场普及率,发展前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但问题在于,Slack的推广方式也存在相应的优劣势。其推广主要是针对企业市场,不是针对个人。值得肯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或许公司内部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Slack的使用率,但一旦遇到外部公司的沟通,依然离不开Email。
推出Shared Channel存在改善的可能,但想要短期内推翻Email还是不太现实。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市场的局限性在于个人市场容易造成空缺,可以想见,被接受的速度也不会像国内微信或者Email那样迅速。
换言之,如若Slack的普及率能够做到足够高的话,取代Email也不是不可能。像微信一样工作交流都可以在这一平台进行,使用微信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习惯。而Slack想要形成这样的效应,攻克大公司当然是第一步。
目前Slack的合作伙伴中不乏Google、Workday、Salesforce、ServiceNow及Atlassian等头部企业,这也是其所具有的优势。未来如何维持和开发大公司客户,将是其尤为重要的一环,但也不能仅靠企业管理层强推,这样的效果或许并不会太好。
此外,作为科技独角兽,虽然拥有迅猛的发展速度,在时间上对用户的积累是没有优势的。毕竟用户的积累和使用习惯的改变是要经过很长的一个过程,才能形成较为明显的网络效应。就拿Email来说,人家从推出到现在已经有50余载了,在信息交流领域的地位是看得见的。
综上来看,Slack三季度的财报喜忧参半。营收虽然超出市场预期,环比来看,与上个季度基本持平,且亏损同比扩大的事实已经在这个季度得到验证。
可见,企业级服务并不好做,仍是一条需要慢慢摸索的道路。未来想要维持高增速还得看其在市面上的普及率到底能做到怎样的程度,如若能稳中求进,维持并开发新客户,那即使目前处于亏损状态未来也有可能翻盘的一天,Slack仍然有值得投资者继续关注的点,但这条路依旧很长。
(本文转载自36kr,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作者:美股研究社
来源:https://36kr.com/p/5272689
企业级服务
在人人都想拿下的企业市场,协同沟通工具的创业无有看头?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呈现裂变式增长,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互联网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当C端消费级业务如社交、通信、电商、游戏等行业格局基本已定,B端企业级服务就开始成为新一轮厮杀的阵地。
如今资本进入、巨头布局、中小创业者也死死盯着这块效率至上的企业市场,但谁才能撬动这个万亿级市场,成为独占鳌头的新霸主?创业者又该如何切入,还会面临什么问题?
潜力无限的企业级市场,沟通协同仍有诸多问题
2014年5月,百度李彦宏一番“未来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大蛋糕在企业级软件市场”的言论惊醒了无数人,人们开始逐步把眼光从消费级2C服务转向企业级2B服务。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企业级服务投资有230起,相比2013年的67起,增幅达到243%,并在逐年增长。我们再从中美的对比数据中也可以看出toB领域的巨大机会,比如中美风险投资在To B和To C两个领域的投资比例,中国是95%(To C):5%(To B),而美国是40%(To B):60%(To C),如今美国的企业数在2700万家左右,在美国三家企业服务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之和就在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有2200万左右的企业,创业团队超过4300万,却还没有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
其实从信息服务到交易服务、从娱乐化到实用化的互联网渗透中,2B市场确实有待挖掘,尤其是人们在通讯、协作、营销、管理等多样化的企业应用场景中越来越关注对沟通成本的降低和决策效率的提升,而现实中企业市场的沟通协同仍有诸多问题。这集中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因组织层级多,分子公司地域分布广泛、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异构系统分立管理等使得信息传递层次多,或因个别人为维护人情过滤部分信息或对信息进行修改,造成信息失真,形成沟通障碍。
2、受封建文化影响,企业等级观念较重,管理者家长制无处不在,上级居高临下,下级对上级多顺从迎合,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问,造成沟通单向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显示,企业职业活动中最关心“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的员工占人数的67.3%,而这种家长制、等级制沟通模式,降低了沟通质量。
3、日常沟通过程中,因使用各类IM如QQ、微信、百度HI、飞信等,再加上各类邮件工具,导致沟通工具凌乱,信息呈碎片化,协同难度大。
4、最常用的邮件IM因其产品功能问题易造成信息割裂,办事效率低。比如传统的IM消息只能投递到一个客户端,如果在手机上收到了,电脑却可能没有收到;再比如消息不能检索或者只能检索本地数据,历史留存上看不到相关群组之前的沟通信息,不利于新人融入团队。同时,还容易导致信息丢失,如果不及时或者来不及看消息,就会丢失大量重要的过往信息。另外传统IM在回复消息和话题讨论上也有缺陷,比如不能针对某一话题反复深入探讨,而不必担心被其他消息湮没,不能定时处理和回复消息等等。
这些行业痛点恰好成为创业者们的切入口,于是一大批为解决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协同工具,如阿里钉钉、叮当旺业通、益信、Grouk、Callin、华夏易联e-Link、UcStar、RTX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信、钉钉、班聊、Grouk四个角度切入,各有优劣
如果从时间维度划分,我们多数人主要分为生活和工作两个场景,其中生活场景衍生的是个人消费,如今阿里和腾讯已成霸主,而在工作场景中,尽管不同企业在规模、行业、流程上有所不同,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大量的内部沟通协同。尤其是沟通协同工具还有可能成为企业场景下O2O线下服务的入口,让人浮想联翩。今日我们挑选其中四款评述,已探其发展方向。
微信及其企业号:成也个人,败也个人
背靠微信的庞大用户数,微信企业号曾被寄予重大厚望。2015年12月,微信官方首次披露,微信企业号用户数达到1000多万,接入企业数超过60万。可惜看似全能的微信及其企业号,却一直没有引起市场较大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在微信内部和腾讯公司没有受到足够大的重视外,还受自身定位和用户习惯影响。
第一,定位不是工作的微信,难以承担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任。微信强调的是沟通流程,沟通之外的事情并不擅长,即便微信企业号拥有各类接口,能实现多项功能却少有人使用。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员工对微信工作群开启了消息免打扰。所以即便你激情四射在微信里安排工作,对方很可能根本不关注。而你通过微信请假、报销看起来方便,行政、人事却不一定认。而且微信里还有亲朋好友的对话、公众号里的文章、朋友圈里的动态等各种“骚扰信息”,必然占用员工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第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微信成不了企业级市场的霸主。多数人把微信看做是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即便你在群里可以@同事“指手画脚”,他们看到都不一定执行,再说有没有做,通过微信你也无法跟进。这无关责任心和工作激情,仅仅是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所以微信天生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它在C端越强大,其离B端则越远。未来腾讯依靠微信及其企业号攻占B端显然不太靠谱。
钉钉:产品功能用力过猛,未来成疑
与把“一个生活方式”作为Slogan的微信对应的是这个用“一个工作方式”作Slogan的钉钉,2015下半年,阿里巴巴旗下软件钉钉独立成钉钉事业部,并宣称将投入 5 亿元作为品牌宣传费,如此大张旗鼓,可见马云希望从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打造另一个微信。
如今钉钉已陆续推出C-OA(钉应用)、C-Space(钉云盘)、 C-Mail(钉邮箱)等功能,未来钉钉还可能提供包括但不限于CRM、ERP、OA、HRM、财务管理、差旅管理、协同办公、云存储、会员管理、客服管理、进销存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服务,这种巨无霸的打法早已突破了IM的界限,依靠阿里的资源和资金在跑马圈地。截止到11月初,钉钉平台接入的企业已超过85万家,2015年钉钉的企业数量一定可以突破100万。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钉钉已经成功,未来之路钉钉仍不太明朗。
一是钉钉用力过猛的产品功能并未“讨好”到所有用户。以它的Ding功能为例,这个功能据说阿里内部都争议不断,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压式的沟通方式确实让老板很爽,却严重打击了员工的使用热情。再说通过Ding消息发出的任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跟踪,也没法提高工作效率。殊不知沟通协同工具需完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自下而上解决一线执行员工的实际问题,强调工具属性;自上而下解决老板管理问题,强调管理属性。只有在上端有客户价值,让老板成为最终买单者;在下端有用户价值,让一线用户使用体验好,才能完成沟通协同工具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转换。
二是钉钉的PC版本和移动端并未完全融合,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目前,大多数人办公还是在电脑上,钉钉移动端难以上手办公,而钉钉的PC端又太过简陋,再加上些让人谛笑皆非的功能性BUG,要让用户给个高分可能性不大。
三是钉钉的定位逐渐模糊。尤其是在12月初,钉钉推出红包功能。看似解决了中小企业主表扬员工发奖励时的麻烦问题,实则只是画蛇添足。如今微信红包用户习惯已成,钉钉并未构建出新的使用场景,支付宝红包都没有完成的任务让钉钉去做,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看来钉钉还是得继续摸索,尽管阿里熟悉做B端产品,但工作场景之下的用户需求和电商的用户使用习惯还是有巨大差别,只希望钉钉不是下一个来往。
班聊:想做的事情太多,前景也不明朗
班聊或可说是个奇迹,成立四年,试运营不到4个月就拿到了金沙江创投、UMCCapital、富厚资本等国内知名风投的1.4亿元融资。目前班聊imo注册用户数438万,其中付费用户30万,日活占比70%,这个数据算不上漂亮,但在高手林立的IM市场上能活下来实属不易。这和imo在企业级市场沟通协同的沉淀无不关系。
不可否认,班聊imo抓住了PC端企业工作场景,知道企业场景下,90%以上的上班族还需通过PC电脑进行日常办公。他们在企业工作场景中也牢牢抓住了高频服务内容,为自己的生存争取了空间。
但班聊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太关注。或许正如他们产品核心理念描述的是“掌控”,希望把企业办公场景中的所有工作内容都用他们家一个工具完成,于是“任务”“日程”“审批”“公告”“对话”“轻审批”等各类功能层出不穷,去实现所谓的沟通协同一体化、轻OA、任务协同、掌控等功能设计和构想。只是这样的体量和竞争格局,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班聊imo真能Hold住么。尤其是原来宣称永久免费,却在近期突然收费,这让用户们情何以堪。
Grouk:更正确的未来? 未来之路漫漫
相对于班聊imo,Grouk则表现得相对专注。从团队内部沟通效率低,沟通工具太多,尤其是创业团队在面临多重交叉任务时,经常面临沟通混乱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出发,去实现企业团队的沟通、合作、决策流程的优化。
针对于企业协同沟通问题和现有协同沟通工具产品功能上存在的不足做了特定的优化,第一做到了可以做到所有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即时检索;其次开发了话题功能,可以让大家可以在IM里讨论话题,就像在邮件里一样方便,兼顾了效率和功能。第三是强大的互动集成功能,可以在群里集成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工作工具,他们的理念是集成其他的应用的消息流,而不是自己去实现,这是一个更可行的方法,比班聊和钉钉的自己实现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Grouk还集成了比如微信微博这类客户沟通工具,实现了信息互通(可接受微博、微信的信息也可直接回复),这是钉钉等这类主要以通讯为主的工具所都不具备的。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体量小,面对巨头强敌,如何招架应对是对他们团队最大的考验。再比如成立时间短,从用户获知到用户信任再到用户沉淀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未来留给Grouk的也有诸多可能。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2B领域,大家都需要快跑。
向前看,协同沟通工具未来大趋势以及还有哪些坎?
如此看来企业服务市场上沟通协同工具类产品还未成定局,巨头们虽有优势也并未拿到绝对话语权,创业者仍有机会。那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躲不过的未来大趋势
首先,企业级市场服务的创新极有可能产生于中小企业服务中,他们并非拥有强大的技术,却从从细小的应用/服务场景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注于某一特定市场。
其次,随着应用场景多样化,沟通协同工具通用产品免费,行业深度服务付费,未来决胜的关键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产品体验和服务的强化。
再次,产品应用及功能趋向集成,人们不再需要多个APP,更加希望一个应用就能解决工作场景中的所有问题,是否能将团队日常所需的各种第三方工具的集成到协同工具中也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同时,双向集成将成为标配,也就是要从简单的通知中心升级成通知加处理中心,用户在查阅到相关通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后,基于SaaS的协同融合并向移动化深入是必然方向。巨头通过快速收购来完成布局,中小创业者可借助开放平台获得发展。随着企业自身的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协同沟通工具的移动化变得必不可少。
而沟通协同工作平台打造工作统一入口,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连接的使命是否完成的标志则是是否建立起企业社交生态链。
除了光明的前景,当前还有些挑战需要处理。
1、大蛋糕下充分竞争带来的市场压力,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一方面需要处理因快速发展由几个人到上百号人团队扩大带来的管理问题和用户激增的运营问题,一方面还要面对行业的各类竞争状况。
2、企业市场表面上不温不火,实则暗流涌动。这考验着创业团队的全网整合能力,包括技术上移动IM通信的开发能力、企业市场的理解能力和资源的协调能力等。
3、协同沟通工具某种意义上仍是一类社交产品,而社交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何筛选用户、让用户永不厌倦、保持好的平台粘性也是协同沟通工具需要考虑的。虽说企业市场用户相对稳定,但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引起的平台问题却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在这个万亿级企业市场中,沟通协同满足着入口级产品的五点条件:刚需、痛点、高频(天天使用)、强场景(延伸性强),连接(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这对于巨头和创业公司而言,都是机会,扎根于此的从业者只有把握用户痛点优化体验才可能赢到最后。(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曾响铃 授权钛媒体发表,链接http://www.tmtpost.com/1507153.html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进行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企业级服务
企业级服务成为B2B典型,什么样的企业级SaaS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摘要:从被人遗忘到万众瞩目,TO B在过去一年的转身令人惊艳。其中专注于企业级SaaS服务的领域更呈现出“原力觉醒”的最佳势态。软件服务商正从传统的PC时代的装机卖软件模式过渡到SaaS模式。
从被人遗忘到万众瞩目,TO B在过去一年的转身令人惊艳。如果说2014属于O2O,那么2015则是To B异军突起的一年,即便经历了2015年的资本寒冬,TO B领域依旧保持令人惊叹的升温趋势。
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10月、11月三个月内,面向TO B领域的投资数量分别达到13起、17起和23起,这萧条的资本环境下能够有这样的成绩,足以令人惊喜。2016新年伊始, TO B的火热与O2O的冷却对比鲜明。尤其是B2B企业级服务更成为各家VC的投资热点,各类冰山下的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并呈现集中爆发趋势。
二爷大胆预测:2016年互联网企业将加速进入B2B领域,生鲜、农业、汽车等众多垂直领域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基于B2B商业模式的项目。同时,传统行业的企业大佬们也将全面启动B2B产业保卫战,瞄准的新方向进行自我颠覆。
企业级服务成B2B典型
过去一旦提到B2B,很多人往往联想到两类商业模式:一是以阿里巴巴、慧聪网为代表的综合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二是以中国化工网为代表的行业垂直类B2B电子商务网站。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模式的创新,B2B显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平台交易等功能,B2B现今更多在于整体行业产业链的优化、整个行业流转效率的优化等全方位服务,这些B2B企业将发挥互联网电商的最大价值,帮助各个行业提升效率、改善环节、优化格局。
尽管B2B行业不断衍生出崭新的商业模式及特色服务,但在二爷看来,在各类标新立异的新模式之下,2016年的B2B企业依旧被分为以下三类:
第1种:企业及企业交易平台型的B2B模式,这也是最典型的B2B企业商业模式。这些企业通过构建B2B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大宗商品的信息流通,这类商业模式本质以撮合企业间的交易为主;
第2种为偏服务型的线下商铺实体信息化,如汽修店、美容店,这类B2B企业主要通过一个支持第三方服务商入驻的线上平台来传递服务信息,消费者必须亲临现场才能享受服务;
第3种为企业级服务,主要为面向企业的应用,如销售、客服、报销、HR、法务、社保等,且应用场景呈现持续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里二爷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即企业级服务。To C市场“僧多粥少”,资方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青睐企业级服务的市场,其中专注于企业级SaaS服务的领域更呈现出“原力觉醒”的最佳势态。
近两年,纵观国内B2B企业级服务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全新的SaaS创业型企业,这些SaaS企业服务企业备受资本主义青睐,融资情况良好,频传捷报更展现了整个行业强而有力的发展势头:
SaaS电商系统及服务提供商千米网在成立一年以内获得逾5千万元人民币;
移动销售服务提供商纷享销客在一年的时间内拿了三轮近2亿美元投资;
人力资源及人才管理的服务商北森获融1.1亿元C轮融资;
此外,还有专注于企业客服服务的环信、专注企业销售的销售易等企业都纷纷获得数额不等的各类融资。
什么样的企业级SaaS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IT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成熟,此时企业们的需求也随之改变,从之前更加重视流程到如今更加青睐大数据,每个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云计算降低成本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此时,各类专业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公司应运而生,中国企业级的软件市场全面形成。软件服务商正从传统的PC时代的装机卖软件模式过渡到SaaS模式。
那么,步入2016年后,面对越来越多SaaS企业亟于突破与转型,何种具备中国特色的SaaS软件系统才是大势所趋?二爷了看来,主要有5个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1.更强的定制特征
2016年SaaS应用将呈现出更强烈的行业化定制特征,主要原因在于用户对特定领域相关应用的需要日益增长。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任意一类领域而言,通用的应用软件都要避免设计的过于复杂,不切实际的服务只会造成最终与用户的脱节。因此,面对层次更深、要求更高的用户体验工作,在开发新的功能时,企业在特定SaaS领域所具有的用户基础会使企业在定制化方面抢得先机。
2.更强的链接特征
步入2016年,SaaS服务不再仅仅是冰冷机械的代码及程序,而是一个具备沟通能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一项科技产物。SaaS应用具备的这种更强烈的沟通能力,使得SaaS软件的使用者可以和外部的机器、设备及人物产生更深的链接,从而催生全新的产业价值。
3. 更强的智能特征
大数据、云计算等各项人工智能促使SaaS行业快速发展。过去几年SaaS更多被应用于规则和流程上,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2016年以后,SaaS不但将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效率,更将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通过数据进行预测,如目标客户群体的位置、需求、联系方法。这种效能最大化的特点才是SaaS软件的未来。
4. 更强的综合特征
过去的SaaS企业往往喜欢专注于各自的细分领域。以美国SaaS企业举例,Zendesk专注客服领域、WebEx重视通信领域、workday起源于HR领域、Box主要做云盘领域……但2016年以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将出现更多综合性的SaaS企业,它们将从各个细分行业走向通吃,最终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应用一体化。
5. 更强的多样特征
SaaS成功的原因主要三点原因:简单好用、信息沟通、按需购买。2016年以后SaaS软件领域将会出现多重租用的可选方案,这种多重租用则具有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这些新的混合服务给企业通向未来提供了更多可选项,为系统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这样就解决了云服务市场存在的瓶颈,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16年SaaS主战场:竞争愈发激烈,谨防行业泡沫
作为未来云计算市场主要的方向,SaaS服务占据着比重约为70%的主导地位。随着2016年IT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成熟, SaaS服务将在更多领域得到丰富,更多创新性SaaS服务将开辟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
步入2016年,相信仍旧会有更多的风投开始花更多的精力关注企业级服务领域,企业级SaaS服务的风口已经形成。纵观整个SaaS行业趋势,打破传统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要打破根深蒂固的理念。二爷预计未来五年将作为一个行业洗牌期,国内SaaS市场将出现第一梯队,垂直细分市场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最后,在业界内外歌功颂德、资本市场穷住不舍之际,一定要注意企业级服务市场出现一些“虚火过旺”的情况。在泡沫即将被挤出之际,SaaS行业的各位保持理性最为重要。不同于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这个领域创业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更全的经验沉淀,才能可能取得成功。
作者:温二爷 游走于传统企业电商转型路上的媒体人,犀利点评互联网事件、深度解读互联网百态。微信号:wenerye123
来源:钛媒体
企业级服务
这是一个万亿级市场,BAT都在抢着布局
导读 : 市场对To B的企业级服务项目普遍怀着较高的期望,国内软件行业加速了从装机卖软件到“批发云”的进程。
先来看两组数据。2014年,美国企业级服务公司获得了全美风险投资的40%,直接To C的占比60%。同样是2014年,中国风投把95%的钱投给To C的企业,投给To B企业的只有5%。2014年,在美国IPO的项目中,To B的超过80%,而中国To B项目IPO的寥寥无几。
再来看中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国内互联网行业得益于近几年爆发式增长,其与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差距客观来看正在缩短,但中国要追赶上美国,二爷认为至少还需要1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走在美国曾经走过的路上,跟随和模仿的特征非常明显。
早些年,美国风投同样把绝大多数钱投给To C的企业,正如当下的中国,To B的企业获得广泛关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
逐利是资本的第一属性,他们将嗅觉从To C转移到To B,这并非巧合,说明To B的企业级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趋势。二爷认为,To B的趋势同样会在中国得以印证,无论是B2B还是企业级服务都极有可能在未来的3至5年迎来裂变式发展阶段,业内已经有很多人将2015年称为“中国企业级服务元年”。
企业级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针对企业用户需求“私人定制+独立部署”的传统软件外包式私有云;将服务器部署在云端,让企业从云端获取服务的SaaS、PaaS、IaaS等公有云;融合公有云和私有的混合云。硅谷的“Slack神话”让SaaS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企业协作工具Slack自2014年2月产品上线后仅用11个月便做到1000万美元的收入,现在它的估值已经高达30亿美元,它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SaaS公司,也被认为是最好的SaaS公司,Slack的巨大成功正式将企业级SaaS推到了前台。
Slack的故事是必然也是偶然,在企业SaaS领域必然会出现这样一家独角兽公司,但Slack的巨大成功却是偶然的,很难复制的。全球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市场加剧收缩,融资越来越难,Slack的滋润着实让人眼红。
在Slack巨大的引领作用之下,国内企业SaaS渐成气候,市场对To B的企业级服务项目普遍怀着较高的期望,国内软件行业加速了从装机卖软件到“批发云”的进程。
首先,对比已经战成红海的C端市场,国内To B的企业级市场环境相对宽松。C端市场的第一集团已经形成,资本寒冬让人人都得勒紧裤腰带,换个活法儿,追求速度意味着面临更高的风险。曾几何时,大家都在担心会被BAT抄死,到现在才发现,BAT根本懒得抄你,对你有想法,大可出手买下。从2015年的“抱团大作战”就能看出来,江湖是BAT的江湖,天下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有人说“现在大家都在担心BAT不投我该怎么办?”
企业级服务市场比起C端市场,相对安生,BAT在布局,但还没有开始“扫荡”,创业公司们基本挤在同一起跑线上,分化不明显,资本循着“腥味”而来,期望能够在国内To B的企业级服务领域培植出一些独角兽公司,甚至未来的巨头,互联网的残忍就残忍在,在这里,除了老大老二,剩下的全都得死。
第二,国内企业级服务市场是一个万亿级市场,想象空间巨大。数据显示,美国有2700万家企业,美国三家大的企业服务领军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虽然有2200万左右的企业,但并没有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也没有基于SaaS的10亿美元公司。这给中国企业级服务领域带来万亿级的市场空间。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首先它是足够大的,然后它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北极光创投投资总监张朋认为,美国企业级服务发展由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引领;中国企业级服务行业发展历史短,主要由国外产品主导,本土企业级服务公司刚刚开始涌现,创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属性。
电商SaaS公司千米网CEO石正川认为,以SaaS模式帮助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快速、低成本的做电商,帮助他们互联网化,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千米网不谈生态,不做平台,老老实实做SaaS软件公司同样可以快速成长,千米网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软件公司。
最近二爷被电梯里阿里钉钉的广告暴力刷屏,除了写字楼,居然连小区电梯里也全都是这个“SaaS化的企业沟通和协同平台”的广告。阿里整合了阿里系的多种资源,全力推广钉钉,至少从侧面说明了一点:BAT正在布局企业级服务。
阿里手里除了钉钉,还有做PaaS的阿里云。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服务,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运营,并一开始便与企业和政府进行着合作。阿里将一些内部资源通过IaaS、PaaS以及SaaS技术进行商业化。
百度除了有针对个人云存储的百度云,还有公有云产品百度云加速、百度开放云,以及欲与微信订阅号分庭抗礼的百度直达号。百度在个人云存储、兴趣点映射以及消费者数字足迹方面已建立起强大的无形资产,并开始通过IaaS和PaaS技术将这些无形资产商业化。
腾讯的企业级服务多元化服务程度高,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了移动企业服务的开发性平台。此外,腾讯还有腾讯云搜TCS、腾讯云、云点播VOD、优图人脸识别FR等业务。
回头再来看,为什么是企业级服务?为什么是SaaS?
·世界变了,移动互联网带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压缩,企业的要求从流程为中心转为以数据为中心,从延时分析转为实时分析;要求数据驱动,可视化分析,多维度数据统一管理;要求以云计算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资源优化配置,云同步统一调配信息。只有更加专业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公司,能够连接产业链两端,并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对成本和速度的考虑,决定了SaaS时代的来临。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来减少人力成本,同时,更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级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加速了企业级服务风口的形成。
·IT基础设施日益成熟,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还是即时通讯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都让服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云计算、SaaS的兴起。
以《2014-2018年中国SaaS市场行业深度研究及前景预测报告》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企业级的软件市场正在形成。软件服务商正从传统的PC时代的装机卖软件模式过渡到SaS模式。SaaS模式的推广显著降低了软件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使其更贴近客户,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客户,SaaS模式的推广将促进软件产品的大规模普及。未来几年,中国SaaS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互联网企业将成为SaaS推广的生力军。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温二爷(作者个人微信whm3911)
企业级服务
下一个亿万市场:企业级服务市场爆发前夜
摘要: 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巨头对云服务的投入,亚马逊云、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美团在做云,迅雷也在做云。当不少国内创业者还沉浸在O2O的热潮之中,企业级服务正悄然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的新重点。
前言:实际上,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巨头对云服务的投入,亚马逊云、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美团在做云,迅雷也在做云。
不同于这些巨头——把云作为自己业务的补充,也不同于各种面向个人的应用工具,还有一批创业者一开始就把企业级服务作为了自己创业的方向。
当不少国内创业者还沉浸在O2O的热潮之中,企业级服务正悄然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的新重点。但不同于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这个领域的创业则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大的耐心,才能可能取得成功。
大多数人认为,科技初创公司是暴富之道。尤其是那些三四年即创造三四十亿美元估值的创业明星,如聚美优品陈欧、陌陌唐岩、美团网王兴,更加让人们坚信这一点。
确实,在面向消费者(To C)的领域,创业一年就拿到千万美元融资的公司比比皆是。但是,在市场的另一端,对于那些面向企业(To B)的创业者来说,相比To C每年骇人的几十倍增长, To B公司每年的增长一般为2-3倍,而从创业到拿到千万美元投资再快也要3年左右时间,仿佛显得十分冷清。
“中国和美国风险投资在To B和To C两个领域的投资比例,在中国95%是To C,5%是To B,而美国40%是To B,60%是To C。”归国创业的LinkedIn前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现Growing.io CEO的张溪梦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投资机构一把把To B领域分为两类。一种是以交易平台为主,比如最早的阿里巴巴,或者最近冒出来的垂直行业新秀,找钢网、找塑料网、共鸣科技等,这些平台以撮合企业间的交易为主,另一种则是企业级服务,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工具应用,包括了销售管理、人才管理、客服、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
在美国,自从1999年基于云计算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服务(CRM,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提供商Salesforce创立以来,企业级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创投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美国的上市企业中,企业级服务公司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Salesforce 早于2004年6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市值480亿美元,已经成为企业级服务巨头。
但在中国,虽然过去十年中一直有创业者在做,也陆陆续续地有一些投资者参与,企业级应用却一直不是中国创业和投资的主流,更没有一家市值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我们经常在内部开会的时候说,做O2O、做社交项目的投资太幸福了,看不完的项目。但是我们投企业级服务,每打一枪需要更加精确地瞄准。”经纬中国副总裁熊飞对《财经天下》周刊说。熊飞与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以及分析师周子言在经纬主要负责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
不过,人们已经感到了变化。根据经纬中国的数据,2014年中国ToB领域营收过亿元级别的创业公司只有一家,但今年已经超过了10家了。
“2015年将是企业级服务投资的元年。”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投资者和创业者们都信心满满,相信自己正站在下一个风口上。“企业级应用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了。”Salesforce创始人兼CEO Marc Benioff的话鼓舞着他们。
投资:风起于青萍之末
“连续46次失败,你尝过吗?”2014年,今目标副总裁崔健约见了47家投资机构的62个投资人。今目是一款基于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指企业客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厂商的软件服务)形势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产品,覆盖网页、PC 和手机客户端,允许用户关联文件、邮件,保存客户记录和项目信息。但因为“项目不看好”,其中的43家投资机构直接拒绝了他,而另外3家投资机构虽然给出了投资意向书,但又因为估值问题,最终没有达成共识。
这并不是今目标一家曾面对的困境。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企业级服务市场一直不被投资人看好。
直到遇到了老虎基金。2014年5月,老虎基金领投下,今目标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一年后,2015年5月的第一天,今目标宣布获得老虎基金6000万美元B轮融资的最后一笔钱到账,后者估值也因此达到3亿美元以上。
来自纽约老虎环球基金认为,可以容纳5000万家中小企业的中国企业互联网市场一定也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因此委托BDA中国有限公司帮助其在该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实际上,老虎基金在中国市场如此激进,也是因为其遗憾错过美国上一波企业服务的浪潮。
现在,中国企业级服务的创业人员,开始感受到了春天正在来临。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企业级服务有230起投资,相比2013年67起,增幅达到243%,而今年每单的平均投资额都比上年高出许多。截至今年7月底,获得B轮及以上风险投资的SaaS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家,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其中,今目标、北森、OneAPM、销售易、分享销客、环信(备注,这也是为什么后面主要采访并引用他们的原因,他们是目前公认的做的比较好的。)等创业公司都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以上的融资。而在这6家创业公司中,经纬中国投资了其中的4家。
“4年前,当很多人都没有认清移动互联网价值的时候,我们投资了陌陌,如今已有了不小的收获。企业级服务市场相当于4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将会诞生一些优秀的公司。所以,趁着很多人还没有认清一些公司的潜在价值的时机,我们在过去2年投了近30家相关公司。”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说。
经纬中国开始大规模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他们的行为被外界评价为“看不懂”,也没有人能想到猎豹移动、陌陌科技市值会超过30亿美元。而从2013年开始,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牵头,与副总裁熊飞成立了企业服务小组,经纬中国开始系统地布局企业级服务市场,在整个企业交易平台和企业级服务市场中,投资了近50家创业公司。
而红杉资本、老虎基金、IDG资本、北极光创投、DCM创投、联想之星等投资公司,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投资布局。
“之前几年,投资界的重心似乎都在消费业务上,比如倒闭率超过90%的团购,最近的O2O。但现在,投资者开始明白,相比似乎造富运动剧烈的消费业务,其实企业级服务是一个更加稳妥的选择。”七牛云储存总裁吕桂华说。
七牛云储存成立于2011年,是面向移动时代开发者打造的数据管理平台,为互联网网站和移动App提供数据的在线托管、传输加速以及图片、音视频等云处理服务。2014年7月,七牛云储存拿到了由宽带资本领投,经纬中国、启明创投跟投的第三轮数千万美元融资。此前,七牛于2011年获得经纬100万美金A轮融资,2012年获启明创投B轮融资。
对于投资七牛云,宽带资本创始人田溯宁表示:“七牛云所从事的存储,是云计算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支撑性基础设施服务,类似互联网的水电煤。七牛在这几年的发展势头迅猛,一直在我们的密切关注中。”
“我们在内部交流时,就感觉到今年企业级服务已经成为VC非常关注的领域,也许已经可以排前三。”左凌烨相信,到2018年,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就会诞生出第一批估值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
一定程度上,中国投资人的热情源自于美国市场的鼓舞。IDG的ToB项目负责人牛奎光表示,美国大概有45家SaaS上市企业,总市值接近两千亿美元,平均市值达到16亿美元。牛奎光表示,企业SaaS服务、企业安全服务是IDG布局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两大块。这两个领域的底层驱动力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指向了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从2012年7月开始,IDG连续4轮投资了定于为企业销售管理工具的纷享销客。2015年7月,纷享销客宣布获得D轮融资1亿美元,由未公布的新投资机构联合前三轮投资机构IDG资本、北极光创投、DCM创投共同完成。此外,IDG还于2013年11月和华创资本共同参与了着力解决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安全问题的杭州同盾科技的天使轮融资,并一路跟投,2015年5月同盾宣布完成的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启明资本领投,宽带资本、IDG资本、华创资本及线性资本均跟投。
仅在2014年,美国企业级服务市场有超过15家企业IPO,募集资金70亿美元,总市值超过400亿美元。而私募市场上,包括Cloudera、Slack、Appdynamics在内的企业服务类公司融资总额也超过100亿美元。
“在企业级市场,美国加欧洲约有2700万家企业,三大企业服务领军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在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约有2200万家企业,但却不存在一家市值百亿美元的SaaS公司,更没有基于SaaS的10亿美元公司。”左凌烨说,“这是给所有创业者的一个绝佳机会。”
不过,面对热情涌来的资本,很多创业者保持了冷静。人才管理软件云服务提供商北森CEO纪伟国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虽然某著名投资公司TO B项目的负责人非常看好北森,但在由于该机构其他合伙人的反对而最终没能参与到北森C轮的融资。“他们现在懂SasS软件的人真的很少,我跟他们20多个合伙人一起聊,大家问的问题都问不到重点。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投资人里面真正能看懂Sass的不多,左凌烨是能看懂的一个。”
目前,北森的客户包括了腾讯、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4月,北森公司宣布,获得由经纬中国、青宥仟和领投,红杉中国跟投的 1.1 亿元 C 轮融资。纪伟国表示:这笔融资后,北森的估值接近 10 亿人民币。
而定位于企业间金融交易平台的共鸣科技CEO陆雨泉也表示,其实整个To B领域中,真正懂行的并不多。2014年7月,共鸣科技拿到了IDG资本1000万美元A轮投资。不过,陆雨泉也明显感受到了,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投资机构对To B领域的热情增加了,因为找他的投资人变多了。
需求:现在就是风口
2010年,北森希望扩展业务领域,以在线模式提供招聘、绩效、继任等人才管理软件。纪伟国去见My space的技术负责人,对方告诉他“这种模式叫SaaS,在硅谷很火。”纪伟国很兴奋,赶紧回家到网上搜索,结果很扫兴,“因为网上专家说:‘这纯属概念,新瓶装旧酒’。”
独立技术和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曾在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作为软件领域的一种颠覆性的力量,SaaS市场只占了全球软件市场的1/4,而在123个细分市场上,SaaS基本不会或者很少会对传统软件销售模式造成影响。”
如今,Forrester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论断。未来,所有软件很可能都将通过云服务的形式来交付。
“2011年到2013年之间,云市场的增长非常平稳。但是在2014年却出现了飞快的增长,整个市场规模在一年内增长了4倍。这说明企业用户开始大规模的接受云和SaaS这件事情了。”牛奎光认为,随着用户对于数据安全的顾虑变得越来越小了,云应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二这样的大趋势将会在未来的5-10年得到延续。
消费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在促进企业级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因为这些消费业务公司都是企业级服务的目标客户。一度刷爆朋友圈的两款To C应用“足记”和“快看漫画”,都使用了七牛云储存提供的云存储和云服务业务。七牛云存储的负责人李婧表示,初创企业应该重视对云的使用,因为App一旦突然走红,传统的自建服务器面对这种突然增长的用户访问时,往往会因数据过载出现宕机。快看漫画、足记都因为突然增加的用户下载而使用了七牛的云存储服务。
李婧表示,对于云服务商而言,IaaS(Infrastructure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作为服务,把服务器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的说法渐渐成为非主流,其边界也越来越模糊,SaaS正在成为主流。
“我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云服务的光辉前景,企业服务市场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基于云服务打造的新企业服务业务可以造就若干千亿规模的新兴公司。”七牛云储存总裁吕桂华表示,过去的几年,七牛云储存保持了每年业绩超过10倍的增长,目前七牛云储存平台上已经拥有20多万企业用户,包括海康威视、顺丰、平安、中兴、OPPO、步步高、陌陌等各种To C领域的公司。从业务数据上看,七牛云储存总文件数超过500亿个,每天上传超过5亿个文件。
“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一年前,或者一年后?风口确实非常重要。”环信CEO刘俊彦表示,“最重要的是大趋势,需求已经被认同了。”
环信是移动即时通讯云服务商,在上线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高,天使轮为经纬中国、A轮为SIG、A+轮为红杉资本。7月28日,环信宣布拿到了1250万美元的B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经纬中国和SIG跟投。
如此频繁的融资速度,即使在To C领域也很少见。资本市场对环信这类公司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背后有足够大的市场支撑。在北美,2015年客服软件市场采购总额高达96亿美元。这个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两家“独角兽”公司:Zendesk和Freshdesk。其中,Zendesk目前市值18.9亿美元,年销售额1.87亿美元;而Freshdesk在2015年4月拿到E轮5000万美元融资,估值过10亿美元。
相较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的滞后,企业方面的需求却很旺盛。由于市场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过去。长期来看,每年10%-15%的人力成本增长已成为趋势,这就要求传统企业的运营效率必须要大幅提升才具有可持续性。
熊飞曾去杭州调研,一个只有六七十人的小仓库已经用了云端仓库管理系统。对方告诉熊飞,选择用企业服务云端软件的原因是,5年前包吃住每个工人的成本在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7000元,靠技术减少人工成本成为唯一的选择。另外,58到家、楚楚街等电商都使用了环信的客服云端软件,背后原因是他们迫切地想要提高用户体验。
而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经济的因素也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随着人们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的养成,用户行为的变化正在悄然引发变革,这导致电商、O2O、互联网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移动化趋势明显。App开发者们和企业主们正致力打造App内交易闭环,即从商品和服务展示开始,到售前咨询、支付、物流、退换货、售后等全流程在App内形成闭环。
各种云服务也正逐渐转向移动端。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仅在客服领域,到2017年年底超过70%的客户服务请求将来自于移动端。而2014年阿里巴巴“双十一”的现场监控显示,571亿元的总成交额中移动端贡献了243亿元,移动端交易量比例有超过PC端的趋势。
此外,Gartner报告显示,全球2014年IT支出大约为3.8万亿美元,企业级市场的容量差不多是整个互联网市场的20倍。毫无疑问,如此庞大的市场,足够孕育出足更多的创业独角兽。
创业:更多70后老兵的天下
“与To C领域不同,To B领域更像是70后老兵的创业天下。更根本原因在于,To B领域比To C的业务更复杂。”左凌烨说。
过去12年里,张溪梦先后在eBay、Petco、Epson、LinkedIn等公司从事数据分析、市场营销、销售和网站等和数据有关的工作。过去五年里,他一手建立了整个LinkedIn和营收有关的数据分析团队。2015年2月,张溪梦离开LinkedIn。
张溪梦认真研究了美国和中国市场,发现美国现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竞争者在蚕食传统企业软件的市场份额。美国商业规则相对清晰,已经没有机会再做大规模的像SAP、Oracle的平台。然而,中国却是一个几乎空白的市场。
在数据分析领域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张溪梦发现,虽然在美国基于SaaS的云端服务百花齐放,但也造成很多数据孤岛。“这是一个最大的痛点,原因是大数据的数量和数据源头的多样性。”张溪梦说,自己要做的事是数据清洗,就像是把一条污染的河变成清水的过程。“在过去若干年里,大数据分析中90%的工作都是数据清洗,但真正产生价值的是剩下的10%。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产品能有一天把那90%的工作完全自动化。”目前,张梦溪担任大数据分析公司GrowingIO的CEO。
纪伟国同样是70后。实际上,今年已经是北森创业的第13年了。直到2010年,北森才拿到了深圳创投的第一笔融资,而当时对方看重的也是其人才管理的技术,而不是因为SaaS。2012年,北森进入SaaS领域。“我们当时并不是为了进入一个全新的Sass软件市场,我们要做的是人才管理软件市场,只是做成了Sass的模式,又赶上了Sass的发展。”纪伟国说。
销售易CEO史彦泽则是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人,在企业软件行业有17年的工作经验,曾是瀛海威早期员工。2011年,史彦泽创建了以移动、云、社交三大技术为核心的CRM(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产品包括了名片扫描、客户拜访签到、销售机会等,以帮助企业精细化管理销售。与SaaS鼻祖Salesforce不同的是,销售易CRM一开始就是基于移动端的。
2014年里,销售易CRM全年业绩增长了11倍,公司估值增长了9倍。史彦泽还记得2012年销售易寻找投资的情景,在2012那个时间点,绝大部分VC不会看toB的项目,吃闭门羹是常事。但幸亏红杉资本比较前瞻一些,2013年初,红杉A轮投资销售易,在2014年中追加到B轮,2015年,C轮又用跟投的方式与经纬中国联合投资1500万美元。
今目标的创始人文荣在2005年创业之前,曾给海尔、海信等公司做过大型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实施工作。而同盾科技的创始团队由前阿里、 PayPal、SAS、ThreatMetrix等顶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高管和专家组建而成,拥有多项行业领先的专利。
不过,在众多采访对象中,以管理联系人为主的表单工具麦客CRM的CEO李卉是个例外。但这个26岁的姑娘,此前也拥有百度等大公司的工作经验。
“在To C领域,如果你对做的东西足够热爱,就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但在To B领域,你面对的是企业客户,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企业员工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产品的使用,而且要对接企业内部各种流程。这不是一两天就能积累出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开发出来的。”左凌烨表示,与To C领域相比,To B领域创业需要更多的行业积累。共鸣科技陆雨泉也表示,To B企业更需要专家型的人才。
“我们洞悉基础软件领域客户的需求,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大可能是技术原因。”OneAPM创始人何晓阳说自己认识的很多APM领域专家,在2004年开始在中国推广,到2013年我们结识经纬创投,10年来APM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案例,很耸人听闻,于是大家都觉得APM市场毫无价值。”
OneAPM是一家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APM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从2013年OneAPM产品问世,先后完成了3轮融资。其中,今年3月,OneAPM完成C轮1.65亿元融资,成为资本领投,经纬、启明创投跟投。
商业模式:盈利不在当下
在转型SaaS模式以前,北森每年都至少有几千万元的利润。但在2010年转型后,北森先后上线了几个版本的招聘软件,结果并不理想,2012年更成为北森历史上做得最差的一年,亏损接近2000万元。
直到2013年5月,北森招聘管理系统升级到V5.0,成为当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招聘软件,北森才重新实现了盈利。
然而,此时的左凌烨却建议他们仔细思考阶段问题。“SaaS这个阶段是不应该出现利润的。如果出现利润,就意味着我们的投入不够,可能给竞争对手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纪伟国说,为此,2014年,左凌烨带着纪伟国等人去了一趟美国。
美国之行让纪伟国发现,公司一开始就有利润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SasS软件不是没有利润,只是它的利润不应该在当期。
纪伟国表示,这才明白了整个SasS的财务模型。不同于传统软件服务商一次性的出售,由于企业服务的软件在云端,这意味着软件的销售收取的是订阅费而非许可费。许可费通常是一次性付款后使用,而订阅费则是在订阅期间逐笔支付。这将形成源源不断的收入,但在它们形成规模之前,公司只能一直处在亏损之中。
“比如传统的软件服务商用友,做一个客户收客户50万元,那么北森可能每年只收取10万元,按5年来收。如果用友有20%的利润,我在第一年应该出现严重的亏损,因为另外40万元还没收回来,就是这样一个逻辑。”纪伟国说,在美国,资本市场对SaaS公司的估值,更看重的是续约率。
“在2013年,老虎基金就和我们说不用着急想赚钱。”今目标文荣说,按照计算,企业使用今目标的价值大约是每年一万元,如果以一千万家企业的规模计算,今目标提供的社会价值就是一千亿,下一步,就是如何把社会价值转化成商业价值。
Salesforce和Workday被看作是SaaS模式最成功的案例,目前市值约480亿美元。其2016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15年4月30日)财报显示,第一财季总营收为15.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23%。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使用该公司的产品,Salesforce进一步上调了2016全财年的营收预期。
Workday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基于云计算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规划软件供应商。2012年10月IPO时,Workday仍处于比较严重的亏损状态。其招股书显示,2007-2011财年,Workday分别净亏损为2478万美元、5148万美元、4994万美元、5621万美元、7962万美元,但与此同时,其营收也呈现爆发式增长。2007-2011财年,Workday营收分别为45.5万、639.8万、2524.5万、6805.5万、1.344亿美元。因此,Workday盈利能力实际上在逐渐改善,净亏损率逐年降低,由2007财年的-5446%降低至2011财年的-59.24%。其IPO首日市值达到95亿美元。而Workday的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第一季度营收2.4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达到70%。
“一个健康的To B项目,每年销售额度会有2-3倍的增长,虽然不会像To C项目那样一年增长几十倍,但由于用户粘性高,可以持续收费。等到5-7年后,就可以成为收入数亿元的盈利情况非常好的公司了。”熊飞表示。
在盈利之前,这些公司还将不断面临重大挑战,抵制各种诱惑。七牛云储存刚起步时,就经常会有潜在客户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开发和维护私有云存储系统,并愿意支付一大笔费用。“当时公有云还没有发展起来,说实话我们对于这样赚快钱的机会还是很动心的。但是内部讨论后,我们发现我们这样的团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要做存储软件,就只能放弃公有云线路。”七牛总裁吕桂华说。
此前为海尔、海信等公司做过大型ERP实施的经历,让今目标创始人文荣坚定了只做标准化产品决心。“用户需求老在变,实施团队不得不延长项目工期。而很多个性化需求满足后,用户反而不用。这些都让团队沮丧。”
而北森CEO纪伟国的原则是,只做SaaS,拒绝做安装版。“安装版是一个坑。我们云服务做着做着,就会有客户要求单独研发一个安装版。”纪伟国提到,国内某电信基础设施厂商,因为之前使用的每年600万美元的国外招聘管理系统并不合适自己,而希望北森能够帮他们研发一套安装版,预算是2000万元。“我的产品经理一脸委屈地、眼巴巴看着你,技术人员非常兴奋,也眼巴巴看着你。产品经理的意思是老板你千万别接这活,技术人员的意思老板拿下来吧,拿下来2千万。”纪伟国最后决定,不做。“产品经理为什么那个表情,希望千万的单子不要接?因为接了以后这就是个泥潭,进去你就爬不出来了。用友就有一些项目是从开始2千万元开始做的,但接完了以后,结果做了8年都没有见效。”
左凌烨表示,在企业服务市场,最终对公司的长期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收入。在美国成长最快的企业服务领域的上市公司,一般市值是收入的十倍左右。“但做企业服务的团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本文系作者 Judy·商业与生活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384535.html
企业级服务
老虎基金投资“今目标”6000万美金后 企业级服务免费还能怎么玩?
今年5月,永久免费的企业工作平台今目标宣布获得老虎环球基金的 6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估值达到3亿美金,而此时距离其获得1000万美元A轮投资已经过去一年。
从2005年创立,到2010年决定免费,再到2013年底获得A轮融资,这八年的时间今目标都在苦苦支撑。用创始人文荣的话来说,实行“全部免费”的战略在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但即使如此,今目标仍然坚持做通用平台而非定制配置的模式。副总裁崔健也曾表示,“在最困难时,都不知道下个月工资从哪里发,那时有一个政府方面的规模为2000万的定制大单,真的诱惑很大,但我们坚持住了。”
今目标是定位于“永久免费”的企业互联网工作平台,为企业提供在线OA、企业IM、团队协作、数据整合、企业互联等各类信息化办公服务,并提供包括Mac及Windows Phone在内的“全设备客户端”。
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不是一种营销方法
今目标团队对于免费依然很坚定,文荣表示,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不是一种营销方法。免费模式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仅代表企业的一种选择。
按照以前今目标的设想,一年收费5000-10000元,如果有10万家企业的话就会有几亿元以上的收入。今目标只要产品满足60%的企业需求,就能够获得大量付费用户——但后来,他们却发现这么走,其实非常难。
直接的原因是收费难,而收费难的原因之一是用户选择困难。用户在应用市场里会面对各种软件,通常都会下载进行质量和价格的比较。此外,商户更愿意为商业机会付费,而不是效率工具,在行业的大环境里,2C的行业也培养了免费的习惯。因此,文荣认为,不论在2C行业还是2B行业,收费模式都比较困难。
商业模式要闭环。今目标的收费渠道从哪里来呢?文荣说,在互联网行业,用户和客户是不同的。用户是用产品的人,而客户是给企业付费、带来商业价值的人。在免费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不直接收费而是选择间接收费。另一方面,他也表示,客单价偏高,发展空间会变小。客单价越低,发展空间越大,而客单价变成0就应该是无穷大。
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应用
文荣透露,截至目前今目标的注册企业已经超过140万家,希望在2016年达到一千万的用户量。
与此同时,文荣还表示,今目标目前计划在明年推出开放平台,欢迎第三方应用接入平台,一起搭建企业级应用生态。除此之外,今目标正在筹建孵化器,针对平台用户的需求孵化创业项目,为创业型公司提供研发、市场、运营等费用,以此来完善整个生态。
文荣表示企业的信息系统很难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盈利模式,但是今目标发展到现在基于免费的盈利模式已经出现,比如第三方应用、企业培训/咨询服务、企业间交易等。今目标即将联合第三方,推出企业智能硬件,今年七月份将推出智能考勤机。
在今年6月底、7月初,今目标也会大幅度的放开空间的限制。文荣表示,大幅放开以后,99%的企业就不用在存储方面付任何费用了。此外,他也强调,现在的目的不是说为了收费,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希望把今目标现在有限的资源能够合理的分配。
企业级服务
大势不可逆,伪SaaS成了传统软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拜伦斯 来源:猎云网
注: 在企业级服务成为当下资本新热土之下,围绕saas服务涌现大量项目,在蜂拥而上比拼口号的厮杀时,还需沉下静思,哪些是伪需求伪服务,市场的真正需求。以下为长期关注研究企业软件、企业SaaS服务的拜伦斯投稿:
中国有句老话叫,“顺势而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与趋势的对抗终究只是枉然。
外贸软件行业也是如此。
在与代表SaaS趋势的后起之秀的对抗中,那些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仅没占到一丝便宜,反而成了“朝三暮四”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外贸软件公司曾经也是这个行业的推动者。然而手机巨人诺基亚都已轰然倒下,何况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的软件行业。产品陈旧、模式老化,除了“我资历更老”外,他们真的已经拿不出任何可以和朝气蓬勃的SaaS公司来比拼的资本。
于是,唯有“变”。
“我们免费啦”,“新用户免费使用一年”,“**与阿里云强强联合”……那些昨天还在鼓吹自建服务器更安全,一分价格一分质量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一夜之间纷纷成了saas模式的“拥护者”。
其实,与其说是拥护,不如说他们是真的害怕了,这些久经商场的老板们,不会不知道趋势的不可逆。放不下的唯有“利益”,从传统软件模式过渡到真正的saas软件,这其中需要割舍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一直在采用拖延战术,在不变或者微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延续更多销售合同。
所以,多家传统外贸软件公司突然向SaaS示好的背后,会不会只是一种变相拖延的战术呢?
在某家老牌外贸软件公司的内部动员邮件中提到:时代变了,今后要遵循互联网模式,要免费;先免费一年,等积累了用户量之后就不愁赚钱,当务之急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这样“血战到底”的宣扬固然“可歌可泣”。但是要把免费就等同于互联网思维,是完全没有理解互联网的真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体制上的变革,是由内而外的。免费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saas产品的本质是“轻和快”,快速的产品迭代周期,没有任何升级成本,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云计算是必然的选择。
回头再看看如今转型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得不说只是一种“伪SaaS”。他们选择仍需要单独维护升级的私有云服务器,因此无法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相反,这只不过是继续销售过时产品的延续而已。另外,所谓的一年免费,完全免费,也只是销售模式上变换。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软件公司,只不过披上了一层“伪SaaS”的新装。
风水轮流转,在商业上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作为传统软件公司,既然知道saas趋势的不可逆,为何不像四十岁的老鹰一样,狠下心磨去旧喙,扯下羽毛和指甲来一次蜕变和重生呢?相反,如果一方面舍不得彻底割舍眼下的利益,一方面又眼红SaaS公司的成果,不伦不类的转型只会是最后的挣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企业级服务
融资案例解读:企业级服务市场的燎原星火
文/何晓阳 代码级应用性能监测平台OneAPM 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微信公众号:何晓阳读书笔记。
来源:创事记 公众号:sinachuangshiji
过去一周,企业级服务市场又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融资案例,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是Docker完成D轮9500万美元融资和Illumio完成一亿美元融资。企业级服务市场从来都不缺乏机会,但是由于企业级服务一般都具备比较高的垂直行业特性或者技术门槛,因此在一个企业长大之前,不太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因此,在很多不熟悉企业级服务领域的人看来,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但是,变化发生前,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今天,我打算从这个角度,谈一谈上周国内外的三个融资案例。
起源于草根却迅速风靡世界的Docker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Docker,在上周,Docke宣布获得9500万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领投,高盛、 Coatue Management、Northern Trust跟投。Docker C轮投资方红杉资本等跟投。Docker CEO Benjamin Golub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拒绝透露公司的估值,不过消息称Docker的估值很可能已经高达10亿美元,C轮时Docker的估值为4亿美元。2013年1月Docker曾进行了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截止目前,其总融资额约为1亿6000万美元。
Docker是一种基于LXC开发的容器管理技术,使用AUFS,它通过API为进程单独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虚拟环境。Docker由管理容器的服务器守护进程(server daemon)、控制服务器守护程序的Docker客户端以及Docker 镜像组成。Docker镜像可以将运行的应用打包并快速转移 / 复制到其他机器上,并且在守护程序的管理下,转移过去的容器中的应用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启动运行,非常的方便快捷,其负载比仅使用VM(虚机)要低20%到80%,对于应用开发和高效运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此,Docker从面世之初,就受到了各大巨头的青睐。目前,包括Google、Amazon、微软在内的多家巨头纷纷表示,保证自己平台与Docker容器技术的兼容性。
Docker技术中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不是全新的发明,然而,相比较其他解决方案,只有Docker真正提供了简单易用的跨平台、可移植的容器解决方案。不仅如此,Docker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软件的开发和运维的范畴,并且很有可能改变传统的软件交付方式和运行方式。Docker出现之前,云计算三层架构中的IaaS和SaaS已经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产品,而PaaS更像是一个只能在实验室中把玩的精致的玩具,虽然很多巨头在这个领域不停的推出新的技术,但是都是一些非常重的解决方案,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满足工业级的需求。Docker出现之后,PaaS的概念很有可能被重新定义,这对于整个企业级软件市场和云计算市场,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新兴的公司可能会依靠容器技术改变自己的软件交付方式而迅速崛起。
从Docker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2B方向独角兽公司,他的核心技术不一定需要非常的高大上,KVM、ZEN、Vmware,这些都是虚拟化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技术门槛也非常高,但是Docker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了颠覆,在今天看来,曾经被供上神坛的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已经被逼到的悬崖的边缘,去年年初,在Docker刚刚获得Benchmark Capital的第一笔1500万美元融资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它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成就,也没有人想到Docker能成为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怎么样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
上周爆发了中国在线电台应用的第一次混战,战斗以多听FM和荔枝FM两款在线电台应用都被苹果下架开始,随后两家App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是喜马拉雅干的,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在App Store中搜索荔枝FM出来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就连搜索招商银行出现的也是喜马拉雅:
不得不说,喜马拉雅的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做的真是强大。喜马拉雅的ASO做到了在App Store上搜索所有的知名品牌词都排名在第2至5位,并且行业词都有很好排名,如下所示:
如果大家想做到想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可以试一试Localytics公司出品的搜索优化SaaS服务:
Localytics刚刚宣布了D轮3500万美元的融资,这轮投资方是PolarisPartners、Foundation Capital和Sapphire Ventures。在完成本轮融资之后,Localytics的总融资额达到了6000万美元,现在有超过32000个App在使用他们的产品,覆盖的移动终端超过了23亿台,像ESPN, eBay, Fox, New York Times都是他们的客户。在上篇文章我们写MixPanel的竞争关系的时候,曾经提到过Localytics,我觉得Localytics是Analytics在Marketing方向的一个细分,他们自己声称自己正在从事的方面是Predictive App Marketing。
我个人感觉,ASO这个东西在美国还是比较高大上,但是在中国恐怕会很快会被大家滥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想不想做流氓,都要会武术,我觉得Localytics就是新时代的防身利器。
从Localytics融资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很多新的企业级服务机会。
客户互动管理:一个被忽视的百亿美元市场
上周,中国公司Udesk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DCM。
传统的客服大多是通过电话完成的,现在崛起的社交网络和移动App、IM应用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反馈意见。但是如何保证这些意见及时集中地到达客服人员那里,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的问题。Udesk提供的是整合多渠道的服务平台,通过与包括传统Call Centre的合作和微博、微信、App、邮件等渠道的整合,最终把用户反馈汇集到同一个界面内,方便客服人员操作。商家可以绑定企业微博、微信服务号、IM应用和电话,同时可以添加多个客服人员协同工作。
其实上,Udesk所从事的这个被称为客服管理的行业,在IT软件领域,是属于CRM软件的范畴,而且,是CRM领域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领域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企业竞争和VC追捧,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拿CRM领域另外一个细分市场来比较一下:
2013年,CRM Sales市场总收入是52亿美元左右,占整个CRM市场的25.4%,而CustomerService市场总收入是75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36.9%。在中国,从事CRM Sales领域的公司如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已经是企业级服务领域的明星公司,每家融资金额都在几千万美元,但Customer Service领域却被大家选择性忽视,仅仅只发生了Udesk一笔融资。在2015年,Customer Service在北美的市场总额是96亿美元,这是一个接近百亿美金的市场。不要说Salesforce、SAP这些行业巨头,单就新兴SaaS公司来说,Zendesk在去年完成IPO,市值20亿美元,FreshDesk在本周完成了E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在中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服务的需求比美国更大,而且中国传统的Helpdesk等基础服务的缺失,让这个领域成为了一个更加刚性的需求。不得不说Udesk在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在今天,在中国企业级服务渐渐火爆的今天。Udesk今后的走向和选择,不仅仅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够发展到多大的高度,而且有可能能够影响到中国CRM领域最终的战局。
我个人感觉,企业级服务由于其行业重度垂直,一些行业内的知识不太容易为外人所知。在中国的CRM领域,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在中国讲的都是Salesforce的故事,Salesforce是全球CRM领域的老大,市值400多亿美元。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Salesforce公司的收入也是由Customer Service and Support、Sales、Marketing等多个部分组成的。CRM不等于SalesforceAutomation。在移动CRM市场,也就是Mobile Sales这个市场逐渐变得同质化的今天,如何能够差异化的竞争,是摆在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这三家公司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看到,图搜天下通过引入雷军、复星、新希望等强力股东,并且走纯人民币的融资路线,试图在今天火爆的A股市场讲出下一个乐视网或东方财富网的故事;销售易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引入前EMC高管等手段,强化在大型企业级市场的地位;纷享销客通过强有力的渠道和市场手段,将产品铺到了每一个市场的角落。究竟谁鹿死谁手,目前尚未可知。然而在三国争霸的局势之下,DCM通过布局Udesk,给这个扑朔迷离的市场又增加了一个变数。我们知道,纷享销客的投资方也是DCM,不得不说,林欣禾是一个布局的高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
企业级市场往往就是这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暴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变化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察觉到变化,就像Docker和Elastic Search的兴起一样。然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这些公司就能够改变世界。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企业级服务
Google的企业级服务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名字:Google for Work
可能觉得“enterprise”这个词比较旗帜不鲜明吧,现已将自己的企业级业务更名为“Google for Work”,这样一来,所有的 To B 服务都会连上一个 Google for Work 的牌子,To B 业务作为一个独立产品线的角色也更加鲜明了。
Google for Work 的负责人 Amit Singh 说,更名可不是面子活,这意味着“我们发布产品、传播新功能的式”也将开始改变。Singh 还介绍了 Google To B 业务最近的成绩,比如 Secret 和 Snapchat 都入驻了自家的云平台。而且,公司在这块业务的投入也在加速。
“云平台这事不是闹着玩儿的。”该服务负责人 Shailesh Rao 说。很显然,Google 这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 AWS 了。该公司还称,60% 的财富 500 强公司都在使用 Google for Work 的服务,运营副总裁 Jocelyn Ding 说该公司的企业服务满意度高达 95%。
【文章来源:36氪】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