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模式
    剧透:LinkedIn或将新推针对中小企业的“高级公司页面”(Premium Company Page)订阅服务,预计每月99.99美元 据悉LinkedIn或将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新订阅服务——Premium Company Page。这项服务每月费用起价为99.99美元,提供AI内容生成和粉丝增长工具等功能,旨在提高公司的可见性和吸引力。这一举措体现了LinkedIn在微软的领导下,不断多样化其商业模式并提升用户体验的努力。尽管LinkedIn长期以来因过度自我推销而饱受批评,但该平台正试图在其他社交媒体和搜索平台的混乱环境中,为专业人士和高端用户创建一个可靠的专业空间。 LinkedIn,这个聚焦职场人士的社交平台,最近悄然测试了一项新服务,旨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增值功能,同时也为平台本身带来新的收入来源。据TechCrunch报道,这项名为“Premium Company Page”的订阅服务,每月费用高达99.99美元,其中包括使用AI来撰写内容、增加关注者数量等一系列功能,帮助企业提升其在平台上的知名度。 注意的是高级公司页面Premium Company Page的定价并未立即披露,但似乎有资格使用该页面的管理员可以看到它。这位营销顾问指出,费用从每个页面每月 99.99 美元起,每年订阅费用降至每页面 839.88 美元。这一举措反映了LinkedIn在其母公司微软的支持下,如何持续多样化其商业模型并试图提升整体的用户实用性。 长期以来,LinkedIn一直被批评为过度自我推销的平台,甚至在用户意识到其收集的个人数据量时会感到有些不安。然而,正如市场观察者所指出的,当前LinkedIn正处于一个绝佳的机遇期。在其他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广告及算法主导用户发现内容的大背景下,假信息横行,LinkedIn则在寻求为专业人士和高端用户打造一个更安全的空间,成为记录职业生涯的社交档案。 此外,LinkedIn为不同需求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高级服务,包括针对求职者的Premium Career、为商业智能设计的Premium Business、面向销售团队的Sales Navigator、专门为招聘和人才寻访设置的Recruiter层级服务,以及LinkedIn Learning的专业发展课程。 Premium Company Page在某些方面与LinkedIn现有的功能类似,例如,页面管理员可以查看最近访问者的信息(前提是这些访问者没有关闭隐私设置),并可以邀请这些访问者关注页面。此外,管理员还可以在页面顶部显著位置创建带有联系方式或网站详情的“行动呼吁”按钮。而LinkedIn在个人资料页面大力推广的推荐信功能,也将在这些高级页面上得到强调。 今年 3 月,LinkedIn该公司宣布, 2023年高级用户订阅量同比增长 25%,达到 17 亿美元。总体而言,该公司当年的收入为 150 亿美元,其中招聘业务占 70 亿美元。 LinkedIn在此次更新中大力推广的AI写作帮助,以及新近加入的页面认证标志(黄金徽章),都标志着该平台在利用AI技术和增强用户信任方面迈出的新步伐。随着这些变化的推出,LinkedIn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为自身的持续增长铺平道路。
    商业模式
    2024年04月18日
  • 商业模式
    创立两个独角兽:硅谷传奇Parker Conrad的创业历程--Zenefits和Rippling 引言: 在硅谷创的众多创业者中,Parker Conrad的轨迹犹如一颗闪耀的星星。他不仅一次,而是两次创立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HR科技公司。我们与这位传奇人物坐下来聊聊,探究他从高中科学奖学金获得者到成为硅谷翘楚的非凡旅程。 正文: 1. 科学奖学金的启示 Parker Conrad的故事始于他在高中时期对海螺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仅为他赢得了2万美元的奖学金,更为他的科学兴趣和未来的哈佛之路奠定了基础。“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通过探索未知,我可以创造出有意义的东西。”Parker 回忆道。 2. 哈佛岁月:学习与启蒙 在哈佛大学,Parker 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在《哈佛红报》中磨炼了写作技巧,并与未来的科技领袖们交流思想。“哈佛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理解了创新的真正意义。”他说。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批判性思维,也为他后来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3. 创业初试:SigFig的起航 Parker 的第一次创业尝试发生在毕业后不久。他和室友共同创建了SigFig,这家公司最初是一个投资社区服务,后来转型为机器人顾问公司。这一过程教会了他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性。“创业就像是在不断变化的迷宫中寻找出路。”Parker 表示。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适应能力,也为他后来更大规模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4. Zenefits:迅猛成长与挑战 Parker 创立的 Zenefits 一度成为硅谷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在短短两年内估值飙升至45亿美元。然而,快速增长带来的监管合规问题逐渐暴露。“那是一次苦涩的教训,让我意识到成长速度不应超过我们管理的能力。”他说。这一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终导致他离开了公司。 5. Rippling:从废墟中崛起 离开 Zenefits 后,Parker 并未选择放弃。相反,他迅速调整心态,成立了 Rippling,一个直接竞争的公司。与 Zenefits 不同,Rippling 采取了更全面的商业模式,提供一站式的员工管理解决方案。“Rippling 是我创业生涯的重生,它证明了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变得更强。”他说。 6. 领导风格的演化 在创业的道路上,Parker 的领导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冒险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更成熟、更注重细节的领导者。“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个成功都是前进的动力。”他说。这一点在 Rippling 的经营中尤为明显,特别是在硅谷银行倒闭等危机中,迅速完成募资度过难关,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应急管理能力和领导魅力。 7.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Parker 对 Rippling 以及个人职业生涯抱有积极的期望。他相信,持续的创新和学习是推动前进的关键。“我对未来充满期待,还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他充满自信地说。 结论: Parker Conrad 的故事是关于持续学习、勇于创新和面对挑战的故事。他的经历鼓励着所有创业者,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失败中寻求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视频访谈,更多信息,请访问HRTech的视频号: HRTech 
    商业模式
    2023年11月28日
  • 商业模式
    【财报】科锐国际上半年营收47.54亿元,同比增长7.88%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发布2023年度上半年报告。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降本增效、招聘需求同比缩减的多重挑战,科锐国际坚定执行公司战略,各业务团队同心协力,不断夯实“技术+平台+服务”商业模式优势,持续推进精益运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7.54亿元,同比增长7.8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9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持续稳定向好。 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显现,核心策略筑牢发展基石 在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的宏观背景下,客户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深度价值创造和所在领域的精耕细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期内,科锐国际线下业务整体营业收入保持逆势增长趋势,较去年同期对比增长7.73%,进一步展现了公司为不同类型的客户主体持续创造价值,全产业链生态布局的战略优势。 其中,中高端人才访寻业务在大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软硬科技等国家战略性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并支持众多地方政府、央国企、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用人主体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核心关键岗位人才,上半年为客户成功推荐的中高端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900人;灵活用工业务在客户对不确定环境下抗风险保持组织弹性的认知不断增强,以及公司内部流程管理升级提效的影响下,收入同比增长12.95%,在册管理的外包员工达到32,700余人,累计派出近204,400人次。其中,技术研发类岗位作为灵活用工业务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时点在职人数占比达57.73%,不断凸显增长韧性。 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巩固大客户策略,基于行业大客户推进“咨询诊断+系统平台+专业招聘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招聘流程外包为抓手,协同猎头、灵活用工、校园招聘、专家智库、调研咨询、技术系统等多产品,满足大客户多场景多维度的人才供应链需求,持续助力大客户盘点人才、激活人才、配置人才、管理人才。 随着城市群经济体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重点城市群不仅成为经济枢纽,产业枢纽,更是人才集聚与流动的枢纽。科锐国际在深度服务大客户的基础上,围绕五大城市集群持续推进“千人千岗”“商圈垂直”策略,通过联动技术平台与生态伙伴,广泛链接区域商圈内的“专精特新”及快速成长企业,基于产业下的关键岗位,打造“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专业服务能力,为区域市场加速产才融合提供助力。 持续加大技术投入,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构建生态服务闭环 2023年以来,科锐国际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上半年技术总投入1.04亿元,同比增长30.80%。一方面,强化公司内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通过前台、中台、后台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线下多元服务产品的人效;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各技术服务产品,加大与线下交付团队及合作伙伴的协同。报告期内,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88%。 与此同时,平台用户活跃度持续增长。截止报告期末,公司通过垂直招聘平台、产业互联平台、SaaS技术平台触达各类客户30,700余家,同比增长47.25%,运营招聘岗位175,800余个,同比增长131.36%,链接生态合作伙伴11,600余家,同比增长42.32%。 其中,医脉同道平台与私域活跃候选人165万余人,同比增长94.12%;注册企业12,000余家,同比增长74.42%;企业用户数超过56,000个,同比增长169.40%;月活(MAU)达75万,同比增长78.57%。零售同道、数科同道服务客户群体更加多元。产业互联平台禾蛙不断加强与11,600余家平台伙伴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注册交付顾问104,900余人,运营招聘中高端岗位40,700余个,协作完成交付岗位4,100余个,各项数据均同比大幅增长,生态优势不断显现。 完善国际化业务解决方案,全球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在国际化的基本战略指引下,科锐国际持续加强全球化服务体系建设,紧随国内大客户国际化发展路径及海外子公司当地客户业务扩张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积极推进海外布局。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中国香港地区及英国、美国、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设立7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大健康、能源与汽车、高科技、战略与变革、金融与财务等领域与国内业务线协同,围绕咨询、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等业务进行广泛推广。 报告期内,各海外分支业务均呈现增长态势,为公司整体业绩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公司大陆以外收入12.36亿元,占集团业务营业收入的26.00%,同比增长14.47%。Investigo作为科锐国际重要境外子公司,后续将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优化海外资源配置与产品布局,以增强其持续盈利能力,从而带动公司全球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23年,面对就业市场的多重压力,科锐国际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供需的桥梁作用,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报告期内,公司参与全国工商联人力资源服务业委员会 “走进高校”系列活动;旗下医脉同道联合医药类高校举办“求职游园会”、简历大赛等校园活动;新疆子公司联动公司技术平台和招聘平台,支持新疆重点区域 “三支一扶”项目和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项目。 未来,科锐国际将持续紧密围绕“技术+平台+服务”的商业模式,践行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五化”建设,加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共生向上,共创未来。 文章来源:careerintlinc
    商业模式
    2023年08月29日
  • 商业模式
    这8家中国“准独角兽”企业,谁能在智能服务市场脱颖而出? 来源| 亿欧(推广)   在技术和服务不断变革的今天,AI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仍是发展的重头戏。这篇文章将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将商业模式与新科技新理念融合的八家“准独角兽”企业,也许不久之后它们之中就将诞生智能服务市场的巨头企业。   1 “当产品遇上技术,不是为了取代谁,这是历史必然的进步” AI+营销?销售易告诉你 帮你做什么:提供运营效率、助力运营决策,连接企业和客户。 史彦泽是移动CRM厂商-销售易(北京仁科互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产品)的创始人兼CEO,拥有近20年中美销售及销售管理经验,创业前曾担任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企业SAP中国商业用户部总经理,多次荣获SAP、Dell等跨国公司Top Sales称号。 销售易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连接企业营销管理、销售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移动CRM云平台。销售易通过“SaaS+PaaS+云”的产品服务,帮助企业以营销获客为核心来实现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与产品之间的串联。去年7月,销售易入选了Gartner 2017年CRM魔力象限,于4月2日刚刚对外宣布获得腾讯投资1亿元D+轮融资,在2018年陆续推出营销云、IoT云等新产品。   2  AI+招聘?e成科技有话说 帮你做什么: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过去的简历都有用!AI+招聘,人岗匹配更精准。 周友鸿是e成科技创始人兼CEO,人力资源行业连续创业者,2013年创立e成科技,一直致力于利用AI技术助力HR行业数字化人才决策创新,在5年时间内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人才决策数字化AI平台,旗下的一站式AI招聘服务SaaS更是脱颖而出,通过对人力资源行业痛点的深刻洞悉,周友鸿带领e成科技全球首创并成功商业化落地AiTS、人才库、精英速递、人脉内推、人才地图等产品。 总体来说,e成基于算法的招聘服务SaaS平台,用机器学习算法、数据挖掘、和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升简历与岗位的匹配效率,激活企业及猎头等招聘机构的闲置的简历资源,提高存量简历利用率,形成协同共享效应。最后通过建立的海量个人职场用户画像,企业用户画像,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向提供数据BI服务,推进企业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效率。   3 AI+数据决策?一满乐准备好了 帮你做什么:企业运营数据全方位分析,决策风险早知道。 “一满乐”创立于2015年3月,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建立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上的数据分析服务,面向包括用户画像、智能补货、定向推荐、动态定价、风险控制、舆情监控在内的多种应用场景。   创始人兼CEO张彦翔拥有超过6年的Apple工作经验,负责Apple store智能商店项目包括POS、ERP、CRM、WIFI定位、SMART SIGN 预约系统等模块的研发。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实践iBeacon技术应用商业化的产品经理。 张彦翔是WhatsApp第30号员工,任职中文模块产品经理,负责WhatsApp与中文相关的市场活动产品研发设计调研上线和后期的维护迭代。参与推动WhatsApp推广到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华语地区,成功获取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在创立一满乐之前,张彦翔创立过另一个创业项目——Vizoal(一款足球比分推送和社交App),拥有连续创业的经历。   4 AI+生物识别?眼神科技很有经验 帮你做什么:未来刷脸的世界,你总要先行一步。 周军,眼科科技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员、山东大学管理科学系生物识别专家,专注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及场景应用实践20余年,是中国生物识别行业领军人物、多模态生物识别倡导者。 1997年,26岁的周军创立天诚盛业,并于次年开始指纹识别的研发,成为最早进入生物识别领域的企业家之一,也由此开启了其在生物识别领域长久不懈的探索和耕耘。2016年,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周军成立了眼神科技集团,全资控股12家海内外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完成了“AI+场景”的全新商业布局,为开拓细分市场及国际蓝海做了重要战略筹备。 从产品形态来说,眼神科技具备集核心算法、统一平台、应用软件、智能终端、实施交付等全产业闭环服务能力,是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佼佼者,能够实现多场景、多应用、多产品、多种知识技术的统一管理。从场景落地应用来说,金融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还和万科物业展开智慧社区合作,目前已完成全国100多个小区智慧社区项目;与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100多所高校达成智慧校园建设合作;安防反恐领域,和贵州、山东等多省市公安机关合作,完成平安城市、公路交通、机场等反恐维稳项目建设,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安防人脸识别系统平台。   5 “目前的企业服务创业,仍是模式创新” 易点租:办公是个大场景 纪鹏程,易点租创始人兼CEO,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纪鹏程有14年创业经验,在2003年创建“SKS精品笔记本”,至今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笔记本电脑提供商及笔记本电脑维修商。纪鹏程凭借着在二手笔记本行业14年的经验,创立了易点租品牌,2015年3月易点租租赁电商正式上线运营。易点租共进行了获得2.3亿元融资,合作企业2万家,1000家上市公司及独角兽,租赁设备20万台,市场覆盖率超过80%。易点租成为办公电脑租赁与管理平台相对较为成熟的领先企业。   6 牛牛汽车:掌握主动权的平台才有未来 陈琰俊,硕士毕业,现任新车渠道电商平台(简称:牛牛汽车)创始人兼CEO,曾任永达汽车集团销售总监。从管理集团旗下第一家宝马4S店起,直到操盘全国100多家4S店销售运营,带领集团销售团队突破百亿营业收入,并助力永达汽车2012年港股上市,随后主导筹建永达投资集团,进行全国汽车网络布局。牛牛汽车创立于2014年,成立初期即通过APP端切向三四线中小汽贸店,平台连接主机厂、4S店和中小汽贸店的新车渠道交易服务电商平台。目前,牛牛汽车平台上汇聚了近20万的新车经销商行业专家、企业家和从业人员,覆盖85%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行业人员,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新车渠道电商平台。 2014年,互联网+汽车渠道时机初现,遂携团队创立新车渠道电商平台--牛牛汽车,目前已获得B轮1.1亿元融资。   7 巴乐兔:挖掘年轻人需求这事儿还真有秘诀 吕楠是巴乐兔创始人兼CEO,毕业于美国康纳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士,曾经联合创立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51Job前程无忧,同时也曾经是贝恩公司Bain& Co.中国首席代表,参与设立贝恩中国北京总部,成功投资互联网第一胶原蛋白品牌Lumi,拥有对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嗅觉,善于挖掘年轻人需求,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有深入研究。 巴乐兔是长租公寓C2C平台的代表之一,通过建立规则和规范行业来赋能广大机构房东,给年轻人提供优质的租住体验。巴乐兔主打“好房东”,由房东提供真房源并更新房态,并直接撮合租客房东签约,希望消除房屋中介市场长期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行业失范和混乱现象。5月份对外正式宣布完成3亿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天图资本领投,DCM等之前轮次投资人继续加持。据了解,巴乐兔目前业务已覆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成都、西安等10多个城市,管理300万间房屋,服务1万多个活跃机构房东。   8 会小二:是我最先看得起酒店 杨亮,会小二创始人兼CEO,曾是一名记者,后担任金融数据公司CAI Business Indepth助理总经理、财新传媒副总裁。在创立会小二前,他创业并开设过一家软件技术公司。杨亮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MBA学位。会小二主要提供会议场地、活动资源在线预订等服务。包括会议场地、会议搭建、会议签到、会议用车等活动物料的采购,让中小企业办活动更轻松。融资阶段处于B轮阶段。   以上便是对这八家“准独角兽”企业的简单介绍。如果您对他们的业务和这个行业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话,有一个好消息是,这八家企业的创始人兼CEO都将出席亿欧“2018全球AI领袖论坛——智能+新服务”论坛。 本次论坛将于6月14日下午13:00在上海举办,主要聚焦讨论服务生活领域的B端服务商,如何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更多服务形态,以及展开人工智能、智能营销、软件创新、小程序等风口话题。 预知更多活动详情和报名,请点击下方链接吧:https://www.iyiou.com/a/zhnxfw_shanghai_2018 也可以扫描二维码添加群主进入“智能新服务群”哦。        
    商业模式
    2018年05月23日
  • 商业模式
    区块链制度经济学:从历史到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狐笔记”,作者cryptoeconomics,经授权发布。 前言 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记账技术,或者是密码学技术,它本质上对应了人类向更高层级社会组织跃迁的需求。正如层级机构(如“公司”这一个伟大的发明)和金融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繁荣,区块链有机会将人类带入一个由“人本”驱动的资本主义时代,一个拥有更大的个人自治主导经济的时代。蓝狐对此深信不疑,并且相信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这一天终将到来。作者是Crytoeconomics.com.au 团队,对区块链发展和制度经济学有深入了解,值得推荐。本文来自于mediu.com,由蓝狐笔记社群“Joey”翻译。 区块链是一种数字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对于区块链的重要性,大多数的解释都是从比特币和货币史开始的。但货币只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而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看起来奇怪的是,这种与会计有关的枯燥而实用的账本,会被描述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但是区块链因为账本的重要而变得重要。 账本不仅仅是记录交易…… 账本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记录交易。一个账本由规则搭建的数据简单构成。在任何时间我们要达成事件的共识,就要用到账本。账本记录支撑现代经济的事件。 账本确认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登记的是谁拥有什么,以及这些财产是否受到警告或有其它问题。 Hernando de Soto记录了穷人的财产在没有得到账本确认时的悲惨遭遇。公司也是一个账本,是一个集所有权、雇佣和生产关系的单一目标网络。俱乐部也一个账本,记录着谁能获益,谁不能获益。 账本证实身份。企业在政府账本中有身份记录,用以追踪他们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遵守税法。当个人与世界互动时,出生、死亡和婚姻证明记录了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存在,从而可以用这些信息来确认身份。 账本证实事态。国籍是一种账本,记录人们由于拥有某国国籍而享受的权利和受到的约束。选举名册是一种账本,允许或禁止投票。雇佣关系是一种账本,按照合同的规定给受雇佣者支付工作报酬。 账本证实权威。账本可以确认谁在议会中有合法席位,谁能进入银行账户,谁能和儿童们一起工作,谁能进入受限区域。 账本在最基本层面上,勾勒出了经济和社会关系。 关于事实的一致认同和当它们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关于账本的共识、账本精准的信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 所有权,财产和账本 让我们在此对所有权和财产做个区分,这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 护照的获取。每个国家都声称有权控制边境的出入,这些国家都在管理着一个账本,这个账本记录了哪些公民可以出入边境。护照是个实物,我们可称之为代表公民出入边境这个大账本的token。 在前数字世界中,财产代表了对这一权利的所有权。澳大利亚护照账本由各州政府持有的索引卡组成。边防人员通过旅客手里持有的记录在千里之外账本上的护照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旅客出入境。当然,这一边境管制办法也有很大可能性被弄虚作假。 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存放的比利时护照,A4351944/4/2579 财产意味着有所有权,但财产不等同于所有权。在当今,现代护照允许官方直接确认所有权。护照的数字功能允许航空公司和移民局查询国家护照数据库,并确定乘客可以自由出入境。(译者注:护照是指拥有出入境的所有权,但护照不是财产。) 护照是解释财产和所有权区别的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但正如比特币所展示的那样:货币也是一种账本。 纸币(纸质票据/token)财产意味着一种所有权。在19世纪,纸质票据持有人有权在开证银行上写出票据的价值。这些纸币(纸质票据/token)由发行银行直接负债,并被记录在银行的账本上。一个可以明确地显示所有权的财产管理体制,意味着在该体制内纸币(纸质票据/token)很容易被盗窃和伪造。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张五美元的法定货币不能返回到中央银行去兑换黄金。但是类似的关系仍在,即此钞票的价值建立在货币稳定和该货币发行政府的社会共识之上。 纸币(纸质票据/token)本身没有价值,津巴布韦人、南斯拉夫人和德国魏玛共和国人曾经很不幸地领会了此中道理。一种货币就是对一种账本关系的称呼,如果这种账本关系破裂,该货币也会随之消亡。 账本的进化史 尽管账本很重要,但是一直以来他并没有大的变化,直到现在开始有所改变。 在书面交流的开始阶段,账本也诞生了。在古代的东方,账本和写作同时发展,用来记录生产、贸易和债务。土质的片状文书用楔形文字详细记录了供给分配、税收和劳动力等详情。第一个国际“社区”是通过一个有组织的联盟网络来安排的,这些联盟运行起来就像一个分布式的账本。 一片巴比伦晚期的楔形文字碎片,由大英帝国博物馆收藏,编号:58278 第一个主要的改变是在14世纪出现了复式记账这种发明。通过记录借款方和贷款方的信息,可以在多个(分布式)账本上保存数据,并允许在账本之间进行信息的核对。 19世纪,随着大公司和大型官僚机构的兴起,账本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这些中心化的账本使得组织规模和范围有了戏剧性的增长,但完全依赖于对中心机构的信任。 在二十世纪晚期,账本由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例如,在19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护照账本已经是数字化和中心化了。数据库允许更复杂的分布、计算、分析和跟踪。以及数据库变得可计算和可搜索。 但是数据库仍然依赖于对中心化的信任;数字化账本的可靠程度取决于维护它的组织(以及组织雇佣的个人)。这就是区块链要解决的问题。区块链是一种不依赖于受信任的中央权威机构来维护和验证的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是为了服务这些账本而发展起来的。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Williamson认为,人们在市场、公司或政府之间进行生产和交易,取决于每个机构的相关交易成本。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方法为了解何种机构管理账本及其原因提供了一个关键。 政府维持着权威、特惠权、职责和准入权的账本。政府是一个维护着公民数据库、出入境权、税收义务、社会保障权利和财产所有权的值得信赖的实体。如果有需要强制执行之处,也只有政府可以。 公司也在维护着属于自己的账本:雇佣和责任的专有账本,实物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部署的账本,供应商和客户的账本,知识产权和公司特权账本。一家公司经常被描述为“各种合同契约关系网络的综合体”。但是公司的价值来源于该关系网络的井然有序与结构合理——事实上公司是一种集合同和资本于一体的账本。 公司和政府可以使用区块链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跨国公司和他们的网络需要在全球范围协调交易,而区块链可以使这种诉求几乎瞬间完成。政府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来确保产权和身份记录是准确和不可篡改的。在区块链应用程序上设计良好的许可规则可以让公民和消费者对他们的数据有更多的控制权。 但区块链也与企业和政府竞争。区块链是一种制度性技术。这是一种维护账本的新方法(也就是协调经济活动),它与公司和政府的方法不同。 资本主义新经济制度 区块链可以被公司使用,但也可以替代公司。现在,合同和资本的账本可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操作。身份、许可、特权和权利的账本可以在不需要政府背书的情况下维护和运行。 制度密码经济学 这就是制度密码经济学的研究:密码安全与无信任账本的制度后果。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学的目的理解为研究稀缺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以及支撑生产和分配的因素。 制度经济学理解经济是由规则构成的。规则(如法律、语言、财产权、法规、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允许分散投机者一起整合他们的活动。规则促进交流——经济交流,同时也促进社会和政治交流。 所谓的加密经济学其主旨在支持区块链应用和区块链代替物应用的经济原理和理论上。它关注的是博弈论和激励设计,因为此二者涉及到区块链机制设计。 相比之下,制度密码经济学着眼于区块链和加密经济的制度经济学。就像它的近亲制度经济学一样,经济是一个协调交流的系统。但是,机构密码经济学关注的不是规则,而是账本:由规则构建的数据。 制度密码经济学对管理账本和为账本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规则以及区块链的发明如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账本形态都很感兴趣。 区块链的经济影响 制度密码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区块链革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无法预知的事情的工具。 区块链是一种实验性的技术。区块链有何用处是一个企业性问题。一些账本将转移到区块链上。一些企业家试图将账本转移到区块链上但是失败了。 并非所有事情都要用到区块链。我们可能还没有看到区块链杀手级应用。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以账本、密码学、和对等网络所组成的综合体。 这个过程将会异常混乱。全球经济将会面临(我们预计将会是)一个关于支撑它的各方事物将如何重构、解体和重组的长期不确定性。 区块链的最佳用途必须是被“发现”。然后,它们必须在已经深深建立并服务于账本的机构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执行。后者将会是有偿的。(译者注:后者是指区块链在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大规模应用) 账本会无处不在。区块链的可能应用包罗万象,包括一些管理我们社会的最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值得争取的。 制度上的创造性破坏 我们以前经历过这样的革命。 将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发明与互联网进行比较是很常见的。区块链是互联网2.0或者4.0。互联网是一种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互动方式和经商方式强大的工具。但如果有什么可以比较的话,都是在低估区块链。 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交易——更快、更有效率。但区块链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易。对区块链更好的比喻是机械时间的发明。 在机械时间之前,人类的活动被自然暂时调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如经济历史学Douglas W. Allen所言,问题在于可变性:“在时间的测量中存在太多差异……在许多日常活动中有一个有用的意义。   12世纪的Jayrun水钟 Allen写道:“在所有地方,人们都能感受到减少时间测量变化的影响。”机械时间开启了在之前既不可能也无法想象的全新的经济组织类别。机械时间允许贸易和交流在很远的距离上同步。 它允许生产和运输协调。它允许一天时间结构化,根据工作时间得到补偿,工人也明白他们得到了公平的补偿。雇主和雇员都可以查看一个标准独立的工具来验证合同是否被执行。 完整和不完整的智能合约 Oliver Williamson和Ronald Coase(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将合同置于经济和商业组织的核心。合约是制度密码经济学的核心。正是在这里,区块链具有最具革命性的意义。 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让合同协议自动、独立、安全地执行。智能合约可以消除目前维护、执行和确认合同执行的一整套工作——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以及许多法律体系。 但是,智能合约受到算法中可以指定内容的限制。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是完整和不完整的合同之间的区别。 一份完整的合约解释了在每一种可能的意外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一份不完整的合约允许在意外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重新协商。不完整的合约提供了为什么一些交易发生在公司,为什么其他的交易发生在市场中的一种解释,并且提供了关于纵向整合和公司规模的进一步的指南。 完整的合约是不可能执行的,而不完整的合约是昂贵的。区块链虽然是智能合约,但它降低了与许多非完整合约相关联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了可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 它允许市场在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运营的地方运营,以及它允许商业和市场在以前只有政府才能运营的地方运营。 如何以及何时会发生,这一问题的具体细节是一个挑战,也是企业家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预言机(oracles)提供了区块链的算法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链接,可信任的实体将信息转化为可被智能合约处理的数据。 我们认为,在区块链革命中取得的真正成果是开发出更好更强大的预言机(oracles)——将不完整的合约转化为完全可以通过算法编写并在区块链上执行的合约。 商业法庭的发展使得中世纪商业革命成为可能——实际上是有效可信赖的预言机(oracles)——允许交易者私下执行协议。对于区块链来说,这场革命似乎还没有到来。 政府将走向何方? 区块链经济从税收、监管和提供服务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施加了压力。调查这些变化是我们一直进行的项目。但考虑一下,比如我们如何监管银行。 审慎控制已演变成确保与公众互动的金融机构的安全与公正。典型的这些控制(例如,流动性和资本要求)已经由储户和股东无法观察银行账本这个事实来证实。储户和股东无法约束这些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层。 当储户们发现(或简单地想象)他们的银行可能无法支付他们的存款时,他们急忙把钱取出来时,银行挤兑就发生了。 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1964)中的银行挤兑 区块链的一个可能的应用是允许储户和股东持续监控银行的准备金和贷款余额,从而大大消除他们与银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世界上,市场的铁律是有可能的。公众对区块链不可篡改性的信任将确保不会发生银行挤兑。监管机构的角色可能仅限于证明区块链被正确和安全地组织起来。 一个更深远的应用将是一个加密银行,一个自动的区块链应用程序,它可以借入短期资金,并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或者直接对借款人和贷款人进行匹配。一个在算法上由智能合约构成的加密银行跟拥有公共区块链账本的银行一样具有透明度属性,但也一样具有忽视监管者的属性。 例如,一个加密银行可以自我清算。如果加密银行在破产时开始交易,其标的资产将自动支付给股东和储户。 目前还不清楚政府在区块链世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监管角色。 Tyler Cowen and Alex Tabarrok认为,政府的许多监管措施似乎旨在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但问题是,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世界里,通常这些问题不再存在了。区块链应用程序显著地增加了这种信息的普遍性,并使信息更加透明、永久和易访问。 区块链在“regtech”中有用武之地,所谓的“regtech”——即新技术应用于审计、合规性和市场监督的传统监管职能。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区块链领域,新的经济问题需要新的消费者保护机制或市场控制机制。 然而,对如银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形式的重组和重塑,不仅会给如何实施监管带来压力,还会给监管机构如何做事带来压力。 大型商业将何去何从? 区块链对大型商业的影响可能同样深远。商业的规模通常是由涉及商业层级成本的需要所驱动的,商业层级要归因于不完整合约和大规模金融投资的技术上的必要性。这种商业模式意味着股东资本主义是商业组织的主导形式。 在区块链上编写更完整合约的功能意味着企业家和创新者将能够同时保持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利润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一个成功的企业和获取金融资本之间的联系一直在减弱,但现在甚至可能被打破。人类资本主义时代正在到来。   创业者将能够编写出一款有价值的应用并将其发布到“wild”中,随时准备被任何需要该功能的人所使用。反过来,创业者只是简单地观察他们钱包里的小额支付。设计师可以将他们的设计发布到“wild”中,最终用户可以把这些设计下载到他们的3D打印机上,并且几乎可以立即得到产品。这种商业模式可能会在澳大利亚催生出比现在更多的(本地化的)制造业。 消费者与生产者或设计师直接互动的能力将限制中间商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然而,物流公司将继续蓬勃发展,但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的出现也将对工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请记住,任何商业的颠覆也会同时颠覆公司的计税基数。政府对商业征税可能会变得很困难。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在销售(消费)税,甚至是选举税上会有更大的压力。 结论 区块链和相关技术变革将极大地颠覆当前的经济形式。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以层级结构和金融资本主义为基础商业模式的世界。区块链革命将见证一个由人类资本主义和更大的个人自治主导的经济体。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如何展开。企业家和创新者将一如既往地通过试错过程来解决不确定性。毫无疑问,在我们确切知道这种颠覆将如何发展之前,巨大的机会将会涌现和消逝。 当这种颠覆发生时,我们的贡献是对为理清这种颠覆而部署的模型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商业模式
    2018年04月24日
  • 商业模式
    行业逐渐回暖,但风口已过的在线教育依旧会步履维艰 8月23日,VIPKID召开D轮融资发布会,2亿美元的融资金额打破了K12在线教育领域的单笔融资记录,随后不久,作业盒子也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 历经五年探索,一度陷入资本寒冬的在线教育似乎开始有了行业回暖的迹象,一时间关于在线教育能否风口再起的讨论甚嚣尘上。更为关键的是,共享经济的投资热潮已然陷入尾声,市场上同样需要新的风口来刺激互联网经济的生长。 只不过单靠融资记录的突破,恐怕并不能证明在线教育有成为下一个风口的趋势,尤其是行业痼疾之下,新一轮的资本青睐可能也意味着新的风险。 巨额融资背后的理性回归 据IT桔子最新整理的创投数据显示,截止10月16日,2017年度在线教育领域公开的融资次数超过150笔,累计融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其中K12领域融资公司有38家,融资金额接近41亿元。表面上看,共享经济席卷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在线教育还能获得如此频繁的融资次数,或许已经彰显了该行业得到市场认可之后的商业价值。 但是与2014年投资风口不同的是,从近一年的融资状况可以发现,其实市场上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投资热潮,这就说明理性回归可能意味着在线教育很难重新站在风口之上。 以融资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近几年的融资多集中在种子轮、天使轮、Pre-A 轮、A、A+轮等早期轮次。例如今年1-3 季度中,早期融资事件都超过一半,达70%上下,但与轮次集中的状况恰恰相反,融资金额反而主要加注于中后期融资阶段的在线平台。 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资,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18.42亿元。而中期融资阶段(B、B+、C、C+轮)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22.96亿元,后期阶段(D轮以后及并购)的案例共4起,金额却达到了22.03亿元。 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投资在线教育的资本广泛遍布早期项目,这侧面印证了教育市场的需求确实在逐渐升温,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资本还是青睐于较成熟的项目。换句话说,虽然在线教育行业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局,但随着早期成熟项目或平台对资本的吸引愈加集中,也就意味着其他相对弱势的中小教育产品,将会面临洗牌期的淘汰。 尤其是在市场探索阶段中,各类平台非但没有一套成功盈利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反而盲目跟风,造成了平台日益同质化的倾向。这种情形之下,依赖融资就成了平台存活的最重要希望,而新晋参与者或小平台恐怕在吸引融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由此可见,投资理性回归对整个行业来讲,并不全是好事。 五年探索未果,成功的商业模式路在何方? 8月16日,培生集团宣布将其环球天下教育集团(环球雅思)的业务,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一家名为“朴新教育”的公司,而六年前培生买入的价格是2.95亿美元。与此同时,华尔街英语也被宣布“寻找潜在业务合作伙伴”接盘,培生集团接连抛售在华业务,除了在本土化过程中水土不服之外,其实这些举动也暗示着国内教育市场的步履维艰。 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市场机构对400家主要在线教育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底,400家企业当中70%的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的公司能够持平,而能够盈利的仅仅占了5%,甚至有15%的企业濒临倒闭。 这背后的原因都在于在线教育平台盈利模式尚未明晰,整体来讲,内容付费、会员收费、平台佣金和广告等方式,看似都有可行性,但是应用到教育这一复杂领域就显得异常不适,以内容付费为例,不管是内容本身还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大量现实问题。 一般情况下,为了尽快突破亏损困境,在线平台都会将付费内容的战线拉得过长,相应地内容管理和用户体验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而且从这些平台的具体表现看,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反差。一方面,从教育机构转型的在线教育企业,一般都会照搬复制线下的课程,虽然表面上打通了线上渠道,但其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而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则盲目集结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为线上用户学习服务。 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导致课程优质内容缺乏、运营管理不足,使本来就缺少忠诚度的用户丧失兴趣。而从盈利角度看,内容付费的实现也极大受限于模式缺陷,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平台为了低成本提升获客量,基本上一开始都打着免费的旗号争夺流量,而免费内容大范围推行之后,用户付费习惯就很难培养,到最后平台只能靠着融资烧钱、弥补高额成本。 仅仅是内容付费,在线教育就已经是百般受困,更深度触及国内教育痼疾的教学问题,基本上所要跨越的不只是获客成本,而是观念、教学方法、人力成本等一切挑战传统教学的多重障碍,这对任何平台都是终极的市场考验。 在线教育想要依靠技术突围,可能依旧困难重重 在传统认知中,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说到底是一个更考验长期回报的领域,即使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但本质上这点决定了在线平台的商业价值,还未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样获得较快的收益回馈。可目前在线教育市场则恰恰相反,主要靠资本驱动的商业运转,不得不受制于投资人的回报期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令平台对商业模式的探索更加困难。 可能正是认识到这点,在线教育除了费尽心机地摸索盈利渠道,其实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到新技术身上。比如VR、AR、AI及大数据分析等等,不仅被认为是在线教育平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平台效率的未来工具,更是挑战传统教育的最大核心竞争点。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突围可能只是一种幻想。 以去年红极一时的在线直播教育为例,据悉,到2016年涉及到直播的公司,累积融资金额占在线培训行业融资总额的84%,总金额约20.5亿美金,相对应的录播型只占16%,可见当时行业对直播给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是直播元年已经过去,再看看现在的直播教育基本上已不如当初的势头。这不仅仅是因为直播行业本身的“熄火”,还在于“教育+直播”模式,不但不可能一下子将在线教育盈利难的问题解决,而且很有可能受居高不下的直播成本所累,为在线平台的亏损增添更重的负担。 直播风口已过,VR/AR或者是AI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尤其是前者,风风火火的元年最后只换来一地鸡毛,这说明新技术远不到成熟落地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线平台所谓的虚拟课堂或智能教育,没有强硬的技术实力支撑就等同于空话。 实际上,在线教育平台的前景应该不止于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而存在,更遥远一些,若是能通过线上渠道突破现有教学思维、方式的桎梏,那其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将会成倍增长,当然前提是先解决好盈利问题。 来源: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商业模式
    2017年11月07日
  • 商业模式
    未来人们将如何找工作?四类新锐招聘产品商业模式浅析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 文/王艺多   每年的3、4月份被职场人习惯称为“金三银四”。大量的企业和职场人选择在这段时间招聘、跳槽。“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台词正应了时下企业对人才争夺的现状。上班族们可能已经发现,北京很多地铁站已经被各大招聘网站的广告占领。今年的招聘季可谓来势汹汹。   目前互联网时代的招聘网站主要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主打信息覆盖的传统型,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这类早期网站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前两年以拉勾、boss直聘、100offer为代表的互联网泛垂直类招聘。而这两大阵营,正是代表互联网招聘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线下搬到线上,极大提升效率 最早用人单位招聘,只能在公司门口或者利用传统渠道发布招聘启事,求职者看到后前往应聘。这种招聘形式效率极低,影响范围也很小。老牌招聘网站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招聘效率,这其实是招聘行业中里程碑的一步。所以智联、前程无忧曾备受VC追捧,如今也已成功上市。   第二阶段: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匹配度 虽然老牌网站解决了线上招聘问题,但这些信息依然是从企业到用户的单向流动。一方面,求职者只能以自己的理解投递简历。另一方面企业HR也只能按自己的理解筛选人才。于是,以拉勾为代表的招聘网站,直接把所需职位圈定在非常精确的行业中,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通过智能算法进行职位推荐;而BOSS直聘则通过用人双方的直接沟通,打破信息的单向流动,提高招聘效率。如今他们也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   但即使到互联网招聘如此发达的今天,行业里依然还存在很多形形色色的痛点。例如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信息鱼龙混杂;蓝领兼职平台充斥虚假信息;诸多年轻人对自己定位迷茫;高端猎头服务沦为“简历贩子”……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更多细分场景的招聘工具开始被资本关注,在各大招聘网站疲于撕逼的情况下悄然流行起来。今天,就按以下四类场景为您分析一下,这些目测要火的垂直细分招聘工具。   一、大学生找工作 在招聘领域,大学生找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每年有数百万应届生走进社会。而算上找实习的大学生则数量更多。虽然国内有几百个招聘平台,但是大学生找工作主要以传统模式为主,仍然不够高效畅通。而这三款App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走出了自己的思路。 各自优势: 实习僧:1.起步较早,在业内已有一定影响力,提供职位全面,质量高;2.具有职位匹配度分析、个性简历、求职反馈、职业路径推荐等个性功能。   对路:1.求职者简历直接投递到师父手里,避免HR不了解业务筛出不合适的简历;2.求职者可以在岗位信息中查看师父信息,包括其毕业院校、个人简介以及工作经历。   椅子网:“视频介绍+重点描述+证书展示”的全新简历形式打破了传统招聘时的沟通障碍,极大提高了招聘双方的效率。   各自不足: 实习僧:用户流失较快,需要持续不断对已覆盖的高校进行用户推广,并且要继续拓展未合作高校。   对路:目前企业入驻数量不多,有些岗位类别存在空白,师父查看简历周期略长。   椅子网:1.录制视频简历学习成本略高,上手略有难度;2.视频简历对网络环境、场地环境等硬性条件均有一定要求。   通过对比发现,三款App盈利模式殊途同归。可见他们对“免费提供基础服务,利用增值服务收费”这种典型互联网企业打法的认可。对于自身发展,实习僧与对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以拓展用户量为主;而椅子网预计未来三年内,视频简历模式会迎来井喷。所以其除了继续做好产品与市场拓展之外,可能会涉足更前卫的“视频招聘”。   二、业余时间找兼职 作为万亿市场的切入点,兼职处在企业服务、蓝领用工、共享经济等众多热门领域的交汇点。据统计,仅2014年到2015年,全国便涌现了上百家兼职创业团队。但另一方面,如今的兼职市场基本已被老牌网站58赶集占据。如果可以做出差异化、精细化服务,新兴团队还是有机会的。   各自优势: 斗米兼职:背靠58赶集,斗米上的岗位信息会自动同步到58同城与赶集网进行展示。   探鹿:1.百余人的商家认证团队,保证信息真实性;2.与保险公司合作向企业分发“短工险”盈利。   兼职猫:1.与大型企业合作,向其提供外包服务;2.用户可在App内进行交流。   各自劣势: 斗米兼职:除提供增值服务外,平台暂无新的盈利点。 探鹿:与大平台差异化较低,在积累用户量阶段突破较难。 兼职猫:平台除信息匹配外缺少扩展业务。   实际上,对于兼职招聘这种比较难做出差异化的行业来说,各个玩家更需要比拼用户体量。从这个角度看,坐拥58赶集的斗米确实已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未来斗米计划继续用免费手段将兼职市场做大;而探鹿与兼职猫则选择开始拓展蓝领用工市场。   三、加薪跳槽找全职 与实习与兼职相比,提供全职招聘的平台就更多了。与老牌网站相比,一些新产品的特色非常鲜明,让人有种眼前一亮之感。   各自优势: 测聘网:1.以为大型集团企业客户提供招聘职业评测服务为基础,在盈利的同时积累大量关键数据;2.不断优化自身测评体系,使测评结果更准确。   有鱼:1.App界面清新时尚,符合互联网从业者习惯;2.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拍照,最大程度避免虚假信息。   职场导航:基于地理位置信息,让用户很容易找到离家近的岗位。   各自劣势: 测聘网:“职位推荐”功能有待优化,目前会经常看到与用户明显不匹配的职位。   有鱼:由于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也限制了自身扩展速度。   职场导航:过于依赖地理位置信息;整体界面设计一般。   总体来说,三款App都各有千秋。功能不同,适用人群也不同。但对比盈利模式不难发现,主打职业评测的测聘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另外两款产品的盈利模式则缺乏亮点。另外,专注互联网圈的有鱼因起步较晚,虽然界面设计不错,但能否快速扩张将成为其成败关键。而职场导航走的LBS找工作路线究竟是不是用户痛点,还有待时间的考察。   四、高端人才找猎头 相比普通岗位,中高端管理层的招聘可能就需要专门的猎头服务了。目前在互联网圈比较知名的网站除了猎聘网、智联卓聘外,还有一些优秀产品也不容忽视。   各自优势: 猎上网:利用Uber模式,让更多猎头进入平台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 枇杷派:产品会根据企业岗位的算法模型对所收简历进行评估;并能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自动推荐数据库中的人才。 友才网:把猎头服务从“按需定制”变为“现货供应”,提高猎头服务效率。   各自劣势: 猎上网:由于不同猎头所擅长的领域不同,企业在寻找不同岗位的高端人才时需要多次发布需求,增加时间成本。 枇杷派:“云人力管理+机器人猎头”的模式只适用于中小企业,无法处理需要专门定制对接需求或者自有OA系统的大企业。 友才网:“现货供应”模式可行的前提是需要保持供需平衡,也就是猎头手里的人才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率。   总体来说,这三种猎头服务特点鲜明,优劣明显。可以说他们已经与传统猎头服务有很大区别了。国内传统猎头服务更多是在“贩卖简历”,而国外则更加注重服务。所以与国外对比,国内的猎头领域还有十分巨大的提升空间。并且从他们各自已披露的融资信息层面看,资本对新兴猎头服务的认可也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提一点新思路 招聘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由于模式比较固定,想做出实质性差异化确实比较难,可能只是功能点或涉及细分行业有所区别。当招聘领域的玩家们或从社交、或从蓝领市场扎堆切入时,想从这片红海中杀出实属不易。   但有些领域其实存在空白,并且具备向招聘领域扩张的可能。例如有团队开发出记录员工加班时间的App,通过考勤计算工资收入。当用户量上来之后,向招聘转型就非常自然了。这算是比较冷门的切入角度。各创业者其实可以更加开阔思路,从细小部分入手规避直接竞争,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得不承认,招聘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虽然它依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痛点与问题,但从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2018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看:2016年互联网招聘整体规模将达到46.1亿元,2017年会增长到54.3亿元,而到2018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3.7亿元。   从资本角度看,伴随着每一次行业新锐的崛起,人们在招聘方式上就能得到一次革新。2014年才刚刚起步的拉勾网,3月份完成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仅仅过了5个月,其8月又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还有文中提到的这些细分领域的融资情况,无不展示着未来招聘领域依然值得期待。当然,有一点发展方向是所有玩家都达成的共识:精准解决招聘微小痛点。互联网招聘一定越来越垂直细分,切口越来越小。
    商业模式
    2016年03月11日
  • 商业模式
    招聘市场七大创新商业模式盘点: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 笔者原来在淘宝担任资深技术专家,偶然的机会加入招聘类产品创业的行列,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略有感悟。虽然跟招聘界的资深前辈相比经验不足,但互联网有个规律:行业总被外行人颠覆。从十几年做互联网平台的经验看招聘,也许有别样风景。   近十年的中国招聘市场,创业者不少,成气候的不多,近10年来未产生什么本质变化。是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本文就是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中国的人才市场很小吗? 美国人才市场有一个市值300亿美元的公司叫LinkedIn,日本人才市场有个市值300亿美元的公司叫Recruiter,而中国呢?所有的招聘类公司市值加起来不足30亿美元,为什么呢?   中国的人才市场与美国或者日本相比很小吗?我们认为不是。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创新尝试与模式的局限 招聘类产品的创业,是门槛最低的,也是最艰难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因为行业的水很深。如何评价一个招聘平台的好坏呢?我提出一个:谁拥有人才最全最新的简历和意向,谁就能统治人才市场。但中国市场谁做到了呢?答案是:暂时没人做到。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近些年的创新尝试和各自的模式局限。   1、行业垂直投递 在传统三大招聘网站统治互联网招聘市场10年的情况下,以拉钩为代表的行业垂直化投递平台凭借免费和产品微创新撕开一条口子。一时好评如潮。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创业也是需要赚钱的。免费之后增值的收入在哪里?目前还在探索。   【创新点】 免费,降低企业门槛; 产品微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更细的类目运营,效率提升。   【局限点】 盘子太小。51job本身的盘子就不大,假设51job把这些产品微创新搬到全类目,能把盘子做大多少倍?而十分之一个51job呢,又能走多远? 利润太薄。投递类基本上是小UV基础上的广告换流量,流量再换广告的循环,简历获取成本太高,而且运营极重,赚点辛苦钱。   2、白领招聘 成规模的,差不多就猎聘一家吧。猎聘集成了投递、企业直招、猎头服务等多种形式。以投递模式为主。近些年来稳步增长,但确实有点太稳了。   【创新点】 做细分人群,混合多种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以猎头为招牌吸引简历。   【局限点】 没有跳出投递的主模式。小众、低频、低客单价的生意,简历获取成本太高,更新频率低,赚大钱很难。 企业直招很难保证高频。  猎头服务做得太浅。   猎聘若要获得新的增长点需要专注,做自营猎头或者猎头平台都是出路。   3、蓝领和兼职 这是近两年的创业热点。58、赶集、兼职猫等都发展迅猛,简历数量和营业额迅速赶超老牌三大招聘网站。   【创新点】 降低了企业入驻门槛; 降低了人才使用门槛; 无线App让沟通更加的便捷高效; 这是大众、高频、低客单价的市场,有得做,应该还有很多倍的增长空间。   【局限点】 看巨头脸色,58赶集已经形成行业巨头。   4、职业社交类 LinkedIn用最轻的模式达到了终极目标,中国也不乏模仿者,天际、若邻、大街、脉脉,也包括LinkedIn的本地化领英、赤兔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从0到1迅速增长,而从1到100却增长乏力。   【创新点】 以职业社交驱动人们更新简历,美国有成功的先例; 低成本、高频词的获取简历更新。   【局限点】 中国职场上不存在郑重的社交文化,只存在速食文化。加你是为了做一锤子买卖。猎头、HR、销售等人员太随意的加好友和大众太随意的接受,使得普通人的社交圈子迅速变成90%的人不认识,然后便失去了更新和访问的兴趣。   我预测这个文化的差异在未来三五年内很难改变。   5、大数据类 E成、51猎头等用海量的简历匹配海量的职位,然后自动化的方法进行意向确认,从而代替掉大量的猎头和HR的人工劳动,提高行业效率。这貌似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案,而瓶颈在于数据的分析与匹配的技术,这个模式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出名堂。   【创新点】 技术驱动创新,理想是好的。   【局限点】 简历源过于统一化。基本都来自几大招聘网站,源过于单一,搜索的模式就很难行得通。 简历过于陈旧。绝大多数是多年前的简历,陈旧的简历就无法做精准匹配。 有用的简历太少。如果加上教育背景、收入层次、行业背景、简历更新时间等限制条件。千万级的简历就剩下几十万了。 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人才不会因为低频的需求装上你的App,那么剩下的自动化渠道只有email营销和短信营销,这两种手段到达率和转化率都低得可怜。 候选人对自己的高估。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回复yes的人之中,80%的情况又是候选人根本配不上这个职位,但想尝试一下机会的情况。   6、主动招聘类 人才主动投简历给企业,叫做投递类或者叫被动招聘,跟这个模式相反,企业或者猎头主动用机会找人才叫做主动招聘或者叫被动求职类。主动招聘可以分为企业直聘和猎头招聘,企业直聘的代表类产品有Boss直聘,还有猎聘、51job、智联招聘、58的卖简历服务;猎头平台的代表有猎上网、萝卜兔、基摩村等。   【创新点】 把人才看机会从低频变成高频; 提高了match度; 拿钱换效率,高客单价,从而拉动了整个产业的产值。   【局限点】 效率低下,命中率太低。搜简历、做match、电话确认意向是辛苦活,一个人努力一个月未必做成一单。 普通企业主管和HR很忙,不会把大把时间放在这个辛苦活上。 大企业招聘具有潮汐性,囤积充足的招聘HR成本太高。 平台对猎头缺乏约束力,没有工资诱惑,没有老板管束,猎头很难在平台上持续这种辛苦但效率低下的工作。   这个模式若要行得通必须做到用产品和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行业效率。   7、娱乐工具类 以Glassdoor为代表的曝工资,借助SNS的传播确实红极一时。然后来的快,走得也快,昙花一现是工具类产品的通病。 【创新点】 好玩; 强自传播性; 可以瞬间低成本获取简历。   【局限点】 不可持续; 用户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  缺乏后续的转化。   三、总结 说了这么多,还点评了几家创业产品,本来我也没资格说三道四的,因为自己也没做出个名堂出来。其实绝大多数产品都做得比我们好很多,无论是做的早还是其他的原因,好就是好。对此我身怀敬意。   有些评论可能看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舒服就不舒服吧,都出来创业了,还要那么多没用的面子做啥?希望本文对于即将投身招聘类产品创业的人能起到一点点作用。不要一下子掉入模式的火坑里。方向错了,努力只会越走越远。   本文作者: erbaozhenhaoji ,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26665/1.html  
    商业模式
    2015年09月23日
  • 商业模式
    逐鹿互联网招聘,或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网络招聘是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最早的领域之一,求职者、招聘企业开始放弃纸质简历和线下摆摊招人的落后模式,转向网络招聘进行简历投递、职位发布等。网络招聘从9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新老招聘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和分化,究竟谁会是最后赢家?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来说,有两大块业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是电商,电商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多年的消费和购买习惯,自然不用多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是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最早的领域之一,求职者、招聘企业开始放弃纸质简历和线下摆摊招人的落后模式,转向网络招聘进行简历投递、职位发布等。网络招聘从9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新老招聘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和分化,究竟谁会是最后赢家?     新老互联网招聘发展变化 a、传统招聘网站乏力可陈 1997-1998年期间,在中国现代互联网刚起步时,后来被称为传统招聘三大公司的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陆续创建,而在同时,今天发展成了世界级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在1998年年底才成立,比他们还晚。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后两者艰难上市,智联招聘最新市值8.8亿美金,前程无忧市值19亿美金。中华英才网这个曾经一时风光无两的招聘公司已经黯然离开第一阵营。2013年中华英才网被Myjob以3千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也有消息说是1千万美金)。 根据艾瑞统计数据,2014Q2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营收规模8.9亿元,较Q1的8.5亿元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2.7%,环比增长4.7%,增长幅度有所下滑。艾瑞咨询分析认为,2014Q2营收规模放缓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二季度为招聘行业的淡季;另一方面,传统网络招聘公司的营收的增长依赖于招聘企业的增加,为了扩大覆盖群体,加大了投入。成本和收入的剪刀差降低了网络招聘的营收规模,急需创新模式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来源: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研究报告简版2014年Q2)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和火爆后,传统的互联网招聘公司并没有形成持续的创新和革命性变革,在面对传统经济衰落、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等大局下,没有及时反应和应对,在发展的道路上逐渐滞后。     B、新兴招聘模式的崛起 与此同时,新兴的互联网招聘的平台和公司崛起,网络招聘呈现更多元化的趋势:以拉勾网为代表的重度垂直招聘、以领英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以猎聘网为代表的猎头模式等多种模式开始崛起。给暮气沉沉的互联网招聘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资本和市场的良好反应证明了新模式的可行性。 专注垂直细分领域:拉勾网高度专注于互联网行业的招聘网站,脱胎于互联网众筹咖啡——3W咖啡。 拉勾网于2013年7月上线。围绕着个人用户为中心,根据招聘效果向企业收取服务费。目前已有超过3万多家互联网公司入驻,包括BAT及去哪儿、锤子科技、小米等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上线仅仅一年多,估值近十亿,2014年已完成B轮2500万美金融资。是新兴招聘公司里成长最快的之一,发展势头强劲!     传统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将网络招聘与传统的猎头模式结合,如猎聘网、猎上网等。成立于2007年猎聘网并不算一家新公司,应该是招聘网站里最舍得烧钱的公司之一,楼宇广告是他们重点投放渠道。在猎眼天下和互联网从业人士潘乱看来,“但如果去掉猎头的戏份,猎聘网的运营模式和传统招聘网站是一样的,只是猎聘宣传他的简历比51job更加高质量,更加新鲜有效。”     职业和商务社交招聘:自从领英(LinkedIn)模式在美国走红,并成功上市后。国内这块模仿对象也纷纷诞生,大街网、天际、人和、优士、若邻等等。不过在中国,领英发展的并不是很顺利。除了外资惯常的水土不服外,这和中国职场文化有很大关系,国外职场是Email文化,但email及时性等方面较差,所以诞生了LinkedIn这种折中性的产品。在国内,即时通讯工具发达,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般是先交友,再合作。和商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欧美区别很大。     分类信息的蓝领招聘:蓝领的招聘一直是传统招聘网站忽略的部分,这个空白被赶集网和58同城弥补了。赶集网瞄准基层蓝领人群,将招聘作为重心业务之一,目标是两年内营收15亿,超越前程无忧。58同城和赶集模式相似,定位中低端人才招聘。       互联网招聘新老商业模式 从创业者的密集进入,到资本的追捧,互联网招聘一直是热门的领域之一,除了招聘是企业和个人的刚需外,营收和商业模式也是大家最看好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个人收费:前程无忧应该是最早向个人收费的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向个人求职者提供增值服务包括:简历提亮、简历图标、谁看过我的简历、MAST测评、薪酬查询(定制版)等。在上述增值服务中,除MAST测评、薪酬查询(定制版)是按次收费外,其他都是按购买时间进行收费。收费范围从5元到72元不等。猎聘网在针对个人业务时也是有收费。拉勾等网站对于个人使用则是完全免费。     企业收费:这是目前互联网招聘的主要来源。在传统的招聘网站中,无论是前程无忧还是智联招聘,企业使用服务时,不管招聘效果如何,必须根据时段付会员费,最终效果大多不尽人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兴的互联网招聘公司解决了这个顽疾,比如拉勾网围绕着个人用户为中心,根据招聘效果向企业收取服务费。这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操作成本,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模式之一。猎聘网、猎上网等主要营收均是来自这一块。新兴的收费模式兴起对于传统的收费模式尽管目前还不明显,但在未来冲击会很大。     广告收费:广告收费是另外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一般是招聘网站在首页或者入口处推荐的重点招聘企业和重点招聘职位。根据曝光时间或者点击率进行收费。在较大的站点,还会引入竞价排名的模式,企业竞价排名或者猎头竞价排名等机制。     线下活动:为了给部分企业或者个人提供更加适合的服务,招聘企业会把线上的服务衍生到线下。线下服务包括测评服务、教育培训等。拉勾在12月份启动的年末招聘风暴周,除了线上招聘专区,同时举办的重量级线下专场,包括BAT、京东、途家、易到用车、知乎等王牌公司和高成长性创业公司均有参加。       谁是互联网招聘最后的赢家? 在互联网招聘这个阵营里,传统型的网络招聘公司、上市公司、国外的巨头公司、新兴的创业者等,鱼龙混杂,乱象纷争,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未来的互联网竞争,不仅仅是资本层面,更多是产品、思维模式、人性化服务等深层次的竞争。     招聘思维的变革:经过多年互联网环境的熏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产品的体验和交互等人性化设计元素被提到前所未有得高度。在传统的招聘网站中,严格意义上,是没有个人用户这个概念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围绕着企业展开的,因为是企业在招聘,在付费。只要把企业服务好了,个人用户和收入则会源源不断。     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在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时,已经大大过时,好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公司,都迫切的感觉到了人才难求。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招聘模式已经远远不满足现代人才的需求。在新兴公司中,以拉勾网为代表的公司以用户为中心,专注于在为求职者提供更人性化、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端寻觅人才的时间和成本。     在传统互联网招聘形成的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在新的招聘时代也在被改写。在以往的招聘思维,年后一般是一个跳槽和招聘,年前一般是淡季和低谷期。但是随着行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决定生死存亡。同时,企业对于中高端人才也越来越宽容,约定一个较长的入职时间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年前面试、年后入职已不是个案了,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锤子科技的罗永浩,为了邀请CTO钱晨加入,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专注于互联网招聘的拉勾网近期启动的招聘风暴周,就是顺应这种大的发展趋势,33000家企业在一个星期里一起参与,仅40个小时就收到11万多份简历,这是迄今为止互联网职场最大规模的招聘活动。随着企业和个人认识的不断发展,这种活动的需求应该会越来越强烈。     人性化的关怀和体验:传统网络招聘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件冷冰冰的事情,简历投完了,就等着通知和面试。网站和个人用户是没有交流和情感互动的。但是拉勾为代表的新兴招聘公司却赋予了它温度和情感。在腾讯撤销电商部门时,,拉勾联合包括阿里、唯品会和1号店等电商巨头,帮助离职的人尽快入职。2014下半年,微软裁撤中国区诺基亚数千名员工,拉勾发起了“每个人青春中都有一部诺基亚,请为诺基亚点赞”的活动,帮离职的人入职到小米等公司。整个活动微信转发就达到10万人,反响空前。拉勾带给求职者的不仅仅是再就业机会,而是人性上的关怀。反观传统网站,除了冷冰冰的广告和促销电话,什么都没有。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整个招聘生态链和环境。在传统网络招聘时代,保安、服务员等这样的岗位需求一直是被忽视的。因为这个群体的互联网化的程度相对较低,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随着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化的中低收入者开始接触到网络,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逐渐增强,于是赶集、58同城顺势发力,将这些人从边缘拉入在线招聘的市场当中,这是对在线招聘本身一种巨大补充和修复。     同样,在中高端用户方面,以拉勾网为代表的公司把这种全程透明的概念引入到了原本封闭暗箱的招聘流程中。拉勾网是目前唯一有投递实时反馈功能的求职招聘网站,以微信服务号为服务平台,求职者在关注微信号后,即可实时跟踪自己投递简历的状况,包括简历是否投递成功,是否被查看,是否被转发到别的部门、以及是否去面试等。关注微信号并绑定帐号后,可实时收到新简历提醒。所有用户可以快速、全程收到拉勾微信信息提示。在移动布局这块,前程无忧等为代表的传统招聘仅仅是开发了APP等应用,无非是将原有的信息在手机端展示出来,而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还离得很远!     随着新兴互联网招聘模式的兴起,资本和创业者的密集进入。步步皆慢的传统招聘的衰落基本已成定局。但是在新兴的招聘公司中,也免不了短兵相接,一场恶战。仅仅在今年,光是互联网招聘这个仅500万用户群的细分领域,已经有上亿美金的资本进入,行业泡沫开始浮现。光靠一个概念或者简单的互联网思维口号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想占优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创始人和创业团队对行业的认识和格局重要性日益凸现,别出心裁且先发制人的思维和相应的活动会进一步挑战和瓦解原有固定的模式,亦步亦趋的盲目模仿和跟进只会被动挨打。在接下来的一年,新兴的互联网招聘行业将会进入挤泡沫的阶段,到时,真正留下来的才会是剩者为王。正如那句老话说的:“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南七道:个人媒体,虎嗅、创业家等媒体作者,微信公众号:南七道】
    商业模式
    2014年12月12日
  • 商业模式
    LinkedIn入华半年,重新认识领英的“双边”商业模式 入华半年的领英团队相对低调。据了解,由于海外版产品相当成熟,领英前期筹备阶段主要力量集中在汉化产品(包括PC和移动版)的开发。据其5月披露的数据,中国区用户已经积累到500万,日新增用户增长80%,移动端访问量提高了20%,算是交出了一份“期中”考试答卷。LinkedIn入华之初,因其职业社交定位和媒体属性,搅动了国内传统招聘行业以及部分媒体。LinkedIn可能打破“海外企业入华见光死”的窘境吗?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近期接受了钛媒体采访。 LinkedIn在今年年初宣布入华后,几乎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家加入本土竞争的“招聘网站”。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必要需要重新认识LinkedIn及其中国区公司“领英”。 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是,典型招聘网站的用户都是从“求职”的需求出发;而注册领英的用户往往初始需求并不是“求职”。LinkedIn成为排行在Facebook、Twitter之后的几大社交网络之一,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附加会员服务),就是因其用户模式是“先社交、再求职”。同样的,中国合资公司领英也是主要服务于“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 这群被动求职者中的活跃用户,有很大的比例是相当于传统招聘猎头公司的“高端注册用户”。领英总裁沈博阳透露,目前LinkedIn中文版用户中,拥有等同于“经理”以上职位的用户占到42%,这群偏中高端人群构成了领英的前端——社区;而领英的后端业务和其母公司LinkedIn一样,即提供解决方案。 唯一不需要考虑的事:商业模式 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LinkedIn在海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双边”的商业模式,我简单概括其为2B模式和2C模式。LinkedIn财报显示,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优惠性订阅产品是其三大收入来源。 从社区形态来看,LinkedIn的生意主要是围绕“人”,即3亿全球职场实名用户,而针对这其中的付费用户,定制化的个人职业服务就是变现方式。不过,其核心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为客户制定的解决方案,一项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给LinkedIn贡献其全球收入的55%。而据领英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LinkedIn母公司已经有约150家客户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这项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新浪微博、京东、海尔、顺丰等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正在面临在国内外大幅扩张和拓展业务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迫切需要可以覆盖全球的人才平台和招聘解决方案。沈博阳告诉钛媒体,“国际化”是领英同本土招聘网站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一个是在变现方面的优势。 第一,国际化的客户价值 主动求职是一个低频需求,因此招聘网站做社区基本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用户使用招聘网站的服务之后,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登录了;而LinkedIn的社交基因,黏住了大批社区用户。事实上在LinkedIn入华前,早期一批注册领英的中国用户往往在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上都要高一些,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参与“国际化”的交流。 第二,在做收入方面的优势 对于LinkedIn中国团队来说,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在用户端,领英为个人用户推出的商务类账户升级套餐,最低消费是23.99美元/月(商务版、商务增强版、旗舰版三档套餐的月费依次是23.99美元、47.99美元和74.99美元)。 而由于“投放非常精准”,领英对企业收取的广告费用非常,如何掏出企业口袋里的钱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沈博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团队在搭建初期,“更愿意在招聘解决方案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另外他还透露,能在现有非常小的中国用户规模(500万而已)上快速启动客户销售,主要原因是在企业级服务业务上,他们对本土客户(比如阿里巴巴这种互联网行业大客户)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是基于LinkedIn“全球3亿用户”这个盘子。 LinkedIn入华的醉翁之意,就在于借全球的人才库拿下落地在中国的客户。拓展中国区客户也成为领英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标。 沈博阳最近正在忙着面试,他透露,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陆续面试了几位牛人,希望选到一位合适的销售负责人,同时公司也正积极的组建其销售团队。“本土企业正在接受一个新型的招聘方式,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打破海外公司入华的“魔咒”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外互联网企业入华困难重重。从谷歌到Myspace等无数“先烈”企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Facebook高管也屡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考虑入华”;落地中国,如何契合中国市场?这才是领英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在盒子公司成立之初,在架构上要更独立。引入红杉和宽带资本两家风险投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领英公司的部门设置也同海外母公司一一对应,沈博阳作为中国总裁,直接向CEO汇报,是被“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情在做”。 沈博阳回忆称,他在一次给美国同事内部分享中发现,美国对于中国市场有多大还是不够了解。他列出世界TOP的科技公司中给母公司高管们展示,中国很多企业排行靠前,最终促成了入华一事迅速敲定。 而在产品方面,领英选择微信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显示出这支本土团队擅长借力的优点。领英账号已经同国内头号社交平台微信打通,拥有LinkedIn账号的用户只要添加了微信联系信息,其个人LinkedIn账号将在微信个人页面上自动展示;而微信方面,也已经加入了“领英名片”的交换和分享功能。 不过,目前领英的移动端体验依然面临大量的吐槽,这将是LinkedIn本土化进程中的下一个突破点。 不急于强化媒体属性 与激进的拓展预期形成对比的是,在入华后的LinkedIn在早期并没有足够的看重其“媒体属性”,或者说沈博阳在弱化这一问题。 LinkedIn社区被视为媒体的竞争对手,主要原因就是其社区上积累的精英人群逐渐形成的Influencer群体,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内容,甚至成了媒体记者编辑们寻找选题、研究采访对象的最佳方式。而由于中国区用户量的限制,目前,领英中文社区内容的不足显然不够支撑起一个“社区输出内容”的模式。 沈博阳表示,未来将加强鼓励、引导用户使用中文注册、中文发布内容,“我们未来也会引入更多的中文的新闻进入到网站,让用户看到更多的新闻才能引发分享。这块要加强”。从总裁到其团队给人的印象,领英的早期战略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内容运营的优先级并不高。被国内互联网观察家如魏武挥等人评价为“全球超级媒体平台”的LinkedIn属性,似乎在沈博阳的规划中被弱化。 一方面,受目前中文用户规模的限制,生产内容依然乏力;也就是说,对于媒体平台的愿景,中国区目前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这或许是领英弱化媒体属性的原因之一。而在扩大影响力方面,其运营团队在缓慢推进。比如,领英目前正在尝试通过线下活动如“领英·影响力”沙龙,来弥补这一不足。 “性感的生意是具有风险的,无趣的生意是十分安全的”,沈博阳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代表了领英的价值观,也显示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深刻了解。 【文章来源:钛媒体】
    商业模式
    201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