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改革
    硅谷“就业改革”:重塑无形之手,求职者做主人 编者注:投了上百份简历却都石沉大海,面试时一遍一遍地做着跟应聘职位毫不相干的测试,公司毫无人性想辞职却怕成为无业游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愤懑又无奈。同样是市场,为什么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就不能像其他市场一样快速有效呢?一切问题都在说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亟需改革!   工作是经济的命脉。无论是个体经营还是在公司就职,劳动者需要持续稳定的收入来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其他消费品。当工作机会充裕时,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冲突会相应减少,工资发放更加稳定及时。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在资本主义市场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调控整个市场。每个人可以不受影响地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做出决策,生产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波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劳动报酬和求职者的能力挂钩,雇主竞相争夺满足职位需求的人才。如果因为某个优秀人才的到来,公司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理论上来讲,公司需要给他支付更多的奖励,然后才能挖走这位人才。   但是以上假设仅限于理论范畴。实际上,劳动力市场中充满了粘性摩擦,持续困扰着人力资源经理和求职者。即使在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从开始找工作到找到稳定理想的工作,仍需要耗费几周的时间(当然,这其中还没有算上试用期的这段时间)。在那些经济稍微不景气的时期,几周时间可能会变成几个月甚至几年,从而导致总有一批失业人员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劳动力市场中的粘性摩擦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要理解之,只需把极其便捷简单的购物和漫长的招聘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尤其是相比后者,前者的便捷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如今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就能在亚马逊上购买一件商品,并且商品如期送货上门,售后服务无比周到,毫无后顾之忧。   显然跟商品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似乎卡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时代,走不出来了。几十年前,我们用简历和求职信找工作,几十年后依然如此。投完简历后还要面试,即使不断有数据显示这些陈旧的做法并不能准确的评估一个求职者的能力。坦白地说,这么些年来,整个求职过程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引入了机器筛选简历,但是除了多敲打几下键盘和其他一些没有意义的操作之外,这些改进对提高招聘流程的效率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简而言之,劳动力市场中的这双“看不见的手”已经“残疾”多年,只是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而已。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太稀疏——劳动力数量有限,雇主更有限。这又导致了算法市场变得尤其重要。创业公司彻底转变了劳动力市场的本质,也改变了一贯以来人们对就业和收入保障的重要性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不仅仅使得我们的经济更加高效,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工作保障和密集型劳动力市场   为了理清楚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过程,我们势必需要仔细回顾一番劳动力市场的过去历史。过去几个世纪里,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自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几乎每一个人欧洲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无论是直接在土地上劳作的,还是坐等土地耕耘收获果实的封建领主,土地都至关重要。   在当时的情况下,工作保障与现代人的认知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时候,收入就是收获的农作物,气候模式的多变可以带来农作物的丰收也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虽然的确有一些缓冲灾难的办法,但是严重的情况下最终还是会导致大部分精打细算的家庭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   城市的兴起逐渐改变了这一状况。第一次,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新兴的市场十分基础,发展也十分缓慢,几个世纪来几乎没有变化直到十九世纪初工业时代快速崛起才引起了进一步的转变。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劳动概念逐渐稳步形成。   现代劳动概念的特点有哪些呢?首先,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是现代工作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次还包括了各种休息机制,比如周末和法定假期。但是现代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应该是针对劳动者解雇的保护。无论是任期内的相关法律、反歧视法、人力资源条例、法律诉讼还是其他有关机构,保护劳动者不被无故解雇毫无疑问是近两百年来劳动者为自己争取到的最大权益。   先前我已顺便提到过保护劳动者解雇权益的原因。因为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摩擦,也就是说一旦丢了工作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又因为找到一份新工作通常需要花上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劳动者在一般情况下会更倾向于保住当前的工作。随着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政府不断减少就业保护措施,很多家庭都依靠双收入来维持家庭收支平衡。总之,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所谓的工作保障就是尽量避免换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在于市场的“密集度”。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市场的密集度,就是在同一个市场中,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人数相当。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人数都有限时,市场的价格很难界定,因此交易也不容易完成。当双方的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时,市场信息充裕,因此市场的运作也就更加高效,对价格的反应更迅速。这也就是为什么买衣服比买房子容易得多——高昂的房屋价格导致了交易量不足,没有足够的交易量提供市场信息也就意味着买卖双方无法充分了解市场,不能顺利地完成交易。   同样的问题在劳动力市场中显得更加尖锐。只有在为数不多的科技领域,员工才有很高的流动性,而在大多数企业中,招聘流程很难说是十分完善的。其结果就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十分稀疏,只有少数的劳动者从这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为后续的求职者提供当前的求职信息。在这些企业中,不管是美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量维持就业稳定,避免求助于劳动力市场。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努力改变,却鲜有成效。     拥有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后,我们将面临什么状况?   说一点进步也没有好像有点太消极,但事实就是我们做出的大部分努力都一无用处。如果你好奇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会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参考一下服务型行业,比如食品制备和房屋维修。感谢人们的不断创新——例如加盟连锁,以及不断增加的独立承包商条款,现在这些劳动者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劳动保护了,并且越来越多的摩擦不断充斥着劳动力市场。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它只是有点“密集”而已。   在这个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在招聘过程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很难去要求一份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安排。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在任何时候,并且每周都是如此,这对工作安排和照顾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然而尽管问题重重,考虑到他们本身的生活已经十分拮据,这些劳动者根本无暇去思考换一份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就业不平等的数据统计也清楚地反映出了以上种种趋势,媒体和学术界在过去的几年里也一直在关注讨论此类问题。以往有着较好的工作保障和体面收入的中产阶级工作现在正逐渐丧失其地位,被低收入和无保障的劳动合同所取代。财富不断累积在少数人的手中,而中产阶级的后代们却慢慢发现不断被挖空的美国经济正将他们赶向经济体系的底端。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类似“占领华尔街”一类的群众运动,要求企业改善员工待遇。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恶化的工作待遇激起了人们对过去良好的工作环境的渴求,在那之前,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极大的保障(女性的劳动权益当然也有保障)。这一时期的所有运动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他们希望从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得到应有保障,他们希望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说借鉴过去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呢?如果我们真正地建立起一个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且不存在任何粘性摩擦,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还是拿服务行业为例,一个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不愿轻易跳槽的原因在于他们急需按时支付的报酬来保证他们的生活稳定。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变动的工作日程也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应付各类工作面试。   但如果是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原本没有时间面试的劳动者很快就可以获悉最新的招聘信息,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用担心劳动报酬的问题,因为市场有足够的信息为每一个求职者提供工资参照,而且工作时间也同样会说清楚。如果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足够密集,劳动者甚至可以今天辞职明天就到新的公司就职。比如在硅谷,早上还在给Google打工的某个软件工程师,下午就成了Facebook的一员。以后,不只是在硅谷,任何地点,任何求职者,都将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这样一来,曾经在服务行业饱受不公待遇的工作者将最终有能力对雇主说不,一旦雇主反复无常提出无理要求他们马上可以炒了老板的鱿鱼,丰富的就业信息让他们再无找不到工作的担忧。而对于雇主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在招聘过程中的优势不断减少的事实,并且还需要给员工提供合理的保障和报酬,否则他们只能是光杆司令一个了。   于是突然之间,工作保障不再是尽量避免换工作,相反人们更欢迎以换工作的方式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工作。比起任何法律法规所能提供的保障,知道永远有下一份工作等着你,更能够缓解劳动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也让未来的准妈妈也可以放心地在家休息不用担心宝宝出生后自己却丢了饭碗。   不仅是工作保障得到提升,工作灵活度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也给人们的工作日程安排和工作时间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那些想在周三休息的工作人员现在大可以放心的休息,因为市场中的那双“看不见的手”很快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员工来补班。类似的,那些多出一两个小时的劳动者也可以在这段时间找些兼职工作赚点额外收入。   虽然所有这些假设听起来十分美好,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只有当价格机制完全取决于市场动态时,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也就意味着,除非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劳动报酬会一直上下波动。所以根据市场决定价格的理论,你就会发现当一大批劳动者涌入某个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服务行业,原本诱人的劳动报酬马上就会一落千丈。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同时以上假设也有一个严重的漏洞:所有数据都来自稀疏型劳动力市场,而非我们假设的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不太可能拖欠劳动者报酬,因为他们也需要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信誉——否则他们将会被市场淘汰。第一次招聘的时候,雇主之间很可能需要展开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优秀的劳动者,因为劳动者很有可能会因为报酬没有吸引力而寻找其他就业机会。也许最好的方面在于,消费者将会十分清楚个体公司的普遍薪酬标准,因为市场不会替任何人保密,它会把所有信息传递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这些强有力的因素势必会促使薪酬不断上涨。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以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来推测密集型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情形。首先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市场,并且后者的工作保障也大大地优于我们目前的模型。诚然,薪酬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我们绝不能轻易地以破坏薪酬标准的理由否定密集型劳动力市场。我们应该知道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中还有其他的因素和力量将会驱使劳动报酬不断提高。     重塑无形之手   其实在硅谷,密集型劳动力市场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与司机、提供及时租车及实时共乘服务的著名创业公司Uber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根据Uber内部的数据显示,Uber已经为劳动者创造了16万份灵活的工作,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Uber仍然只是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它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   密集型劳动力市场的想法可能带有一些理想化。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其带来的影响——市场的运作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不能事先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市场出现突发状况我们很难及时应对。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期待科技和创业公司正不断努力把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流畅没有摩擦。更科学的算法可以瞬间把最佳员工和雇主匹配起来,声誉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忠实度(当然雇主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用算法匹配工作是将劳动者商品化,无视了人性,对此我非常地不能认同。反观是我们目前的招聘系统,才是真正的非人性化。无论是投了上百份简历却全部都石沉大海,还是在面试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做着跟应聘职位毫不相干的测试,都应证了目前的招聘系统非常非常的不人性化。   一句话,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将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我希望在未来,人们找工作可以像在亚马逊上购买袜子一样简单,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在20分后走马上任。当未来的技术可以实现所有这些美好愿景时,我们的劳动者将会迎来更加自由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改革!   Source:TC
    就业改革
    2015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