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管理
【德国】数字教练平台CoachHub获得了1000万欧元的融资
数字教练平台CoachHub从现有投资者HV Holtzbrinck Ventures、Partech和Speedinvest以及新投资者RTP Global 那里获得了1000万欧元的融资。在仅仅三个月前完成了600万欧元融资之后,最新一轮融资使今年的总融资额达到了1600万欧元,这标志着CoachHub作为欧洲领先的数字教练提供商的地位。
这家初创公司成立于2018年,将利用这笔资金来加速平台的增长,并扩大其在英国以及法国、德国、南欧、比荷卢和北欧等所有其他核心欧洲市场的全球教练队伍。
这家年轻的公司还将利用这些资金进一步发展其教练实验室,这是一个在教练领域推动行为研究和发展的智囊团。它提供了专家见解和工具库,以支持受训者的发展,例如如何优化其工作场所的绩效并在个人层面上蓬勃发展。贡献者包括一些欧洲领先的教授、心理学家、教练、研究人员和学习专家。
CoachHub由企业家兄弟Yannis和Matti Niebelschuetz在柏林成立,CoachHub通过使各个职业级别的员工接触传统上仅适用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教练服务,使教练民主化。CoachHub的教练涵盖一系列学科,包括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和领导技巧。
该公司已经拥有75名员工,并有望在2020年中期之前增长到200名员工,其中包括一支拥有120名员工的强大销售团队。这使其成为在线教练领域增长最快的欧洲公司。计划的增长将包括在销售、市场营销和运营方面的20名英国雇员。
CoachHub已获得遍布六大洲和30多种语言的400多名认证教练的全球网络。它的教练与100多家公司的员工进行远程合作,其中包括Generali和Bosch Rexroth等大型公司以及SoundCloud和HelloFresh等技术创业公司。
CoachHub“移动教练云”使各个职业级别的员工都能发挥全部潜能,同时通过数字化个性化教练推动公司转型。全球范围内的教练、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使您可以通过视频通话进行实时教练课程。通过这种方式,CoachHub旨在提高经理的领导能力,并帮助团队更加成功地合作。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作者:Thomas Ohr
来源:https://www.eu-startups.com/2019/11/berlin-based-coaching-platform-coachhub-raises-further-e10-million-to-fuel-european-expansion/
-
时间管理
未来劳动力预测:人力资源部门今天能做些什么来为明天做准备?
文/John Doyle
尽管深入研究2030年全球劳动力的预测很诱人,也很令人兴奋,但用如此长远的未来来决定我们今天的行动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例如,普华永道(PwC)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认为将塑造这一未来的5个“大趋势”:技术突破、人口结构转变、快速城市化、经济实力转变、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普华永道指出,人类如何应对这些趋势将决定未来的工作;他们认为,这些反应将在企业分裂与企业整合、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摇摆不定。
这些趋势和情绪令人着迷,值得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对就业市场和人才获取的影响。尽管如此,有关10年后工作前景的理论——包括普华永道的这些预测——对试图制定短期战略的人力资源主管并没有多大帮助。
长期的预测对于指引我们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当下应该做什么。
短期的人力资源预测
劳动力市场吃紧
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职位空缺率是多年来最高的,在年底前几周就有690万个职位空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和通货膨胀将被迫相应上升。
虽然劳动力市场吃紧并不新鲜,但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一趋势。随着婴儿潮一代越来越多的人退休,以及科技、工程和医疗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人力资源部门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令人惊讶的是,过去几年工资增长一直相当停滞,这一事实似乎与人才的总体需求相悖。如果雇主希望提前招聘,这种趋势就无法持续。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将负责全面评估薪酬结构,以及它们的招聘和保留战略。在人才库不足的情况下,你将如何调整工作要求?你将如何管理劳动力的代际转变?你将如何解决多样性问题?正如我们将在本文后面讨论的,这也是评估人才获取过程中的合作伙伴的一个机会。
数字变革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员工希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体验。此外,麦肯锡指出,由于工作自动化,多达3.75亿全球员工最终将转换业务类别,迫使他们学习新技能。
这对人力资源意味着什么?
毕马威(KPMG)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四分之一的人力资源主管对自己数字化改造员工或部门的能力没有信心,半数人力资源主管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出现没有准备。大多数没有任何计划来应对这些数字趋势。尽管如此,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一两年投资于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增强。你会站在哪一边?需要注意的是,HR与IT领导者在数字技术关键投资方面的合作对成功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将在人力资源部门推动明智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不用说筛选人力资源记录创建的海量数据和系统化的手工流程了。如果绩效评估、入职文书工作、程序和福利管理都得到精简,你会是什么样子?
自动化简单的任务将使人力资源领导者能够专注于更复杂和更有价值的活动,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打开大门。像IBM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员工体验的个性化、数据驱动的主动挽留策略和更智能的职业发展计划。像这样的项目如何改变你的劳动力?
提高软技能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重视员工和最终产品或服务同等重要的组织来说,文化契合一直是招聘时的优先考虑事项。但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动化使得基本的技术任务对人类的手和头脑来说变得不必要,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适用于组织的所有级别,从最高管理层到业务前线。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因为人力资源领导者面临着工作意义或目的的新价值,尤其是对千禧一代和Z一代。软技能和情商是这个蓬勃发展的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具体地说,LinkedIn最近分析了数千份招聘启事,发现了五大最受欢迎的软技能:时间管理、适应性、协作、说服和创造力。考虑到许多人力资源部门正准备发起数字化转型,适应性和协作等技能排名如此靠前是有道理的。同样,说服和创造力是填补技术空白的技能,无论技术多么聪明,都无法填补这一空白。
然后,人力资源部门就得想办法更准确地评估潜在员工在这些软技能和情商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和员工的经验同样重要。
相应地调整招聘策略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为这些短期趋势腾出空间,人力资源领导者面临着重新评估招聘策略的需要。内部招聘团队对业务非常了解,但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扩展人才网络的能力。在这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招聘团队之间的明智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外部搜索合作伙伴通常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为此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网络。此外,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培养与被动求职者的关系,这些被动求职者不太可能直接回应公司发布的职位空缺。因此,积极地塑造这种伙伴关系,使其有利于整个组织,将是长期成功的关键。同样重要的是确定谁将拥有这种合作关系。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至关重要,但外部搜索合作伙伴可能需要来自执行团队的关键信息,以使招聘目标与总体业务目标保持一致。这样的合作关系对贵组织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Future Workforce Predictions: What Can HR Do Today to Prepare for Tomorrow?
-
时间管理
日程+待办+记事+纪念日,微约日历基于麦肯锡时间管理理念帮助多人共享日程
时间管理恐怕是当今追求效率的人们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了,用一套好的工具安排自己的时间尚且勉强,更别提和别人共享日程。但随着人与人的连接日益密切、协作越来越繁杂,两个人及多人以上的时间管理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尤其加上移动化普及,碎片化时间变多,这种需求开始被重视。
现在约会、约时间还停留在微信、短信、电话等传统渠道;而且多渠道并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在微信、QQ、短信等处搜集时间信息,然后统一整理到个人日程当中;如果再来一个人约时间,就需要翻开自己的日程以确认,麻烦不说,还会经常出错,比如约重时间这样尴尬的事情。
微约日历是最近接触的团队日程共享APP,需要时间协作的好友间,可以通过互相公开日程安排的方式,来了解双方的工作进度和忙闲时段,实现高效协同;同时,微约日历支持多人提醒功能,一人创建日程后,可邀请微约日历好友和微信好友参与,对方接受后会自动添加该日程,实现全员提醒,方便团队内部发起会议、培训、活动等事项;对于紧密协作的老板和助理、亲友间,还可以设置权限,允许对方直接为自己建提醒。
微约日历现在打通了微信,可直接在微约日历的公众号里用语音创建日程,或把约时间的相关信息复制后发到微约日历公众号,系统会自动识别关键信息,智能建日程,并同步到APP里。用户也可以从客户端分享日程到微信,邀请微信好友参与会议/活动,目前正在开发多时区功能,便于不同国家团队的时间共享需求。
市场上解决相近需求的有三类产品:第一类是国外的 Google calender 和 Outlook。但谷歌被墙,国内用户即使使用,也会经常被不稳定的网络限制使用,而共享功能更是得保证想要共享的那个人也翻了墙才行;Outlook 本质上是一款邮箱客户端,只是附带了日程安排,使用场景只局限在办公领域。且免费版的Outlook 只能给他人发送自己的日历,对方无法进一步编辑,如果要编辑就必须安装昂贵的 Exchange,令大部分人无法进一步享受便利。
第二类是嵌在各种 SAAS 软件里,作为功能强大、流程复杂的企业服务软件的一个不重要的分支功能。时间管理以及日程时间共享功能也不完善,且不够轻巧,大多不能跨组织间使用,如泛微、钉钉等。
第三类是一些共享日程的软件,本质是解决多人提醒问题。例如国外的自带 meet 键盘输入法的多平台免费日历 sunrise(后被微软1亿美金收购),智能会议日历 Tempo Smart Calendar(后被salesforce收购),共享日历 timetree,日程安排AI小助手x.ai等等。
目前微约日历注册用户有80多万,每天有10%左右的用户把微约日历分享给自己的同事、朋友; 新增用户中,每天9%来自于好友推荐; 周活用户里,有约30%的用户连续使用5周以上,获得了最美应用、小众软件、知乎、简书小米、华为、360、应用宝等推荐。
产品于去年9月份正式上线,还没开始做大量推广,目前用户基本靠自然增长和朋友同事间的推荐。微约日历希望将来可以自然成长为平台,接入更多生活讯息以及本地信息。
微约日历现在团队一共15人,CEO 王敏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十余年市场营销管理经验;CTO 常晓晖是前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运营总监谢琼曾从0开始运营千万级用户量的图片社交 App。公司去年拿到了中微子投资的500万天使轮。
来源:36氪 ,作者:韩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4143.html
-
时间管理
李开复:我对时间管理的7大顿悟
原文链接:http://www.ctsbw.com/article/12755.html
每一个成功者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分而又高效地管理使用自己的时间。学会利用时间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能够让你的知识转化效率和做事的效率更高!如果说兴趣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导师,那么时间管理就是成功路上的基石。
一、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二、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
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
三、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
如果你做了上面的时间统计,你一定发现每天有很多时间流失掉了,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背单字、打电话、温习功课等。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所以没有任何借口再发呆一次。我前一阵和同事一起出差,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和他们整天在一起,但是我的电子邮件都可以及时回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在飞机上和汽车上聊天、读杂志和发呆的时候,我就把电子邮件全回了。重点是,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你要把那些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做的事先准备好,到你有空闲的时候有计划地拿出来做。
四、要事为先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要理解急事不等于重要的事情。每天除了办又急又重要的事情外,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急事的奴隶。有些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你要学会放掉,要能对人说 no!而且每天这三件事里最好有一件重要但是不急的,这样才能确保你没有成为急事的奴隶。
五、要有纪律
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曾经有一个教学生做时间管理的老师,他上课时带来两个大玻璃缸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其中一个玻璃缸中先把小石、砂倒进去,最后大石头就放不下了。而另一个玻璃缸中先放大石头,其它小石和砂却可以慢慢渗入。他以此为比喻说:“时间管理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先级,若颠倒顺序,一堆琐事占满了时间,重要的事情就没有空位了。”
六、运用80/20原则
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相对来说,如果使用最低效的时间,80%的时间投入只能产生20%效率。一天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应该放在最需要专心的工作上。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需要头脑那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握一天中20%的最高效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除了时间之外,还要看你的心态,血糖的高低,休息是否足够等综合考量),专门用于最困难的科目和最需要思考的学习上。许多同学喜欢熬夜,但是晚睡会伤身,所以还是尽量早睡早起。
七、平衡工作和家庭
我对于家庭的时间分配是用下列的原则:
一、划清界限、言出必行——对家人做出承诺后,而且一定要做到,但是希望其他时间得到谅解。制定较低的期望值以免造成失望。
二、忙中偷闲——不要一投入工作就忽视了家人,有时10分钟的体贴比10小时的陪伴还更受用。
三、闲中偷忙——学会怎么利用时间碎片。例如:家人没起床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做你需要的工作。
来源:创投时报
-
时间管理
把公事留在公司:如何科学合理得运用一天的时间
编者按:本文作者Andrea Ayres 是Crew blog 的首席作者,长于撰写心理学、创意、商业类话题专栏。
现在是晚上 10 点,我脑子里依然满满的都是工作——想着我要怎么改文章,以及反思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妥。
虽然,老公和我坐在同一个房间里,但我的思绪却飘在半公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已经持续数月。细数起来,在过去的每一份工作里,我都是如此:无法在工作时间完成全部工作。是的,我是个工作狂,喜欢大脑能量迸发,并在一天内吸纳尽可能多的信息。我天真地认为,这样的工作节奏会让我变得更出色、更加与众不同,但是我错了。
有多少人也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直到身心俱疲,压力无以复加。而且坚信,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只有这样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我的工作一直都在身边,在触手可及的手机和电脑里。对于工作相关事情,我总是保持第一时间回复。因为我总在想:如果别人有急事找我,而我恰好没带手机,于是被误解为不想干活,那他们就再也不会找我了。所以,为了不被炒鱿鱼,我就必须以最快速度回复。
这个逻辑看起来滴水不漏,但如果往深里一想,就会发现破绽。老板真的会因为我在非工作时间回复不及时,而炒我鱿鱼么?答案是否定的。相比于我们每天 24 小时待命,随时处理邮件的热血情结,老板们清楚地知道连轴转对谁都没有好处。
为了帮助员工提高效率,Google 进行了一项长达 10 年的研究。调查发现,只有 31% 的员工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也就意味着有 69% 的人会带着工作回家。实际上,真实数字应该远不止 69%,许多人都无法分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Google 都柏林分部实行一项名为“Google Goes Dark”的策略:所有员工都必须将工作设备留在公司,并且保持关闭状态。该做法的目的是,敦促员工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透支不是一个好方法
你从不请病假,没有假期,随时待命。你每周工作 70 个小时,并坚信一切努力都会有回报。然而,工作时间与生产力成正比,只是一场错觉。
《经济学人》杂志曾报道过一份来自 OECD 的数据,表明越是高效率的员工,在办公室呆的时间越短。同时,Lifehacker 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最有效率的工作时长为 30 小时。
美国人好像从不休假,每年平均每位员工浪费的假期约 9.2 天,这一数字在 2011 年还只有 6.2 天。OECD 的 Better Life 指数显示:OECD 的员工平均工作时长为每年 1776 小时,每天 62% 的时间(大约 15 小时)用于私人生活(吃饭睡觉)和休闲(聚会、陪家人、玩游戏、看电视)。如果除去 8 小时睡眠,大约有 7 小时用于个人休闲娱乐,其中还要包含一些没有报酬的劳动,比如,做清洁,通勤等等。一句话,时间还真是不怎么够用。
公私不分的坏处
身体需要不断修复再生,我们每天都需要时间来工作—休息—重新整理。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人们每天从警觉状态切换到精疲力尽的循环为 90 分钟。而我们却试图跟自己开玩笑,用咖啡提神或者单纯忽略身体发出的疲惫讯号。但最终,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疲惫感会追上你,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极坏的影响。换句话说,每当自我欺骗的时候,其实是在增加透支的可能性。
工作生活的交叉
工作生活的交叉,指的是你身边的人总会因你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受到间接的影响。如果你带着工作回家,将对家庭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良好的家庭生活会对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家人、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会让我们重新充满力量。不仅会给家人带来好心情,你也将收获更多能量,从而再度释放到工作中。就像一剂“爱的良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丢掉工作的恐惧、担心被误以为在偷懒),很多人没有享受这份福利。
记住:适当的求助是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充分利用公司的福利,能让你在家庭中投入更多精力。但是,把工作留在公司,听起来简单,要如何执行呢?
做一个简单的第二天日程规划
如果你把工作带回家,你可能会思考更多。比如,如何处理未发出的邮件,以及规划明天之后的行程。所以,当你离开工作前,先清理一下桌面。一个干净的桌面(或者电脑、邮箱)都能更好地帮你清理大脑。正如我同事 Mikael Cho 所说,物理上的杂乱会混淆注意力。因为大脑的容量有限,而杂乱造成的干扰会降低工作效率。
我在结束工作的半小时前就开始清理桌面,物理和数字化的整理过程可以帮我实现心理上的净化。整理的既是桌子,也是心情。因为我在家上班,所以整理工作场地对我尤为重要。否则,我就永远摆脱不了工作的影子。
结束一天的另一个好方法是:写下第二天的 to do list。有了清晰的明日计划后,你将更加明确要做的事情,不会因为太多事情堆在面前,而陷入不知所措。
写下自己的成就
在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只关注还有多少事没做,而忽略了已经做过了什么。你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让自己骄傲一下?在一天的结尾,重新审视一下 to do list, 看看完成的任务,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下图便是我昨天的清单:
很多人都不懂得替自己的成就而自豪。起初,这种做法会显得有点愚蠢,可它会帮你建立自信,并更好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
严格控制时间
如果你花时间制定了一个日程表,一定要小心翼翼得留出一段时间,分给家人或者某项特定的工作,从而,将日程加以严格的控制。这就好像设立了一个提醒,跟时间许下一个承诺——告诉你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此外,同短途旅行和贴着“工作”标签的旅行说再见。如果你已经打算好休息一段时间,就一定要让同事知道,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无法联系到你。忠于自己对时间的承诺,慢慢享受一段假期。除了旅行,这份承诺同样适用于“下班”。真心跟同事们告别,表明今天的事情结束了。物理上的告别可以帮你把思路解放出来。因此,建立清晰的时间表,并且严格遵守,如果无法完成,就想办法重新制定一个。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这句话是老生常谈,可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如果连自己都不珍惜个人时间,又怎么指望别人会关心?事情很多,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而过度工作并非好的解决方法。相反,它只会让你生活的每一部分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你的健康、睡眠、人际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并反作用到工作。其实,你的老板和同事都知道,你不是工作机器,更何况他们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以外的生活,因此,关爱自己是件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事情。在每天的结尾,给自己放个假,但在此之前,要先跟自己的时间有个约定。
[本文编译自:thenextweb.com] 原文:http://www.36kr.com/p/211341.html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