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IT
    改变企业IT的十个趋势:内部和网络销量的崛起 美国最大风投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的合伙人马特·墨菲(Matt Murphy)一直关注移动和云基础架构技术的投资。近日,墨菲撰文,指出了改变企业IT计算的10大重要走向,以下就是墨菲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IT计算领域,变化和创新一直在进行。企业购买、创建、管理、优化和获取信息技术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云计算到数据分析到普遍的移动连接,企业IT系统的速度越来越快、越富有效率,运营成本也更加低廉,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在此进程之中,一波全新的科技企业已经出现,并挑战着那些传统的老牌企业。     在此势头之下,风险投资人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企业计算领域,规模空前。仅在2014年上半年,企业计算领域吸引的资本就高达54亿美元的新记录。     以下就是改变企业计算状态的10大重要走向:  1、云计算。据称,现在约有三分之一工作量都是在云平台上进行,主要是因为云计算通过应用即可完成,不需要企业再购买硬件。     2、虚拟化一切。虚拟化让完全不同的一套服务器转化成包含计算资源的单个集合。服务器虚拟化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也推动了企业IT部门将数据中心的所有一切都虚拟化,包括网络、安全和存储等。     3、新IT购买决策。做出购买决策的主体已经从CIO和IT员工转向个别的销售主管、营销主管、账务主管和其他部门主管。     4、内部和网络销量的崛起。在网络销售渠道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打造全新的内部和网络销售业务,从而更加快速地按照客户需求将产品销售到客户手中。     5、“落地生根”(land and expand)销售模式。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软件销售,即先为客户免费提供软件试用,或以优惠价格买入,从而让用户以低廉的成本使用这些软件。     6、移动设备推动工作流程更新。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推动了企业工作流程更加有效。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最近表示,他通过手机经营公司的整个业务。移动设备让管理者的每天工作更加便捷,而且还能推动企业工作更加快速、更加智能的完成。     7、安全性日益增强。安全威胁越来越发散,这样,各个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网络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从服务器到终端以及二者之间的各个环节。     8、数据成新竞争优势。大数据的潜力就是不断地显现其价值,改进后的数据分析能力催生了全新企业运营的全新观点。     9、应用速度——秒杀你的竞争对手。更快速的应用性能将会区别出企业领域的胜者。研究表明,应用发行推迟一秒钟,可能会导致业务营收下降10%。现在,大量的新兴企业都非常关注应用及应用发行速度,从而让数据传输速度提升了很多倍。     10、消费者质量界面。消费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用视觉美观的移动应用。实际上,用户也希望企业能够提供这样的应用。设计更好的企业应用,再加上更好的用户界面,将会取代那些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的应用。     总体而言,那种自上而下、由公司为企业产品下达指令的时代即将终结。企业IT一直处于更新之中,这些趋势对那些传统的卖家而言,可能是坏消息,但对于以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家而言,那将充满了大量的机遇。   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10月20日
  • 199IT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50个预言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切都变得有可能。高考还没开考,大数据已经预测出了作文题,卫生组织还没发话,大数据已经预知到了H1N1的流行趋势,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新的人们研究这个世界的一个方式,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下面是关于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50个预言,你觉得能实现吗?     第一, 未来的商业 预言一:数据总线+插拔式业务组织将成为企业常态 预言二:企业的部落结合打破传统边界 预言三:跨界与颠覆成为常态,不再有稳定的生意 预言四:智慧资产的保护藩篱被打破,火速创新成为主流 预言五:专业化、个人化的工坊将再度复兴 预言六: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将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 预言七:极致主义将成为企业创新的文化 预言八:创新英雄将不再被赋予强盗资本家的印象 预言九: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消费者日益变得赤裸,消费者代言机构强势崛起 预言十:商铺的一般体验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像剧场一样形成与线上的高度差异化 预言十一:CIO将成为首席洞察官,跻身于仅次于CEO的核心层 预言十二:资本与创业者的矛盾加剧,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教育的探索 预言十三:对于儿童心理世界的理解与运用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预言十四:创新代际下移,少年极客不断涌现 预言十五:体验式课堂将是学习完成变为学生主导型学习 预言十六:面向网络的公共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预言十七:学习碎片化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得到支持 预言十八:学术进一步市场化,学术与商业、公众的边界进一步打破     第三,传媒巨变 预言十九:新媒体业已经完全占据媒体主流 预言二十:在海量信息时代,消费者心智受到快速专业解读者高度影响 预言二十一:自媒体大兴其道,成为社会人的标配 预言二十二:随着屏一代成为社会主流,加速整个世界的电子化、数字化和工具化 预言二十三:电影与电视产业将成为资本与互联网业的结合体 预言二十四:媒体业已经开始很难被定义为独立产业 预言二十五:时代主流话语碎片化、世俗化,大时代不复存在 预言二十六:社会以某种宽容机制确保另类信息的表达与传播 预言二十七:大量的志愿型、公益型媒体出现     第四,家庭的探索 预言二十八:出现专业化家庭幸福托管行业 预言二十九:回归家庭的简朴生活价值观大兴其道 预言三十:旅游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车联网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预言三十一:新一代懂互联网的老年人,使老年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预言三十二:电子产品的广泛化造成了严重的家庭沟通不足,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激增 预言三十三: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开启她世纪 预言三十四: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发生改变,做自己的理念汇成洪流     第五,新型社会 预言三十五:社会型企业大兴其道,成为衔接公益与商业的桥梁 预言三十六:对于科技创新的抵触感加剧了人们追求心灵觉醒的愿望 预言三十七:健康主义者开始成为社会人群中数量庞大并具有影响力的人群 预言三十八:知识化、专业化的新蓝名阶层出现 预言三十九:人们对于电子化、数字化、社交化工具的高度依赖,造成了系统性风险累积 预言四十:类似于梭罗的理念大兴其道,价值观进一步分化 预言四十一:商业交易过程开始变为买卖双双的及积极心理过程 预言四十二:技术的进步支持人们越来越多样的多样化探索     第六,文艺的再造 预言四十三:网络开始成为艺术传播的主流渠道 预言四十四:大批个体艺术家崛起,个人策展开始规模出现 预言四十五:深度阅读崛起,带动文学复兴 预言四十六:东方哲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被纳入政治、商业、教育的各个范畴 预言四十七: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已经开始充分的互动化 预言四十八:大批被数字化的艺术遗产,带动了艺术价值的传播 预言四十九:历史得到大数据的支持,以多种艺术形态为当代人接受 预言五十:馈赠分享、专业多元、自我赋权、多样探索开始成为当代人主流观念。   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10月15日
  • 199IT
    2014年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研究——信息图 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10月10日
  • 199IT
    大数据误区你知多少?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通过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从IT界到、金融界,再到物流界、营销界,乃至医疗界、教育界,无论是界内界外人士几乎都已快形成“言必称云”、“言必称大数据”的口头禅。     但如果真遇到一个“较真儿的”,发出这样的提问——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到底有什么价值?我怎样才能得到大数据价值?是那头黄色的Hadoop小象?是动辄XXXBIT的高大上数据量?又或者是千万级别的用户信息?那估计很多口口声声不离大数据的人可能都言语含糊解释不清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来看待大数据呢?专家冯晓杰表示,大数据单从字面意思似乎不难理解,可以认为是海量级的数据,但是在这海量级的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在很多业内外人士的概念里还纯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大数据误区一:只要大就好 如今,很多人提起大数据,如果不提上几嘴“日处理数据量XXGB,上传图片XXGB,并发数XXX”“Hadoop集群拥有XXXX节点,总存储XXPB”诸如此类的技术语言,都很怕别人觉得自己不专业。但是,难道真的只有数据大了,才能达到大数据的登峰境界?才能数人合一地达成大一统的目的?     冯晓杰表示,数据如果仅仅是大那是没多大用处的!就好像资金的意义在于如何使用周转一样,数据大了,但不使用,让它孤零零地偏安机房一隅,那它就不是大数据了,而是有点“败家子”的意思。     比如不少传统的门户网站,基本上就处于“坐拥金山却无福消费”的境况。每天上亿的用户量,却只是简单的广告呈现,没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产生更多价值。         大数据误区二:只有技术大牛才懂大数据 虽然很多人口口声声离不开大数据,但是真问他到底懂多少时,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说:“我就是懂些皮毛,真正技术层面的大数据我也不懂,你还是问那些技术大牛去吧,他们才真懂。”     冯晓杰表示,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全对。比如诸葛亮很懂兵法,他知道该在哪里摆阵,该在哪里伏兵。但是,他不必知道关羽是如何耍大刀,也不必知道张飞的丈八蛇矛在打仗时是扎还是砍。     其实,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能力,而非细节的执行技能,这种能力是可以帮助决策者能从无尽的数据里看出商机看出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而作为决策者并不用太关心在技术细节层面,大数据到底怎么技术生成,又是如何理顺提升用户体验的。         大数据误区三:是个公司都得上大数据 冯晓杰表示,虽然大数据固然是个香饽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得了,或者说并不是所有都有上大数据的必要,而是要衡量企业的现状,看清楚主次矛盾,或是要考量好投入产出的回报率,大数据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的现状。     比如,对于中小型网站来说,一上来就盲目追求先进“高大上”的技术架构,那就有点“宰牛刀杀鸡”的意思。对于这类网站,首要考虑的是商业运作模式和推广,只有等到用户量飚升后,再去考虑技术升级这种大事儿。     再比如,在GMIC上,Evernote的CEOPhilLibin就明确表明不带大数据一起玩儿,自己产品的商业模式就是向用户收费,让他们甘心为产品体验付费。     冯晓杰举例表示,如同一个双选题:A.日登陆用户1000人,架构完全参照美国亚马逊从不宕机;B.日登陆用户10万人,每天因为高并发不得不宕机三次。你会选什么?         大数据误区四:我就要海量数据 自从大数据概念火了以后,不少企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就会想到“是不是我的数据量不够?”“是不是如果有了海量的大数据就能变得更好?”其实,这又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这又回到了大数据价值和金钱价值的类比概念上。比如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存款贬值”,那么很快就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信息:“五十年前的百万变13块”,“一万元存一年赔19元”,显然,不流动的钱,是越放越没有价值,而基数越大,可能导致的损失就越大。     金钱如此,大数据亦然。只有像比特币玩家们一样,不停地使用数据,并以无比的热情挖掘数据背后的关系和价值,才能如滚雪球一般,使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丰富更完善。同理,对于企业的大数据来说,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让大数据充分流动起来,不断的实现增值效果,那么才有机会更大的释放大数据的能量。     因此,冯晓杰指出,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看待大数据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在脑袋发热准备花大价钱上大数据之前,都一定得先想明白透彻了:“我真的需要大数据吗?大数据真的能为我所驾驭吗?”   【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9月23日
  • 199IT
    大数据引发企业决策变革 2014年5月,经济学人智库对1135位企业高管进行了调查,其中54%是C(指CEO、CFO等)层高管或董事会成员。结果显示,43%的高管承认,由数据驱动的企业在过去两年的决策制定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高度数据驱动型企业比一般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时效率可显著提高3倍”。   尽管如此,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高层在决策时还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   电影《点球成金》里,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比利·比恩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吸收了一批被联盟低估的三流球员,指导他们打出了比肩联盟全明星级别球队的成绩,让这支队伍红极一时。   他是怎样办到的?答案是“球员评估数据模型”,也就是数据分析。   比利·比恩颠覆了传统的管理理念,用数据理论指导球员们在各自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潜力,凭借极少的成本就创造了一连串看上去不可思议、实则有据可循的胜利。   这就是数据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据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开始展现出颠覆的趋势,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购物中心,企业利用数据来统计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并据此规划商场格局;在电商平台,企业更是早就开始收集消费者购买货品时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推荐商品和促销信息。   美国咨询数据和分析主管合伙人Paul Blase在2014年新领军者年会现场告诉本报记者,随着科技应用的深入,人们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另一方面,人类也开始具备了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数据的推动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但不得不说的是,大数据的概念虽然被炒得火热,其应用还是集中在消费者研究这一隅,并没有影响到企业决策等更加高层的领域。   正如Dan DiFilippo所言,“大数据”虽然被称为人类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革命,但其在实际应用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商业方面就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并没有意识到和发挥出数据的作用”。   上述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表明,尽管有高达94%的全球高管表示,企业管理中需要为企业长期发展制定很多重大决策,超过四分之三的高管们每个季度会做一个重大决策,甚至43%的高管每个月会对其决策进行审查,但仅有三分之一的高管在上一次制定重大决策时采用了数据分析。   占比达58%的高管在决策制定上还是依据直觉、经验、建议以及在企业中的其他经验。   究其原因,Dan DiFilippo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层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人和机构本身。后者主要是指很多决策者没有足够的训练,而且怀疑数据的质量和数量。”   Paul Blase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重大决策的好坏对企业利润率影响非常大,通常估算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往往缺乏预测性和机制,制定好的决策往往还需要使用最新可访问的数据和分析技术,以及明确责任和决策制定流程。”   庆幸的是,尽管企业高管们已经习惯于依赖直觉,但有近三分之二(63%)的人表示,数据已经改变了他们制定决策的方式,并希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很多影响,一方面有资深人士非常相信自己的经验,但这样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依赖数据做决定的话,人们又会朝另一个错误的方向走下去。所以将数据和经验结合并不那么容易,这是一个平衡的过程。”Paul Blase说。   报告结尾显示,所有受访的高管均表示,未来两年将优先考虑对高质量数据分析的投入,以更好地制定决策。   【文章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9月18日
  • 199IT
    掌握这5个社交媒体技能,让你的职业生涯更顺 他们是在Facebook上长大的一代,有些人离开网络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巨细无遗地发布在Instagram上,而且他们了解新闻也不是通过电视,而是通过Twitter。   但是在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来工作这个问题上,千禧一代(也就是80后和90后们)的无知程度却到了惊人、甚至是危险的地步。美国雪域大学S.I.钮豪斯公共传播学院(SyracuseUniversity’sS.I.Newhouse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授教授威廉•沃德说:“一个人生于社交媒体年代,并不意味着他就是运用社交媒体工作的专家。这就好比说,我从小玩传真机,但它并不会让我成为一个商业专家。”   沃德在雪域大学主讲一系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他在Twitter上有13500名粉丝。他认为,千禧一代缺乏不少重要领域上的知识。虽然他们擅于在社交网络上联络自己已经认识的人,但是他们往往很难识别出Twitter、Facebook、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和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等社交网站上的职业机会和陷阱。   “八零后”们身上往往还带着其它一些标签,比如理想主义、自以为是、急功近利、渴望认同等等,这些都可能在工作上给他们带来麻烦。沃德指出:“很多企业招聘千 禧一代是因为觉得他们肯定擅长社交媒体。结果他们的老板沮丧地发现,这些人并没有掌握这些技能。”沃德还指出,企业对八零后员工社交媒体技能的期望往往要 高于年长的员工。     对于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学习一些社交媒体技能完全有必要。事业心强的八零后们尤其要重温一下以下五个社交媒体技能:     1知道什么时候按下删除键 去年九月,商业新闻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技术总监帕克斯•迪克金森因为自己发表在私人Twitter账户上的言论而被东家开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迪克金森在Twitter上发表的关于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言论的确非常无礼,但是这个案例也暗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八零后们有时意识不到个人言论有时也会造成职业上的影响。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都是大型公众平台,你在上面发表的言论经常会反馈到老板的耳朵里。迪克金森的事例表明,很少有哪个公司愿意把自己和种族歧视或其它歧视性的内容联系在一块儿,哪怕你的本意只是讲个笑话。     2用社交媒体节省时间 据科技类求职网站Salary.com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在工作时间最经常上的私人网站是Facebook。随着社交网站的繁荣,现在大家上班时不仅要上Facebook,还会刷Twitter和Instagram,社交媒体很有潜力成为职场的时间杀手。但同时社交媒体也可以节省工作时间。麦肯锡公司(McKinsey)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社交媒体的内部协作能力有可能为企业界节省高达1.3万亿美元的资金。比如像Yammer这样的内部社交网络可以让员工组成虚拟的工作组,在信息板上进行沟通。员工们在协作时不再需要无穷无尽的邮件往来,而是可以持续在信息流上发布或回复消息。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新技术,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们在如何在企业内部使用社交网络这个问题上,眼前仍然是一团黑。     3明白怎样分析数据 八零后们对什么东西在社交渠道上能火有一种天生的理解(看看那些小猫GIF动画的走红就知道了),但是要想把哪些东西能火、哪些东西不能火量化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微博营销活动的成功应该拿什么来衡量?转发、引用、回复、引荐流量还是客户人数?在Facebook上发贴的最好时机是几点,隔多长时间发一次贴最合适?研究这些数据最好的分析工具是什么?虽然社交媒体本质上在于人的沟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改善业绩的平台。知不知道应该寻找哪种数据、在哪寻找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就决定了你究竟是专家还是普通的社交媒体爱好者。     4整合多个社交媒体平台 有的人是Twitter大师,或者在LinkedIn上有大量粉丝。但是真正的人才是那些擅于整合运用不同平台,同时明白每一种平台主要针对哪一块市场的人。比如Instagram和YouTube这种以视觉为主的网络越来越受耐克(Nike)、红牛、梅塞德斯奔驰等品牌的青睐。比较简单的图像和视频则主打那些传统的文字型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和Twitter)。消费者们通过这些社交网站的链接进入公司的博客或主页,然后进一步陷入更深的销售漏斗。同时横跨各平台的统一的主题标签有助于统一和追踪总体的营销活动。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上造诣颇深的八零后,往往也不明白整合不同社交媒体平台所能带来的倍增效用。   5以职业姿态在社交媒体上拓展人脉 等到八零后和九零后们迈出校门的时候,很多人都在LinkedIn的个人资料栏里如实填写了自己的兼职经历、实习经历、课外活动和学业成绩等等。但是LinkedIn在找工作上最强大的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了:有些招聘经理或者CEO虽然一般没办法直接联系上,但中间只要经过一层或两层中间人就能“攀”上关系。比如这个网站有一项叫做InMail的付费服务,让用户可以向全网2.77亿名用户中的任何一个人直接发送邮件。真正有进取心的求职者可以直接拿下理查德•布兰森、比尔•盖茨或者狄巴克•乔布拉这样的“大鱼”,直接向他们的邮箱投递简历。八零后们都有一颗“驿动的心”——总是在找下一个工作机会。所以如果你当你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不妨把这一招记在心里。   当然,要掌握这些技术可不是吃快餐,很多社交网络的忌讳也不是只有八零后和九零后才犯。沃德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希望人们学会这些技能,却不提供任何培 训。”随着社交平台的数量越来越多,使用方式越来越复杂,让任何人——哪怕是最紧跟潮流的人,能不加培训就掌握这些知识,无疑不合情理。       对于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的千禧一代们来说,这些在十年前还闻所未闻的知识可能就决定了他们能否找到、保住一份工作。沃德说:“能以一种整合的、战略性的方法,专业地使用数码和社交媒体的学生……具有一种优势,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和实习机会……”   【文章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9月17日
  • 199IT
    调查显示财富500强CEO近七成对社交媒体依然没兴趣 报告显示,68%的“财富500强”CEO在上述5家主要社交媒体上没有任何表现,该结果有些令人吃惊。与去年的报告结果相比,今年CEO们创建的社交网络账号数量的确有所增长,但“活跃”账号数量增长不多。这意味着CEO们虽然创建了账号,但却没有使用。   报告称,42位“财富500强”CEO拥有Twitter账号,而去年的该数量为28位。涨幅虽然可观,但事实上,活跃账号比例仅从去年的67.9%增加到69%。这里所谓的活跃账号是指在过去100天内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过内容的账号。 虽然是活跃账号,但考虑到一些活跃账号可能一个月才发布一次内容,上述调查结果就变得更加悲观了。这一点从微软新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后发布的首条推文可略窥一斑: “出任微软CEO后的一个承诺:我不会每四年才发一次消息。” 报告显示,Twitter上最活跃的“财富500强”CEO是美国家庭保险集团(American Family Insurance Group)CEO杰克·萨兹维德尔(Jack Salzwedel),平均每天发布4次消息,相当于“财富500强”CEO平均标准的10倍。 对于Facebook,仅8.3%的“财富500强”CEO拥有其账号,而去年的该比例为7%。在拥有Facebook账号的CEO中,6位保持着粉丝页面,21位使用半隐私账号,而14位是隐私账号。 25.4%的CEO拥有LinkedIn账号,而上年的该比例为27.7%。虽然比例有所下滑,但CEO们今年在LinkedIn上的活跃度有所提升。 在“财富500强”CEO中,只有8位拥有Google+账号,13位拥有Instagram账号。 【文章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9月11日
  • 199IT
    一切靠关系?如果想让别人帮你,八条职业社交建议 作者:Heidi Roizen,DFJ Venture 合伙人,曾任苹果公司主管开发者关系的高级副总裁,女性创业者。   Heidi Roizen是硅谷人人争相学习的典范,哈佛商学院甚至还有专门关于她的案例。这个案例讲述了如何高效的建立,维护,以及进入一个职业的人际关系网。   在案例中,罗伊珍强调了建立成功人际网络的三个要素: 与合适的人建立交往 与他人互动前后的表现 以及时间推移中你能保持的一致性   她在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中都运用了这三个元素:从早期的科技创业者到风投投资家、苹果高管、公司董事,一直到现在的工作——风险投资公司德丰杰(DFJ)的业务合伙人。   在社交媒体时代,维护人际关系的方法中什么发生了改变——同样重要的是,什么一直没有改变?以下是她的建议。   1用社交媒体加快建立联系的速度   我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很多人,并阅读他们发布的内容。现在人们拥有这些平台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你可以去找他们,然后根据这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的内容来了解这个人。实际上,我最近开了博客,一部分原因是,当你所从事的职业是风投资本家,你的存亡就由你所吸引到的,以及找你要投资的人的质量决定。我认为,你让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展露得越多并真正的定义对于你来说重要的东西,你将会有更多机会吸引到那些和你想法有共鸣的企业家。   2但别把网络联系和真实的亲密混淆   某些人和你在网络上建立了连接,并不代表他们是你的朋友。社交媒体营造了一种亲密的假象,尤其是当人们选择过渡曝光自己的时候。社交媒体允许我们建立更广的人际关系,但是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改变,——我们并没有提升一个人与更多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的“可接近性”设一个上限。举个例子来说,我在LinkedIn上收到很多要我帮助建立联系的请求,如果双方我都认识,或者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请求,比如某个人那里有职位空缺,另一个人则在找工作,我很有可能会帮忙。   但是如果有人想一次跨两个台阶:“亲爱的海蒂,我正在试图与一个人建立联系,你能帮我把这个请求发给你可能认识他的朋友吗?”我会直接全盘拒绝。因为我不会让我的关系网帮我去做一件我并没有参与的事。   3在给予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有一本很棒的书叫做《给予和获取》(Give and Take),书中谈到了那些帮助别人却不指望回报的给予者。说到底,做一个给予者是一件好事,不光是就你个人而言,研究表明,最成功的人际关系建立者和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给予者。简要的说,是在你并不知道以后想要用这些关系去做什么的情况下,先在你的资本银行里逐渐壮大你的人力资本。   4想有更多曝光,就为你的行业服务   参加行业协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你也不会因此得到报酬,但是参与其中可以让你超越自己公司的范畴,在你的行业内增加知名度。你不仅会和其他商业领袖见面,还将和他们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而建立关系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一次共同努力。   5向“弱关系”敞开胸怀 我认为科技增加了我们和其他人维系“弱关系”的能力,这是很有价值的。有很多的研究和文章都在说,弱关系可能比强关系还要有力。我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有了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帮助,我可以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内,找到和我10年或者15年都没有联系的人。看LinkedIn就可以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可以用一种更加高效和有意义的方式重建和他们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用及时更新的信息高效的排除掉他们,看一眼就能说:“哦,很明显他们对这事已经不会感兴趣了。”   6如果你找不到双赢的办法,也许就不该请别人帮忙     对我个人来说,当我是唯一受益者时,如果要我找一个我不是很熟的人帮忙,我会觉得不舒服,难以开口。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些时候,如果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你可以通过一个诚恳的请求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关系。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会去联系某个我不认识的人,如果我认为这个人应该被记者采访,或者因为这会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或是我知道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寻找就业机会,而一家公司刚好有职位空缺。我认为,如果你是在已经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才尝试去建立关系,你基本上已经把事情搞砸了。   7一个人只能喝这么多咖啡   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不认识的人要我帮忙。通常是这样的,“我听了你的演讲,我现在正处在职业的十字路口,我很希望能有机会请你喝一杯咖啡,坐下来好好谈谈。”我每天差不多会接到10个这样的邀请,这不可能全部做到。   如果那个人能够设想一下我的每天日常安排,也许他会说;“我希望能占用你五分钟的时间。这是我的简历,我有两个问题要问你——这是我的问题。”我更有可能同意这种方式,即使是对我不认识的人,因为他们用这种办法“打包”,让我可以高效的帮忙。当我需要帮忙时,我也会想:“我怎样才能让这变得很简单,让他们不介意帮我?”   8如果希望别人能想到你,那就帮他们梳理你的信息   因为你待了很长时间,大家都会知道你,你可以不需要做功课让你身边的关系网熟悉你——千万不要这么想。   多年前,我想要竞选董事会的职位。我在8个小时内,给150多个人写了邮件,发给我熟知的所有公司的各个董事会成员、为某董事会服务的人,或是首席级别(C-level)的高级管理人员:   “我在这里,这是我的董事会资历,在这个网址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我董事会服务的信息。如果你认为我适合成为和你有工作关系的董事会的董事人选,请告诉我。”   那天晚上,我在聚会上碰见了一位TiVo公司(美国数字录像设备公司)董事会成员,他说:“很高兴你能联系我,因为我有一个机会给你。”虽然他之前就认识我,然而是我这次的请求和再次提醒帮助他想起了我,我最后也加入了那个董事会。   本文来源于199it
    199IT
    2014年08月31日
  • 199IT
    小型企业社交媒体使用指南–信息图 免费的社交媒体网络为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开辟一个新领域。在国外,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以及YouTube均被各类企业在营销、公关、客户关系、市场调查和品牌认知方面广泛运用。 对企业的挑战在于需要在过少与过多利用社交媒体之间找到平衡。本图从6个方面为小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提供建议: 1、保持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可管理性和账号活跃度。 2、思考目标群体的三个属性:年龄、性别和兴趣。开始扩大在社交媒体上的投入前,了解你的目标受众以及哪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最适合帮助你达成目标。 3、别忘了Pinterest,这是一个优秀的在线图片收集管理工具。它有助于吸引新消费者、开展新项目。它对于设计师和零售商来说是重要的平台。并且可以用于激发灵感、与客户进行项目合作。 4、根据公司自身情况,打造社交媒体形象和说话方式,保持一致性。将自媒体内容与行业信息有机结合。倾听你的关注者,与他们建立良性关系。 5、内容规划、创意、发布是社交媒体战略的关键。多花些时间思考这些东西。以图片为核心的帖子或推文最抓人眼球、最有可能被分享。 6、检测内容的影响度,与你的目标相对比。你的衡量标准可以是:参与度和媒体提名数,社交媒体转换多少消费者,正负面舆论。 【文章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8月07日
  • 199IT
    未来社交网站长这样:15秒内让你闻名全球 2014年8月1日很早以前,悉尼社交媒体专家、战略公司L&A Social Media创办人吉娜·雷德尼亚克(Gina Lednyak)就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的进化,看着它们的缔造者将其从简单想法变成巨额财富和媒体帝国。社交媒体进化的速度令雷德尼亚克感到吃惊,她预测了社交媒体未来的5个发展趋势:   所有人15秒内可闻名全球 将来,人们可以通过15秒的虚拟视频闻名全球。这很有可能,从YouTube sensations到Vine megastars,无疑越来越多的人将开始享受自己的15秒。随着社会关注度持续萎缩,微价值被无限放大,我们将会看到15秒名人现象增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     新极客时代来临 热门约会应用Tinder正创造全新的社会模式,改变我们约会的方式。这款应用不仅可以让人体验游戏化的约会,还可以消除时间间隔和距离,拉近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意味着什么?社交网站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的真人关系,移动约会应用的崛起将导致上偶然情缘几率持续下降。约会市场将越来越注重效率,人们的即时满足感和好奇心增强。我们可以立即了解其他人的兴趣和性格,可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Facebook将变高科技巨头 自从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自己的宿舍中推出Facebook以来,它已经成为世界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价值1350亿美元。尽管如此,近来依然有无数人质疑Facebook的未来。而在评论家们各抒己见的时候,扎克伯格开始巧妙地进行收购行动,从WhatsApp到英国的Ascenta等。在未来时间,Facebook将继续从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向高科技巨头转变。     虚拟现实与社交网络融合 在诸多明智的并购案中,Facebook并购虚拟现实设备厂商Oculus最出人预料。我们猜测,Facebook对Oculus有更多计划。扎克伯格本人曾说过,虚拟现实是“明日的平台”,有机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游戏以及通信方式”。我们想知道,未来世界社交媒体是否会与大学互相转换。这可能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肯定,社交媒体将发生巨大变化。     可穿戴装备的未来形态也引发争论。它们可能比智能手表和健身带更大,你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产品出现。想想内置导航系统的头盔,为宠物准备的可穿戴装备,可调节衣服颜色的只能纽扣等。     MySpace悲剧会重新上演吗? 人们经常会争论下一次“MySpace悲剧”何时上演。不幸的是,用户习惯或观念的小小改变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碾碎一个社交媒体网络。很难预测今天的哪个社交媒体巨头会遭遇MySpace类似的命运。尽管MySpace没有深入分析、大数据以及向其他网络学习的能力,都是其没落的重要原因。但实质原因是,MySpace的进化未能满足客户需求。   【文章来源:199it】
    199IT
    2014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