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职者
    Eightfold使用AI为求职者匹配空缺职位 文/KYLE WIGGERS 招聘人员很难; 找一个合格的求职者并不容易。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在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平均招聘时间超过49天。招聘费用很高 - 单个职位的费用高达4,129美元。 这就是Eightfold的用武之地。今天的初创公司在其职业发现平台 - 个性化职业网站 - 中添加了一个新产品,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AI)来解决所谓的人才缺口。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shutosh Garg在接受VentureBeat采访时解释说,大多数工作地点的问题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候选人的相关工作经验,技能,角色和教育背景。同时,在这个等式的雇佣方面,他们经常会阻碍那些分享,推广和候选人分类工具不足的公司。 “糟糕的职业网站和职位描述阻碍了申请过程,因为他们没有吸引合格的人才,更糟糕的是 - 劝阻不同的候选人,”加格说。“由于任何特定组织内的机会过剩,大多数候选人表示,求职中最艰难的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角色。” Eightfold带来了由领先的AI研究人员设计的高度个性化,机器学习驱动的工作匹配引擎(Eightfold的数据科学家在他们的名字上有6,000多项研究引用和80多项搜索和个性化专利。)职业网站有候选人创建个人资料并上传(或链接到)简历,Eightfold的专有匹配算法解析上下文信息。求职者可获得公司最适合的职位列表,以及对其技能的相关性评估。 实际上,个性化职业网站可以判断一个人在提交申请之前是否可能被考虑担任该职位。 Eightfold的AI应用并不止于此。它的聊天机器人可以使候选人有资格,收集简历,并回答有关技能,工作适应性,福利和文化的问题。除了使用人工智能之外,这家创业公司还从拥挤的工作现场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拥有SEO优化的工作页面,一键式申请流程,并支持公司简介上的自定义内容 - 包括视频。 Garg声称,它减少了80%的采访时间,同时降低了雇用成本。 “在Eightfold中,我们将焦点从模糊的要求列表转移到候选人最关心的内容 - 他们将要做的工作,他们将与之合作的人以及他们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他补充说。 。“无论候选人是否最终被聘用,具有申请公司工作积极经验的候选人更有可能购买其产品,并建议其他人申请在那里工作。”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Eightfold uses AI to match job seekers with open positions
    求职者
    2018年11月03日
  • 求职者
    证书、成绩、大学不能代表一切,“Headstart”用智能算法连接求职者和招聘方 Nicholas Shekerdemian想创办一家公司解决它自己的问题:获得去一家饼干公司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当其他人都在申请的时候。于是,他建立了Headstart——帮合适的候选人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减少所有阻碍双方见面的不必要因素。 这是大型和小型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一个不好的雇员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负责招聘的人员通常只掌握很少的信息。Headstart所做的事情是,发现候选人信息、了解他们是否掌握技术专长,在合适的候选人和合适的招聘企业之间建立连接。 “许多公司仍然使用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衡量标准——证书、成绩、大学。”Shekerdemian说,但这些只是一部分信息,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学生可以自己创建简介,包括兴趣、技能、自我评价、简历数据,可以是代表你这个人的一切信息。“我们希望使用像指纹一样准确的画像,从价值观、文化、技术角度来判断是否适合。” 求职者可以在Headstart上,填写申请表格。平台收集到这些简历后,可以向候选人提供更多的建议。而招聘方将获取这些详细的资料,得到一个机会去见一组(理论上更少)适合这项工作的候选人。 对于Headstart来说,这项问题的解决需要机器学习的应用。 从大公司或小公司收集信息,可以转化为一组防御性的数据集。有了数据集,可以进行更高质量的候选人匹配。在数据收集方面,Headstart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对于大公司来说,Headstart必须通过数千甚至数万个员工调查和数据分析,计算出公司文化和技术所要求的参数。每个公司都是不同的,Headstart必须从运行每一组无效的数据集开始,建立对公司的基本了解,再计算出哪些候选人最适合公司的架构。 另一方面,更小、更灵活的公司尝试使用新软件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和许多创业公司一样,Headstart选择了自下而上,先从中小企业切入。但小公司的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五名员工,意味着Headstart只有五个数据点而不是数千个。在这种情况下,Headstart需要在每次招聘或面试候选人之后,迅速的调整和改进算法。 Headstart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是同领域的竞争,比如在2015年获得800万美金融资的Koru。Shekerdemian表示,公司正不断完善算法,适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需求。他希望能够凭借不断完善的算法,领先于竞争对手。 Headstart计划参加 Y Combinator 2017的夏季班。“过去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即使还没达到我们想要的地步,但是朝着正确的方向。”Shekerdemian说。 本文来自翻译:techcrunch.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1046.html
    求职者
    2017年06月26日
  • 求职者
    获500多万美元融资,Brilent利用人工智能做求职者的筛选评级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北京】1月5日报道(文/竹子) Brilent是一支从Facebook走出来的创业团队。 CEO Garry、CDO廖宜华和CTO Tony Zhang均有在Facebook 4年的工作经验。 Garry在职期间和团队一起做到了用户数据的5倍增长。廖宜华带领数据科学小组,并申请了3项个人专利。Tony Zhang则搭建了Facebook首个内部HR招聘系统。 工作期间,通过和外部伙伴的多次交流,他们发现美国的招聘市场存在不少痛点。 调查后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招聘市场的估值达12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30%,这个数据还以每年7%的速度在增长。 凭借在Facebook时积累的数据抓取、挖掘和结构化经验,2015年4月,几人在硅谷创办了Brilent,希望利用AI技术帮助美国企业及猎头做简历筛选。 产品在2016年4月正式上线。据猎云网独家获悉,Brilent目前已获得两轮共计500多万美元的融资,其中第一轮由软通动力投资,第二轮由ATA领投、盛景等跟投。 AI将取代HR? 由于人工智能的高效,它已经被应用在多个领域。 传统招聘主要依据面试者的过往经验和上级的个人喜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此外,人才和职位的不匹配也是招聘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招聘行业的革新带来了曙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速度快、客观性和数据化。 Brilent所做的,正是利用算法对数据结构化处理,分析并进行细化匹配,根据评级选出匹配程度高的求职者,从而提升招聘效率。 Garry告诉猎云,Brilent面向的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有招聘需求的大企业和猎头公司。其中,猎头公司的从业者有70%属于短期从业,经验尚浅,对招聘市场缺乏了解;20%属于中级从业者,有长期发展的意愿;只有10%是真正了解市场的人。而Brilent帮助的,正是70%+20%的群体。 和人工一天最多筛选几百份简历的速度相比,Brilent通过软件可以将这个数字提升到上万倍。 由于倚靠机器学习,不掺杂个人情感,筛选的结果也会更加客观。但Brilent会考虑更多因素,比如这家公司以往更偏好哪个学校的毕业生;应聘者以怎样的频率在挑选工作;应聘者为自己设定的事业发展方向如何等。 没有硝烟的数据战 AI之所以能帮助需求方筛选简历,一大前提是在足够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了机器学习。这就要求相关创企:一要能抓取大量数据;二要能对数据进行处理。 Brilent的数据有多处来源:网络抓取、政府机构、系统内部等等。 相比抓取数据,更难的反而在于如何利用这些零散的数据,将其数据化并做好匹配。Garry表示,团队之前在Facebook的相关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在数据的处理上,占有一定优势。 但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不可能没有竞争对手。除了一些新成立的创企外,谷歌、微软和IBM似乎也对AI+招聘的结合产生了兴趣。这些巨头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数据资源,和他们抗衡,如何才能做到差异化竞争? “其他巨头和我们的方向有所区别,比较类似的是谷歌。但谷歌是开发API让第三方公司去利用,而我们更灵活,开发速度更快,除了API也会提供整套的产品。在很多行业也做得更深入。” 2015年Brilent团队成立时, AI招聘还是一个新名词,一年后,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Garry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用户的交谈内容变了。成立初期,团队需要向潜在用户解释何为AI,而现在则是直接谈如何使用软件。 用户市场的高速发展和逐渐成熟,也让团队考虑往更多的区域扩展。除了北美市场外,所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是Brilent的攻克目标,今年公司也可能会到国内寻求可能合作。据猎云网了解,Brilent的用户已覆盖北美、南美、欧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商户包括电商Wish、IAC等,每月平均向用户收取几百美金的费用。 “我们希望可以把产品做得更自动化,类似于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承担很多招聘的前期工作。” 目前公司正在寻求A轮融资。   项目:Brilent 网址:www.brilent.com   本文来自猎云网,转载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57847
    求职者
    2017年01月06日
  • 求职者
    HR团队的哪些“产品”在影响求职者决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超越了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大媒体,生产和传递了大量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信息,却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信息的生产传播阅读的三元化变成了一体的,换句话说,以前一个信息创造出来,会通过渠道传递到用户,信息渠道和用户是三个部分。而现在,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分享方式成为渠道的一部分。这些趋势对于招聘者的启发,小编认为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是我们要做好雇主的情感营销(企业文化营销)和体验经济(求职周期内体验、非求职周期内体验),重点在于挖掘和管理粉丝关系(关系链,加以时日可以用来作为空缺职业机会传播的基础)。 求职者是消费者,HR团队的发布过很多很多的“产品”,有些甚至你不可能想象,但的确是HR团队的的“产品”之一,这些产品如何能够影响求职者的“消费”决策?(选择哪家雇主的offer,或者那么都了解一下某家雇主的公司背景、团队背景)。基于购买行为产生有4个过程,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 欲望)―Action(行动),结合雇主品牌传播沟通的方法论(如图),Awareness(影响意识)―Consideration(纳入考虑)―Conversion(建立对话)―Acceptance(信任接受)―On-boarding(面试入职),我们按照以下进行分门别类,结合招聘者和求职者两者在各自业务流程场景中的应用,梳理下HR团队究竟有哪些“产品”(欢迎各位读者对号入座和补充完善哈):   一、按求职者的阶段需求范围来划分 1、搜索寻找职业机会:分布在各个渠道的熟人好友关系链(Recruiter、Hunter、Line Manager)、各类Job Board招聘网站等 2、对比调查雇主背景:职业社交网络查找Recruiter、Hunter、Line Manager的背景信息、搜索引擎查找雇主、CEO最新动态等 3、了解薪酬福利待遇:员工匿名发表公司评价、职位薪酬的职业社区(分智、公司集)等     二、按照产品形态来划分 1、线上部分:雇主官方网站(CareerSite、CareerPage、移动版招聘微站);雇主招聘APP;Job Board的职位广告/MiniSite/LandingPage;雇主内部外部推荐的Site;在职业社交网络上雇主Employee的Profile、Recruiter的Profile、Line Manager的Profile;雇主相关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面结果;雇主官方社交网络(微信、微博、人人、领英等等);雇主雇员的社交网络;用户和候选人互动的邮件签名等等 2、线下部分:校园宣讲会、员工家庭日、面试放日、猎头供应商面试、行业论坛论坛等等 3、公开可被搜索(如最常见的职位JD)或者是非公共不可搜索(如前员工的口碑) 4、自主所有(如雇主自己的CareerSite)或者是第三方(如雇主开通的用于招聘的微信公众账号) 5、雇主自生产(雇主官方内容)或者是消费者(用户)自生产(在职、离职员工的微博、雇主点评、口碑等等)   三、按求职者的属性来划分 1、服务于主动求职者(合格且在主动寻找机会); 2、服务于被动求职者(合格但没有在主动寻找机会) 3、服务于在求职周期内的候选人(容易取得联系); 4、服务于不在求职周期内的候选人(不容易建立并维护联系) 6、服务于潜在外部候选人 7、服务于已离职的前员工   Offer是HR团队的“产品”、CareerSite也是,用来做招聘的微信公众账号也是,ATS也是,在线简历表也是,求职者搜索雇主公司名称出来的Search Results也是,求职者在领英上搜索Employee的Profile也是,面试用的房间装饰,前离职员工发的微博、前离职员工留在猎聘网简历里面的在该公司该职位上的目前薪水、下属人数、工作内容、工作业绩、期待薪水等等等等都是!这些都是HR团队的“产品”。更别说HR团队的各类表单了。   所以,请用“产品”思维、请用“用户”思维,在Awareness(影响意识)―Consideration(纳入考虑)―Conversion(建立对话)―Acceptance(信任接受)―On-boarding(面试入职)整合流程和事件里面,去寻找每个“产品”优化的机会,去寻找每个能提高“用户”体验的机会吧。   【文章来源:与才策】  
    求职者
    2014年06月04日
  • 求职者
    社交招聘,缩短求职者与招聘的距离 【文章来源:新人力 作者:胡可】 摘要:在社交网络时代,企业的人才招聘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核心人才求职冰冻化、招聘渠道碎片化等。招聘渠道碎片化是指目前市场上的招聘渠道正日益多元化,社交招聘、猎头服务等新老渠道如何有效整合,实现人才招聘的高效率,是HR在2014年面临的难题。 在社交网络时代,企业的人才招聘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核心人才求职冰冻化、招聘渠道碎片化等。核心人才求职冰冻化是指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优质人才对更换工作将更为审慎,他们在传统招聘网站上的简历更新将更为保守,由此企业要找到这批人才的难度将加大。招聘渠道碎片化是指目前市场上的招聘渠道正日益多元化,以往单纯依靠传统招聘网站即可“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瓦解,社交招聘、猎头服务等新老渠道如何有效整合,实现人才招聘的高效率,是HR在2013年面临的难题。 绕过“冰冻化”这道坎 “职场潜水员”是招聘经理很熟悉又遥不可及的群体。这些职场中“简历冰冻化”的被动求职者是企业最希望招揽的目标人才。在目前的招聘网站数据库中被动求职者占据人才库的70%以上。一般情况下,招聘经理可以通过搜索人才库找到他们,但很难联系到本人。绕过简历冰冻化这道坎,是招聘经理的目标。 社交网络的出现给招聘经理一个绝佳的机会。疏于更新简历的职场潜水员都会在职业社交平台上更新自己的资料,确保自己的人脉网络的新鲜度。招聘经理可以通过职业社交平台借助“关系、简介、关系链”的方式而不是简历来寻找人才。例如,寻聘高级IT研发工程师时可在职业社交平台上通过其校友、同事等关系的人际网络找到其本人的网络联系方式并通过私信与其联系。这种方式绕过了简历冰冻化这道坎,激活了被动求职者,拉近了求职者与招聘的距离。 正因为此,职业社交平台提供的社交招聘解决方案赢得了企业HR的认同,据红桃网公布的中国社交招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社交招聘的优势在企业HR中认同度较高。 “精准化”招聘时代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招聘预算上持保守谨慎的姿态。对HR来说,招聘预算的压缩将迫使他们寻找更为高效的招聘渠道。把有限的招聘预算集中到更为精准的招聘渠道上,是企业招聘经理必须解决的难题。 传统招聘网站简历注水成分高,虚假信息使简历筛选与面试压力让招聘经理不堪重负;猎头服务周期长、费用高让HR望而止步。作为新兴的招聘渠道,社交招聘的出现可谓是恰如其分:社交招聘的核心优势就在于精准,实现了招聘者和求职者信息的精准匹配,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网络招聘匹配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职位信息在行业人脉圈中的精准传播。这既是招聘经理破解招聘渠道碎片化困局的有效途径,也将企业招聘带入了全新的“精准化”招聘时代。 事实上,今年就已经有不少企业选择了这一新兴的招聘渠道:红桃网的调查结果显示,27%的企业正在使用社交招聘,46%的企业未使用但已经列入计划,40%的企业从社交网站或其他社会化渠道上成功招聘到了合适的候选人。 从LinkedIn的模式来看,借助社交基因破解传统网络招聘精准化困局,在美国甚至欧洲已经成为网络招聘领域的一个新趋势。社交网络让求职者与招聘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这是web1.0时代的招聘网站无法从技术上解决的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招聘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求职者
    2014年04月21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