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
    【联通数科】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榜单,双项入选! 近日,联通数科在《2023-2024工业互联网创新优秀成果》中获评“2024工业互联网新质力百佳”,自研打造的中国联通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2023-2024工业互联网优秀产品”。格物Unilink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名单。 《2023-2024工业互联创新优秀成果》,由国内知名的信息技术媒体赛迪网遴选,旨在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该榜单分为两类:聚焦创新、质优的“新质力百佳”成果,以及聚焦企业类、服务类、产品类、方案类及人物类等单项成果。联通数科物联网凭借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两大类别榜单中双双入选! 当前,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任务,联通数科物联网作为中国联通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积极落实集团战略,并发力“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坚持融合开放”四个方向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核心助力。坚持以5G为引领,构筑了贯通“端网云智安”融合创新的一体化专精特新核心能力,形成了“5G专网+行业终端+平台应用”于一体的工业产品体系。 在核心平台能力建设方面,中国联通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大中小型工业用户及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提供工业设备接入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物网协同等物联网基础底座服务能力,支撑内外部工业领域项目拓展。同时,根据项目应用沉淀工业物模型库、工业软网关、工业实时数据库等工业衍生产品,形成“1基座+X引擎→N行业使能”产品线,全面赋能纺织印染、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等行业。 未来,联通数科物联网将继续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
    2024年06月12日
  • 互联网
    民生教育拟收购小爱科技51%股权,“招培就”一体化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互联网   2021年7月16日,民生教育董事会宣布,公司合并附属实体世纪宽高订立股权投资协议,拟以人民币约8000万元收购北京小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小爱科技”)51%的股权,成为小爱科技控股股东。此次收购后,小爱科技将进一步着眼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互联网,形成“招培就”一体化服务平台,为行业培养并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   据了解,小爱科技总部位于北京市,自2017年创立以来,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福州等一二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150个地区,目前已经累计为全国近1300家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提供了优质技术服务,服务人次超过千万。小爱科技始终坚持技术驱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RPA机器人技术与人力资源业务场景进行了深度融合,凭借其优秀的技术团队以及扎实的技术实力基础,持续优化各模块系统,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带动着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小爱科技在人力资源领域的业务拓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一位战略投资者来做大做强,促进小爱科技以更专业的技术和更全面的服务来帮助人力资源业务更好更快的实现转型突破,共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   民生教育自1998年创立以来,主要在北京、重庆、山东、云南、广东、内蒙古、香港等地及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举办高等学校和在线教育机构,现有业务覆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汉语水平考试(HSK)、教师教育等职业培训、IT类在线课程学习及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含招生、学习辅导、教学支持、教务管理、考试、教材、大数据、平台及技术等服务业务)。   此次收购,不仅标志着小爱科技进入一个新时代,迎来发展新春天;小爱科技将着力打造全新的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产业互联网平台,也必将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做出新贡献。   秉承初心,技术赋能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   回顾小爱科技创始人谈华芳女士的创业历程,2015年正值国内经济从资源密集型粗放式发展向知识秘密性内涵式发展转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如何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价值”成为了人力资源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当时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国内的传统人力服务公司长期面临着服务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多年的技术经验与创新思维,谈华芳想要构建一套智能化的服务系统来帮助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精细化管控,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本的管理效率提升,让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谈华芳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内走访了两年,探索着如何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人力资源业务相融合。   2017年5月,谈华芳在北京正式创办了小爱科技,开始专注于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在此期间,谈华芳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能脱离业务实际,并集结了一批来自联想、IBM、百度等知名的科技企业的实力派技术人员以及来自及中智、易才等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资深业务人员,通过技术和业务的最佳结合方式,构建起了小爱科技的核心团队。四年以来,谈华芳始终奋斗在技术与业务的第一线,带领团队为小爱科技创造了多项荣誉,致力于实现科技与人力的完美结合,推动人力资源行业的智能信息化提升和变革。   不断创新,助力人力资源业务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下,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技能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企业人力资源业务能力要想取得突破,已经不能在原有轨道上进行改进,还需要先进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小爱科技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RPA社税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从事规则化、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从“劳动密集型”向“AI密集型”转型,推动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实现颠覆式创新升级。   据了解,小爱科技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云智爱(HRO SaaS系统)、云灵工(众包灵工SaaS平台)、爱灵工(众包灵工服务平台)。云智爱针对劳务派遣、岗位外包、流程外包、人事代理、委托招聘、社保代理、薪资代发等多种业务场景,为人力资源机构提供一套全业务流程在线的SaaS + AI智能化解决方案。云灵工帮助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劳务公司、财税公司或甲方企业自建众包灵工服务平台。爱灵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灵活用工综合服务。最终帮助客户达成降本增效、业务拓新、可持续经营、打造自有品牌等目标。   此次收购后,小爱科技将着眼打造“招培就”一体化服务体系,协同每一位合作伙伴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更新迭代产品促进服务升级,满足更多的企业定制化需求,持续为合作伙伴的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拥抱未来。   人才赋能,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互联网   另一方面,小爱科技与民生教育将达成进一步合作,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网点相结合的方式,连通学校、企业、个人三方形成“招培就”一体化服务,为学校提供招生、实习和就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为个人提供应聘、培训服务,旨在赋能人力资源行业并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和大众创业创新,推动服务产业升级,拓展人才市场都有重要作用。在此次收购后,小爱科技将借助民生教育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广阔的市场资源,整合现有产品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人力资源业务中涉及的甲方企业、乙方人力服务机构、学校、个人等各端,帮助各方实现闭环高效、高质量交付对接的终极目标。
    互联网
    2021年07月19日
  • 互联网
    未来的工作将走向何方? 先来看看以下工作 : 1移动应用开发者 2社交媒体经理 3优步司机 4云计算专家 5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 6数据科学家 7无人机操作员 8可持续发展经理 9 YouTube内容创建者 10千禧世代专家 虽然很多这些工作对我们来说都很熟悉,但这些工作实际上是最新的。这些是10年前不存在的那些工作。未来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得多。虽然我们仍然在争论AI以及它是否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世界正在变得更快。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未来的工作”,请看一下机器何时可以实现类似人类能力的时间表: 2024年:翻译语言 2025年:组装乐高 2026年:写高中论文 2027年:自动卡车 2029年:对人进行5K比赛 2030年:零售业客户服务 那么我们的工作未来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 未来几年,一批新兴角色将变得非常重要 根据该报告,一组新兴角色在未来几年将变得非常重要,而另一组工作档案将变得越来越多余。在所有行业中,到2022年,新兴职业群体的就业份额将从参与调查的公司受访者总人数的16%增加到27%(总共超过1500万工人),而角色下降的就业份额将从目前的31%降至21%。 今天大约一半的核心就业岗位 - 占整个行业的大部分就业 - 在2022年之前将保持稳定。 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总计超过1500万工人,目前的估计数表明,工作岗位减少了98万个,就业岗位增加了174万个。根据全球(非农业)劳动力中大公司雇用的这些趋势推断这些趋势,估计可能会有多达2022个,7500万个就业岗位可能被取代,而可能出现的1.33亿个新角色更适合于新的劳动分工。 那么哪些工作变得多余? 在接受调查的行业中,2018 - 2022年期间预计会变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是基于日常工作的中级技能白领角色 - 例如数据录入员,会计和薪酬办事员,秘书,审计员,银行柜员和收银员。有些工作容易受到新技术和过程自动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以及分析师等职位预计会增加需求。 同样,当涉及到需求技能时,分析思维和创新,主动学习,创造力,技术设计和编程等技能将超越手动灵巧,记忆和空间能力以及技术安装和维护等技能。 影响未来就业的因素 根据本报告调查的全球雇主,四项具体技术进步 :高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广泛采用和云技术——将成为2018 - 2022年主导的正面因素,影响业务增长积极。它们是一系列社会经济趋势,与国家经济增长轨迹等新技术的传播同步推动商机; 扩大教育和中产阶级,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 通过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实现更加环保的全球经济。 同时,预计会对业务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和社会趋势包括保护主义抬头​​,网络威胁,政府政策转变,气候变化的影响; 和日益老龄化的社会。 此外,加速技术的采用,改变生产,分销和价值链的地理位置,以及重新制定必要条件将决定就业的未来。 到2022年,根据本报告调查公司的投资意向,85%的受访者可能或很可能已经扩大了对用户和实体大数据分析的采用。同样,大部分公司可能或很可能已经扩大了对物联网,应用和网络市场等技术的采用,并广泛使用云计算。 为未来做准备 全球各国政府和组织已经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变化,并意识到重新培训的必要性需要成为未来的最前沿。 政府和组织已经开始意识到工作将来会发生变化的现实。然而,还有待观察的是,随着技术进步对现有业务模式和实践提出挑战并改变它们,我们能够以多快的速度适应和重新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未来。除了大胆的领导,它还需要一种敏捷的员工终身学习心态。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Jobs of the future: Where are they headed?
    互联网
    2018年11月05日
  • 互联网
    互联网如何改变人力资源交流沟通 How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HR communications 作者:Kathryn Moody@KatMMoody如今,人力资源职能已脱离其行政孤岛,看起来更像是战略业务合作伙伴而非职能支持系统。 但人力资源部门特别注重一个部门:市场营销。 从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招聘候选人到教育员工的福利,人力资源经理倾向于将精心设计的员工体验营销与日益复杂化 - 以至于品牌甚至可以被视为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职能。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人力资源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发展得像营销一样,”Aon战略咨询沟通团队的高级合伙人Jim Hoff告诉HR Dive。“雇主看待这就像试图建立就业经验,而不仅仅是让人们进出。” 但是改变了什么?为什么现在发生这种情况?至少有一项关键的技术创新可能是罪魁祸首:互联网。 “有一个总体概念,因为互联网,人们负责媒体,”IdeaMACHINE Studio的创始人兼创意总监Steve Day告诉HR Dive。随着媒体变得更加人性化,公司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品牌的力量(有限) Hoff表示,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那些拥有“极好的企业品牌”的组织所吸引 -品牌能够提供强大的客户体验,或者在更广泛的文化意识中享有盛誉。但是,现在的人力资源和过去的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员工更加敏锐地意识到他们作为客户的经历何时与他们作为员工的经历不符,他补充道。 “很难掩盖公司内部发生的事情,”Kununu首席营销官Dan Sirk告诉HR Dive。“真正有趣的是......现实是内部和外部的反射对齐最终符合双方的最佳利益。” 如果申请人的出售符合他们的文化期望 -无论是通过强大的客户体验还是坚实的面试 -但是当他们加入时经历相反的情况,那个人很可能会很快离开。Sirk说,一家致力于揭示公司真实工作经验的公司最终将拥有一支更好,更快乐的员工队伍。 Hoff说,千禧一代和年轻员工特别注意外部品牌和内部体验之间的差异,并且“明确表达了对体验的要求”。其中一部分与年轻工人如何“成长”经历有关 -以及如何通过数码镜头告诉全世界某些事情。 科技(和互联网)一直在改变游戏 古老的格言是,就技术而言,人力资源在客户参与方面落后了10年,但这种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霍夫说:“我现在已经看了二十年了,人力资源和福利在采用技术或新技术方面相当落后,而且我看到在过去几年中收缩率相当显着。” 人力资源甚至可以找到曾经明确用于营销领域的工具,例如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的在线视频(并且与以往的80年代培训视频完全不同)。 “营销团队有电视广播,”戴说。“现在HR拥有相同的电视广播,因为它是互联网。” 例如,移动设备可访问的视频可以让人力资源经理访问公司电视上播放的老式视频无法提供的参与数据和分析,例如观看时间指标。而且它们也更容易分享。 “员工成为这个品牌大使要容易得多,”霍夫说。Day说,员工有多种渠道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获取信息和共享信息 -而且这只是“移动geddon”的开始。领先一步,鼓励员工参与,而不是等待潜在的灾难,这是关键。 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作为部门合力 由于这种轻松,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越来越多地被迫联合起来,或者通过借用彼此的策略,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例如,候选人池是直接来自营销101的概念,Sirk说。让人们对公司感兴趣然后交付给感兴趣的个人数据库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这对于人力资源的成功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招聘技术的全面提升。 但是这些努力已经抵消了一个有点困难的事实:许多人力资源从业者根本没有接受过营销教育或者需要什么 -而营销部门也有自己的关注点。Sirk说,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关心人力资源方面。 “所以公司必须开发出一种能够专注于它的功能,”他说,“无论是在市场营销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都要实现这一目标。” 专门针对社交媒体,审查网站管理等的“招聘营销”部门可以将人力资源经理和营销人员的力量结合起来,以利用两者的专业知识。 霍夫说:“两个部门都逐渐意识到他们在业务增长方面具有战略地位。” 警告:内部和外部品牌不能总是匹配 Sirk说,虽然许多公司将从内部和外部品牌的统一中受益,但有时公司需要传达两者之间的关键差异。 例如,一家有意识地将自己定位为可靠的“大型机械”公司的公司可能无法使用这种确切的形象来获得该公司即将开展的项目所需的技术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员工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差异。 “他们需要做的是建立用户群的认知,但在雇主方面说'我们是一家年复一年取得重大突破并改善数百万人生活的科技公司',”Sirk说。 而这个图像差距的问题甚至没有涉及招聘中的其他活动部分,如场所或竞争状态。招聘热衷于在这方面变得更加复杂。 一个更人性化的商业世界 在后#MeToo世界中,雇主甚至看到以更加面向公众的方式处理敏感但重要的人力资源问题的价值。 去年12月,Facebook公开分享了自己的骚扰政策,以提高科技行业的透明度-这个行业特别受到周围几个月性骚扰指控的影响。霍夫推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公司采取这样的行动,特别是当品牌资产与公司在公共领域的行为方式紧密相关时。 “现在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拥有强有力的政策并强制执行它是您与客户和员工信任的一部分,”他说。“人们想要去负责任的雇主。” 至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看起来如何,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完全证实的剧本”,霍夫补充道。但是,建立稳固的品牌资产和信任的组织可能会看到客户和员工的成功,因此在面临危机时更具弹性。   以上AI翻译,仅供参考,英文原文可以访问: https://www.hrdive.com/news/how-the-internet-has-changed-hr-communications/530307/
    互联网
    2018年08月23日
  • 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万亿大市场,跨界升级、机会良多,创业者该如何把握? 中国教育产业日益强大,根据德勤中国科技、传媒与电信行业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中国教育产业总体规模将在5年内翻倍,即从2015年的1.6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万亿元。   另外,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在推进社会商业结构的改变。大量的80后成为中产阶级,儿童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30%-50%,而且在逐年递增。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和90后的成长,80后与90后对下一代的教育关注有望使得教育成为国民排名靠前的产业。 市场与机遇虽然巨大,但是中小传统教育机构要抓住这个“风口”挑战巨大,并受到互联网巨头教育布局和教育巨头互联网转型的夹击。   传统教育机构在教学产品设计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也通过一些新的方法缩短了知识的传播“过程成本”,这是互联网创业者值得学习研究的地方: 实体课堂: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老师“输出”信息,学生“输入”信息,好处是学生可能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出现的“特性”问题,老师可以进行及时并有针对的辅导和处理, 让学生的“输入”更高效。比如英语教育巨头“新东方”,K12教育巨头“学而思”“学大”。目前仍然有超过90%的家长选择带“实体课堂”教育机构。 手把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所有的学习节点,并为每一个节点作出示范和更正。比如艺术、音乐教育行业。 师徒制:老师和学生形成时间较长紧密的教学关系,老师为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比如职业技能教育行业。 传统教育机构经营多年,在规模扩张上遇到瓶颈,仍在存在获客成本过高、无法形成口碑、无法快速进行品牌复制的问题。再加之互联网3.0时代,用户拥有大量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如视频课、知识分享平台等,这些新兴知识在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教育行业。   要想突破重围,中小机构需要从教育的核心出发,认清行业现状,正确定位自己的产品模式,找到出口。   一、传统教育机构几个关键点上存在的问题 在探讨传统教育机构前,先可以引入一个最近火热的概念——“消费升级”。教育也是个人消费的一个大方向,中国的消费品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工厂时代,产能为王。上个世纪建国初期,各种物资非常匮乏,供给远远低于需求,产品容易获得销路,有工厂有产能就意味着可以有收入。 第2阶段:市场时代,渠道为王。随着工厂越来越多,产能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成为了关键,更多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允许大家为产品的功能、性能付费,这个时代中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的渠道更具备话语权。 第3阶段:心智时代,品牌为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将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变为接近于0,人们选择更具多样性,并且更原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第2阶段中消费者和产品方是通过中间渠道链接的,在第3阶段中消费者正在通过微博官V、订阅号、粉丝群等方式与品牌直接关联起来。   传统的教育机构面临的现状便是需要尽快的从第2个阶段转化到第3个阶段,那么如何建立品牌?如何赢得用户心智?如何获得品牌溢价?   品牌的构建需要贯穿于产品、营销、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足够的优化与提升,目前绝大多数传统的教育机构在这3个环节中都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产品环节 需要更懂用户需求 传统机构往往是先有产品再有用户,互联网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设计销售的产品,后者相对于前者更容易产生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很多传统培训机构尽管累计了不少用户,但没有做过用户需求挖掘,导致用户或决策人对学习结果不满。举例说明,比如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改善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写字坐姿,但机构机构却要求老师致力于教会孩子写好字,这种“不匹配”造成了用户的心理落差。   需要更标准、更易复制 对于中小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过度依赖个体老师的素质,导致无法对用户形成品牌输出。有的机构尝试在产品上小步创新,“小班制”“复合式教学”特点鲜明,却无法快速复制,这样在增速上就容易落后于来自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机构。   2、推广营销环节 新客获取 传统教育机构销售依托片区内海报、灯箱、地推等方式获取用户。也有通过SEO、SEM,花钱购买搜索引擎关键词和门户流量。这种宣传效果相对“粗放”,成本高,需要持续反复购买第三方流量,宣传效果有限,且同行竞争激烈,平均获客成本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且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还有一种拉新方式便是打造品牌,形成口碑效应,提高老客带新客的比例,而不是每次都要为广告流量平台支付高额费用。   复购率 在互联网产品中,典型的付费产品如手机游戏,付费率通常在3~5%,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范围,只有极少数最多做到翻倍,但是绝大多数游戏都可以将付费用户的付费额度提高2、3倍,这便是付费率和复购率的关系。   3、业务运营环节 数据监控 传统教育机构对于学员数据、信息的收集通常维度比较有限,相对于互联网,很少依据数据来即使调整产品及运营策略。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收集用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具体职务、阅读偏好、消费偏好、在各种其他社交平台内多维度用户,同时会收集用于对于产品的各个模块功能的点击和停留时间情况,这些都是互联网产品用以优化产品和制定运营活动的核心依据。   课后运营 课后机构与学员的互动几乎为零,学员黏度、活跃度低下,复购率低,无法形成“口碑”。对于学员的学习进度、课后复习效果也没有完善的体系跟进,都是传统教育行业无法解决的难题。   二、互联网公司布局在线教育抢占市场 1、来自资本的支持 由于行业发展的红利期是有限的,互联网+教育的跨界红利期也不例外,有更多外部资金支持的好处就是可以在红利期内以更低成本更快速的抢占更多核心资源。   自2013年开始大量的资金融入国内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仅融入K12教育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总额达6.42亿美元。2015年年初,“跟谁学”获得5000万美金投资,“猿题库”融资6000万美金,“一起作业”获风投注资一亿美金,3笔巨额投资似乎为在线教育从业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目前在线教育主要的商业模式 B2B BAT原来为教育企业提供广告服务,以及向企业、政府、团体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模式,如在线企业大学、大客户培训等,都属于B2B业务。   最早三大门户,百度、搜狐、新浪,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信息浏览,并通过用户倒流,将普通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就是B2B业务最早的原型。目前,百度在线教育行业的收入规模,每年约四五十亿,仅次于医疗行业。   转型期的B2B模式更像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比较常见的有:为B端企业用户提供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以及相关服务工具的云平台、对高校以及图书馆提供多媒体学习内容平台。2015年新东方发布B2B产品“新东方教育云”,整合之前布局的在B2B线教育产品,已经有70%的大专院校在使用新东方的学习平台。   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师资和成本都相对难以把握,这种利用互动测试和在线讲解的方案解决一部分难题。作为新起之秀,B2B更像典型的“互联网+”模式,极有可能有多个平台尝试在2016年发力。   当然,单纯的B2B服务从技术上为教育企业提供了转型的条件,但是教育的核心还是在于对C端用户提供的课程和价值,企业的痛点在于如何获客。   已经有平台在尝试在提供B2B的服务同时,提供校长培训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销售系统管理系统提高企业付费转化率,以及一些提供营销类工具,以降低获客成本。比如前一段时间流行在中小教育企业的“校宝”,以及“跟谁学”的“天校”系统。   教育体系分支众多,难以有平台做到“一招鲜”的服务,定制化开发成本又相对较高,B2B模式将来是否能顺利盈利,还需要平台深入到各个领域研究,找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共性点。   B2C B2C模式在在线教育行业占比47%,仍然为主流,这个模式下的产品更像忠于内容的网校模式,代表有91外教、51talk、VIPABC。在制作教育培训产品方面,机构可以更标准更专业,同时toC可以直接掌控消费者的心智,B2C模式也是在所有模式中挣到钱的,这也是为什么VIPABC、沪江、小站可以拿到大额的融资。   B2C的授课形式在不断的进化,从录播到直播,从班课到1对1。   这个领域,目前从产品和收入规模都没有太出位的公司,是因为大家大都把线下教室直接生搬硬套到线上,用户体验较差。平台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适应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用需求。   C2C C2C模式经常是通识类的教育平台,集众人之力,为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内容支持。比如,面向白领人群的“多贝网”,采用的是学习与分享的C2C模式,其盈利模式为分成+云服务。   相交之下,“在行”“分答”对C2C模式的运用,表现得更加的人格化和社交化,其中“在行”将知识、人脉直接1v1关联起来,相当于将原本的知识教育又往前延伸一步到了人脉,其中的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三大互联网巨头BAT,面对气候还未明确的在线教育市场,也布局C2C平台抢占用户资源:谁先抢占了机构、老师、用户,形成生态系统,谁就抢占了先机。略有不同的是,腾讯打造了授课平台-腾讯课堂,百度打造搜索平台-百度传课,淘宝打造了交易平台-淘宝同学,与各自的核心业务互联网基因一致。   当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同样会面对C端老师的素质不一,内容输出周期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名师资源的争夺也许将会是各个C2C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传统教育平台转型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国内传统教育两大品牌“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多年前就布局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新东方在线”和“学而思网校”,对各自品牌的整体收入贡献不到3%。“好未来”转而发展课后辅导等等标准工具类产品。   传统教育平台转型过程中纷纷遇到类似的困境:线上公开课、大班课体验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更适合拉新手段。转化到1v1,VIP课程似乎是比较明确的赢利模式,但是尝试之后发现盈亏不匀。   51TALK不久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从上市前发出的招股书,可看出,营收越大,亏损越大。规模化之后,1v1模式的获客成本远远高于大班课,客单价高,无法摆脱电销模式,同时无法形成大班课的口碑来分摊未来的销售成本,规模越大,砸进去的资金越多,这点从招股书上的电销成本几千万就能得出判断。   51TALK通过3年的时间,将毛利率从57%提升至61%,3年4个百分点,相对于指数级增长的获客成本来说是入不敷出的。再看1v1做得做好的学大,似乎也还在盈亏的边缘徘徊。   四、传统教育机构如何转型 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到最终获利,五个步骤可以成为互联网转型的关键:   第一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利用线上产品更容易进行用户积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并发起转发行为,推荐给他人,增强口碑营销的效率。   海外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有很多标杆,美国的Coursera、EdX将B2C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具体的课程也缩减到了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每一位老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有标签感,像是一位你的朋友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   做的比较极致的是韩国的Megastudy,采用B2C+C2C模式,用包装韩国明星的方式来包装明星老师,营销方式也类似媒体的策略,曾在韩国大获成功,拥有280w用户,2000门课程,收入最高的老师年薪100w美金,而韩国的老师平均年收入在4w美金。这种网红效应在教育行业的延伸值得引人思考。   强互动,售前售后完备,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成功转型。提供在线咨询,学习点评等等服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辅以为线下学习提供支撑工具,比如在线题库,练习知道工具类的产品,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化。   第二步:满足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百度2015年推出“定制化”在线教育APP“作业帮”,当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在作业帮通过拍照等方式,上传问题,并得到过程和答案,同时还可以观看知识点的点评视频。   学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需求而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特级讲师来解决难题,成为学习必要的补充。这种碎片化、随时性的方式解决了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截止到2016年6月,作业帮用户突破1.3亿。   个性化定制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机构线下教学受到人员素质和沟通成本的限制无法有效满足用户。   通过线上内容输出,练习工具提供,或者社交功能提供,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更容易完成“私人定制”式的内容和服务的推送。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体系 获得6000万美元在线答疑产品“阿凡提”,借鉴共享经济,自称教育界的“Uber”或者“滴滴”,帮助学生“呼叫”老师,并进行“即时辅导”,获得2亿用户。选择将课堂后作业辅导这个容易标准化的环节互联网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同样,“好未来”集团下的“猿题库”从中学生的辅导书题库入手,用足够标准化的“练”和“测”切入“猿辅导”。辅导是教,题库是练和测,线下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老师辅导是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哪一点切是需要传统教育行业思考的事情。   跨界思维不一定是要完全的改变或标准化传统,先标准化可以标准化的部分,进行精益测试也可。   第四步:优化推广营销环节 “年糕妈妈”通过公众号发布母婴内容+精选特卖,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痛点出发,辅以国外专业理论做支持(如美国儿科学会、世界卫生组织、英国NHS等),再结合中国家庭的育儿特色写出来的,目前的单月流水已经达到7000w。   “互联网化不等于做一个APP”这个是所有传统行业跨界转型的创业者需要了解的,APP的开发、迭代与获客成本极高,反观超过7亿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信。   “年糕妈妈”利用具有高用户黏度的微信作为流量入口,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用极低的边际成本形成社群,再完成商业转化,这种新媒体营销为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户获取思路,还包括具有“熟人绑架”基因的朋友圈推广等等。   用户相对集中的兴趣社交平台去发掘目标人群,也是机构获客的新思路。可以通过流量置换,收益分成等等方式来进行合作,销售成本是“可预估”并“有回报”的。   这种方法对机构的内容输出能力要求较高,“内容即产品”变成了一个新思路,专人专岗,搭建“具有用户思维的专业人员”团队很重要。   第五步:提高收入、提高利润率 传统教育行业利润点较低,一般企业净利低于10%,与它的密集型人口工作特性有关。   获客链条过长,导致销售链条节点过多,每个节点上都需要支出人员成本。   比如,一个用户到店,需要市场人员从百度、线下活动或者外呼导入到实体店,之后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介入接待与说服用户,再安排老师给用户上体验课,最后需要财务线下收费一系列的操作。其中还有校长,教学主管,销售主管等等管理人员角色的参与。   人员成本及其庞大,且过分依赖个人素质,效率不高。若出现校区场地设计不合理,利用率较低,净利过低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容易出现的。   体验课优化 目前的传统企业体验课通常是插班体验,新学员随老学员的课堂学习。新学员体验感差,没有代入感,导致成单转化率低,老师也无法兼顾。   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企业可以尝试使用全新的体验课模式:独立的师生翻转课堂互动式体验设计,集中授课,加强用户的参与感,不仅可以提高转化率,还可以减少获客成本,增加口碑。   支付优化 线上支付体系的优化可以降低现场支持人员的成本。可以设想,将来大型连锁的教育企业,100家校区,只需要1个财务人员和1个后台运营人员足以支撑   销售前置 传统行业如果在转型过程中考虑使用互联网工具,提前在线完成部分销售流程的工作,比如品牌植入,课程介绍等等,课程顾问和销售的人员成本通常占企业成本的15%,如果能降低10个点,对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利好。   在所有的跨界转型企业都在讨论互“联网+”。无论是做传统,“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创业者都应该先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你的企业所提供教育产品的核心是什么? 你的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你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效的解决了用户需求。   如果创业者认为以上3个问题都得到解决,那么你还需要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以下问题: 用户与产品及服务的所有接触点你是否都很清楚? 这些接触点中哪些点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极致化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的? 这个互联网的方法是否可以快速复制?资本市场是否认同?   传统企业的跨界转型,还需要吸引互联网人才的加入,如何让双方能有有效沟通,“能真的听懂”对方的思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人也会面临不了解传统教育核心的问题。没有真的了解,就无法做出最好的决策。当然,企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担负转型过程中需要“试错”成本。   教育本身是个相对独特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一直没有办法模式化。市场虽然足够大,但“长路漫漫兮”,愿与各位在路上的勇士们共勉。   【本文由黄菱芡Linn(“互联网+教育”跨界专家,个人微信号 linnhlq )主笔,Iris(“互联网+”跨界投资人,个人微信号 835661681 )联名编撰
    互联网
    2016年08月05日
  • 互联网
    大数据服务还是那个大数据服务吗?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号“智能研究所”(ID:HCR-TMT),作者慧辰资讯TMT研究部-张凤。 目前“人工智能”无疑是最流行的词之一,“大数据”是自2012年以来的流行词之一,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服务、论坛上都充斥着有关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内容,那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生态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2012年大数据是个流行词,没想到4年过后,在一些大数据论坛上还有人会说“如果我有大数据,我会怎样怎样……”好吧,如果还停留在如果上,就不该随便上论坛演讲,讲不好说不准工作都没了。现在大数据挖掘的技术都很成熟,更完善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早已有人做得非常好。如果连数据都还没有,那就什么都不用提了。毕竟,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生态模式已经开启。 7月初,据外媒福布斯报道百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中国政府采集数据提供支持。7月13日,李彦宏在百度的开放云战略发布会上首度公开百度开放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谷歌和百度都在人工智能领域重金发力?2015年百度投入研发创新的资金占公司总营收的16%。谷歌就不用说了,在量子计算这样离实现还遥不可及的技术上都已经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因为互联网未来向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数据。有数,有趋向完整的海量数据是现在所有巨头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模式的重点。 数据获取的最新模式:众包 众包是一种整合资源提升效率的方式,通过众包可以在集合海量数据中,筛选符合一定标准的有效数据,能够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提高机器学习训练的效率。有个生物学家叫戴维•休斯(David Hughes),他和作物流行病学家马塞尔•萨拉斯(Marcel Salathé)将机器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农业病虫害智能防治上。他们将关于植物叶子的5万多张照片导入计算机,并运行相应的深度学习算法,针对在明亮的光线条件及合乎标准的背景下拍摄出植物的照片,最终程序正确识别率高达99.35%。如果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植物叶子照片,其识别准确率将降至30%-40%,这也是目前视觉识别技术在复杂环境下尚未突破的地方。为了突破算法的限制,提高准确率,休斯和萨拉斯开发手机应用Plant Village,让世界各地的农民通过Plant Village上传患病作物照片,其中包含照片如何拍摄、拍摄地点、年份等大量数据,并包含农业专家对此做出相应诊断的信息。这种方式出现之后,数据获取的难度依旧聚焦在多维度数据资源的聚合,众包可以解决从分散的个体获取目标数据的问题,但对于基础数据资源层的扩张和占领依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砸钱战斗。 数多了怎么办:智能计算 有些人在努力获取数据,有些人在为数据多而未能充分利用而焦虑。 数据量级达到一定程度,再利用数据优化服务需要人工智能算法。随着企业数据量的积累,挖掘数据提高效率变成了必需。比如商业应用中打车平台的应用,国内平台滴滴与快滴合并之后,业务线从出租车扩张到专车、顺风车、公交等领域,数据范围猛增,数据量包含司机行为数据、顾客行为数据及各种路线数据、实时交通情况数据,定位数据等,据滴滴官方公布,滴滴出行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70TB,由于订单处理响应时间的要求,单纯处理数据的效率已无法满足实时服务的需求,必须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服务效果。从用户体验角度,也需要实现提升定位精准度,提高接单率,缩短应答时间。目前滴滴内部基于海量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推荐匹配系统,针对海量司机的交班时间、地点、接单/拒单情况等海量数据进行司机画像,以此为基础,针对实时的订单数据,分配订单时实时按需分配,满足服务需求。从数据应用展现更宏观价值的角度来看,基于滴滴已有数据,可整合实时交通情况数据,包括拥堵路段、集中路线、集中商圈等多维度动态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达到整合一个城市的车辆分布,实现统筹平衡调度的目的。 大数据服务的现在及未来:智能+生态模式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模式将更多的应用于在商业场景下。我们认为,大数据服务未来将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形成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提供平台。当前企业数据大多仅留存于企业内部,在开发应用上一般也只有内部应用,企业之间数据各自孤立,独立计算,行业内尚未形成整合大数据,目前第三方数据采集、监测机构已经开始致力于多维数据的采集服务,包括外部数据的直接采集和企业内部数据的间接采集,已有第三方在提供基础数据库资源。未来伴随数据维度的丰富和数据量的扩大,第三方机构将采集并使用智能算法结构化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数据资源提供平台,并针对些海量数据的存储、整合及计算提供基于云端的平台式服务。 二是出现技术服务平台,包含提供Paas服务的开源平台及计算能力、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支持。从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发展来看,只有巨头和少数创业企业掌握核心算法及存储真正大数据,更多企业通过合作或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获取行业或其他领域的数据。但对于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应用需要技术支撑且突破这些技术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没必要所有企业都去做这件事。PaaS服务将数据处理能力作为模块开放出来,使得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更多企业有能力利用云端数据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因此形成Paas服务平台或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平台,据此可以聚合数据资源,优化算法,提高准确率。另外也会形成基于数据存储、处理及挖掘技术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可以将数据服务完全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云端整合资源并优化技术,提高准确率,同时产生推动行业发展的效果。 三是出现资讯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相对仍是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企业需要寻找大数据资源或技术服务平台,另外一方面第三方服务机构需要推广宣传自身及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将出现起到桥梁作用的专业资讯服务平台,连接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同时起到发布整个行业前沿信息的作用。 四是出现交叉/垂直化服务应用。现阶段在教育、金融领域的垂直应用以及在未来智能营销、智能制造等交叉行业的应用。如在教育行业已出现利用积累的教、考、学环节的大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推出个性化学习平台,如国外的Knewton、国内的智学网都是这种模式。未来将延伸至农业、制造业、交通、医疗等各行各业,出现如智能农业生产管理、智能交通、个性化精准医疗等创新服务。 本文转自36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796.html
    互联网
    2016年07月21日
  • 互联网
    招聘行业互联网平台的7宗罪--产业层面的雷洋魏则西案 《招聘猎头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序言 猎头招聘行业,全球市场格局均极其碎片化,行业老大也不会超过0.5%的份额。这个行业,行业老大和老二老三以及众多小弟小妹们同样不易,没有任何垄断优势。在公司平均人员规模不足20人的猎头行业,猎头公司的老板们,尽管没有王健林马云的规模与财富,没有马化腾周鸿祎李彦宏的技术,但他们同样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值得尊敬。他们既是生产的组织者,承担公司最后的风险;也是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劳动力的培训者; 同时,他们还是最辛苦的猎头顾问。   每年,一大批新猎头公司诞生,一大批猎头公司悄无声息地死亡,习惯在市场上找食的顾问们非常自然地换地方工作,风险市场意思极强的猎头公司老板们,咬咬牙,要么改行,要么从头再来。这个行业从未发生过因为公司破产倒闭要纳税人支撑的有关部门费神维稳的。   这个行业,主要为那些不愁工作的人找工作,这不是政府底限保障对象,行政力量及体制内机构无一胜出。   这个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生机勃勃!   连宝万之争漩涡里的王石在时间极其宝贵的股东大会上,都会以他独有的方式,彰显高级人才与猎头的共生价值!   这个最具有市场化基因、在调配最重要要素资源--中高端人才资源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猎头行业,本应当得到人类共有科技文明成果--互联网的有力支持和帮助,便这个行业却遭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围追堵截”。历数这些互联招聘平台的套路与劣迹,可总结为互联网招聘平台的7宗罪。   一、7宗罪 第一宗罪,违背商业伦理,勾引猎头公司在职顾问做私单   有这样的一些互联网招聘猎头平台,直接电话、短信、邮件联系其他猎头公司在职顾问,“来**网做单吧,你在公司做单,提成5%~20%,我们平台,猎头费100%全给你”。   一些没定力的猎头顾问被勾引得魂不守舍,无心当下公司工作,拿着当前雇主出的工资和提供的劳动条件,为这些平台做私单。这样的互联网招聘猎头平台,赚到钱了吗?做私单的顾问,赚钱了吗?   详见《SOHO猎头、伪SOHO能够支撑的猎头众包平台为何会导致“三输”?》   第二宗罪,恶性降价,比如降价199倍!误导客户 互联网能够革命性地降低招聘行业成本,类似通讯领域,从沟通基本靠吼进化用了电话和微信?6万猎头费能降到300元?降价199倍?   市面上互联网招聘平台降成本办法,目前有三种路线:   l阳春白雪路线: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 l转移支付路线: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买单。 l六合彩路线:利用人选推荐者对或然性利益向往,将降低成本风险转嫁给人选推荐参与者,企图让六合彩众多的参与者,成就少数幸运者,并以幸运者吸引投机性强参与者持续玩下去。   详见《199倍降价!好诱人,招聘猎头行业有全行业、大幅度降价空间吗?》   第三宗罪,走猎头的路,让猎头无路可走  欲以系统服务的低成本、垂直服务的专业性、可选择多、给用户的是情感化的产品替代猎头服务。这种平台几经碰壁,最后自己建立了猎头队伍。   此种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已有阐述。   第四宗罪,过河拆桥,卖水还弃挖井人 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往往是从猎头公司起家。起初,有开放之眼界与技能,搭建猎头顾问的社区,大家一起交流观点、交换资源。之后,发展成为平台,除猎头之外,让用人单位与人选都入驻,利用数万猎头吸引人选与用人单位。这些猎头,每天在平台上以工代赈,辛勤劳动,帮助平台激活人选信息,推广平台,换来虚拟币,获得“免费”简历下载权限。     此类互联网招聘平台在猎头帮助下挖好了井,自个水喝不完,有水卖了,还舍弃挖井人——平台自己组建庞大的地面猎头团队,并告诉金主企业,“你们不要用那些猎头了,直接和我们签约,那些猎头用的简历库,平台对你们全部开放,而且,价格实惠,量又足”。   此类机构,往往财大气粗,多行业覆盖。此种多行业覆盖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有论述。   第五宗罪,屏蔽优质的简历信息,宁可人选失去其职业机会,也不让猎头同行获得人选信息 这样互联网招聘平台,除了传统的广告发布和简历下载业务外,也有自己线下规模庞大的猎头团队。为了在与其他猎头同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置人选用户职业机会于不顾,对猎头同行屏蔽优质简历资源,用劣质资源耗费猎头同行时间。   此类平台,往往也是财大气粗,多行业覆盖。此种多行业覆盖的互联网招聘平台+猎头模式,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有阐述。   第六宗罪,歧视性价格政策 猎头同行在这类互联网招聘平台上,购买相同服务套餐,往往是普通用人单位同样服务的数倍价格。根据成本传递原则,最终是用真正用人单位买单。这提高了全社会成本,大大挤压猎头公司的生存空间。   第七宗罪,利用猎头同行在网站上的客户信息,直接抢同行的客户 这类招聘平台,在给猎头提供发布职位功能时,通常都有“招聘企业对人选用户显示名称”、“招聘企业实际名称”这两个功能。前者是猎头行业因为客户保密属性而回避真实客户的信息,通常都以“某行业知名公司”替代。后者是便于猎头用户管理受委托职位,让猎头用户注明该职位实际上是属于哪家企业。   此类平台,在获得这些客户信息后,线下猎头团队,省去了筛选庞大用人单位群体是否有猎头服务需求这个环节,按图索骥,图穷匕见,直奔同行客户而去!   资本逐利无可厚非,商业伦理与反正当竞争法是底限。   其局限性及悖论在《假如刘强东当猎头,猎头平台的京东商城模式,靠谱吗?》已有阐述。    以上七宗罪,是根据猎头微信群里信息的真实总结。   二、招聘行业竞争,就算弱肉强食,与我何干?--产业层面的雷洋魏则西案 有人会讲,一个招聘大行业内不同细分业态的竞争,只有你们没有互联网招聘平台的猎头公司和既有互联网招聘平台又有线下猎头团队的公司才会关心这个,我是其他行业的,关我何事?   非也。雷洋案案、如家和颐弯弯、魏则西案,为何大家都关心?因为大家会推已及人,担心哪天自个儿会成为雷洋、弯弯,魏则西。所以大家持续关注,促进社会进步。   个人生活与工作,与产业、行业环境密不可分。如果出现产业行业层面雷洋案、弯弯案、魏则西案,企业营商环境会好吗?个人就业形势会好吗?个人收入会提高吗?社会个人消费能力会提高吗?经济转型目标能够达成吗?   而且,职场人士与人才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职场中人,一生换7-10次工作单位,非常正常。试问,为你提供求职服务的行业,如果戾气横行,弱肉强食,有专业能力的职业顾问得不到你的求职信息,你会找到好工作吗?   三、互联网本无罪,要化解与救赎是使用此工具的商业模式的戾气   有什么样的邪门武功,就有什么样佛法来化解。   商业领域的佛法,当是这个行业根本的社会经济价值及以及基于此价值点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   互联网本无罪,要化解与救赎是使用此工具的商业模式。判定商业模式是否持续的底限,请参考《招聘行业为何而存在—招聘行业的社会经济价值及 ‘互联网+’模式成败判定标准》。   明确了标准,再谈《招聘猎头深度匹配服务,如何互联网+?》   大佬经验可参考,《如果马云做猎头,确权,由人选决定其简历信息的受益权,不仅是其天猫模式的根本,也会推动人才服务进入3G时代》。   来自公众号:尚齐猎  作者:卢军
    互联网
    2016年07月08日
  • 互联网
    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赢了网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 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赢了网CEO李磊宣布已于2016年3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中信资产旗下投资平台淳信投资。赢了网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服务的互联网平台。   赢了网主要是针对律师端进行一定比例的佣金收取,即通过平台每成交一笔诉讼,律师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佣金。除了自建平台之外,赢了网也与其它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例如,通过百合网针对百合情感医院的咨询用户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帮助用户解决婚姻家事相关纠纷。   赢了网运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000多名律师加入,业务覆盖全国80多个城市。据新浪科技了解,赢了网当前主要有免费服务和VIP服务两种,在线咨询均为免费的。VIP服务是指用户留言后,支付99元,相关律师会在24小时里与用户进行无限次交流。   在李磊看来,法律服务可以和更多领域结合,从而给合作伙伴用户提供相关的法律增值服务。(周雪昳)     新浪创业贺超整理了关于互联网法务的创业逻辑:     互联网法务的逻辑:   1、寻找法律服务链条上相对标准化的环节,将其数据化和流程化,最终用程序替代人工。 从法律服务产业链上,相对标准化环节有客户获取、法律文书服务、轻咨询、简单案件处理、简单事务代办(公司注册、商标注册)等等。国外的互联网法律公司从获客和法律文书两个角度切入。     2、无法程序化的部分,用人工弥补,但提供一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和效率工具。 协作上,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实现流水化作业。 效率工具上,从法律资料库道文本分析工具都有人尝试。    3、降低人才进入门槛。简单事务不需要高级人才来做。让事务复杂程度和人才水平相匹配,这需要互联网更好实现。    4、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传统法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低效,能否通过在线教育培养新的方法,值得探索。 专注提供法律服务创业公司包括:快法务、米律、律云、绿狗、易法通、法斗士、红帽法律卫士、知果果、法务天使、多问律师等。   绿狗网采用方法是通过研发线上法律产品(将非诉讼业务标准化),整合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资源,降低法律服务高门槛,优化匹配供需。企业可以在绿狗网下单购买一些筹建和运营中需要的法律服务,订单确认以后,负责相关领域的律师通过抢单方式来接单,之后用户有根据法律服务进度,绿狗网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信息技术服务费用。         快法务于2014年6月网站上线,以法律服务为入口,为创业及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股权合伙协议、公司注册、财税代理记账、商标专利、社保公积金、劳动人事、合同文书、投融资法律顾问等 “一站式” 企业服务平台,倡导整合共享律师、会计、工商代理人等服务者的去中介化模式。快法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通过智能化法律服务技术系统寻求服务的标准化;2、整合共享律师的轻公司模式;3、更重视服务体验。   米律采用 “免费+增值服务” 的模式,以提供免费的在线合同为基础,对定制合同或者其他深度服务进行收费。用户自行填写甲乙方信息之后可自动生成在线合同文本供免费下载,按创业顺序覆盖股东和股权,劳资管理,创业融资,股权激励四个板块,后续还在扩充中。定制合同的交易在线上完成。除此之外,还提供常年的法律顾问。   法海网专注服务中小初创公司,如商标、域名等的保护,帮助创业公司理清行业规定保证交易合法合规,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等。法海网采用“律师合伙人”制度,邀请律师入驻其平台,且律师享有期权待遇。内置APP一键电话电话会议,即时响应企业法律需求,提供全方面管家式服务,一站式解决企业各种法律问题。另外法海网为P2P信贷平台提供增信服务,2014年曾上线不久拿到乐视资本和金社公益基金400万天使融资。   来源:新浪科技
    互联网
    2016年05月18日
  • 互联网
    企业跟风移动考勤市场,变革下的移动考勤应该怎么玩? 摘要: 移动考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肆意生长,能否在这场科技博弈赛中突围,创新的考勤技术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或许是最大的亮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诸事都向“互联网思维”靠拢。如今的考勤设备市场也已经变得十分紧张,原因是移动考勤市场兴起使得原有的考勤设备订单大量缩水。移动考勤正在加快速度包围、代替原有的传统考勤模式。不少企业跟风进军移动考勤市场,移动考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肆意生长,能否在这场科技博弈赛中突围,创新的考勤技术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或许是最大的亮点。   移动考勤: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打卡,对于职场人来说几乎是每天要做的事情,也是公司考勤、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移动办公时代,传统考勤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的“人性化管理”需求。   考勤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代:第一代是70年代的插卡式考勤机;第二代是条形码考勤机,在矿灯的光柱中利用光学原理投影出一个条形码的像,工人下井前用矿灯照射一下专门的考勤探头就可以考勤;第三代是磁卡型考勤机,比较普遍;第四代是生物身份识考勤机,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来识别的, 第五代是摄像考勤机、拍照考勤机,有效解决了生物识别对环境和使用人群的限制;第六代智能云考勤机。   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的签到都是传统的形式:各式人工打卡签到,不仅麻烦,对公司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有压力,而且公司花费在签到机器和人工核算的成本不少,但达到的效果却不算理想。移动考勤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今后将势必大有作为。   尽管传统考勤模式根深蒂固,但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兴起的第六代云智能考勤机等移动考勤设备正逐渐在市场走俏。和传统考勤机比,有云端管理后台,数据永久保存,支持复杂、个性化排班,报表一键生成,大大减轻HR的工作量。   移动考勤app:小前端,大功力 除此之外移动考勤APP应用软件也在悄然发展。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考勤APP不下十几种,如“钉钉”“纷享绡客”“多多打卡”等。移动考勤APP的共同功能是“移动打卡签到”—企业员工可在特定范围内使用手机直接打卡签到,从根本上避免了职员抱怨“打卡排队迟到”、“手指脱皮难打卡”等传统打卡的弊端,相对来说更加方便快捷,具有前端性,也是目前的考勤潮流走向。   目前这些移动考勤APP中,有的是单纯的纪录员工考勤状况,有的则披着“打卡”的外衣实则已经深入企业移动OA办公。“钉钉”是阿里巴巴针对中小企业最新推出的一款团队沟通协作工具,除了单纯的打卡签到功能外,主要是以IM为核心的免费移动OA产品;“纷享绡客”则主要侧重移动销售管理,员工用手机汇报销售日志、更新客户资料、外勤签到打卡等。“多多打卡”则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指纹打卡考勤服务并配套提供员工福利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商业模式是突围亮点 移动考勤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片蓝海。但是带有简单考勤、审批、职场社交、通讯录等功能的考勤APP也是层出不穷,同质化相当严重,针对的客户群也是一样,在这个移动考勤市场大蛋糕争夺战中竞争相当激烈。无疑科技是生产力,移动互联的发展是推动力,那么好的创意商业模式则是最终发展力。   一款产品无论它多么先进、潮流,企业跟风相争的缘由还是因为它有盈利的空间。其实目前无论是移动办公产品还是单纯的移动考勤产品,凡是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商业模式无非就是卖系统、数据和服务这几种,而其中哪怕有细微的创新都将会使产品在竞争中独占鳌头。   目前比较火的阿里“钉钉”,主要通过移动端的app软件实现移动办公的功能,进而通过简单粗暴的增值服务、电商结合等手段获得盈利,猜想未来其商业模式更多的还是依托于阿里巴巴强大的产业链而进行。   纷享逍客主推外出业务人员的考勤打卡管理,围绕销售外勤管理、过程管理、客户管理和团队管理核心功能融合,创新性将移动考勤功能模块与工作信息流无缝打通,为企业和员工提供高效的移动型轻量CRM,但他做的只是移动考勤很小的一模块。   而“多多打卡”的商业模式则是根据各企业的考勤机制,福利预算,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发挥工作主动性。   如今,伴随着移动考勤软件的不断普及,移动办公化的进程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就像当初企业开始增加电脑,而迅速将企业推上办公自动化一样。不管是钉钉、纷享逍客还是多多打卡,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谁就很有可能未来成为行业的独角兽。   本文系作者 江湖老刘 来源:钛媒体
    互联网
    2016年03月10日
  • 互联网
    [案例]以养猪行业为例,谈SaaS 服务怎样帮助传统企业转型 从金山软件 CFO 转身成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是因为热爱创业的野性在作祟 Q :我们知道原本你是做公司的,那么你是为何转型去做 VC 呢? A :的确,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有着企业背景,所以我们对二级市场以及里面的交易方式比较熟悉。但我们谈到一级市场的早期投资,更多的是去赌一个未来的趋势;它并不像二级市场一样,你可以去看它的财务,你可以做很多的验证和推理。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这些二级市场的人为什么想要去做一级市场呢? 我想可能就是家养的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颗创业之心,或者说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一种野性;我们希望不被拘束,希望自由,希望到丛林之中去捕捉猎物。而大公司大多是一个集团,是有自己很严格机制的,它更多地像一个家养的状态,但我们这样的人始终无法割舍我们内心野性的部分,所以最终就自己出来创立了这家基金。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和创业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做一家真正独立的基金。 是否抓住B 端用户习惯的养成机会,是他们目前看项目的关键 Q :在你心中,一家真正独立的基金是怎样的? A :独立就是坚信我们自己的观点,不要去在乎市面上的论调。我们希望做价值的投资,而不是像二级市场一样靠做交易来盈利。我们希望我们投的东西能够看到五到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一个新鲜事情变成一个非常稳定的事物,能够让我们去和成功的企业家分享的事情。对于价值投资来说,时间是你的朋友,因为随着你投资的期限时间增长,它会越来越积累其价值。但做交易不一样,对于做交易来说,时间是你的敌人,你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你要去考虑其他人在干什么,要去抓住交易的时机,完全以赚钱的心态去进行操作,因此你很难保持独立。 Q :阿米巴资本在看项目的时候,你们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A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把 80% 的时间放在跟项目创始人的沟通上,而投资方向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在第一期基金的时候,关注互联网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当时主要看的是个人用户习惯的养成。用户如何从原来的 PC 端转移到基于手机的移动端,这是我们一期的整个投资逻辑。 由于 3G、4G 网络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发展,才孕育出很多基于移动端的创新商业模式。打车应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把线下和线上做了一个结合,迅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规模。同时,你可以发现从 2010 年到 2014 年,用户习惯的变迁大多是基于 C 端用户的,而当 C 端的习惯已经形成,那么就会自然上升到 B 端用户,所以我们二期主要看的是 B 端用户的习惯养成。 B 端的话,SaaS 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并没有经过像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一样的企业后台信息化过程,所以这块存在着大量的红利。中国的 ERP 加上 SaaS 资本化可能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价值洼地。 另外,我们二期还看了许多传统企业,因为我们认为在未来传统企业有着重大变革的机会,我们目前投的几家企业,目前都是在行业领先的企业,我们觉得它们以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养猪企业也能来一次漂亮的互联网化,企业服务对传统行业的转型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Q :传统企业具有重大变革的机会,这里面有没有你们投资过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A :我们投了一家非常不起眼的服务于养猪场管理的 SaaS 企业,创始人曾经是在中国前三的养猪场做内部的 ERP。 目前中国一年消耗的生猪差不多在 6 亿到 9 亿头左右,而一头猪出栏的价格大概不到 2000 块钱,所以我们预计这块是一个 1.5 万亿的市场,如果算上后加工这块,那么这个市场的价值会再高很多。 对于大部分的养猪户来说,他们不太可能用 PC 去管理他们的猪,一般我们切中的是一年能产出 1500 头以上的这种农户。如果他们用我们定制的手机客户端去管理猪,从品种、生长状况到打疫苗时间,都可以去统计监控,那么这就是一个对于养猪业的 SaaS 服务。 我们发现,猪饲料的成本大概占了整个猪出栏成本的 80%,猪农做这个行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养一头猪可能只能挣百分之几、不超过百分之十的利润。一旦遇到猪粮涨价的情况,将给猪农带来非常大的杀伤力。所以如果能让他通过一个集采去降低成本,对猪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再比如对下游屠宰场来说,如果找不到好的猪源,那他只能去找猪贩子,猪贩子反过来去剥削这些养猪的的猪户,这就会无形增加成本。那如果通过 SaaS,他们可以直接接洽好的猪源,去掉中间环节,这也会提高效率。 我们之前去河北参观了一些养猪场,发现许多猪农都不愿意购买疫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不能确定这些疫苗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么如果通过我们来做这个背书,我们可以让他们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疫苗,甚至是进口疫苗。我们甚至可以卖给他们保险。 我们希望可以做成这样的模式:最终把所有事情都变成一个金融的衍生产品,那么农民的风险降低了,国家的风险也降低了。整个的供需将是非常弹性的,政府不再需要做这么大规模的补贴了,或者只需要小规模的补贴,我们就可以杠杆出很大的一个调整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不会挣到暴利,但他们会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我觉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来讲,这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转型。 Q :接着这个问题,因为通过你的形容,这家公司好像并没有强的互联网基因。那你认为传统企业成功转型必须具备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吗? A :其实我觉得,在今天看互联网,它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了。互联网并没有很深的门槛,技术也没有特别深奥。互联网也并非是火箭科学之类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去做科研的。我认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门槛代表是搜索,搜索的核心实际上是算法。目前我们所说的场景,里面的核心就是为某个特定的场景设计一个应用,而这个应用放在这个场景下,是非常有用的,这需要设计者首先对他的目标用户想得非常明白,而技术其实都是其次的。 所以我们看中的团队,我们不需要他们对互联网发展有着特别深刻的理解,但他们一定都得有一技之长的。我们觉得在早期投资当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从 0 跑到 1,至于从 1 跑到 N,那都是后话了。 但到底有多少能完成从 0 到 1 这件事,我们是不知道的,每家公司的特长都不一样,速度或许也不一样:你可能像猎豹一样,跑得快但是没有耐力;也可能像狮子一样,有力量也有速度;像狼一样,有组织纪律,打群架;甚至也可能像草食动物一样,靠着自己人多数量大。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找到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团队,这才是我们考虑的关键因素。 链接: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45328.html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FellowPlus,责编:贾莎。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 观点。
    互联网
    2016年0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