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Workday设计团队看一种SaaS厂商文化和工作方法笔者仔细阅读了Workday设计团队的这几篇文章,还做了翻译,在这个过程中也对Workday设计团队的一些工作方法,还有团队文化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借助这篇文章也做一个总结,算是自己的学习笔记。对前几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妨把这篇小文当作一个导读。
1. 设计系统建设目标与过程总结
首先总结一下Workday设计团队在设计体系推广、产品化和对外开放过程中,操作层面上的一些方法和工具。
系统建设目标与挑战
1. Workday产品建设目标:可扩展,可适应变化,值得信赖的,可靠的系统。
2. Workday设计系统建设目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档完备的设计系统。
3. Workday设计团队目标:永远秉承“好设计”的理念,做好研究和验证、做好宣传和培训,继续服务我们的用户,让他们可以打造一脉相承的,高品质的用户体验,同时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一点点。
4. Workday面临的挑战:公司和产品快速扩张,需要一种方式来维持一致的产品体验和产品品质。
分步骤向外推广的方法
和很多庞大复杂的系统一样,Workday设计系统(体系)的统一和推广有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唯有不同的可能是在面对推广时Workday设计团队更广阔的视野。
整个过程大概是:首先是推广到产品设计师团队,然后是推广到整个公司设计团队,然后到研发团队相关设计资源的开发和开放,然后到高管和销售人员的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最终在公司外部的公开发布,影响力和品牌的建立。(详见第一篇第二章,简称1.2,下同)
产品化的操作方法
Workday设计团队在文章中也比较详细地分享了很多他们把Workday设计体系当作一个产品来设计,以及开发和改进的过程,Workday做产品的一些工作方法也可见一斑,总结如下。
1. 设立专属团队,专人做专事。
2. 干系人地图法分析用户群。
3. 有一套完整的需求收集流程,通过一系列问题了解需求的必要性和可复用性。(2.4)
4. 用敏捷开放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和迭代,并有一套完整的敏捷开发会议机制。(计划会、每日站会、回顾会)(2.3)
5. 每两周会进行Sprint产品演示,Workday内部所有人可见。
6. 用变更日志和定期沟通的方法做变更管理。(2.5)
7. 开通设计系统专题Slack专区,倾听内部用户反馈和建议。
8. 建设Workday Design 官网,作为唯一官方信息来源,一站式提供所有官方设计资源、规范,还有培养员工设计思维的设计练习,另外担当Workday设计品牌对外影响力的窗口。
9. 最新设计源码发布到GitHub,接受全世界的查阅、监督和贡献。
相关工具及管理方法总结
Workday设计团队应用的工具和管理方法,很多在上一部分也有提及,这里再做一个专门的总结。
1. Workday成功方法总结:在企业系统的世界里,事情经常会显得很复杂,而我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建立了正确的流程、架构/结构和完备的资源。
2. 设计工具:便于协作的Figma平台
3. 协作工具:Slack,可以发布公开的主题,便于信息发布和公开讨论
4. 文档工具:Confluence存放设计说明书和相关文档
5. 源码:在GitHub开放,提供React 和CSS支持
6. 开发模式:采用Scrum敏捷开发模式(2.3)
7. 用户分析:干系人地图分析,横坐标是用户影响能力,纵坐标是用户兴趣,根据横纵坐标分为四个象限,用于区分优先级。(详见2.2备注)
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就是Workday设计团队在选择工具时非常重视协作和分享。
2. Workday工作方法与思维方式
通过Workday设计团队分享的很多工作的过程和案例,我试着去捕捉那些在我头脑不断闪现的影子,隐隐约约我看到了一些Workday设计团队反复使用的工作方法,或者说是内在的思维方式。
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思维
第一个我看到他们反复使用的思维方式是系统性思维。系统思维,或者说全局思维,就是看整体,看更大的全局,把更大的全局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做一件事时,需要考虑这件事在全局当中的位置,纵观全局,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另外如果整体中某一部分改变时,需要去评估全局中有哪些部分会受到相应的改变,继而做出适配性的调整。
比如说在研发设计系统时,Workday不单单看到的是对这个设计师的影响,还考虑到了如何让产品和开发也可以更快速便捷地引用组件(提供React 和CSS支持)。还延伸到更广的角度,去考虑产品设计系统和品牌、营销等设计元素的一致性、还有对营销团队和高管团队设计思维的培养,让设计在他们的工作中也成为一个卖点和武器,当然还有更广阔的全局,是看到了设计系统开源可以对整个品牌影响力及雇主品牌的提升。Workday团队的全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一个系统性思维的案例就是变更管理,Workday的规模和公司业务日渐增大,一个设计的变动,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Workday在这方面也吃过亏,踩过坑,就是因为对全局影响的估计不足。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Workday也摸索出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系统性的变更管理和沟通。变更管理的案例,大家都会面对,也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2.5,3.2.5,3.2.6 篇章一窥端倪。
统合综效
和上面系统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思维方式是统合综效,这是我看到Workday设计团队使用最多的另外一个思维方式。统合综效,用更具体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述就是,做一件事时要考虑怎么才能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如果有很多地方出现了低效的人工劳动,重复劳动,那这个地方的流程就需要被改造,有更自动化的智能的工具需要被发明。
一个的例子是Workday设计团队在接受需求时都会做一个认真评估,就是评估这个需求用原来的某个组件为什么不能满足。如果要做,还有什么类似的需求可以和这个东西整合设计出一个能满足更多需求的通用组件。类似这样的思考给组织带来的不只是资源的节省,系统的简洁也有它的功劳。
另外Workday非常注重"Single source of truth",也就是官方单一信息源的文档库和资源库的建立,在仅仅三篇文章里,Workday几个不同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类似的案例,比如要减少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重复地询问设计问题,他们把设计规范和各种资源制作成文档和组件,并把放在一官方统一的地方,供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工程查阅和直接使用。
在我对Workday产品和生态的观察中,也经常能看到这种思维,就是做一件事,他们通过全局分析,最好能达到一箭双雕,甚至是一箭N雕的效果,这样的分析的好处就是最大化的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另外Workday非常热衷于制作各种方便查阅的的知识库和文档,因为这样用户可以只用记一个地址,只用到一个地方,就能找到最准确最可靠的信息,这对大家的时间成本,注意力成本都是最好的节省。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Workday产品的各种文档,一种是产品说明文档,一种是培训教材,我跟着培训教材里的案例配置一遍系统,我就知道了整个产品的设计思想和脉络,再有什么细节不明白的我再去查产品说明文档就好了。很多厂商和我聊到新人培训难的问题,其实Workday没有特殊的技巧,他们只是回归到了最传统最本质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很强大。缺点是前期费时间,费工夫,但是完成之后,好处多多。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说书籍(文档)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因为它让知识随手可得,并且非常便于查找和翻阅,让知识的分享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书籍和文字出现之前,大量的知识能能靠口口相传,这种效率是极低的)
从建设者到服务者
再有一个随处可见的思维是平台思维(本质上是从建设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有时人们也称之为“去中心化”),我在之前的Workday观察文章中提到过的Workday的用户参与“创作”模式(三十二:心动的感觉 和 三十四:寻源问道(下)),今天看设计团队的案例,设计团队更是把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在Workday的规模不断变大,涉及的相关方也变得纷繁复杂,Workday设计团队觉得已经很难再靠自己的力量去迭代和精确管控设计系统,Workday就开放了设计系统和工具,允许设计团队以外的产品、设计师、开发人员贡献想法和组件,而设计系统团队则更多是做想法的筛选,辅助,以及相关资源和开发工具包的支持。
这种模式,有点像市场经济,没有管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形不成一个有机体。管的太严格,很多时候管控主体恨不得亲自下场,这样整个组织就很容易官僚主义,行动迟缓,逐渐失去活力。演化下来,目前我们能看到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挥参与个体本身的创造力,管控主体更多则只是提供服务,资源和风险监管。
如果这样还不够好理解,也可以看看中国的很多平台企业,淘宝不卖货,而是提供卖货的平台和规则。滴滴不雇佣司机,而是提供软件、供需撮合的服务和安全监管措施。今日头条不生产内容,而只是提供创作平台,做筛选和推荐。这种模式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中已经非常常见,但是在ERP行业中还很少看到。
“自找苦吃”的极客精神
读Workday的案例,经常能感觉到的一个点是“自找苦吃”的精神,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就是“这看起来像自找苦吃,但是我们心甘情愿,正因为这样的监督,我们正在快速地接近我们的目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档完备的设计系统。”
把这句话再总结一下其实是“为了心中更高的目标和标准,主动延迟满足感,心甘情愿地去挑战难但是正确的事情”。”
其实像引入外部贡献者,还有可扩展和适用的架构,想建立对外推广的流程,都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和挑战,都是对自己提出的一种更高的标准,这个高标准不是平常说得的做到行业标准,而是更多根据目标需要提出的超出现有标准的要求和尝试。
还有每两周一次的公开(公司内部)的产品演示和变更沟通,以及开放设计系统供其他团队和外部人员的查阅和监督,Workday设计团队用这些方式倒逼自己去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快速修复系统问题,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驱动力。
文章中提到了一些高素质候选人的一种心态:“面对可扩展设计挑战也同样会让专注于设计的候选人感到无比兴奋。”,正好描绘了极客们的一个侧面。
如果问“自找苦吃”的极客精神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我觉得有三点,一个是是开创引领的企业文化。一个是更长期目标(更好更持续的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吸引力,还有就是挑战更高自我极限的乐趣。
重视多样性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思维是“重视多样性”,英文叫“Diversity”,这是在欧美企业文化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狭义上来讲,是企业对“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及跨性别者,不同的身体状况”的各类人群的包容和支持。
而在Workday设计团队的实践分享当中,我也看到“Diversity”更多的现实意义,就是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专业背景的人经常会对某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在很多很多时候对问题的解决来说就是打开一扇窗子。
而Workday设计系统则是通过“开放”放大了这种多样性的效用,开放更多内容让更多人看到,就可以得到更多视角的意见,反馈,甚至吸收自己团队没有的专家资源的智慧。(3.2.1 和3.2.3)
3. Workday设计团队文化
聊完了虚一点的思维方式,就聊点更虚的东西。如果聊到设计团队背后内核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这个团队的文化,也就是以上那些思维得以生长和发扬广大的土壤和氛围。
基于我了解到的东西和我的亲身感受,如果三个词来总结下这个团队的文化,我觉得是“开创领先、开放、透明”,其中开放和透明,文中有明确的提及,比如第三篇文章中提到的“Workday Canvas的社区文化是开放和透明,它是驱动Workday Canvas 设计系统的内在发动机。换句话说,我们力求开放。”(3.0)
我又加了一个“开创领先”,这是我在Workday设计团队的分享中感受到的一种浓烈的团队驱动力。
下面我说下我对这几个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开创领先
首先是“开创领先”,在几个作者的言语中我都能感觉到一种比较浓烈的气质,就是引领者的自信,还有敢于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勇气。我还没有找到最准确的词去描述这种团队精神是什么,我最先想到的词是”创新“,但是总觉得力量不够,就姑且先用“开创领先”吧。
如果允许用更多的词汇去描述这个东西,我觉得它是这么一个东西:
一个是凡事追求领先的领导者气质,领军者往往不是为了去做领军者而去做领军者,而是希望为用户做出更好更极致更有突破性的产品驱使他们走在最前面。
一个是不局限于他人经验和已有方法的创新精神,就像某个企业家分享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去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达成某个目标,敢于尝试理论上可行但别人还是没有尝试过的方案,创新需要走出舒适圈,创新也往往是对过去固有方法和思维的打破。
Workday基于云的SaaS人力资源模式和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和架构设计,还有Workday设计系统从内到外的开放开源,都是这种开创领先的文化下的产物。
开放
谈到开放,我最先想到的词,就是英文的“Open”,”Open Minded“,以前心中只有个笼统的概念,在Workday设计团队分享的案例中让我看到了更多开放的具体内涵。
我看到的开放的第一个内涵是:不怕别人提不同建议。人性决定了大家喜欢别人的赞同,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表达不同,不喜欢被别人教育,所以开放其实是有点反人性的,或者说至少是反本能的。Workday设计团队,也有这种人性,但是他们看到了更多开放的好处,也更有极客精神,延迟满足感的精神,所以他们后面做的很多努力都是“追求开放”。
我看到的第二个开放的内涵是敢于让别人看到自己,也就是除了商业机密,能开放给相关干系人可见的就尽量开放别人可见。因为更多的看到才可以收到更多的反馈,更多的反馈才可以更快的调整改进。更多的看见也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和使用效率,大家不用重复发明轮子,也不用花无谓的成本获取信息。
我看到的第三个内涵是开放交流,合作和参与。让更多的干系人参与进来,参与到过程中,在过程中有更早期更充分的沟通,不但可以获得外部贡献,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理解和培养信任,而信任是任何营销和购买行为的最本质的东西。
关于开放和透明的好处,也就是Workday“力求开放”的原因,第三篇文章中,几个作者阐释地非常清楚了,说的非常好,建议重点阅读,我这里也就不再重复了。这里只提醒大家一个点:Workday选择把系统进行开源开放,不是因为无私,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开放可以帮他们带来的更大好处。这也就是大自然规律的对立统一吧,“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透明
如果问开放和开创领先还有透明的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应该这么说,开放是开创领先的一种策略,而透明是开放的一个具体的手段,也是上面说的开放的第二层内涵。
如果别人都看不到你的东西,他们怎么给出有价值的反馈呢?
如果你不告诉别人你的很多举措的决策过程,你所做出的取舍,你又怎么可以直接苛责别人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或者要求别人和你统一方向,统一路线呢。
另外足够透明,涉及其他干系人的事情做提早的沟通,也可以避免很多不良后果和重复返工。
开放、透明、反馈、改进是个回路,这是我看到的Workday的迭代进化模型。Workday花费巨资收购员工反馈平台Peakon,我猜也是因为他们本身是透明和反馈的受益者,也看到了透明反馈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体验建设上的红利。
4. 对比验证Workday官方价值观
如果说这些团队文化背后的那个“一”,我仍然觉得是是以人为本的“用户思维”(Workdy成功的那个“一”),因为为了用户,所以要设计最好的最具有扩展性的产品,因为要设计最优秀的产品,所有要开创引领,要开放,得到外界快速的反馈和参与,因为要得到快速的反馈和有价值的参与,就要在最大可能地让信息透明,让过程透明。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我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查阅了Workday官网上给出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大部分表述和我的观察是一致的,换句话说,“They mean what they say”,Workday基本上做到了他们所声称的价值观。
Workday的前两条价值观分别是员工和客户。这两点我认为都是“用户思维”的体现,员工也是企业的用户之一,这是我一直非常认同的观点,因为员工是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的人,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这里的人,他们是大部分人生体验(成就感,价值感,能力增长、心智增长,认识认知增长)和经历都发生在这里的人,虽然为员工提供服务并非企业创立的初衷,但“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用户”却是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价值观里排第三位的是创新。这个我在Workday设计团队分享的诸多案例还有对于Workday产品的观察中都有体会到。
第四个是Integrity。他们说“We mean what we say,we say what we mean”,我理解就是坦诚、正直,言行一致,不闪烁其词,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文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团队沟通直接了当,沟通成本低。企业形象表里如一,外界信任度高。” 我理解这也是Workday设计团队“开放、透明”文化的来源。
第五个是Fun。我觉得这是“用户思维”和“把员工当成用户”的一个衍生产物,员工要能创造最高价值,在公司有好的体验,“开心是最重要的了”。
第六个是“需要盈利”。Workday说:“Long-term economic success is what helps us provide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with the best productivity tools, solutions, and services. While important, profitability is not why we exist. ”不知道Workday在起草这个文化的时候是否参考过松下幸之助的那句名言:“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因为Workday的这条价值观完全就是松下幸之助那句名言的翻版,我之前在《CXO十问》那篇文章中碰巧引用过。
5. 小结
对于Workday团队给到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启示,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对各位同仁有启发有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Workday设计团队的详细故事,案例,思考,可以参考原文,也推荐大家看我的翻译整理版,应该可以帮助大家更快的理解Workday设计团队想表达的东西。
来源:行者无疆止于至善 人力资源产品设计观察
设计
2022年03月07日
设计
和 Google 们一起定义开放式办公室的那家设计公司,现在说:开放式办公室已死没有围墙、开阔、与同事或领导相邻而坐,如果你已经工作了,相信会对这种被称为「开放式办公室」的环境很熟,不仅互联网行业,全球的商业办公领域都十分推崇它。
你可以跳槽,但可能永远也躲不开开放式办公室。
开放式办公室设计起初是在科技行业生根发芽,由于 Google、微软等科技公司的崛起,建筑与设计公司根据互联网开放与创新的特质设计了开阔、人人相邻的开放式办公室。
而 Google 等科技公司的成功,往往又被认为是技术和效率的领先,引得从工业时代而来的公司们纷纷效仿,但它同样有相应的问题,噪音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初推动普及开放式办公室设计的设计公司 Clive Wilkinson 建筑事务所就在最近表示:开放式办公室已死。
开放式办公室,从人人追捧到人人喊打
设计师 Clive Wilkinson 认为格子间是剥夺人权和孤立个人的一种室内设计,并大力推崇无阻隔、人人相邻乃至模块化的开放式空间,认为其能有效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拆除围栏、放弃格子间也成为了开放式办公室的典型特征,在此后为 Google 建造的总部 Googleplex 时,Clive Wilkinson 就劝 Google 采用开放式设计。
▲ 为了让 Google 更容易接受开放式办公室,Clive Wilkinson 起初把格子间的阻隔改成透明的玻璃。
在创意与合作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时代,开放式办公室获得了 Google 等公司的认可。2012 年,Facebook 的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在提到它们位于门洛帕克的(Menlo Park)总部同样也提到了:
我们的想法是创造一个完美的建筑空间: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房间,所有人都离得足够近,确保他们之间可以合作。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技术成为了大部分公司寻求增长的主要方式,而站在潮头的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科技公司自然也成为中小企业们的模仿对象,开放式办公室也就因此普及了开来。
▲ Facebook 位于门洛帕克的办公室. 图片来自:officesnapshots
另一个让开放式办公室保持主流姿态的原因是成本,相比格子间等室内设计,开放式办公室同样的空间内可以安排更多的办公人员。相应的办公设备也能为更多人员所用,采购成本进一步下降。
尤其是在商业地产不断涨价的情况下,成本为越来越多公司所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式办公室并没能如 Clive Wilkinson 与科技公司们的设想一样,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合作,反而更低。
哈佛商学院曾在 2018 年针对开放式办公室做一次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开放式办公室虽然让人们可以面对面,但人们的交流减少了约 70%,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通讯软件的交流却增加了约 50%。
开放式办公室的另一个问题,没有了围墙的阻碍,噪音也不可避免,频繁的打断并不利于人们提升工作效率,至少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工种乃至所有的公司。
甚至于它还推动了耳机在办公室场景的应用,音乐可以隔绝部分噪音,也间接塑造了一种「十分忙碌」的姿态,而在 AirPods Pro 等无线降噪耳机普及时这一潮流也达到了巅峰。
开放式办公室的问题为越来越多公司重视,更看重员工效率和创新而非它剩下成本的大公司们率先发起了改变,尤其是疫情的冲击下,远程办公兴起,办公室的意义被弱化了。
未来办公室将走向何方?
反正不是开放式办公室了,当初推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普及的 Clive Wilkinson 设计事务所的高级室内设计师 Amber Wernick 甚至都说出了「开放式办公室已死」。
那家普及开放式办公室设计的公司,现在要革新它
当开放式办公室为越来越多职员抵触时,也有不少公司在寻求改变,Clive Wilkinson 建筑事务所也是其中之一。
它最近便向 TBWA\Chiat\Day、Google 等多个行业的企业调研,并根据相关反馈提出了一个 3 类型 12 种样式的办公室设计草案。
第一类是「图书馆」,采用了开放和私密混合的形式,既有未分配的协作台,也有独立安静的隔间,让人专注解决工作,适合存在多种工种类型的企业,密切的协作和不被打扰的专注可以同时存在。
第二类是「广场」,它更像是一个社区,咖啡店、餐厅、工作区都存在,人们就像是城市中一样,社交和工作可以同时发生,让团队更快的熟悉、更好的配合,尤其是那些刚刚结束远程办公回到办公室的员工。
第三类则是「过渡空间」,它更像是办公空间的支持部分,由健康检查、包含大量植物的休息空间、社交空间等组成,保证员工健康的同时,也通过社交加强员工对于公司的认知。
Clive Wilkinson 认为当今已经不存在一劳永逸式的办公室了,员工工种复杂、疫情推动了远程办公的流行,它与办公室现场办公融合会是未来的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办公场地更多样化、灵活化,以满足办公需求。
一家公司可能不会采用 Clive Wilkinson 所设计的全部草案,但对办公室设计的革新已经开始了,LinkedIn 在疫情之后就对芝加哥的办公室就进行了全面改造,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走进办公区,恍惚间似乎就像是走进了一家咖啡店,其外观乃至办公室设施、凳椅的排放和陈列都和咖啡店相似,同时还拥有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设施。
常规的格子间或是工位在办公室很少见,更像是一个供放松休息的场地,据介绍由于 LinkedIn 位于芝加哥的员工大多是销售,负责设计的公司 GENSLER 才会采用这样极度模块化和灵活的设计。
GENSLER 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让员工获得对工作环境的控制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就像是在家办公一样,这也符合远程办公兴起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 GENSLER 还曾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共 2300 多名职工进行进行调研,发现员工在拥有对工作环境更高的控制能力时,其创造力、工作质量都获得了提升。
从开放式办公室到逐渐被接受的灵活型办公室,其中一条清晰的明线是对效率、隐私、舒适工作环境的关注,而暗线则是新的企业文化出现。
设计环境、设计体验,也传递文化
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让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WordPress 母公司在 2017 年就关闭了他们位于旧金山的最后一间办公室,这间 1394 平方米的办公室在 6 年多的租期内的使用次数极低,员工大多在家或远程办公。
但这并非意味着办公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除了办公它另外一个极大的意义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
这仍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当中。
位于芬兰的知名游戏厂商 Supercell 仅有 200 多名正式员工,但却有 1000 多名属于不同供应商的外包员工,即便如此 Supercell 仍然会花钱装修外包员工所在的办公室,使它们看起来像是 Supercell 自己的办公室。
从这个角度看开放式办公室在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何尝又不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直观展现呢。
就和惠普等科技公司出身于车库一般,互联网企业前期大多因为条件限制,对于运营成本更友好、方便人员直接沟通的开放式办公室成为了它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而互联网企业希望将团队精诚合作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继续构建开放式办公室就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也是它现在仍然存在于不少互联网企业当中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这是灵活化、模块化的办公室设计风格崛起的原因之一,高灵活性的办公空间适应人们在疫情后的工作习惯,同时也展现了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更灵活的方式高效完成工作。
以往对办公室的改革大多都是以设计或建筑公司开始,而随着大企业们对于企业文化乃至价值观的重视,主动权已经逐渐移到了大企业手中。
曾为苹果设计 Apple Park 园区的知名建筑师 Norman Foster 在接受 The Spaces 采访时就表示总体趋势是由企业家推动新的设计想法。
Apple Park 由乔布斯发起,然后由首席设计官乔尼・伊夫(Jony Ive)及其团队在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的支持下进行。
其本身就符合苹果一直以来宣扬的节能环保,园区建筑物顶部铺设了大量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可持续能源为园区供电,前段时间苹果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太阳能发电厂采购特斯拉的超级储能电池,加强对可持续能源的投入,这也是全球最节能的建筑之一。
而在园区也能看到和技术乃至苹果硬件相结合的案例,例如游客可以通过安装了特定 AR 应用的 iPad,拿着 iPad 扫描 Apple Park 模型,即可借助 AR 技术了解园区的各个方面。
设计办公室也是设计体验,更是传递企业文化。
不同的办公环境给了人们不同的使用体验,而在不同的体验中也带来人们对于企业的不同认知,企业文化就此随着办公室流转,吸引具有相同意向的人进入。
题图来自:unsplash
文章来自:ifanr.com
作者:周宇
设计
2021年04月28日
设计
科技企业未来将推崇的工作模式:远程办公编者注:本文作者Luboš是一个环游世界的设计师,同时也是Toptal设计团队的负责人。
远程办公还是一种比较新奇的工作方式,但是据报道称,到2020年,大约50%的技术公司中将会有超过30%的员工使用远程办公,而这个观点乍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不管是员工还是公司,他们都能从远程办公这一趋势中获益。
1)办公地点自由
远程工作给予了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地点的机会。注意,我指的是任意一个工作地点!只要那里有网络连接,你就可以在任意一个地方办公,甚至是在南极(如果那里有一家星巴克)。在你转移到下一个工作地点之前,你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①互联网质量
②服务质量
③犯罪率
④天气
⑤开销
关于以上的因素,我强烈建议你访问Nomad List,在那儿你可以发现所有进行你下一次“探险”所需要的信息。Nomad List上的信息都是由全球的数字化游民直接提供的。(猎云网注:Nomad List是一个互联网工作者城市排名。)
2)开销
但是远程办公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可以不穿衣服工作?当然不是!是你可以选择住在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从一个国家获得薪水,而在另一个国家进行消费,这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想象一下你可以拿着旧金山地区的薪水(或者更低一些)并且不需要支付旧金山湾区高昂的租金。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任意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并且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这笔钱有多少呢?下面这张图可以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可以进行远程办公,那么你就可以节省下很多钱,因为你的开销会变少。
想想经济稳定可以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多少好处。你不用再局限于寻找当地的工作了。赶快行动吧!
3)你会觉得孤单吗?
请记住,远程办公不同于坐在办公室里办公。你身边没有其他人。你不能够和你的同事在咖啡机旁边闲聊。你需要拥有一个成为远程办公者的正确心态(或者你需要培养这种心态),有些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孤单。但你还有很多可以联系到其他人或者团队成员的方式,比如说通过meetup、Skype和Slack等等。
最终,你需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来处理好所有的事情。远程办公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4)团队交流
请记住远程团队也可以像其他团队一样工作,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会运用类似的工具。我在Toptal公司工作,在没有建立一个办公室的情况下,我见证了这家公司从7名员工发展到100多名员工。整个公司都是进行远程办公,包括工程团队、设计团队、销售团队、用户成长团队等。我们的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Breanden在创建公司后,就一直在不停地旅游。你也许觉得这不可思议,但确实没有其他大公司像我们这样运作。
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团队交流呢?
日程交流和会议工具——Slack和Skype
每周展示—— GoToMeeting
任务管理—— Trello、Jira以及Freshdesk
团队管理——Custom Tools
合作协作——Invision、Trello以及Collabshot
利用上述所有工具,进行适当的时间安排,你可以远程运营一个公司。此外,你还需要记住,如果你要召开会议,请保证会议内容“快、准、狠”,这样所有人能够重新投入各自的工作。要知道,开会不一定就是好的!
5)设计 VS 远程办公
近五年来,我一直进行远程办公。如今,我是Toptal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A)远程办公很难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叹的设计产品。
你可以轻易传递98%的正确信息,然而解决剩余2%的小误差却非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东西确实很难在网上进行沟通。与身处同一个房间的开发者进行交流和在线与开发者进行交流,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相信我这两者绝对不同!
B)这需要花费更多精力。
相比日程工作,你需要在更多细微的方面通知和鼓励员工。从根本上来说,你需要将你的内在精力分享出来给其他人。
C)你需要让传递信息变得更加直观。
当你向团队或者开发者递交反馈时,内容是什么其实无关紧要,你需要保证的是你对反馈内容进行了正确且直观的描述。
5)那么你如何能够远程创建更好的产品呢?
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最有效的方式:首先对产品的创作采用完全远程办公的方式,然后隔一段时间后,让设计团队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改进每一处小细节、休整并且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回到各自的办公地点。理想情况下,每3或4个月进行一次会面是比较有效率的。大家在一起的时间不应该超过2周,否则你将失去动力。
这一切都是关于时间安排的问题。你应该根据产品创建的状态来安排团队会面。
6)远程办公的未来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好奇。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远程办公(因为成本、当地缺乏有才华的员工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很好奇远程办公将会如何影响经济。会有更多的人在一个国家挣钱,却在另一个国家花钱,随着这类人群数量不断上升,这将会影响一些国家的经济。
Remote work is the future!
What they haven’t told you about remote work.
Working remotely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style, but according to reports almost 50% of tech companies will have more than 30% of their workforce operating remotely by 2020, which sounds crazy and awesome all at once. Both employees and companies will gain some huge benefits from this trend.
1) Freedom to choose location
Going remote gives people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any location they like. And I mean any location. As long as there is a proper internet connection, you can work from every location, even from the South Pole (if there is a Starbucks). Always keep in mind the following factors before moving to your next location.
Quality of Internet
Quality of Services
Criminality
Weather
Costs
For all these things I highly suggest you visit Nomad List, where you can find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for your next adventure! All information there is curated and directly from digital nomads all over the world.
2) Costs
But what’s the biggest advantage? Being able to work naked? No! It’s that you can choose to live in places with better costs of living. Getting a salary from one country and spending it in another is a huge benefit. Imagine having a San Francisco salary (or even lower) without needing to pay the awfully high rent in the Bay Area. You can choose any location you like based on your preference and save tons of money. How much money? Let’s check out this small example below.
If you’re able to work remotely, you will actually be left with more money because your expenses are way lower.
Think about such the benefits that financial stability would give you and your family. You don’t need to only search for local jobs anymore. Be smart.
3) Do you feel alone?
Keep in mind that remote work is not like working in the office. You simply don’t have anyone around you. You can’t go and chat with someone next to the coffee machine. You need to have the right mindset to be a remote worker (or you will need to develop it), and you sometimes might feel lonely. But there are always options to connect with people and teammates via meetups, Skype, Slack, etc.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need to be a really strong individual to be able to handle all of these things. Remote working is not for everyone.
4) Team communication
Keep in mind that remote teams can work like any other team that you’re used to, and even use similar tools in their process. I work at Toptal, which I’ve seen grow from 7 to 100+ employees without ever having an office. The entire company is remote, including the engineering team, design team, sales team, growth team, and more. One of our co-founders, Breanden, has been traveling non-stop since starting the company. You might think that’s crazy, and there really is no other big company doing things like this.
How do we do this?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meetings — Slack and Skype
Weekly Demos — GoToMeeting
Task Management — Trello, Jira, and Freshdesk
Team Management — Custom tools
Design Collaboration — Invision, Trello, Collabshot
With all of these tools and proper scheduling, you can run an entire company remotely. Additionally, keep in mind that if you have meetings, keep them quick and to the point so everyone can get back to their work. Meetings are toxic.
5) Design vs. Remote Working
I’ve been working remotely for almost 5 years, and now leading the design team at Toptal. During my career, I’ve found out a couple of interesting things.
A) It’s harder to deliver awesome products (design-wise) remotely.
It’s easy to deliver things 98% correct, but fixing the 2% worth of tiny differences can be tough. Why? Some things are simply harder to communicate online.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iterating based on interactions with a developer who is in the room and one who is online. Trust me there is! :) You simply can’t go and tell them move a certain button 3 pixels up.
B) It consumes a bit more energy.
You need to inform and motivate people way more remotely than in regular work. You basically need to share a lot of your internal energy and give it to other people.
C) You need to get way more visual.
When you deliver feedback to your team or to a developer, it doesn’t matter what it is, you need to 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is described properly and also has good visualisations.
5) So how do you build better products remotely?
We’ve actually found out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do this: Work fully remotely on the product, the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travel to one place together to brainstorm, polish every little detail, recharge, and motivate the team, and then everyone can move to a different location again. Ideally you should do this every 3/4 months to be effective, and you shouldn’t be together longer than 2 weeks, otherwise you will lose momentum.
It’s all about timing. You should manage these meetups based on the product state.
6) The future of remote working
There is one more thing I’m curious about. Since way more companies are going to start accommodating remote working (due to costs, lack of local talented employees, and other benefits), I’m curious how much it’s going to affect the economy. Many more people will be earning money in one state and spending all of it in another country, which could affect the economy as the volume of people doing this rises.
Luboš is a Designer traveling all over the world. He is also leading the design team at Toptal. And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design.
Source: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