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如果分析更多的是领导力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呢?—— What if analytics is more of a leadership problem than a technical problem? 我们一直在讨论分析,数据,大数据以及所有热门内容,而数据科学家被认为是“21世纪最性感的工作。”当然,这里存在瑕疵。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公司在收集数据方面都很好(或者开始做好),但实际上大多数公司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它。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大约五年。 让我说明一下:除非能向决策者(资金人)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展示,否则这些数据将毫无用处。而在大多数公司,拥有决策权的人只有大约7-10名“真人”,这些人通常是五六十多岁的男性,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他们以非常具体的方式获取信息,因而你无法用那些数据图、可视化、算法等对付他们。他们不在乎。 实际上这些可能会威胁到他们: 他们正在讨论的这些人工智能可以接替我的工作吗? 简而言之:数据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可以向重要的人解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如何去做。 大多数公司是如何接近“数据时代?” 我将引用Northwestern的报告继续话题: 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司通常将分析推广视为技术挑战:雇用数据科学家,采用正确的软件,然后获得业务收益。但是,O'Toole表示,通过分析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需要更深层次的企业变革。 (O'Toole是美联航和凯悦的前执行官。)对。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技术性的东西,一个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是什么? 关键是公司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员工在提出可以用数据回答的业务问题,并且他们能够自由地提问。O'Toole同意他的同事的观点,即分析是一个领导力问题。“在与一系列公司合作之后,特别是今年,我看到将分析与业务成果联系起来是一个文化问题。” 答对了。但是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什么? 这就是我想象许多高管对他们的招聘团队说的话:“给我找一个曾经在谷歌工作或去这些学校的人。”实际上,这个“某人”可能已经是内部的,但却淹没在低背景项目和等级制度中。要做正确的数据,基本上你需要两件事: 好奇心和好奇心的发展 被问到的聪明的问题 当然,有一些麻省理工学院的家伙会帮忙。但如果这个家伙不能和高管说话呢?如果他只是知道数字但对如何分析业务的不同方面并不感到好奇怎么办?或者他可能被一个对数据一无所知并且因为不得不管理一个天才而受到极大威胁的人进行微观管理?你知道,很多事情可能会破坏完美的MIT雇佣。因此,“擅长数据”的过程不能仅仅在技术、流程术语中加以考虑。这确实是一个领导问题。   应该做什么? 第1步 修复您的招聘流程。有没有听过“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这句话,说实话这是大多数企业的内在问题。 第2步 内部文化不能完全是关于等级和“完成你的工作”和“我很忙”之类的交流。必须有空间提出问题,了解其他团队部门等。没有这些,就意味着收集到的数据将会被彻底的隔离开来。 第3步 收集和清理数据。 第4步 弄清楚如何呈现数据及其对决策人的意义。什么格式?演讲应该如何?长短?你绝对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第5步 根据分析做出一些重大,有影响,高效的决策。然后传播它是如何作用的。在公司周围谈谈,围绕它做一些知识分享。 让人们相信整个交易。许多公司的数据/分析问题在于,它似乎集中在一个部门,也许是高管。它并非被“完全拥有”。为了让它真正适用于组织,它需要由多个人拥有 - 而不仅仅是斯坦福的一些家伙和他的直接报告。 第6步 赚钱。 注:以上内容由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What if analytics is more of a leadership problem than a technical problem?
    资讯
    2018年09月11日
  • 资讯
    自由职业者平台 Upwork 公开 IPO 文件,计划募资 3000 万美元 编者注:早先UPWORK秘密递交了IPO的文件(计划估值10个亿)http://www.hrtechchina.com/23345.html 世界最大的自由职业工作平台 Upwork 近日公开招股文件,宣布即将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股票代号为 UPWK,计划公开募资 3000 万美元。公司表示募资资金的一部分将用于贷款偿还。 Upwork 成立于 2014 年,由两个在线工作平台 Elance 及 Odesk 合并而成。平台注册用户中,雇主约有 475 万名,自由职业者约 37.5 万名,技能涵盖开发、文案、营销等等。自 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6 月的 12 个月时间内,Upwork 平台促成了近200 万个工作外包项目,业务总量达 15.6 亿美元,平台总营收为 2.29 亿美元。 Upwork 与 Freelancers Union 联合发布的《2017 美国自由职业报告》显示,美国国内的自由职业者约有 5730 万人,占全美劳动力的 36%,为美国经济贡献 1.4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0%。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27 年自由职业者将成为美国劳动力中的多数。 自由职业的趋势意味着用工灵活度的增强,劳动者们在时间规划上的掌控力增强了,而企业能够将雇佣转化为外包,减少人力资源上的支出。在外包模式下,供需无法对接是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而 Upwork 一类的平台能够帮助自由职业者与企业找到彼此。 然而,对于 Upwork 的自由职业平台模式,社会上也不乏质疑之声。 一是自由职业者缺乏雇佣合同的保护,难以维护自身权益。二是供大于求,自由职业者不得不降低价格以获得订单,进而导致自由职业者获得的回报整体偏低。三是自由职业者的工作质量与效率难以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Upwork 在上个月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性的功能“Work Diary”,记录工作者的击键频率与电脑截图以管控工作效率,这一功能使许多用户感到了被冒犯。 尽管争议尚未平息,但市场规模的扩大正在促使创业者们加快脚步。与 Upwork IPO 几乎同步出现的另一条新闻是,来自以色列的竞品——自由职业平台 Fiverr 计划于明年 IPO,估值 10 亿美元。 Upwork 是今年蜂拥上市的众多创企之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前景的创企都选择保持私有化,而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 IPO,从公开市场募集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仅本周内公布 IPO 文件的知名企业就包括 Upwork、数据搜索 SaaS 公司 Elastic 和 中国综合性团购平台美团。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https://techcrunch.com/2018/09/06/upwork-ipo/"]  36KR  邓三三
    资讯
    2018年09月08日
  • 资讯
    2018年度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论坛(深圳站)成功举办 1200+优秀企业HR科技达人相聚一堂 共襄盛会! 2018年9月7日,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深圳站在金茂深圳JW万豪酒店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HRTech China主办,论坛聚焦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和实践,致力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发展,探索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革下人力资源科技前进之路。 此次论坛汇聚了超过1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企业HR科技同仁,更有二十位行业资深管理人士亲临现场分享HR Tech最前沿的话题! 同时,本次论坛受到多家行业知名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商与机构的大力支持,它们分别是:THE BEST RUN SAP、SAP SuccessFactors、理才网、金蝶、美云智数、图谱、CDP、明基逐鹿、智思云、CareerOn、e成科技、i背调、盖雅工场、优面宝、计蒜学院、仁云。   计蒜学院首席运营官杨斌受邀作为主持嘉宾为论坛开场。 首先演讲的嘉宾是HRTech China首席顾问Gawain,他以《全球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趋势及我的观点》为主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Gawain首先为大家分析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力资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各种矛盾交织碰撞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Gawain认为,对于HR来说,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科技,勇于尝试,勇于突破和改变。 理才网创始人兼CEO陈谏在《智能HR,科技与人性的结合》的演讲中表示,在人力资源科技服务领域,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过去那些从事机械工作的HR将不断被机器人取代,而为了应对这种可能情况,必须现在培养一个面对未来的人。他提到:“智能HR并不是取代HR,相反应该是更懂HR。基础性事务应该放手交给AI系统,真正的智能HR应该着手战略事务......一个受欢迎的智能HR信息化平台必然是专业与智慧、科技与人性的结合。” 金蝶中国HR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朱涛在论坛上发表《从心出发,激活人人》主题演讲。朱涛认为人力资源工作最基础的三个核心是企业、团队和个人。因此,做好人力资源,关注和服务个体,首先要了解个体。智能HR的应用不仅为企业优选出最佳适配人才、激活组织,还能更好地为人才差异化和团队建设服务。 平安集团智能HR实验室高级总监李想在《智能HR时代已来》的演讲中为大家细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如何打破传统做法的困局是李想思考研究的问题,为此他致力于开发基于员工的服务平台,并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助力人力资源科技做出更大的成就! 在四位嘉宾精彩绝伦的主题演讲之后,主办方特别邀请CareerOn合伙人李剑楠和盖雅工场柯威为大家带来了十分钟的HRTech Pitch环节!   青梅煮酒,华山论剑!紧接着在四位重量级嘉宾的引导下,圆桌论坛“What' s Next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实践对谈” 将上半场的会议推向高潮。 现场交流火花不断,台上台下互动频繁!理才网创始人兼CEO陈谏、金蝶中国HR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朱涛、平安集团智能HR实验室高级总监李想和英特利普集团董事长CEO金一粟进行激烈对话,共同探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实践之路。   午休小憩过后,下半场的论坛迎来了第一位演讲嘉宾——图谱合伙人COO高建凯,他就《千“企”千面的智能招聘时代》主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随着招聘时代变迁,企业招聘为了吸引到更多合适人才,应该致力于打造自己独特的、有温度的IP以提高辨识度。为此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推注个性化、人性化的招聘系统恰好符合时代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美的集团、深圳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慧享云事业部总经理李艳平的演讲——《iPeople,开启企业数字化HR之旅》,李艳平根据美的多年的HR实践与大家重新分析探讨了人力资源的定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据此她总结道必须建立起与员工的互动平台,并把HR的工作全部数字化,建立一个全链条式的HR自助服务。 来自微软美国的ECCHO YU女士从微软人力分析出发,发表了《HR必备技能之人力分析(PEOPLE ANALYTICS)》演讲。她在演讲中总结道:“我们相信人力资本管理一定要用数据驱动所有决策的运行,让数据说话。” 短暂的休息互动之后,任云科技CEO张向党发表了《用科技玩转HR共享服务》的演讲,张向党表示HR共享服务平台需要结合信息化、场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四化”建设。 深圳某上市公司HR总经理贺瑞发表《成为最受尊敬的公司,HR需要做什么?》演讲,借助企业的小故事为大家展示,为了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HR所需要担负起的职责。他提到:“用人才吸引人才,扩大人才的马太效应。持续关注人力资源科技发展,给员工最Cool的体验!” 论坛最后,重量级大咖、万惠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人力官齐超宇发表《大时代、小幸福—让HR Tech更有温度》主题演讲,丰富多彩的演绎获得在场同仁的热烈反应!虽然是周五下午,会场依然高朋满座!诙谐幽默的演讲不时引起大家热情的掌声! 在精彩纷呈的演讲与热点话题的交锋中,2018年度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论坛深圳站圆满落幕!数百名HR Tech从业者与主讲人一起积极互动,碰撞思想火花! 此次论坛大咖云集,在场嘉宾倾情讲述,集中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最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个人拨开迷雾,共同学习提升!也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科技发展指明方向! 最后,再次感谢我们的分享嘉宾、合作伙伴、参会嘉宾和志愿者们!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论坛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伙伴,也真诚地期待在下一次论坛中与各位再次相聚! 本次会议聚集了深圳最前沿最科技范儿的HR科技达人,是国内极罕见的男女比例均衡的论坛。本次参会嘉宾来自腾讯、华为、顺丰、同方、百胜、网易、德勤、联想、美亚、酷派、富士康、康佳移动、沃尔玛、携程、凯立德、平安集团、伊利集团、长隆集团、华安财产、京东、恒大、紫光股份、分众传媒、中集集团、Recruit Holdings、TCL通讯、中兴通讯、万科、金地、招商银行、万达国际、瑞尔齿科、碧桂园、惠而浦、北京同仁堂等知名企业超过1400人报名。
    资讯
    2018年09月07日
  • 资讯
    被资本突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当所有人都认为2018年是一场经济寒冬的时候,资本热潮却突然袭击了整个电子签名行业。 2018年1月10日,电子签名行业领跑者e签宝宣布完成B1轮1.5亿元融资,此轮融资是截至2018年上半年电子签名赛道上B轮最大单笔融资。 2018年6月13日,第三方电子签名平台法大大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元璟资本领投,汇付创投基金、和盟创投、博将资本跟投。 2018年7月30日,众签宣布完成7000万元A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清志杰资本领投,点亮资本、分布式资本等跟投。 从权威研究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披露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年以来,我国的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中发生了19次融资事件,但相对来说在2016年整个行业的融资比较密集,而2018年上半年则相对集中。 被资本突然侵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就在过去短短的3月时间当中,资本突然发力,平均每个月都会诞生一笔额度过亿的融资,而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整个资本圈对电子签名项目的抢夺目前还在持续,部分第二阵营的项目估值都已经超过十亿,原本小众低调的电子签名行业突然迎来了一波资本热潮。 那么为何资本会突然对电子签名行业如此趋之若鹜呢?倪叔认为:核心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第三方电子签名方向本身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电子签名技术是所有电子合同的支撑技术,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随着各行各业的业务都纷纷上网,整个电子签名行业伴随着互联网大潮在过往的十年中都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并且在今年有不断加速增长的趋势。 投资一个像电子签名这样的不断增长且前程远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决策。 其次,是资本取向的转变。2018年起,整个中国创投圈在经历过共享单车这样的以不计成本,疯狂补贴消费者的方式来占据市场的极端案例以后,都逐渐认识到随着流量成本的不断上升,通过补贴换取消费者的方式并不持久,因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转移了TO B领域,认为只有真正通过资本提升了行业效率,才能真正的迎来商业价值的回报。 电子签名,作为企业SaaS服务中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热门领域,是符合这个投资趋势的。 最后,争夺成为中国的DocuSign的机会。今年4月,第三方电子签名赛道诞生了一家上市公司,来自美国的独角兽DocuSign今年4月份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进行IPO,募集资金净额为6.29亿美元。IPO后一个月,DocuSign的估值涨至60多亿美元,随后回落到50多亿美元,整体已远高于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估值。经过数月的股价攀升,目前市值已破百亿美金。这一消息无疑也极大地提振了国内的电子签名市场。 来自美国上市公司的榜样力量,资本从用户补贴到商业效率提升的价值专项及电子签名市场自身的前程远大,共同造成了这一场突然席卷而来的资本热潮,而在资本的驱动之下,这个行业中原本的玩家纷纷开始了发足狂奔,共同争夺一个成为中国DocuSign的机会。 资本催熟的双刃剑 原本,能获得资本的加持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好事,资本的介入会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让整个行业的各个链条都趋向成熟,但这个逻辑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实践往往并非如此。 如果没有资本疯狂的催熟,或许脱胎于城市基础公共建设的共享单车模式,不会因为疯狂的用户补贴与不计成本的单车铺量,而完全不考虑经济成本损耗与社会管理成本,最终将行业彻底带离了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走向行业自毁,幸存者只能卖身于巨头的惨痛结局。 事实是,电子签名行业此前是经历过“资本魔法”的洗礼——此前2014-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在整个中国大行其道,而在网贷平台管理相关文件中,曾多次指出“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等必要性,换句话就是:电子合同已成网贷平台不可或缺的必要备案材料。 这就意味着:每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必须对应至少一家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而数据显示:在2014-2018年间,中国一共诞生了1.9万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这些企业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继而也催生了大量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 结合此前艾瑞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来看,对比2016年获得融资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名单,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企业大多都是成立于2014-2015年,而像e签宝这样的已经成立16年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16年的沉淀体现在技术、资质、服务、客户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行业中是其他厂商无法企及的。 到了2018年,过往的金融创新巨子们纷纷变成了非法集资,P2P,私募基金暴雷的消息不绝于耳,虽然电子签企业只是第三方签名技术的提供者,并没有什么连带责任,但正因为部分企业是完全依附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成长,所以随着行业的整体衰败,大量的企业破产跑路,部分电子签厂商也陷入了困顿之中。 如果我们打开DocuSign的招股书,会看到,DocuSign的业务是横跨非常多的行业,其客户集中度最高的一个行业在它的整体占比之中也不超过3%,因而才有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定位,才有了超过百亿美金的市值。 而大量依附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的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其互金行业的占比可能就超过80%,虽然过往在互联网金融疯狂发展的年月,它们获得大量的个人用户及上下游产业用户,但也正是因为互金热潮的资本催熟,让很多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处于虚胖的状态之中,随着整个互金行业的凋敝,进而失去了后续的竞争机会。 在被互金大潮迅速催生的第三方电子签字行业中,能像e签宝一样通过16年的逐渐发展,从政务开端,后经历银行、制造业、互联网、教育、旅游、租房等不同行业的技术磨练和服务考验,并形成优秀和成熟的各行业解决方案,树立各行业客户标杆,最终形成全行业渗透、全生态闭环的服务模式,实现持续自我发展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 行业竞争乱象上演 现在第三方电子签名企业正在经历第二波资金热潮,激烈的融资军备竞争,市场端的价格战,品牌宣传上的造假,技术上的以次充好……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曾经发生在共享单车行业的各种乱象,也正在电子签名行业上演。 2017年2月,ofo联合艾瑞发布《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称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ofo小黄车在城市覆盖率方面已是摩拜的1.4倍,国内市场覆盖43座,国外市场覆盖3座,排名行业第一名,市场占有率高达63%。随后摩拜也不甘示弱,紧跟其后,也在2月份联合艾瑞发布了《2017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称,摩拜单车的周活跃用户量(WAU)已达769.3万人,相当于行业第二名ofo共享单车的2.1倍,已稳居行业之首。 于是,在消费者层面得到的消息是:摩拜,OFO两家都是自称行业第一,而且两家都声称自身的数据两倍于对方,但显然这是违背常识的,被网友戏称为了:傻傻分不清楚,而这种做法也彻底的透支了消费者对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披露的信任度。 像类似于这样的闹剧,现在也在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上演。日前,艾媒咨询(注:非艾瑞咨询)发布了一份《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中称:上上签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33%,这意味着:上上签已经在整个行业市场占据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了,但这个说法被行业人普遍认为是缺乏明确的数据来源来证明的,更像是一则付费定向宣传而非一个基于事实调查的结论。 众所周知,如果要评估一家第三方电子签字企业实力,那么日均签署量与合作客户数是最简单直观的判断标准,而从这些数据来看,整个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的排名顺序应该是:e签宝,法大大,第三名才是上上签。 而且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7月,e签宝已服务超过1.2亿的个人客户,企业用户数量超过150万,累计签署量达到42亿,日均签署量超2000万次,市场份额大于第2、3名总和,因而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之下,上上签是不可能掌握有33%的市场份额的。 作为媒体同行,倪叔在此希望呼吁第三方研究机构应该积极加强自律严谨,保持应有的客观中立,避免类似的数据乌龙争端陆续发生,最大程度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当然,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一份有利于自身情况的行业研究报告,在整个竞争格局之中算不得什么大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谎言”出现,整个行业的真相也就日渐稀缺了。 比如,行业中的有些平台,没有商用密码产品型号证书,也没有任何电子签名的相关专利,因为购买了少量的阿里金融云云主机,就高调的宣称行业内唯一一家应用符合“等保四级”要求的云服务,并试图获取客户和市场的信任,这样的乱象频现都让原本的井井有条的市场秩序变成浮躁不安。 有人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给予它所不匹配的物质与赞扬,而在资本的大水漫灌的当下,在第三方电子签字行业身上我们已经逐渐嗅到了疯狂的味道。 行业进入生存淘汰期 资本关注是好事,这意味整个行业的机会,但身在其中的玩家也要辩证看待:高额融资代表着行业以进入了残酷的生存淘汰期。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报告》显示,第三方电子签名的头部玩家是e签宝、法大大,第三位是上上签,这三家共占据整个电子签名市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 被资本突然侵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从它们的融资轮数和融资额也能看出,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不再是初期的靠资本圈地抢流量的市场开拓期,而是到了运用市场运营和资本手段(收购兼并等)的壮大期。 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18年之前电子签名领域的融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初创期,行业发展还处早期。但资料显示,获得融资的电子签名企业正在大幅减少,商业淘汰正改变着行业格局。根据三家头部企业的融资轮数和融资额度来看,电子签名行业仍快速发展,但已逐渐迈入行业发展的中后期,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向头部聚集。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额融资出现,并非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而是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企业将要快速进入高强度的竞争当中。 随着互联网行业“马太效应”的显现,以中国市场的惯例来看,资本是不会允许市场被多个玩家割据的,因而最终行业会留存只会是少数几家甚至是只有一家的头部企业能够得以存活,而对于其他的电子签字行业的玩家来说,在次轮由资本掀起的大浪面前,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e签宝金宏洲曾说过,未来3-5年才是电子签名真正大众化爆发的元年,而当下资本的突然进入或许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但对于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玩家而言,当行业的资源与资金都在向三大巨头集中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没有看到这一天的机会了。 作者:倪叔 来源:被资本突袭的电子签名行业,会在泡沫中狂欢还是沉沦?
    资讯
    2018年09月06日
  • 资讯
    人力资源正在引领向Chatbot 2.0时代转型 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聊天机器人的早期采用者之一,使用它们可以更有效地与员工交流互动。员工可以不用向他们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询问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时候是发薪日?”或“我今年剩下多少假期?”他们可以问聊天机器人。支持聊天机器人的机器学习使用户能够使用自然语言命令进行虚拟对话——他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并在需要时获得简单的答案。现在,这些功能正在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Chatbot 2.0时代的风口浪尖,人工智能(AI)实际上了解了员工的角色和需求,并在用户提出问题之前提供信息。 从招聘到员工培训、建立更好的员工关系,这种演变将提高聊天机器人的胜任能力,从而减轻人力资源专员们所承担的大量耗时耗力的工作。 问题的关键是获得分析和使用HR收集的不断增长的虚拟数据库的能力,这也是推动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采用聊天机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原因。德勤(Deloitte)咨询公司Bersin的研究发现,近40%的公司在人力资源部门使用人工智能。 “人力资源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很好的发展领域,因为许多人力资源实践都是'亲力亲为',具有文化性质,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兼创始人乔希·贝尔辛补充道。 考虑聊天机器人为招聘流程节省下时间并提高了效率,人力资源部门将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安排和举行初步面试,以及背景调查的责任转移给聊天机器人。如果初次面试进展顺利,人力资源专员将接管安排后续的电话或面对面访谈,并进行评估。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人力资源聊天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企业员工的体验。 人力资源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将简化和个性化人力资源流程 -——招聘,入职,常见问题解答,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年度审核等。聊天机器人将进行访谈,分析招聘人员的答案,然后分析数据进行预测新员工的可能表现,并就是否应该继续通过招聘渠道提出建议。人力资源部门不需要涉及这个过程,直到聊天机器人创建一份准备进行最后一轮面试的高素质候选人名单。 员工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部门整合聊天机器人的另一个核心职责,通常是与其他业务部门携手合作。科勒(Kohler)印度的销售和人力资源团队最近推出了一个销售培训机器人,科勒的团队成员可以通过Facebook Messenger应用程序访问该机器人。如今,它还提供按需产品信息和培训。越多员工使用它,人工智能将越快“学习”个别员工,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分享内容。例如,聊天机器人将管理和评估各个销售人员的培训需求。如果发现一名员工正在努力学习特定课程,它将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会强迫员工及其经理安排会议。 当您想到聊天机器人时,您记得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您最近一次向Siri或Google智能助理询问驾驶路线,或您在智能手机上与您最喜欢的品牌进行的最后互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使公司鼓励他们的客户以一种既方便又个性化的方式与他们互动。 您希望为您的员工(也就是您的内部客户)创建相同的体验,尤其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全天候访问信息的千禧一代。随着我们进入Chatbot 2.0时代,支​​持AI的聊天机器人将变得更智能,更强大,使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收集和评估数据,并有更多时间采取行动。   注:以上内容由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R is Leading the Transition to Chatbot 2.0 Era
    资讯
    2018年09月06日
  • 资讯
    人力资源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收购势不可挡 文/Julia Qiu 译/杨喆 人力资源科技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几乎涉及到全球范围内从招聘到绩效评估的各个层面,据相关信息估算,该市场的价值约高达4000亿美元。在过去两年里,风投和私人股本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中投入了近20亿美元,仅2017年前七个月里就投入了9亿美元。 大量新进企业涌现带来的冲击,使得现有企业不得不想尽办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捍卫自己的地位,这也进一步促使人力资源技术整合的新纪元开启。 截至目前为止,今年已经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技术收购:日本人力资源巨头Recruit Holdings宣布以1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雇主点评网站Glassdoor,促成了最大的一笔收购;年初时,ADP收购了Workmarket(该公司为雅虎和纽约时报等提供自由职业者管理系统);Adecco以逾4亿美元收购了General Assembly。6月初,Workday宣布收购旧金山公司Rallyteam。 这些巨头终于意识到,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正在不断创新,他们正秉持着“要么吞并,要么被吞并”的心态,活跃在人力资源科技的生态系统里。 但这种典型的“新旧碰撞,而后吞并以维持新平衡”的情况,并非是涌现出如此多收购的唯一原因。 实际上,人力资源创新是宏观形式所趋,它不断的改变社会对于工作的定义。你可以把人力资源技术看作是一个“堆栈”,一些通用的范畴则解释了员工所经历的每一环节。 一般来说,它包含(1)招聘 (2)入职 (3)学习与发展 (4)工资与福利 (5)绩效管理与反馈 (6)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当然,每个目录中还有其下更多的子目录 ;时至今日,“堆栈”中的特定垂直领域已经相当商业化了,所以最好的机会在这些领域之外。 招聘是值得一提的领域,在过去几年中,自由职业成为一个新趋势,流动办公也更普遍。得益于快速的全球化,和更为高效便捷的通讯,人们不必再朝九晚五,或者待在办公室才能工作。 能与自由职业者合作,或通过远程、移动办公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技术,都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些较为较著名的创业公司,比如Toptal、Hackerone和Slack也都致力于此(它们各有所长,业务也不尽相同)。这是一个有诸多细微差别的人力资源区域,但重要的是在其中区分各种因素,例如垂直特定平台与一般平台、封闭市场与开放市场、企业与中小企业客户、熟练与非熟练工人、长期项目与短期工作。 在欧洲也有公司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法国的Side和Comet,以及德国的Gronda。这三个都是自由职业者平台,但却在招聘类型和场景上各有不同。Side是一个随需应变的平台,它主要通过学生的力量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而Comet试图通过一个包罗万象的自由职业者“OS”(即社区、活动和一套支持工具和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Gronda则在社交媒体渠道迎合了服务业的需求,推广了人才的同时也建立了行业信誉。 招聘吸引人的另一部分,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来吸引人才。公司怎样才能不仅仅是吸引人们投递简历,而是能进一步了解候选人,且让他们在面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参与进来呢?柏林Heyjobs等初创企业将目标市场程序化,以便更好地了解求职者,而 Entelo则利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被动求职者(即那些没有积极寻找新职位的人)。 一旦候选者申请职位,相关技术就会促使之后的每一个步骤都更有意义。瑞典的Teamtailor和英国的Beamery是我最喜欢的两家公司。前者将传统的求职者跟踪系统(ATS)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帮助雇主创建品牌网站,提供顶级的求职者体验。后者正在构建一个求职者CRM平台,以优化求职者的重新聘用流程和职位宣传。 另一个瞩目的领域是文化与参与度,回顾以前可以发现,由于其未有明确的定义及衡量标准,许多公司便忽略了这一因素。然而,随着千禧一代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而且(如前所述)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从事自由职业或跳槽,企业再也无法将员工情绪当做儿戏了。毕竟,对于大多数职位而言,找到和培训一名新员工的成本,是远超过维持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和敬业度所需的成本。Cultureamp和Glint等公司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它们为各级员工提供实时反馈工具,并为管理者提供可操作的见解和分析。在欧洲,类似的解决方案也在出现,包括丹麦的Peakon和法国的 Jubiwee,虽然每个公司应对员工敬业度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一致的的是,它们都将员工视为利润最大化者、而非成本项目。 2018年已经过去了大半,有一件事不言而喻:技术驱动的趋势会继续改变未来的工作,这种改变伴随着收购——不可避免的行业整合,当然还有新旧重组。这一切将会带来许多机会,人力资源技术初创公司也参与其中,他们不断的影响变革,也使得行业巨头为之瞩目。     Julia Qiu is Associate Partner of Mosaic Ventures, a London-based Series A-focused fund. 原文链接:HR tech is evolving quickly — more acquisitions are on the way
    资讯
    2018年09月06日
  • 资讯
    Atlassian以2.95亿美元收购OpsGenie,并启动Jira Ops最新产品 Atlassian今天推出其旗舰产品Jira和问题追踪工具的最新测试版,旨在帮助ops团队更快、更高效地处理问题。 Jira Ops集成了OpsGenie、PagerDuty、xMatters、Statuspage、Slack等工具。此前,已经有许多团队在处理问题时使用过这些工具,但Atlassian认为,目前大多数公司都是用它们来处理一些临时性的问题。Jira Ops的目标是成为一种粘合剂,共享同一个页面给每个人,并提供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可视性。 更新:在Atlassian发布Jira Ops后,它还宣布以2.95亿美元收购了OpsGenie(OpsGenie: 提醒功能和通话管理解决方案,为团队提供日程管理、升级和事项通知)。 这显然不是Atlassian第一次使用Jira来扩展它的核心开发者受众。例如,Jira Service Desk和Jira Core的目标是更广泛的受众。然而,Ops追求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垂直方向。 “Desk是第一步”,Atlassian的软件团队主管Jens Schumacher告诉我们,“我们还研究了Jira可以打入的其他垂直领域。”Schumacher还指出,多年来,Atlassian为其内部的运营团队建立了很多工具,用来把所有需要追踪和管理的事项的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通过Jira Ops,该公司实际上是将自己的playbook变成了一个产品。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使用Jira Ops又增加了一个谜题。然而,Schumacher认为,这个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独立平台去管理进程。“当事故发生时,有一个中心位置在那里,你可以通过它找到事故相关的一切,” 他说:“你可以看到谁被传呼并得到通知;如果需要,你可以提醒更多的人;你可以知道在哪个Slack频道里正在讨论这个事件。” 与Atlassian的其他一些产品不同的是,该公司目前没有任何计划推出一款自主管理版本的Jira Ops,原因非常简单:如果您的基础设施崩溃,那么Jira Opes也会崩溃——然后在这段时间,您就没有管理工具了。 Jira Ops现在对早期的beta用户免费开放。该公司预计在2019年初发布1.0版本。到那时,Atlassian肯定也会想出一个定价方案,不过今天却没有公布。 注:以上内容由AI翻译,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Atlassian acquires OpsGenie, launches Jira Ops for managing incidents  
    资讯
    2018年09月05日
  • 资讯
    提供加密云存储和协作服务,Tresorit获1150万欧元B轮融资 Tresorit是一家瑞士匈牙利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端到端加密的“文件同步和共享”服务。该公司在B轮融资中获得了1150万欧元的投资。此轮融资由欧洲增长资本投资者3TS Capital Partners领投,中欧风险投资公司PortfoLion参投。 一些现有投资者也参与了此轮融资,比如LogMeIn的早期投资者和Scala Business Solutions的联合创始人Andreas Kemi,以及LogMeIn的创始人Márton Anka。参与此轮融资的还包括一些次级基金,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现金都进入了Tresorit的资产负债表。 Tresorit在企业云存储和协作市场中运营,提供了它所描述的零知识加密技术和独特的加密密钥管理。更重要的是,该公司能够为企业提供预置同等的内部安全性,也提供了我们在消费应用中期望的简单用户体验。它为1.7万多名客户提供服务,并表示在过去三年里,它的经常性收入平均每年增长3倍。 与此同时,Tresorit将利用新的B轮融资来进一步加速这一增长。由于近年来大型企业中出现了大量引人注目的安全漏洞事件,该公司将利用新资金来满足安全云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将包括加强其管理团队,目的是扩大营销和销售,并建立新的渠道合作伙伴。 “随着人们对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威胁的意识越来越强,以及我们在欧洲内外的服务需求将呈指数增长,我们的业务正处于一个转折点,”Tresori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Istvan Lam说。 他还表示,将传统IT支出引入云领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他所援引的德勤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传统IT支出仍占所有IT支出的三分之二,而只有三分之一倾向于IT即服务。 “出于安全和隐私考虑,许多企业都在阻止迁移到云。端到端加密保证了安全性,更多的企业可以也将会选择Tresorit的云解决方案,”Lam补充道。 为此,Tresorit最近发布了一个测试版“Tresorit Send”,一种独立的文件分享产品,为不可靠的文件传输站点和电子邮件附件提供了安全和加密的替代方案。这个想法大概是为了让产品成为Tresorit用户体验和公司更广泛的端到端加密产品的橱窗。 来源:提供加密云存储和协作服务,Tresorit获1150万欧元B轮融资 原文链接:Encrypted cloud storage and collaboration company Tresorit secures €11.5M Series B
    资讯
    2018年09月05日
  • 资讯
    普华永道:中国科技行业进入B端赋能时代 9月4日,普华永道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研究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端(以下统称“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以下统称“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科技企业(以下统称“T端”)赋能B端、服务C端(以下统称“T2B2C”)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以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百度、平安、小米等为代表的平台生态体系已初具格局。 中国科技企业在2025年市值预计达到40万亿至50万亿元人民币,T2B2C模式将成为科技行业服务B端的利器。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过去20年,中国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围绕医食住行玩等多个C端应用场景涌现出众多独角兽。但随着C端获客成本攀升、场景重复、客户粘性下降,C端科技企业的创新空间已逐渐饱和。同时,与美国相比,中国虽然同样有数千万B端中小企业需要科技服务,但缺乏像甲骨文、SAP、微软这些重量级企业端科技提供商。未来B端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T2B2C平台赋能模式是指T端具有整合C端资源的能力,能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T端向B端开放融合消费者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及产品服务的平台,由B端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体验及粘性。T端与B端共同重构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升级,T2B2C形成闭环,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该白皮书指出,中国T2B2C模式目前在技术和资源效应的积累已实现质的突破,未来将主要利用科技企业面向C端的需求整合能力,以及更加成熟的技术输出,进一步挖掘B端的商业价值。 “随着未来C端需求升级及“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推动,随着行业深耕和泛行业拓展,以及多元科技应用场景不断开发,中国T2B2C市场未来将进一步增长,发展空间巨大。”张立钧说。 基于目前科技在市场上的应用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该白皮书分析指出,T2B2C呈现出平民化、纵深化、生态化三大趋势特征。分析显示,T2B2C可以针对大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与痛点,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使科技赋能行业走向经济适用化,最终覆盖“全民”。另外,科技与应用的创新推动了T2B2C模式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iABCD”)将成为赋能B端的五大科技,加速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普华永道预计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科技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TMT、金融、零售、医疗及交通运输等。 同时,该白皮书强调,T2B2C各平台竞争激烈,“平台玩家”正由过去的科技企业主导,转向产业与科技企业并举发展,市场格局向多元化发展。T2B2C发展带来的多平台生态已初步形成格局,不同平台在核心能力与赋能行业方面各有侧重。其中,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百度、平安和小米等为代表的新兴生态平台,构筑了中国科技企业赋能B端赛道上的新格局。 展望未来十年,T2B2C将深度融合新兴技术,助推企业由“寨”造转型“智”造。中国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近年来开始深入底层技术研发。B端赋能将从1.0初级企业服务、2.0技术产品赋能进阶到底层技术改造3.0阶段。中国的研究创新活动将从商业模式创新向底层技术创新转型,并逐步将更多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指出,科技对B端赋能水平,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国家在内,近年来纷纷进行“中国制造2025”“再工业化”、“数字强国”等战略布局。 就中国而言,T2B2C还将助力供给侧改革。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由于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升级,需要在低端去产能、去库存,在中高端降成本、补短板,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而科技企业赋能B端未来将会在不同方面响应政策,如iABCD在相关利好政策驱动下,将在不同领域实现科技商用化结晶,发展空间广阔。 张立钧点评道:“西方国家引领了人类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及科技革命,使世界的经济中心由亚洲转移到欧美。中国通过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及近几年“互联网+”在C端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广泛应用拉进了与西方国家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借力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与市场,培育并加速新兴科技商业化应用的转换并服务于各个产业链,使亿万B端中小微企业及各级政府能够负担并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终在这一轮的智能工业与科技革命中脱颖而出。” 来源:普华永道:中国科技行业进入B端赋能时代
    资讯
    2018年09月05日
  • 资讯
    Caspers 有一款记录按日发薪的 APP Instant,即劳即得你愿意吗? 美国公司 Caspers 曾发布过一款记录“按日发薪”的APP Instant 。企业与 Caspers 达成合作后,员工可以申请按日领薪水,并通过 Instant 查看工资提示、转账或购物。员工领薪免费,企业则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存不住钱,“月光”和“蚂蚁花呗”都是青年人的花钱常态。在美国,每年约有 1200 万消费者使用“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s),亦即利率很高的小额预借现金贷款。对于入不敷出常常贷款的这批人来说,按日发薪带来的灵活现金流可能是刚需。共享出行等行业已经实现了“即劳即得”。 而对于企业来说,增加”发工资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员工留存。在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人员密集、薪资较低的行业,企业除了想办法提升员工劳动舒适感外,将“按日发薪”作为一个成本低廉的福利制度,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减少流失外,当员工习惯了“即劳即得”的生活方式,会更乐于加班、少请病假,工作积极性也会提升。 这是不是意味着,“按日发薪”是企业一个好的选项?现实很骨感。 研究人员 Baugh 提出了新的理论:当我们获得报酬时,我们会花比往常多的钱。据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家庭在获得报酬时,当天的支出比平时多 70%,而富裕家庭则是增加了40%。如果按日发薪,每天被刺激的支出难以统计,且有一部分支出如房租等依然是按月付款,劳动者的当月收支可能无法平衡。 问题来了,怎么发工资才能皆大欢喜呢? Common Cents Lab 的联合创始人 Kristen Berman 又做了一项关于“如何发薪”的行为偏好调查,选项有年度,每月,双周,每周,每日或每小时。结果显示,收入低于 6000 美元(低于贫困线 50%)的人更倾向于“即劳即得”。而随着收入水平增加,每周和每两周一次的工资计划的偏好增加。 按日发薪确实是一部分人的真实需求,对于这部分偏低收入群体来说,使用理财 APP 是帮他们算清楚帐的好方法。但从根源上,抑制“即领即花”的冲动似乎是一件更难的事情。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莫道也说过:“雇主每个月底才付薪水,其实是在帮员工存钱。” 来源:本文翻译自 techcrunch.com,原文链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翻译:36氪静婷
    资讯
    2018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