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推送】HRTech周资讯(12.07–12.20) 以下是HRTechChina为您整理的上两周(12.07–12.20)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精彩动态。上周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一周动态我们将分为三个板块,分为一周热文、一周融资/收购报道、以及一周产品报道。   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一周热文   HR真的有必要运用大数据来进行招聘吗? 在全球性竞争逐渐增强的环境下,人才的获取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人才获取作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正在促使“大数据”分析的出现,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才获取的决策。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95.html     寒冬之下,硅谷投资人如何看待企业级市场 对于今年以来增长速度很快的“独角兽”,美国的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判断,美国市场将会在2016年进入估值调整期,“不能说是资本寒冬,但至少会进行估值调整,从而推动产业更健康的发展。”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85.html     成为B2B独角兽公司的不二法门:2B/2C/2D混血 最近,关于“独角兽”或是估值超过10亿美金创业公司的话题大热。不论你是否承认“独角兽”的存在,或者你是否认可“独角兽”这个新兴分类,它们都在享受着资本的追捧。作为VC,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鉴别独角兽的能力。而投资这些独角兽,既有可能成就一个投资人,也有可能毁灭一家投资公司,这是被印证过的事实。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42.html     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本文是IDG 资本副总裁张海涛、Talking Data CEO 崔晓波、Teambition CEO 齐俊元、51 社保CEO余清泉和会小二 CEO 杨亮之间的对于目前中小企业如何生存的一些看法。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57.html     创办一家拥有500名员工、融资1.25亿美元的企业,我是这样做到的 作者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创办了4家企业,根据过往经验为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你提供了以下多条处事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21.html     创业初期,我们是这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这篇文章是创业团队的经验分享,提出了六点建议,以帮助创业初期的中小团队提高效率。本文来自坚果云。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56.html      一周融资/收购报道 小站教育完成8400万美元C轮融资–教育领域融资都是天文数字哈 12月7日下午消息,小站教育在上海举行战略发布会并宣布获得8400万美元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嘉御基金跟投,此前的投资方GGV、麦顿、顺为和贝塔斯曼跟投。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07.html     “日志易” 获红杉 6000 万人民币 A 轮投资,预计明年盈利 近日,“日志易” 获得由红杉资本投资的 6000 万人民币 A 轮融资。此前在 2014年3月 时,该公司获得过真格基金领投的 1400 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日志易主要做实时大数据的搜索分析引擎。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71.html     人才租赁O2O平台Step5 五步会透露获得顶级VC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Step5 五步会核心团队成员Jerry Wang在微信上向HRTechChina透露,其已获得顶级VC融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布局人才供应链。具体融资数额及投资方,暂未透露。HRTechChina会继续跟进。   据了解,Step5 五步会(隶属于上海迈傲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结了企业客户、人才,以及服务供应商的人才外包服务资讯平台。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93.html     我赢职场完成数千万Pre-B轮融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IT职业教育O2O范式 12月13日,专注于 IT 在线职业教育的我赢职场召开发布会,宣布获得数千万 Pre-B 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鼎锋资产。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11.html     永洪科技获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帮零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实现大数据分析 永洪科技对外宣布,完成 1 亿元人民币的 B 轮融资,由东方富海领投,经纬中国、达泰、艾瑞咨询跟投。2015年1月,该公司完成五千万人民币 A+轮融资,资金来自经纬创投。   永洪科技提供敏捷型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现 5 分钟一键安装、5 分钟快速数据源配置以及 5 分钟报表设计,大部分的业务分析需求变化,都可以在一天内得到响应。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27.html     在线教育网站阿凡题获B轮6000万美元融资 腾讯创业消息,在线教育平台、长青腾创业营学员阿凡题宣布,已于近日正式加入腾讯众创空间“双百计划”,同时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为6000万美元。本轮融资由深创投、凤凰祥瑞及朗玛峰共同完成。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73.html     定位 HR 互助社区的 “互推网” 获 FreeS 3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近日,互推网获得 FreeS 的 3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互推网定位于 HR 的互助社区,思路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招聘,还有很大一块在为 HR 提供服务上。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76.html     国内一周产品报道:   蜂会 网址:http://fonehui.com/ 创立时间: 2015年4月 创始人:余凯锐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21.html 简介:蜂会是一个亚来公司出品的个人的社群平台,平台基于真实身份、跨界、O2O社交 。     欧那教育 网址:http://www.olacio.com 创立时间: 2015年10月 创始人:胡浩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64.html 简介:欧那教育是一家在线小语种培训网站,通过 4 到 8 人的小班实时音频加课件的教学方式为用户提供小语种培训服务。     谈谈 网址:gelintantan.com 创始人:崔国瑞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55.html 简介:谈谈是一个知识和经验技能分享的应用平台,采用C2C模式,线上预约,线下见面交流的方式。用户可以选择所在行业的“前辈”或者感兴趣领域的一些牛人预约,面对面交流。     爱思益 网站:acecareer.com.cn 创立时间: 2014年 创始人:孙静博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81.html 简介:爱思益以求职培训切入职业教育领域,做一家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超级就业指导中心(Career Center),致力于成为大学生职业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HR 家 网站:http://hrjia.com 创立时间: 2015年4月 创始人:赵瑾瑾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675.html 简介:HR家招聘者联盟是一家只为HR服务的招聘互动平台,致力于通过资源共享,快速、高效的解决招聘问题,提升HR的知名度,达到双赢。 杭州麦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般若虾 网站:boroshare.com 创立时间: 2015年9月 创始人:周亮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62.html 简介:般若虾的实际功能是一个中高端脑力兼职平台。     搜办 网站:91souban.com 创立时间: 2015年8月 创始人:项铭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0779.html 简介:搜办想给大家做的是一个专业高效的办公室租赁平台,并打算以此入手打造一条完整的写字楼生态产业链。    
    资讯
    2015年12月23日
  • 资讯
    【招聘第三方】2015年12月动态(上期) HRTechChina编者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来自公众号:小奶嘴),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12月份上期将为你带来极客邦SOHO、五步会、HiAll、51猎头、谷露软件/无忧精英网、汇思集团、HR家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关键词-融资/上市 1、极客邦SOHO 极客邦SOHO12月份宣布完成Pre-A融资,融资金额近千万人民币,领投方为中梁投资基金。   极客邦SOHO是持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个针对程序员群体的在线兼职工作平台,持创依托在软件外包市场6年以来积累的专业化口碑,以及中国互联网最优秀的程序开发人员的信任,推出了“极客邦SOHO”,专注于为程序员发现能赚钱的兼职机会。   体验地址:www.looip.cn 【奶兄微点评:奶兄在11月份上期动态当中介绍过一个互联网技术人才兼职平台实现,这个实现是想由社区转型做兼职平台的;奶兄也还专门介绍过一个人才租赁平台五步会,据说五步会也拿到了千万的投资;人才租赁和兼职在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这种模式的平台还需要观察观察,企业的需求是否足够和匹配,互联网人才的技能展示和介绍展示的完整性与隐私性,对于互联网人才的兼职回报的估价和定价,兼职人才与企业雇主的劳动关系保护、兼职人才与需求企业的劳动关系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五步会 据五步会COO王伟龙在微信自己爆料,五步会已经获得顶级VC融资数千万布局人才供应链,具体数额和投资方未透露。   奶兄在11月份写过五步会,详见小奶嘴文章《人才租赁平台五步会(Step5)极速体验分享》,针对人才租赁这种模式奶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3、HiAll 2015年12月11日, 中国雇主品牌领域最佳实践者和行业领先者HiAll(北京纽哈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行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HiAll北京、上海主要核心团队人员均出席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关键词-上线 1、51猎头 51猎头近期推出了全球首家人力资产交易所—人才IPO平台(www.rcipo.com),即为每个职场优秀人才量身打造的身价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募集资金、培训、个人品牌展示、猎头服务和人脉拓展等一系列职场服务平台。   通过人才IPO平台,人才可以将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并用于购买当前职业发展所需的服务(教育、培训、个人品牌建立、创新、创业等)。平台也会帮助人才与优质投资人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资金、知识、资源、人脉多方面助力人才发展。同时,平台交易资金由易宝支付第三方托管,100%保障人才及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奶兄微点评:学霸刘维搞出这个人才IPO平台,又让大家头皮一紧,这是个什么鬼;很多人问奶兄这是个什么平台,怎么玩,奶兄用浅显的例子给他们讲,比如我今年一年收入20万,我说我需要更好的教育、培训、创业机会等,预计有了这些明年会年收入50万,那么提前购买所需的资金等你会不会投资呢,你们可以享受我收入增加带来的红利。其实人才IPO很多学者专家都讲过这个趋势,但是没有明确的投资回报的数学模型出来,学霸刘维的这个平台也许会给这个趋势指明一个方向;当然自然人是非标准化的、投资回报期较长、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变化和弹性很大的,做为投资人的确需要很深的眼力。假设奶兄我上这个平台进行IPO,你会投吗,投多少呢?!】   关键词-合作 1、谷露软件/无忧精英网 12月,谷露软件与51job旗下无忧精英网就猎头服务展开官方合作,并已经在产品层面完成对接;谷露软件的猎头用户直接可以在谷露系统内一键注册/登录无忧精英网,作为谷露软件的官方合作伙伴,无忧精英网将为每位谷露用户赠送积分,此外谷露软件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插件将已下载的无忧精英网的简历一键导入谷露系统中。 【奶兄微点评:51job旗下的无忧精英网和智联招聘旗下的卓聘都是朝着猎聘网的BHC模式去的;51job暂时没有能力做专业的猎头管理软件,与谷露软件的合作是必然的;不过也有人提出疑虑,51job的基因是卖职位、简历和广告,是否能够玩转这个猎头+互联网的生意;这个合作对于谷露软件来讲,貌似是占很大便宜;奶兄开玩笑讲无忧精英网应该把所有简历开放给猎头,让猎头来激活这些相对沉睡的简历,而这种激活后的行为数据必须同步记录在谷露软件和无忧精英网上,猎头激活的越多奖励的积分越多。】   2、汇思集团 汇思集团和大快搜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奶兄微点评:可能有人问奶兄为什么关注汇思这样一家公司呢,汇思是苏州一家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司,但是一直在寻求转型和互联网+;奶兄也曾经写过与汇思集团CEO高门中先生有过多次交流沟通,也爆料过他曾经是英才网的买家之一,今年也和云学堂进行了财务投资和合作,如今又和大快搜索进行战略合作,大数据和搜索今后在人力资源行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高总如今的提前布局会不会在未来起到很有价值的作用,值得期待。而且做为二线城市的人力资源公司,有如此的互联网+的动作和格局,也非常值得一线城市的人力资源公司学习和效仿。】   关键词-互联网+ 1、HR家 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力资源互联网+的项目,简历交换平台HR家,创始人赵瑾瑾有10年+的从业经验,9月份已经获得青松基金600万天使投资。   HR家的简历交换逻辑有点类似百度文库,HR家还会推出职位悬赏等功能和服务。   奶兄专门为这个平台写了自己的观点,详见小奶嘴文章《聊聊简历交换,从一则朋友圈信息说起》。   HR家体验地址:www.hrjia.cn   【关于奶兄】 我不是大V也不是大师,我是草根,我是屌丝,我是奶兄,我为自己代言。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的“小奶嘴”,让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资讯
    2015年12月23日
  • 资讯
    开源软件正在吃掉企业应用? 过去十年间开源软件业务(OSS)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企业软件领域的开源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更是风起云涌,竞争也愈加激烈。Lightspeed风险投资对近年来开源领域的风险投资数据进行了统计,通过下面的数字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开源软件过去五年的大提速: 开源软件投资增速Investment-pace 根据Infoworld的调查,78%的受访者都在业务中使用了开源软件,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为客户开发的应用基于开源软件。更重要的是,参与开源软件项目的受访者比例从50%增加到了64%,高达8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三年将对开源项目做出贡献。 毫无争议的一点是,开源软件已经成了企业应用开发部署的主导性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决策者们在支付大笔赎金后逃离了专有软件的牢笼,投入开源软件的怀抱。 开源软件自身也在不断进化,在企业应用领域,开源软件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减少软件授权费用的低成本替代品,而是将IT架构、定价的自主权重新交换到企业CTOCIO手中的战略性投资。开源生态的进步和趋势迫使那些最顽固的专有软件巨头也随风转舵,例如微软在2001年诅咒开源软件是“癌症”,但如今微软开源项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开源软件的新闻头条中。 Blackduck的调查数据表明,开源软件正在重塑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安全的未来: 58%的受访者表示开源提供了最佳的可扩展性,43%的受访者表示开源软件的部署难度远低于专有软件。 55%的受访者表示开源软件比专有软件方案的安全性更好,而更具目前的趋势,未来两至三年,将会有61%的企业会将信息安全的选票投给开源软件。 当评估企业内部使用的安全技术时,45%的受访者表示将会首先考虑开源软件方案。 未来2-3三年受开源软件影响最大的三大技术领域是:云计算(39%)、大数据(35%)和操作系统(33%)。 来源:IT经理网
    资讯
    2015年12月22日
  • 资讯
    欧洲的极简的记账应用 Toshl 让小恶魔管理你的收支状况   对于欧洲东南部的小国斯洛文尼亚来说,2010年 智能记账应用 Toshl 的诞生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这款应用已经获得了 250 万用户,这几乎超过了微信在国内的风靡程度,要知道,斯洛文尼亚的总人口也只有不到 210 万人。 和北欧普遍流行的极简风格一致,Toshl 诞生之初也在功能和页面布局上遵循简易的模式:在建立个人账户之后,页面下方有收入、支出、预算、总计等基本选项。另外,你可以在 160 种货币单位中选择常用货币,这也消除了该款软件的国际使用壁垒。 记录收支情况是 Toshl 软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为了使进出的钱款数额变得明晰,同时又方便计量,Toshl Finance 为用户提供了标签功能,你可以把每天都要花费的项目标注为一个固定标签,重复输入时直接点击既可以了。 不过,在记账类的软件多如牛毛的 APP Store,Toshl 是如何获得用户青睐的呢?应用风格的拟人化就是它的秘诀之一,当你在软件中进行收支预算等操作的时候,会有一个红身独眼的小恶魔拿着小喇叭一直监视着你,在你开支过大或者收入减少的时候,它还会时不时讲几句激励的话语。 该软件分为免费版与付费版,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免费版提供的基本服务已经够用了,而付费版则可以添加多种收入来源、计算投入产出比、创建多个独立预算,还可以将收支状况导出为 PDF 与 EXCEL 表格,不过你需要为此付出 1.99 美元的包月或者 19.99 美元的包年费用。 在 2012年 获得了一家名为 ThirdFrameStudios 的机构的天使轮融资后,Toshl 没有继续获得下一轮投资。目前,Toshl 的运营大部分依靠软件的增值服务。上一周,Toshl 软件更新到了 2.0 版本,开始完整适配于 ios 网页至移动端的多个版本,同时支持了指纹解锁;新的标签与目录功能;还更新了最新的货币换算单位。 —— 36 氪实习作者苏建勋 原创文章,作者:人人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334.html
    资讯
    2015年12月22日
  • 资讯
    SaaS 平台 Gusto(原名 ZenPayroll)扩展到保险福利业务后,融资 5000 万美元 Gusto (原名 ZenPayroll)刚获得一轮 5000 万美元的投资。 今年4月 份,Gusto(当时产品名还叫 ZenPayroll)刚获得过一轮6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至此,Gusto 的融资总额已达 1.16 亿美元。 不过 Gusto 并未透露公司在此轮融资中的具体估值。作为参照,在今年4月 份 6000 万美元的融资中,Gusto 的当时的估值为 5.6 亿美元。 Gusto 改名前主要的服务是:云端薪资管理系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每月只需支付 25 美元并为每位员工每月支付 4 美元的费用即可使用 Gusto 的服务。Gusto 称自己服务的费用只有主流薪资管理系统 Paychex 和 ADP 的三至四分之一,比较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关于Gusto 的详细服务报道可以参考:http://www.hrtechchina.com/10376.html Gusto 相关新闻列表:http://www.hrtechchina.com/tag/zenpayroll   目前,在美国共有 25000 万家公司在使用 Gusto 的薪资管理服务,主要为中小企业。使用 Gusto 服务的公司所在的行业各异,主要为科技、媒体、咨询、健康和法律类的中小企业,具体如上图所示。 Gusto 是人力资源行业唯一一个获得google旗下两家投资机构的公司!9月份,正式改名为Gusto,同时公司业务从薪酬全面进军福利保险,其业务与Zenefits 高度重合,从此两者竞争公开化白热化! 国内关于保险福利的公司,有51社保,仁云HR,金柚网等数十家玩家。 在国内云端薪酬管理公司寥寥可数,如Tenpayroll ,薪酬计算是个大机会,当然开发能力和专业要求也非常高!!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36kr.com
    资讯
    2015年12月19日
  • 资讯
    首届蓝领互联网招聘研讨会苏州开幕 58赶集打造蓝领生态圈 2015年12月18日,由58赶集集团主办、真格基金、欧凯集团协办的首届蓝领互联网招聘行业研讨会在江苏苏州举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主任李天国、苏州工业园区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局长刘广立、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局副局长兼知识产权局局长许文清等政府领导以及三星、富士康、英格玛、博尔捷、欧凯等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代表,与行业知名互联网蓝领招聘创业企业、知名投资机构高层等百余位代表欢聚一堂,就蓝领互联网招聘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探讨。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和欧凯集团董事长黄正林作为主办和协办方领导出席了会议。据介绍,这是首次针对蓝领互联网招聘市场举办的高规格行业研讨会议。 图为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  张川 会上,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发起行业内首个针对蓝领求职安全的扶助基金——蓝领扶助发展资金,首期启动资金规模为1000万元人民币,该基金将用以保障在58赶集平台及合作方求职者的求职安全。现场包括欧凯集团、维创集团在内的十余家公司加入该基金,共同为蓝领求职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蓝领群体接近 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30%以上。针对这个规模巨大的群体,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在研讨会上表示,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蓝领招聘进入移动互联网化的窗口期。目前蓝领招聘领域存在着求职和招聘的双向痛点:对于求职者而言,求职太慢甚至上当受骗、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而用工企业方面,人手紧缺,缺乏有效的招聘工具。作为专注蓝领招聘的58赶集集团,本着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首倡“让工作不再难找,让员工不再难招”的行业使命和愿景,未来将通过58赶集平台的数据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投资能力助推蓝领招聘服务领域的生态发展。 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对于蓝领招聘服务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乐观期待。他认为,蓝领互联网招聘的市场规模超千亿级别,随着互联网化的推进,这一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重量级玩家的蓝海市场,未来商机无限。 会议对话环节中,蓝领招聘领域的新兴力量——众多创业型公司代表在研讨会上就蓝领招聘的模式、市场空间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斗米兼职董事长赵世勇、我的打工网CEO邱俊炜、闪聘CEO刘康、小美工作CEO刘柯志等“大咖”分别对兼职、服务业、制造业三大领域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来自蓝湖资本、IDG、赛富基金等多家机构合伙人也对蓝领招聘这一新“风口”下如何找到黑马进行了深入探讨。 事实上,蓝领招聘市场在人员需求、时间性、流动性上都有极高要求。蓝领招聘行业拼的不是员工的学历、颜值,而是速度。这样的供需结构使得蓝领互联网招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作为主办方,58赶集深耕蓝领招聘市场多年,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用户群体,占据着市场90%以上份额,拥有绝对优势。随着90后“新蓝领群体”的成长,58赶集集团也在持续发力移动端招聘,为新蓝领群体搭建起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带来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资讯
    2015年12月18日
  • 资讯
    设开发基金建应用商店,Slack 要做企业社会化协作中心 最近被华尔街日报评为 2015年 的技术创新者的Slack CEO Stewart Butterfield 相信玩的力量。现在企业沟通协作工具 Slack 已经越玩越大,不仅月活跃用户达到了 200 万,而且还推出了第三方应用集成商店 App Directory,并与一群顶级风投联合设立了 8000 万美元的开发者资金 Slack Fund,以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推出 Slack 优先的应用。Slack 还跟 Howdy 合作推出了一个开源框架 Botkit,让开发者开支自己的 Slack bot。 号称邮件杀手的 Slack 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商业应用软件,光去年其客户规模就增长了 10 倍,达到了 125 万,其中 50%为海外客户。而现在最新的月活跃用户数据已经达到 200 万,比 10月 份又增长了 16%;其中付费用户达到了 57 万,比 2 个月前增加了 10 万。 Slack 成功的原因有四,一是提高沟通效率,据称 Slack 可减少 50%的邮件沟通。二是 Slack 针对特定话题、项目或问题创建的频道,成为了企业员工沟通、交流、了解、学习的集散地,这一点可以说跟 Q 群很类似。三是有强大的集成能力,用户可以在 Slack 里面使用自己平时工作时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商业软件。第四点是好玩,用户可以利用 Slack 的 bot 机器人针对特定消息定制各种有趣搞怪的响应,让工作没有那么死板。 后面两点是 Q 群所欠缺的。而 Slack 显然还打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 此番宣布推出的 App Directory 就是一个官方认证的第三方集成应用中心。跟苹果应用商店、Google Play 等类似,App Directory 也把经过 Slack 官方认证的第三方集成应用按照目录分类整理,并提供了方便的搜索手段供用户查询,用户只需少量点击即可完成应用的集成。目前已经有 Twitter、Dropbox、、Trello、Google Drive 等 160(实际上针对 Slack 开发的应用集成已经有 4000 多个)多个应用上架,几乎已经囊括了主流的办公、生产力应用。 其次 Slack 还发布了由 Howdy 开发的开发框架 Botkit。有了这个框架,开发者不再需要重复编写一些基本的功能代码(应用鉴权、消息的收发与处理等)就能开发自身的核心功能(尤其方便 bot 的开发)。Slack 认为这个框架可以简化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工作,有助于成千上万个代理机器人的诞生。 Slack 还为整个生态体系的繁荣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次宣布成立了 8000 万美元的开发者基金,制旨在发现和支持有潜力的中小规模开发者开发 Slack 优先的应用。 该基金得到了 6 家顶级硅谷风投的资助,包括 Accel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KPCB、Spark Capital 以及 Social Capital。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VC 正好也是 Slack 的投资者,这次的大动作起码可以支撑一下那 28 亿美元的估值。   原创文章,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117.html
    资讯
    2015年12月16日
  • 资讯
    三年了,MOOC到底有没有颠覆教育 编者按:MOOC 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却饱受争议。这篇文章从第三方社区的视角,带我们进一步了解 MOOC,有对市场上玩家们的分析,有对争议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本文作者姚笛,果壳网 COO,前 MOOC 学院负责人。   一、流程创新,是 MOOC 的最大价值 “大概要投入多少,才能做一门质量还不错的 MOOC?” 某高校的一位老教师,向台湾大学的 MOOC 执行长叶丙成提问。这是 2014年,果壳网与 Coursera 在北大举办的 “知识青年烩” 现场活动中出现的一幕。   叶老师回答了一个有趣的案例。“Coursera 曾面向学习者做过一次小规模调查,在上 MOOC 时希望看到老师出镜吗?” 出镜,指在课程播放过程中,老师的头像长时间出现在视频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常见形式,是屏幕上主要呈现课程内容 PPT 或板书,老师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   “调查结果是,两种情况刚好各有 50%的同学喜欢。不喜欢老师出镜的同学,认为老师的形象对学习没意义,而且始终盯着老师的头像看很无聊,如果恰好长得又不是那么漂亮……喜欢老师出镜的认为,有老师在才像真正的课程,否则是不是真的那个老师讲都不知道。”   各 50%的支持结果其实说明的是:老师出镜并不必要。特别是考虑到老师是否出镜,制作成本差别相当大。出镜除了会对化妆、服饰、灯光、场地等有更高要求,更关键的是,如果出现 NG 就必须重来。老师不出镜,如果出现错误,改字幕、重录音即可。   叶老师继续介绍到,有些课程也尝试了在出镜的基础上减少成本的方式,例如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出镜来一段介绍,但进入课程正题,老师就再也不出现了。既可以满足展示老师形象的需求,又保证不对内容造成干扰。或者可以把老师的录像用小视频的方式嵌在课程界面的一角,俗称 “小图无渣图”。这么小的画面,就不用担心分辨率不够或者拍得不好之类的问题了。如果出镜用电脑摄像头就可以解决,成本自然不会高。 MOOC 上课页面,老师通过小窗口实现 “部分出镜”   有意,或许是无意地,上面的例子揭示出了 MOOC 的核心思想,那就是用容易改进的方式来制作教学内容。   回想 2012年MOOC 兴起之初,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又一次的在线教育革命。MOOC 除了可以让全世界的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的教育资源外,和十年前的公开课也有很多不同:大学发放的认证证书,让学习成果更有含金量;结合作业和考试的配套服务,让学习更加深入, 知识掌握更牢固;课程在开课结束会自动关闭,用时间上的紧迫感来督促学习者尽快完成学习。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真的重要吗?线上教育为了体现传统教育中的仪式感,保留线下课堂的沉浸式体验和学习压力,就要把讨论、作业、考试全部继承下来。甚至课错过就没法再上也必须一并模仿。这样对学生会有真正的促进?或者说限时关闭课程的方式,是在线教育不温不火情况下玩的一招饥饿营销?   以此论者,只识皮相。   在真实的大学中,学期末课程结束,新学期课程会重开。重开的课程和之前相比有区别吗?即便同一个老师,也一定是有区别的。他会根据上学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反馈、总结、心得,对新学期的讲授方式进行改进。这新一次应该一定能比上一次讲得好 。MOOC 也一样。每学期结束后,老师根据本轮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改变重点难点的讲述方式,甚至为了适应互联网学习方式以及全球范围的学习者,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以上所有都能让新学期的课程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如果不这样做,MOOC 和十年前出现的公开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换了一个新名字、从形式上增加了一些模拟传统课堂的配套服务?   每学期会出一个更新的版本,真的就有那么大的改变吗?   是的,这就是最重要的区别。开始进行快速的版本迭代,正是在线课程生产流程的一次重大改进。   创新是多维的。除了我们熟知的产品创新外,服务、结构、渠道、品牌等等各个维度都有创新的大把机会。流程创新也是众多种创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甚至可以认为,其他的种种重大创新,实际上都贯穿着流程的创新,或者说必须以流程创新作为基础。   针对学习者进行实验,收集反馈并改进,课程内容迭代生产,最终依靠品质赢得市场——每学期课程都重新推出新版本,在其背后支持的,就是这样一套流程。这是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研发、运营的流程,时髦的叫法是 “精益创业”,你也可以叫它 “互联网思维”。它主要区别于过去几十年间的软件行业开发流程,为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而生。期待重金投入打造精品课程,一上线就要赢得世人赞叹,并在十几年间一劳永逸,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很难赢得学习者的认可。除去满足政绩工程的考虑外,这样的课程提供者,其对于在线教育的认识,只能说仍停留在十年前的公开课阶段。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上,用简捷、易改进、低成本的方式来设计生产,最终通过迭代,制作出更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这是 MOOC 带给教育行业的一次流程上的重大创新。这项创新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今天它才刚刚开始。   二、技术是教育的想象力 相传在秦始皇的年代,工匠们就开始用流水线的方式制造兵马俑。但流水线的真正兴起还是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后,在 20 世纪初由福特汽车发扬光大。流程创新很难孤立发展,它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需求升级等多种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变化,不断演进,而后迎来真正普及。   前面提到的 “精益创业”,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呢?精益一词,来自于上世纪 80年 代丰田的生产哲学。丰田倡导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聚焦于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价值。今天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以老板或产品经理的奇思妙想来指导产品研发,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快速迭代试错,是互联网公司的最佳选择。   互联网公司技术研发的流程也与时俱进,从瀑布式转向迭代式。在 21 世纪初,注重更快迭代的敏捷开发逐渐成型,这样的开发方法,更强调适应性,而非预见性。简单、变化、自我组织、尽早且不断交付,成为开发过程中信奉的原则或常态。   MOOC 得以实现流程创新,背后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相当重要的一支方向——数据挖掘。这是囊括了统计、在线分析、搜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以及知识图谱等等方法的一项综合技术。它让 MOOC 能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表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及内容。 MOOC 中常见的视频内小测试,及时收集学习者反馈。图为 Coursera 的《Arduino 平台与 C 语言程序设计》。   有一道题,假如一个班里 50 名同学有两人答错,老师不会觉得这是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但 MOOC 可以有十万人参与学习,按照这个比例就是四千人答错,那就是一个相当显著的问题。老师就会去观察思考,为什么这四千人会在同一问题上犯错,如何提供一个更好的讲解让大家掌握,从而让一个被疏忽的问题获得重视。这就是上述的统计和在线分析技术已经在实际发生着的应用。   技术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流程。   过去几十年里,移动电话是被技术推动变化最为巨大的产品之一。从基于模拟信号的第一代移动电话大哥大,到第二代的数字信号网络,到 3G,甚至今天的 4G,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网络传输速度获得极大提升。可我们并不会因为用了 4G 的网络,和朋友打电话时语速比原来更快,技术当然没有改变通话本身。但从通信的角度来看,2G 手机可以发短信、上网;3G 时代的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脑及其他数码产品;而 4G 的应用想象还未展开……至少我们对手机通信的定义,已经远远不是只提供远程通话那样简单。   同样,技术也可以改变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只是把教育的载体从书本转移到收音机、电视、电脑和手机上,形式上从图文变成音频或者视频、游戏等多媒体,这样的认识也面临过时。   全世界主流的教育模式,都源自 18 世纪的普鲁士。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效率,但毫无疑问忽视了个体的发展。本世纪初的温内特卡制及而后几十年发展的精熟教学法,都期望对个体提供更多关注,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个性化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小规模试验尚可,大规模推广则不可行。最终这些实验均不了了之。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通常的认识无外乎以下八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既要都得教,又要教得好。前一句是教育者的理想,也是每个人作为学习者的应有权利。后一句则体现在教学成果上,在适合学习者成长的方向上最大效率地达成结果。如果说互联网的普及,如印刷术一般,让教育极大地接近了 “有教无类”,那么 MOOC 则让 “因材施教” 的时代,真正到来。   MOOC 每增加一名学生,边际成本至多只有一台计算机或平板电脑,这意味着成本障碍不再存在。而除统计分析工具外,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超越老师个体能力的技术将大显身手,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学习轨迹,包括阶段测试的结果,了解他们的擅长方向、犯错类别,甚至是不同类型知识学完所需的时间等数据。这都成为预测下阶段该学生的学习难点及知识考察重点的基础,从而达成个性化教学,让精熟教学法的理念再度并充分实现。   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更可能让学习者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激发自信,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会让学习者更加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学习进步得更快。正反馈过程一旦发生,人生就会获得极大改变。   好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培养创造力,一定是未来的教育更加关注的目标。   建立起学习的正反馈,有关创造力的教育才真正开始。学习者会更加独立,掌握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完全由老师去推动。学生会更多地思考和尝试,更多地交流和分享,不惧怕失败而勇于创造。当创造的力量发展、聚集到一定程度,教育的概念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有教无类” 和 “因材施教” 将不再是评价好的教育的最重要标准。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曾经戏说,杞人忧天里的杞人,就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不管他忧天的结果怎么样,在大多数人谋生活之时,他能思考这个问题,已属不易。可惜杞人只能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成为千古笑谈。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我们既缺乏有创造力的人才,也缺乏能够发现人才的教育家,更缺乏的是可以培养创造力的教育。   今天,可汗学院推崇的翻转课堂,MOOC 倡导的终身教育,knewton 为代表的适应性学习,包括正在兴起的 STEAM 概念普及等等,都在从各自的角度推动着教育不断向前。从传统的学好知识,到培养学习热情,掌握学习主动,从而塑造创造力。无论今天还是明天,技术都将是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第一推动力量。   三、终身学习,还得靠社区 东汉范滂,遭党锢之祸,与母亲诀别。范滂安慰其母不要过度悲伤。范母答:“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何恨?既要声名,又要长寿,可以兼得吗?” 范滂跪下受教,再拜而辞。去世时三十三岁。   苏东坡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在外,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讲到《后汉书·范滂传》,程氏感慨叹息。少年苏轼问:“如果我做范滂,您能答应吗?” 程氏答:“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这段对话载入《宋史》,程氏既为古人感叹,而后人又为程氏所感。   即便处于性别极不平等的男权社会中,贤母教子的故事依然不胜枚举。此等事迹,有时仅因客观条件所致,但仍具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在 2015年WISE 大会的《女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演讲中,也指出赋予女性学习的权利,“……不仅能改变她们的生活,也能改变他们的家庭、国家。”   终身学习,本质是一种人生价值观以及据此养成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养成这种习惯的第一站。绝大多数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可惜受限于他们过去的经验,无法把心愿化为行动。常见的场景是,他们尽力购买各种优秀读物,孩子却无动于衷,四处倾诉这种苦恼以求共鸣。   对此类家庭做进一步了解,往往发现,父母双方均没有养成日常阅读的习惯。对于读书、学习,他们认为只是孩子的事情,对自身意义已经不大。工作繁忙、家务琐碎成为他们最好的托词,至于逛街、饭局、搓麻、追剧、淘宝以及刷朋友圈,那都是他们缓解工作压力的必要手段。在学习这件事上,父母选择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共同参与,还是扮演善于说教的监工只下达任务,在短期来看,对孩子的学习结果影响甚小,但从长期来看,养成的习惯却大相径庭。   家庭之外,即为社区。社区对家庭形成包围,并提供更多的言行参照,对个人学习价值观及习惯养成的影响更甚。“昔孟母,择邻处” 是今天依旧鲜活的事例。   2015WISE 大奖的得主,是有着 “阿富汗教育之母” 之称的 62 岁的雅库比博士,她也是阿富汗学习协会的创始人兼执行总监。在美国成为大学教授后,雅库比博士又回到阿富汗,希望用教育拯救同胞。从在难民营开设第一个流动学习中心开始,20年 来她持续为草根阶层提供社区教育,包括初中等教育、教师培训、健康教育等等。开始只有几百人参与,但坚持到现在,她已经累计接触过上千万阿富汗人,培训了超过两万名教师…… 2015WISE 大奖得主 “阿富汗教育之母” 雅库比博士在世界教育创新论坛(WISE)发表演讲,来自 wise-qatar.org   “我们的教育是从非常简单的条件下开始的,没有书没有房子,一步步的改善,现在已经拥有了教师、实验室和电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会思考,善于提问。取得这种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因为社区和我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就是靠扎根于社区,加上一步步的持续努力,雅库比博士在最贫瘠的土壤上,做出了让所有人惊叹的奇迹。   学习理念的形成,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可谓相当紧密。 在线社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比现实中的社区力量更为强大。不仅是因为空间障碍消失,各地区的人都可以一起交流,产生了更大社区的概念,更因为当人们通过兴趣方向的筛选加入某个社区,价值观会更加趋同,彼此之间行为和观念的影响也会更深。   学习者的社区也是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同样的学习目标聚集,他们彼此认同、激励,产生的在线讨论及交流,也会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 MOOC 的教学过程中,在线社区的价值也随处可见。例如:作业在线互评让学习者参与到其他人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感觉。当然,这项创举也帮助老师成功解决了同时服务于数以万计学生的繁重压力。再比如,MOOC 学院中学习者完成课程后回到社区中对课程进行打分和点评,帮助其他社区成员在选课时做出更可靠的判断,通过社群的力量实现优质资源的推荐和信息共享。 MOOC 学院课程页面展示用户点评   很多教育者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社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老师的精力有限,如果真深度投入进社区,则担心陷入无穷无尽的琐碎问答之中,正常的教学工作也无法为继。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网络助教,包括大量网络上的优秀志愿者。他们大幅缓解老师的工作压力,并且及时向老师传递最为关键的信息反馈。   但想要建立并维系一个具有优秀价值观或文化的网络社区,相当不易,这需要运营者非常长期、细致甚至烦琐的工作。 树立和维持价值观、建立社区规则、活跃社区氛围、产出有价值内容、保证其影响力规模并为社区带来新生力量……每一项都包含了繁杂的工作。如何通过高质量而又有特色的运营工作,迅速聚拢人气,达到社区能够健康发展所需的爆破点,一直是困扰众多社区运营人员最大的挑战。   Coursera 等海外 MOOC 平台都有不错的社区,但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而言,语言的障碍暂时无法逾越。学堂在线等国内社区,又在课程覆盖上有必然缺失。很多学习者甚至不得不利用 QQ 群,微信群等方式交流学习。MOOC 学院网站上的社区通过学习者 “大众点评” 课程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社区的力量,但在学习者之间更即时、高密度互动的交流上,也有缺失。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催生社群的概念再次大行其道,又成为新的运营契机。但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习者有机会随时随地接触学习资源,但面对新闻、音乐、游戏、快餐文学、约吗、买买买等的诱惑,学习的吸引力实在是孱弱无比。   中国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又何尝不是。   MOOC 学院的团队,在尝试为中国学习者提供一个移动学习交流社区时,曾发生激烈讨论。反对方认为,这是一个毫无前途的产品,热爱学习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但 MOOC 团队提出,正由于坚持学习很困难,更需要志同道合者前行。MOOC 同学这款学习社交 App,最终在争议中得以上线。但前路如何,还太难看清。   四、搞破坏,是 MOOC 的使命 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历史变革就像一场雪崩。起点是貌似坚实的积雪山坡。所有变革都是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有些事即将发生,但我们无法预知到底是什么时候。”   有什么比大学教育看上去更像那座覆满白雪的山坡呢?那些优雅的图书馆,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匆匆行走于其间的教授和洋溢着青春笑脸的大学生……在线教育能改变这一切吗?   《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家中探望,两个人交流了关于教育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迄今为止计算机对学校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对比诸如媒体、医药和法律等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小得多。   虽然盖茨也提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课程,并提供有启发性的反馈,以及未来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观看讲座和视频课程,而课堂时间用来讨论和解决问题等等。但毫无疑问,过去的二十年间,无论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概念,口号,计划甚至行动,教育依然还是老样子。至少这两位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家,在多年致力于用各种方式去改变数字鸿沟之后,是这样的结论。   所有人都相信在线教育终将改变传统教育,但至于什么时候改变,则众说纷纭。眼下热门的讨论议题,也围绕于在线教育是否能比传统教育更有益于提高成绩、掌握知识?完课率是否适合用来判断一种在线教育形式的优劣?也有人追根溯源,质疑获得高分和提升升学率是教育的本源。但无论怎样争议,除极少数 MOOC 从业者外,大多数教育行业人士对于 MOOC,都保持否定、不乐观或者观望的态度。   MOOC 的未来成败与否,各执一词。但若跳出教育行业本身,从产业发展规律这一宏观视角来观察,或许可以一览究竟。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于 1995年 首次发表 “破坏性技术” 这一创新管理概念之际,便跻身于管理学大师殿堂。其理论核心在于: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破坏性技术,行业中原来的领先企业会因此而被颠覆。并且因为受限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即便领先企业管理完善、锐意创新,亦难逃厄运。 《创新者窘境》封面,来自 douban.com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提供了一个正在发生破坏性创新的领域列表,其中有三项与教育相关。受到挑战的成熟技术是:1、管理研究生院;2、基于课堂和校园的教学;3、标准教材。与之对应的破坏性技术为:1、企业大学和内部管理培训计划;2、远程教育,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远程教育;3、由用户组合的模块化电子版教材。   如何来检验 MOOC 是否具备破坏性创新的潜力呢?以下三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组问题可以用来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新市场破坏策略。两个问题中必须至少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 1、在过去是否有这样一大群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来做这个事情,因此只能放弃,或者花钱让更专业的人来做? 2、客户是否需要克服种种不便,到一个集中的地点去使用该产品或服务?   教育行业竟然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鸿沟或者知识鸿沟的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发达地区或者相对不富裕的学习者获得教育资源之难。而传统教育的典型场景,即是让学习者聚集到学校或教室听讲。MOOC 显然可以让缺乏资金等条件的学习者,能够在更方便的环境中拥有使用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   第一组问题判断完毕,MOOC 具备成为新市场破坏策略的潜力。   破坏性技术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破坏力,主要是因为它的市场切入从低端市场开始,逐渐升级。因此既有的市场占有者将从无意竞争逐渐发展到无力抵抗。第二组问题可以判断 MOOC 是否具备低端市场破坏策略。   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均为肯定方可: 1、在低端市场是否有客户乐意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性能不那么完美的产品? 2、是否能创建一种业务模式,使服务提供方在以低价格吸引这些被 “过度服务” 的低端客户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赢利?   今天 MOOC 提供的在线学习形式,虽伴以各种技术辅助,但就整个体验过程,依然与传统教育相去甚远。但论发展规模,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已经选择了使用 MOOC。课程内容这一核心要素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原因。海内外一流名校名师资源,让平日只能接触平庸教师的学习者,大开眼界。   从市场领导者 Coursera 的角度来看,随着 MOOC 用户的增加,收入正在不断攀升,其瞄准的职业教育方向,可以让其获利更多。互联网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理论上只要规模足够,赢利能力应该不必担心。MOOC 显然具备低端市场的破坏策略。   经过了新市场和低端市场的鉴别,我们迎来了第三块试金石的检验。MOOC 是否能破坏业内的主要先入者,例如大学?   如果对大学或例如职业培训、MBA 等其他教学来说,这个策略只是延续性创新,那么先入者必然会占上风,而后来者无胜算可言。延续性创新,意为通过改进服务质量或产品性能,以满足主流市场中的高端客户的高利润服务。只是改变原有业务的流程和成本结构就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MOOC 当前提供的服务,既非高端用户,又非高利润,而提供的服务也并非在传统教学上更加完善到位,肯定不是延续性创新。   那 MOOC 破坏传统大学教育的机会在哪里?   仅以目前大学提供的传统教育服务为例,大部分教学内容与职业所需脱节,一方面达不到当前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较为艰深的偏重理论研究的课程,又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现实的需要。前沿、实用、质量有保障的职业化教育资源,是 MOOC 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MOOC 是教育行业的破坏性技术这一假设,完全经得起上述三组问题的推敲。至于成败利钝,既取决于 MOOC 领导者对面向未来之眼界格局,又取决于其着眼当下的探索实践。何者为常经,何时应权变,皆超出眼高手低的评论家们能力所限。   全球的大学学府面对这位破坏者是什么样的应对?   很多全球名校已经开始积极制作课程。但一个 MOOC 平台的力量,远非一家大学所可比拟。因在历史积累的专业特色上有严重的路径依赖以及制作在线课程所需资源投入较多,世界知名大学目前至多只能扮演 MOOC 舞台上的一个名角,而非靠自己撑起一场独角戏。想在互联网上复制一所大学,这不仅仅是大学建设一个自有的 MOOC 平台,把自己的老师搬到网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从国内大学的态度以及行动来看,现在还只有极少数的中国教育者能把 MOOC 放在眼里。其实不止于 MOOC,对于大部分中国教育者来说,他们从来不会灵活、细心地应用新技术,要么固步自封,要么抱残守缺,要么瞻前顾后,要么临渊羡鱼。他们侃侃而谈的,是无论什么样的新技术,都没法解决老问题。并且解决老问题,也从来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曾有一种观点,MOOC 是一场中国教育输不起的革命。其实纵观历史,没有什么输不起的革命。无论革命是否波澜壮阔,历史的车轮终会滚滚向前。   或者只有被革命的人才输不起,但他们必输无疑。因为关于革命,历史教给我们的道理是——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   五、MOOC 的先驱,蹒跚前进 像 iOS 系统和 App 开发者合作一样,Coursera 选择和大学合作获得课程,对内容严格把控。而 edX 则更像 Android,用开源系统的方式对接更多教育机构。Udacity 和 Coursera 类似,但多和教师直接合作,在大学的方向上投入不多。加之全球化战略也不如另外两家开放,Udacity 一直不大被中国市场关注。但随着 11月 份公布了获得上亿美元投资的消息,Udacity 一举成为 MOOC 三巨头中的最有钱的公司,重新成为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关注焦点。   Coursera 与大学免费合作,有时甚至主动承担课程的制作成本。大学还可获得 Coursera 课程认证证书收入的分成。edX 向合作大学收取会员加盟费用,收费证书上也会与大学分成。加盟费用的额度和课程分成的比例并不确定,优秀学校获得的谈判条件会更好。这些是 MOOC 平台当前最主要的收入模式。某些大学以外的机构也和 MOOC 平台有合作,例如:IEEE、W3C 及 linux 基金会等和 edX,世界银行等与 Coursera。   三巨头的三种不同模式,哪一种更有竞争力呢?很难判断。就像我们无法判断将来是 iOS 一骑绝尘,还是 Android 统一天下。但三种不同模式,对三家企业建立自己的成本结构和运营流程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选择与何种课程内容供应商合作,以何种方式合作,如何持续赢利等问题,也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所谓的价值网络。   选择构建不同的价值网络,说明三家企业对客户定位、市场分析、成本结构等问题的战略思考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创新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观念又决定了他们在选择延续性创新或者破坏性创新时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风险。破坏性创新的标准模式是要找到 “新市场——零消费者”,其判断标准需如下四点:1、目标客户想完成某项工作,但缺乏资源,现有市场无简单便宜方案;2、客户会把破坏性产品和 “没有产品可用” 来做对比。结果是客户很容易被取悦,对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要求较低;3、破坏性创新技术或许较复杂,但体现到产品上简单易用;4、破坏性创新制造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新的消费者多数在新的渠道购买新产品,在新的场景下使用新产品。   如果用 MOOC 的学习者对照以上四项判断标准,皆为肯定。但这个问题不止这么简单。大多数平台类产品面对的是双边市场,除学习者,教育者或者说课程内容提供者同样在消费着这个平台。如何分析以及定位合适的教育者,才是这个问题中最难解的部分。 udacity 网站截图   Udacity 创立之始即选择与优秀教师直接合作,平台协助或由教师自己制作课程,如当初创始人特龙自己一样。这样的做法,直接跨越掉大学,具备足够的颠覆性,一旦成功,必为大功。用上述四项判断标准对照,我们发现第 2、3、4 点自然成立。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第 3 点,对于教师用 MOOC 来上课是简单易用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基于前述的精益流程,而非制作精品课程的思路。但第 1 点是否成立,我们却难下结论,或许这正是 Udacity 此前发展较慢的原因。   目前的观点认为,高校有此类需求的教师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至少他们大多数人,在正式职业之外,不会有再去开辟一块网络阵地的想法。也许在职业的教师以外,反而有更广泛的潜在老师可以挖掘,例如类似法律、互联网、商业等行业可以提供培训服务的资深人士,或者是可以提供政经、历史、人文等讲座的专家学者,甚至数、理、化、生物等也有类似萨尔曼·可汗背景的人才可以挖掘。但跨出这一步,创新的步伐要比今天的三大 MOOC 平台迈得更远,其面对的风险亦将增大许多。   edX 和 Coursera 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通过合作知名高校,间接发动教师。既然参与了 MOOC 行动,大学也乐于给第一批愿意吃螃蟹的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每增加一所大学,就会带来一批教师、一批课程,当然也会带动一大批同学。显然这比 Udacity 的策略,在初期会更加快速地发展。但很快发展的瓶颈期就迅速到来。因为,他们集体陷入了 “创新者的窘境”。   参与 MOOC 的大学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1、因理想主义而产生的责任感;2、这是不容错过的行业趋势;3、让自身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后两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这两种理性的思考,恰好会带来不利的结果。   知名高校相对于普通大学,无论是资金来源、政府与企业合作支持、师生质量等方面,都处于相当优势的地位。对于任何健康发展的机构,新的发展机遇所意味的价值总是不够大。那么,知名高校能够尝试 MOOC 这样的创新,已经是了不起的举动,兴师动众则不值得,甚至有相当的风险。另外,大学里有眼光的管理者和专家,也可能洞见到 MOOC 是一项相当有破坏力的竞争技术。他们甚至清楚,如果 MOOC 成功,自己原有的优势业务会被危及,所以必须抽出资源来应对。但出于本能或者立场所限,他们会把 MOOC 视为对现有大学地位的威胁。这导致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新技术完善现有教学服务和教学体系上,而不会对 “新市场——零消费者” 更感兴趣。这样的错误策略只能在系统完成内部优化后,迅速停滞,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   对于 Coursera 和 edX 而言,大学纷纷加入 MOOC 是一轮红利,拓展海外用户是另外一轮红利。中国和印度拥有大量渴望接触海外名校学生,的确符合 “新市场——零消费者” 的概念。但下一步呢?并没有连贯的战术。通过和中国大学合作推动中国大学生学习,可算不上什么面向新市场的玩法,用户的发展速度自然就减缓了。   企业家无法实施彻底的破坏性创新,是什么原因?通常来说,在新的游戏开始,旧的游戏尚未结束之时,企业家们最容易做出路径依赖的决定。原有的业务越是强健,企业家变革的动力越加有限,有什么理由不遵照原来的成功经验呢?选择原有的资源、合作方、经验、流程、以及价值网络中的其他部分,既是顺理成章的逻辑,也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且竞争对手们利用延续性策略,短时期内的获利颇多,会让自己更加沉不住气。即便如 Udacity,也不得不改弦更张,跟随另外两家平台开始了大学和机构的合作。   国内的 MOOC 平台能跳出这个窘境吗?目前还无法判断。毕竟学堂在线或者中国大学 MOOC 都是国外 MOOC 平台的翻版。虽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怕夷人无暇自哀,而国人哀之,国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国人复哀国人也。耐人寻味的倒是网易,同时押宝中国大学 MOOC 和网易云课堂,这是表明两个方向各有前程,还是首鼠两端无法取舍呢?   六、矛盾和困难,如何破局   评论家讨论商业模式应如何运作;企业家在探索中建立商业模式。评论家凭喜好选择点评的对象;企业家只能面对现实塑造的问题。评论家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分析;企业家的挑战却是时间压力。评论家可待信息收集完善,分析是否中肯取决于个人学养;企业家必须当机立断,不可能有充足论据才做评判。评论家没有风险,分析错了就再分析下一个;企业家却机会有限,一旦失手覆水难收。   评论家和企业家的观点结论迥异,实属必然。因而这里对于中外 MOOC 的讨论,如何通过创新、保守或者妥协来解决生存与发展,检讨各自成败及成因,并非终点,是为开端。   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家,怀抱着改变现实教育的理想,也从来不缺少创新的能力。但当他们的产品开始面向真实的市场,为了迎合现有用户,即便深具创新潜力,也终被无情改造。这些企业家视教育为自己的责任和生命,愿意在今天的重重困难中坚守,也因为他们相信明天的美好前景。但也要考虑投资人能否允许自己的投入回报寥寥,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这些美好前景。毕竟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   如果追寻教育的本源,则要挖掘学习者的自身潜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但市场上验证是否学业有成的标准,依然简单粗暴:即便不用帮学习者拿到企业的录取通知,或者通过某项认证考试,至少也要保证完课率——这一个业内津津乐道的指标。   在线教育的企业家们,不只是在重重困难中前进,更是在重重矛盾中前进。关于这些矛盾的争论甚至一直处于形而上的阶段。例如:学习是有趣的快乐的,还是注定枯燥。学习是应该轻松愉快的,还是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辛苦。压力对于学习者是有正面的作用,还是适得其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要提倡有趣,还是提倡有用。等等等等……至于线下线上孰优孰劣之争,相比这些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虽然 2015WISE 大会依然面向全球的教育从业者做了一项调查,其中 29%的人认为线上教育比线下有效,其他大多数人则持反对意见。   有人问欧几里得,几何学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得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讽刺他说,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故事无法考证,但今天也常见这样的问题。例如,MOOC 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或者是 MOOC 能赚钱吗?这么问可能更直接一些。互联网界流行的词是 “刚需”。不仅必须要用,而且没有替代品的,才是刚需。假如只学了风花雪月类的兴趣爱好,在当下的价值判断,就会归于有趣而无用,肯定不算刚需。那么 MOOC 对用户的刚需是什么?这正是 MOOC 从业者一直苦苦挖掘的价值。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在大学学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这种价值并无办法证明。出示学历学位证书,虽然证明不了掌握了方法论,至少证明曾经在那里晃过一圈。MOOC 最初挖出来的价值点就是学历证书,或者换个叫法,比如学分证书、微学历证书……MOOC 证书能证明你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或者至少学过,再或者至少有点儿学习能力。然后平台推动国内的高校互相承认各自的学分证书,甚至想扩展到国际间的高校,以及企业也能认可。回溯起来,这些也都是做网络教育的那些高校玩过的,不新鲜。学习者为什么会需要这样一个证书?也许企业先认可了,学习者就认可了?   企业认可,相当困难,当然困难也意味着是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整个社会都在喊,大学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职业教育成了一个新的风口,无论是不是 MOOC 都要扎到这个方向里,这自然成了 MOOC 企业挖出的第二个价值点。其实这本不应该是挖出来的,因为需求一直存在。早在 20年 前,e—Learning 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是限于网速,不能在外网提供统一服务而已。但今天在线教育技术和在线教育内容服务的发展,已经可以更好应对市场所需,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让学习者被人才市场所认可接受。 满足职业需求和 MOOC 的发展,并非前为因后为果,而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让职业需求通过在线教育实现水到渠成。 领英上学习者晒出的在线学习证书,来自 Linkedin.com   到了这一阶段,MOOC 的企业家们依然有很多矛盾,国际化还是本土化?自制课程还是开放平台?全科教育还是专注垂直?与高校合作还是与个人合作?发力线上还是与线下并重?这里不会有唯一肯定的答案。但竞争力的本质,在于实现客户价值,而不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儿。竞争基础发生改变,如果想保持竞争力,就得有意愿去学习新能力,而不是怀揣幻想,守着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这是企业家与高校决策者的最主要区别。   高校也面临矛盾,但各家反应不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于是,先知先觉的海外名校迅速行动,后知后觉的国内一线高校试探跟进,不知不觉的国内其余高校,只是派出领导和老师四处学习,回家研究认为暂不可行,再观望着下一波概念的到来。   国家对此问题考虑也有矛盾之处。今天的国际秩序更接近 18、19 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未来至少会有六大强权,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可能再加上巴西或者印度。这样的局势必然会让许多国家密切联系,寻求共识,建立交叉重叠的盟国体系,进而运用影响力来平息竞争。有些体系建立于政治、安全或者共同的原则,而更多则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毕竟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早已超出意识形态,甚至地缘政治。因而,即便有了 WTO,再出现 TTIP,TPP 也是形势之必然。   经济的基础是教育,评估一个国家的未来,双 E——Economics & Education 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新兴的快速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教育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所影响到的还不仅是经济,教育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培养公民意识,更好地帮助他们独立进行政治选择和决策。在线教育的发展让最好大学的围墙消失,学习者只要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资源唾手可得。政府必然逐渐转移重心,保证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更加开放,最终国家级的局域网也如同历史上的著名围墙一样,土崩瓦解。如果真是这样,又该作何解?   堵不如疏,更不如反守为攻。今天,期望自己在世界舞台有足够影响力的国家,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 MOOC 运动中来。通过官方、高校或者企业的平台,把本国的优秀文化以及价值观输出。德国的 iversity,英国的 FutureLearn,澳洲的 OpenLearning,日本的 gacco……不胜枚举。在 2015年 初的 MOOC 课程横向评测中,gacco 还因自己的课程少而精,力压 Coursera 与 edX 成为课程平均得分的第一名。   如此多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化,交汇在一起,是人类教育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景。儒家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由智者借助勤勉研究和教育才能洞烛。而真理往往通过各种理念冲突,相激相异而生。当中国的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之多彩绚烂的的文化,对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无法想象。历史上在明末清初曾发生过一次,后来在清末民初时又发生过一次,今天再度发生了。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西学东渐。” 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在 MOOC 学院正式上线时,如此评价。   七、MOOC 学院的理想和现实 教育工作者前仆后继,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企业家。而优秀的企业家又必须起到教育者的作用,教育团队、客户、合作伙伴及经验丰富的投资人,认可遥远前景的价值。 不乏大量的企业家因眼高手低而受挫,但不论理论上如何分析,企业家都不能采取不作为的等待原则。即便他可以进行充分的评估,也可以为未来的不可知留有余地,但依赖时间的推进期待市场可以自然地成熟,或者出现新的转机,都是没有担当的行为。   MOOC 在中国的开局貌似不错,大陆的学习者在两年时间内迅速达到百万,一度被所有教育行业从业者高度关注,也影响到各类媒体舆论及中央政府机构的决策。但盛景之下,有重重隐忧。如果说原来大学之间也有竞争的话,那也是风和日丽的竞争,与企业之间的残酷搏杀无法相较。尤其在互联网行业,是赢家通吃的结局。每位企业家投身在线教育的初衷是经世济人,但并不妨碍其对竞争者痛下杀手。尤其是各大 MOOC 平台都把发展的第一阶段瞄准在争夺优质高校资源,冲突在市场还未培育成功之前就已发生。手握优质教师资源的高校,一方面左右逢源,待价而沽,另一方面也蠢蠢欲动,问鼎中原。   中国的其他互联网模式,都以美国有成功先例为开始,随之多家本土企业竞相抄袭,再搏杀出前几名而尘埃落定。但 MOOC 不同,头三年完全是 Coursera 一家独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平台跟随进入。通常来说市场的领导者会承担开拓市场的任务,开拓市场的成本虽然偏高,但无论从现实的用户增长和长远的品牌培育,领导者总会获利最多。市场的挑战者和追随者则会搭乘顺风车,既因自身需要韬光养晦,又可以用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获得初步的用户积累。但在中国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事实上的市场领导者,并未主动推广市场,只依托较浅合作顺其自然增长。而挑战者或者追随者从 MOOC 用户增长红利中自然有限,他们的市场地位又注定各自不会有意愿冲到前面。14年 下半年到 15年 整年,整个 MOOC 市场在用户增长上,相当缓慢。   MOOC 的不温不火,成为质疑者的最好理由。而 MOOC 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其支持者的理想远胜经验,他们除了最终用丰硕的数据证明之外,别无他法。有远见的人,往往很少受到尊崇,因为他们的的判断远超同时代人的经验和想象力之范围。而当远见成为时人的经验时,或许他们会被承认,但更多早已被遗忘。何况 MOOC 如荆山之玉,献玉之人尚不能窥其精华。以此判断,网易教育与学堂在线的决策者,可谓远见之人。   Coursera 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余威犹存,学堂在线的用户量已经与 Coursera 中国的用户数不相伯仲。网易的云课堂随课程质量不断提升,也在验证着破坏性创新开始发挥作用。这三家公司,对于 “新市场——零消费者” 的认知定位和营销运作能力,决定了谁可以在未来一年内成为中国市场新的领导者。   MOOC 学院的出现,是基于对 MOOC 前景的看好,以及认为未来必然是群雄并起的局面。每个较为有文化影响力的国家,都至少会有一到两个 MOOC 平台。而 MOOC 平台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输出等重要意义,意味着每个国家的代表平台不会轻易消亡。7 到 8 家较大平台,30 到 40 家较小或特色平台共存,是可期待的一个场景。MOOC 学院借此也可以在 MOOC 的价值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成为汇聚 MOOC 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的文化社区。   MOOC 的竞争局面,和当今的世界格局,或者说一两个世纪前欧洲的格局也颇为类似。MOOC 学院同样希望在在线教育行业中,也能够衍生出一个像梅涅特体系,以共识来强化均势局面,和平或合力发展,共同增强力量以颠覆传统教育的联盟。但寻找到这个共识并不容易,因为各自理想过于高远无法具体,而现实之间的竞争又难以回避。MOOC 学院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其最满足学习者的价值——好课推荐,是可以和各家平台达成的最佳共识。因为无论各家平台如何竞争,最终都必须将其竞争力塑造在提供优质课程内容上,没有第二选择。而作为 MOOC 平台,脱离大舞台不与其他人相通相较,独立于世外也不可能。因而在一年多的运营后,MOOC 学院推出的 “果壳评分” 标准,初步赢得学习者的认可,也多次被教育者和课程平台在报告、演讲中提起。一个评分,成为这个第三方学习社区最核心的价值,也串联起了分散在各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的 MOOC 超大平台,会对 MOOC 学院构成战略意义的风险。因为一旦他的实力主要是影响力,凌驾于其他平台及 MOOC 学院之上,均势的破坏就有了发生的基础。即便其负责人开放开明,MOOC 学院也必须抵御此风险。因为那时 MOOC 学院的有效抵抗力量将大减,也逐渐没有能力影响事态的发展。虽然从市场竞争来看,MOOC 领域不会出现单一的超大平台。但在并购、投资频繁发生的今天,出现任何新闻都不会令人惊讶。对于希望与可能性之间的判断,只能臆测,而真正的谈判实力,还是要靠所拥有的用户数量。   为此,MOOC 学院虽然是一个第三方社区,却必须承担起用户教育的重任,成为 MOOC 理念在国内的推动者。   在本文最初提到的会议上,听罢台大执行长叶丙成的分享,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老教授感慨。“台湾大学真了不起。MOOC 这么重要的事儿,竟然指派了个副教授负责。不过也只有像副教授这种年轻人,才能把 MOOC 做得好。换成学校领导负责,就做不起来了。”   其实不止年轻这么简单,选择具备未来意识及战略精神的创新性人才作为负责人,才是 MOOC 成败的关键。即便他们资历尚浅,但极具潜力,只要提供学习和实践的空间,积累好成功所需技能,便可以代替企业领导者直面企业未来。叶丙成老师在台大开始 MOOC 建设之初,并非依赖学校的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更多凭借于个人对 MOOC 的信念、热情与执着。身边其他老师受其感染,对 MOOC 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终一系列的精彩课程让台湾大学风靡华语地区。后来叶老师与学生共同开发了在线游戏平台 “PaGamO Online”,更是他作为在线教育先行者的又一证明。 MOOC 学院现任负责人宗唯伊 11月 在清华大学的知识青年烩活动演讲。   这种由年轻人主导的趋势并非个例。MOOC 学院在运营两年之后,也选出了自己的年轻负责人——宗唯伊,11年 毕业于中科大的学霸妹子。为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发声的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 让她一战成名。宗唯伊曾在果壳网负责市场推广,进入 MOOC 学院后主导了海外平台合作、MOOC 奖学金、职业教育拓展等业务。在项目交接会上,宗唯伊徐徐道出她心目中的 MOOC 蓝图:“感谢大家,来听我们 MOOC 学院的项目汇报。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推倒 MOOC 的围墙》……”    
    资讯
    2015年12月16日
  • 资讯
    出品JIRA的协同软件公司Atlassian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8% 市值56亿美元   对于大量的科技公司而言,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可能已经遇冷。 不过协同软件供应商Atlassian是一个特例。让Atlassian与其它准备上市的科技初创公司不同的是,这家公司已经连续十年实现盈利,以及其超低的销售与营销支出。 Atlassian周四正式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交易。该公司股票以27.67美元开盘,盘中一度上攻至28.05美元。至发稿时,Atlassian股价较21美元的发行价上涨5.90美元,涨幅为28.10%,股价为26.90美元。按照当前股价计算,Atlassian的市值约为55.9亿美元。 Atlassian当前的市值已远超过准备首次公开招股时的估值。Atlassian在12月1日宣布的发行价区间为每股16.50美元至每股18.50美元,按该发行价区间的上限价格计算,该公司估值大约为38亿美元。在11月10日Atlassian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说明书时,该公司预测的估值仅为“超过30亿美元”。Atlassian在今年年初完成末轮融资时的估值为33亿美元。 Atlassian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本财年上半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6790万美元,仅占据公司同期3.195亿美元营收的21%。Atlassian在前几年的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营收的比例更低,在2014财年为16%,在2013财年为12.5%。对于一家年轻的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而言,这样的财务数据几乎就是异类。为了获取新用户,软件即服务类公司通常要投入巨额的销售与营销支出。 Atlassian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这家公司已实现盈利至少十年时间。Atlassian2015财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48.5%,达到3.195亿美元;净利润为678万美元,低于2014财年的1898万美元。Atlassian就此表示,净利润的同比下滑,主要是把部分现金重新以研发投入的形式对公司进行了投资,因为公司的重新投资让公司业务对云端更友好,且更吸引用户。Atlassian预计,此类研发投入将可能影响公司在未来几个季度的盈利能力。 创建于2002年的Atlassian一直没有吸引外部投资。虽然Accel和T. Rowe Price参与了该公司的最后两轮融资,但融资目的是为了让部分公司员工进行套现,而非用于扩大业务运营。 在今年最受期待的技术公司IPO中,有些公司看到来自公开市场的兴趣低于预期,这导致它们的估值在上市过程中极大缩水。举例来说,虽然移动支付公司Square股价在上市首日实现大涨,但该公司发行市值仅为去年末轮融资时估值的一半。另外,云计算公司Box在今年早些时候上市时,按发行价计算的市值也低于公司之前从私募公司那里获得的估值。(无忌)     附录: BI中文站 12月14日报道 华尔街现在很宠爱澳大利亚软件厂商Atlassian,后者最近刚刚完成的IPO被认为是技术行业今年最成功的IPO案。 Atlassian周四正式挂牌交易,其股票在上市首日大涨32%,公司市值达到57亿美元。这比它在私营状态下的最后估值增加了近25亿美元,在技术行业IPO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是相当罕见的。 Atlassian之所以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绩是有原因的:它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保持盈利,尽管没有得到风投的直接投资也没有聘请太多销售人员,公司却能保持持续增长。 但是这家公司与其他软件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Atlassian的业务依然深深扎根于老派的、前置授权模式,即用户将软件安装在它们自己的服务器上,而不是使用云软件或通过网络提供的软件。 云 在前置软件被认为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稀有品种的今天,Atlassian的成功IPO表明公开市场上的投资者仍然愿意支持这家坚持老派经营模式的公司,只要它还有强大的成长性和强大的产品就行。 云领域最著名的投资者杰森·勒姆金(Jason Lemkin)表示:“有趣的是,市场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订阅营收而惩罚他们。它说明了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模式的,市场首先想要的是伟大的软件公司。” 勒姆金或许说的有些道理。虽然大多数热门的独角兽初创公司都是完全建立在云平台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之中只有一部分上市了。即便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它们的股票也在公开市场上遭遇了重创,比如Box和HortonWorks都是如此。 Atlassian有近73%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前置软件,维护费用占到公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虽然它的云订阅收入增长很快,这部分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27%,但是它的前置维护和无期限授权收入在过去的两年里分别增长了90%和74%。 为何老派经营模式对企业用户来说很好 传统软件能够成为一项伟大的业务,这是有原因的,很多公司比如微软和甲骨文都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原因。 在软件领域,产品开发成本是需要先期付出的。一旦你支付了这个成本,那以后的销售收入几乎就都是利润。销售、营销和配送都会增加最终的成本,但是每件商品的增量生产成本是非常低的,即便你的客户数量大幅增加,单件商品的增量生产成本仍然是很低的。 但是云软件就不同了。你的客户使用软件的次数越多,你需要支付的托管成本、带宽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就越高。 Atlassian确实看到客户终于在向云转移了,正如它在招股说明书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向云产品转移,云产品将进入我们的配送模式的核心部分。” 勒姆金强调说,Atlassian转向云的举动是很自然的,业绩最好的软件公司都采用的是云模式,比如Salesforce、Workday和Adobe都是如此。但是这种情况不会马上发生。 勒姆金补充说:“授权费和维护费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但我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大部分收入将成为经常性收入和云收入。但是作为一家创立于2002年的公司,它正处于过渡期并且过渡得还挺好。” 潜在的巨大风险 但是某些投资者相信,Atlassian没有云收入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并且可能会让它在未来停滞增长。 将客户转移到云意味着Atlassian必须将其业务中最大的一部分业务放弃掉,并且它也不能保证那些客户会继续使用Atlassian的产品。它最大的竞争对手Slack和GitHub都在快速发展。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云软件合同一开始都是很小的,与前置软件的经营模式不同的是,云收入是一步一步实现的。这意味着它的成长性可能会突然慢下来,这可不是投资者愿意看到的情况。 如果Atlassian想要将大企业客户作为目标客户,它最后就必须招聘一个庞大的销售团队,这会增加它的运营成本。 目前经营着自己的风投公司Sandhill East Ventures的高盛前分析师乔希·博尔维克(Josh Burwick)称:“在将客户无缝迁移到云平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功能还是财务上,他们都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Atlassian似乎也知道这个问题。它在招股说明书中写道:“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我们的云软件而不是前置软件,来自这些客户的收入在第一年一般都比较低,这必然会影响我们的短期收入增长率。如果我们的云产品业务发展得不像我们预期得那么快,或者如果我们不能扩大系统的规模来满足客户需求,那么我们的业务就会受到损害。” 但是勒姆金认为,这是过渡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Atlassian顺利实现过渡,他认为华尔街就会继续支持它。他说:“如果转移到云暂时危及到他们的成长性,就像Adobe、Intuit和其他一些公司那样,只要他们小心应付好华尔街,情况就会顺风顺水。”(林靖东)
    资讯
    2015年12月14日
  • 资讯
    人才租赁O2O平台Step5 五步会透露获得顶级VC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Step5 五步会核心团队成员Jerry Wang在微信上向HRTechChina透露,其已获得顶级VC融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布局人才供应链。具体融资数额及投资方,暂未透露。HRTechChina会继续跟进。   据了解,Step5 五步会(隶属于上海迈傲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结了企业客户、人才,以及服务供应商的人才外包服务资讯平台。同时Step5作为线上专业HR交流互动微信社区,汇集了众多人力资源行业资深领导者,可以线解答HR专业困惑,参加免费活动,实时追踪行业热点,浏览服务供应商资讯。    
    资讯
    201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