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as
    私有云SaaS大卖,鸡肋还是蛋糕? 来自深圳的知名SaaS厂商工作家网络近日宣布,公司与湖北省中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工作家将为其部署标准化的iWorker私有云产品。   这是近一个月来,工作家网络签署的第三份类似合同。不难看出,即使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突出个性化、更在意数据保密、习惯用一锥子买卖满足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依然广泛存在。   在线使用,按需付费,不用安装并且升级方便,SaaS的先进性显而易见。但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出得起钱的往往是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有自己的使用和消费习惯,以及更高的安全要求,标准的公有云产品不能完全适用。这让一心奔着Salesforce去、渴望走互联网产品化路线的SaaS公司们非常困扰。   面对这种项目性质的私有云商机,广开门路的工作家网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创始人蔡军表示:iWorker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一是iWorker的功能相对全面,客户通过公有云试用之后,发现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之所以最终选择私有云方式,无非是想要数据更加私密,再者就是更个性一点。比如很多老板想要个自己公司LOGO的APP,很体面。第二,iWorker有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应用平台,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模式。APP同步分发部署,同步升级,主要功能和用户界面还能支持自定义。我们把这样个性化的需求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这是我们的优势。   笔者追问: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SaaS公司发展?蔡总答道:这个问题就像讨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谁更好一样,没有标准答案。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模式,在中国目前的阶段,是符合市场诉求的。但公有云SaaS服务还是我们的核心,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业务,是正餐,我们目前绝大部分付费用户还是来自于公有云。   【文章来源:雷锋网】  
    saas
    2014年05月19日
  • saas
    云计算应用监控服务New Relic融资1亿美元 【文章来源:TC中国】 应用监控工具开发商New Relic已完成了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贝莱德集团和Passport Capital领投,T. Rowe Price Associates和Wellington Management参投。   消息人士表示,New Relic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不过我们尚未能对此作出确认。在上一轮融资中,该公司的估值为7.5亿美元。   New Relic的创始人为勒乌·瑟恩(Lew Cirne)。该公司提供一体式的服务器和应用监控工具,帮助开发者深入服务器以及代码的每一行,从终端用户体验的角度去查看云计算应用的表现。New Relic的软件即服务(SaaS)工具通过统一平台提供了用户监控、应用监控,以及服务稳定性监控等功能,帮助开发者和运营团队实时管理网络应用的表现。   New Relic目前每天分析来自数十万用户、超过300万个应用实例的2000多亿个数据点。   “我们实时监控着数万活跃帐户的数十亿个数据点。”瑟恩在新闻稿中表示,“这笔融资将帮助我们加快公司的全球发展,加强我们的大企业业务,进一步发展新产品和实时分析平台等现有产品,帮助更多组织更好地开展由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   瑟恩于2006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上一家公司Wily Technology出售给了Computing Associates。去年,瑟恩曾探讨推动New Relic上市,因此此轮融资很可能是该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轮外部融资。该公司的早期投资方包括Benchmark、Trinity Ventures、Tenaya Capital和Allen & Co。(译:维金)  
    saas
    2014年04月29日
  • saas
    IBM转型之作:打造企业级应用市场平台IBM Cloud Marketplace,旗下及众多知名第三方服务都将登陆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王 心田] IBM正按照云端服务及软件公司的定位转型,日前它声称将旗下若干“Cloud Ready”(云就绪)的软件应用部署于同一处 Web 市场,建立企业级应用商店——IBM Cloud Marketplace。   该商店由3大部分构成:一、根据 SaaS(软件即服务)上线的逾 100 款软件应用;二、根据 PaaS(平台即服务)上线的 BlueMix;三、IaaS——由 IBM 于 2013 年收购的 SoftLayer 担当重任,据称是可与 AWS 相匹敌的云端计算基础服务。   IBM 的高级副总 Steve Mills 表达了对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兴趣,并透露IBM重视考察企业内不同的岗位与角色,并以此开发应用——针对营销、供应链、金融、法务等各种职能,都将有对应的软件服务。   IBM Cloud Marketplace 的另一大特色是它允许用户自主挑选、试用 IBM 旗下的软件工具——这与 Amazon 或 Salesforce 的使用体验颇为类似。Mills 认为此举有助于巩固既有市场,并帮助新用户更方便地了解 IBM 所能提供的价值。他还相信这是从“面对面”服务向公众云服务的模式转变——用户们可便捷、自主、高效地完成软件消费。   诸如New Relic(软件绩效服务)、SendGrid(电邮递送服务)、Twilio(电话通讯服务)、MongoDB(数据库服务)等众多知名第三方软件都会登陆该平台。“蓝巨人”预计该云端服务平台将在2015年底创收70亿美元。   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在深化“云端”改革,2013 年上旬,Adobe 就宣布主打付费订阅模式的Creative Cloud。
    saas
    2014年04月29日
  • saas
    SaaS应用持续升温中小企业成主力军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Gartner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广义云计算市场为131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达到2442亿美元,未来数年年均增长率将将超过15%。伴随云计算市场的全球疯长,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日益被企业所认可,接受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几乎受到所有IT巨头的关注,SaaS市场份额更是位居云计算三大服务模式之首。在此前Gartner报告中,其预计2013年全球SaaS收入将达到121亿美元,较2012年100亿美元增长20.7%,并预计至2015年,收入达到213亿美元。 【SaaS应用加速】 自经济危机以来,企业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的速度逐渐加快。通过云计算服务,企业可免于购买、安装、更新和维护公司设备的费用成本,直接通过在线软件使用文本、表格、日历和其它应用。同时,如果最初业界对采用云计算服务的认知停留在成本节约上,那么经过数年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之后,云计算服务对企业IT运维管理复杂度的降低,对新业务开发运营的促进,行业竞争力的增强,才是其真正的变革效力。IBM一份最新研究调查报告指出,采用SaaS的企业有近一半都在逐步通过它来获得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依靠它来降低成本。   以办公软件ERP为例,传统ERP系统缺乏可扩展性,并不具备数据模型来支撑当前的质量管理和法规要求,常常孤立于企业组织架构中。而基于云模式的ERP系统不仅能化解该问题,同时能帮助实现以更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提升企业组织的敏捷性。   所以在企业应用市场,SaaS的采用速度不断加快。有研究预测,在所有制造和分销软件中,基于SaaS的应用将在十年内从22%的比例上升到45%。特别是对于OA、财务管理、CRM、ERP等基础办公软件,更容易接受SaaS模式,将成为SaaS应用最广的领域。 一方面用户市场日益活跃,另一方面,领先厂商也不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整合服务优化,以进一步做大市场。 在过去一两年中,围绕云和SaaS的收购交易不断上演,既包括Salesforce.com等云服务提供商新贵,也有IBM、微软、Oracle、SAP等传统厂商。而后者更是在技术成功收购后,纵身成为SaaS服务提供商,与纯粹的SaaS厂商Salesforce.com、Workday等展开激烈竞争,以期抢占在一些主要的软件市场先机。以Oracle为例,总裁马克·赫德在电话会议中表示,Oracle SaaS应用单季度实现了35%的订购量增长,融合SaaS的HCM、销售自动化和ERP甚至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我们软件业务的增长比Workday收入的两倍还多。”(Oracle上个季度的总体软件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亿美元,而Workday同一季度的收入约为1亿美元)。 【地区市场差异显现】 在目前全球云计算发展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后,地区市场差异却逐渐显现。 美国牢牢占据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欧(23.5%)、日本(4.5%)市场份额缓慢下滑,中国(4%)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而作为对市场发展壮大具有显著推动力的供应商,以美国为首的巨头企业也不断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据了解,在全球100强云计算企业中,美国占据84家,如亚马逊占领着全球laaS市场40%的份额,微软占全球PaaS市场64%,Salesforce占SaaS市场21%。 回顾国内,中国云计算市场总体盘子在2013年约为47.6亿元人民币,SaaS市场规模则是更小。当前在国内,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模式为主要形态,阿里巴巴、蓝汛、京东、UCloud、电信运营商、“外来和尚”微软等陆续粉墨登场,而在SaaS领域,尽管有用友、金山等软件厂商耕耘,但总体来看应用产品仍不够丰富。一些国际巨头的SaaS服务虽然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推动着国内云计算及SaaS服务的发展,但本土化的问题使得国内企业对部分SaaS产品的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并且,理应是促进国内SaaS市场壮大的中坚力量的本土供应商,因为软件服务及技术的缺失,局限了当前国内SaaS市场的发展步伐。 与国外相比,中国SaaS市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厂商针对企业的单一应用提供SaaS服务,如在线进销存、在线客户管理、在线订货等,它满足的是企业对某一功能的软件应用,而未将这些应用进行有效整合。虽然国内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但是产品能否满足企业业务需求、产品的易用性、访问数据速度、服务的持续和稳定、数据的安全和备份等是用户非常关注的问题,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中小企业为忠实支持者】 尽管美国、欧洲作为云计算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也是SaaS服务最被用户所接纳的市场,但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已促使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放弃购买硬件资产,转向云模式。 Forrester发现,云服务和SaaS产品在过去12个月已为许多中国小型和中型企业赢得收益。小企业纷纷转向云的财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基于云的或托管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解决方案也获得了中型民营企业的青睐,并且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巨大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制造业。而IT消费模式的转变,将有助于实现一个较小的初始投资和整体现金流,同时这些企业还可以利用更好的技术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控制力。 云计算巨头亚马逊方面也表示,亚马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源自于中小型企业的有力支持,这些企业也正是为了云服务的忠实支持者。亚马逊首席技术官Werner Vogel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表示,在很多国家、企业所使用的财务系统已经相当陈旧,拥有多年历史,而中小型企业也不需要在财务工作中引入太多高科技内容。“云与SaaS的影响力将在中小型企业当中得到显著体现。”Werner Vogels表示。 【安全仍是关键挑战】 SaaS服务不断吸引着业界目光,尽管IT部门不如之前那样担忧SaaS服务,开始采购,但用户对SaaS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诺达咨询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用户对目前的SaaS服务很不满意,约占用户总数的八成。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是因为目前SaaS服务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使用户难以对SaaS服务产生应用归属感。 同时,Gartner研究报告也指出,云服务尤其是SaaS服务的购买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云服务合同中安全条款的不完善。其预计,到2015年,80%的IT采购人员会对SaaS合同中涉及安全的条款和保护措施不满。目前在SaaS合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条款,尤其是涉及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丢失后的恢复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云服务使用者的不满,同时加大了服务提供商进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不仅制肘着SaaS市场的发展,也是整个云计算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挑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何宝宏表示,我国云计算发展面临“供需互锁”难题。一方面,云计算企业规模、能力、水平均显不足,国内云服务全行业营业额仅相当于亚马逊AWS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用户信心不足,行业应用遏制度障碍,用户对云服务的信心不足,超过60%的用户对云服务稳定性和安全性存有顾虑。 为规范市场,引导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期,由通信发展司指导,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组织实施了“可信云服务认证”,并公布首轮评估的结果,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蓝汛、世纪互联、UCloud、新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10家云服务商、20个云服务通过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的认证。据了解,“可信云服务认证”首轮认证工作从2013年5月正式开始,目标是为用户选择安全、可信的云服务商提供支撑。 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建立和完善云服务信用体系是推动云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证结果不仅代表了我国目前云服务市场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树立云服务技术服务体系标杆,加速推动其他云服商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规范国内云服务的服务和运营行为。
    saas
    2014年04月28日
  • saas
    大数据:啄开传统招聘那张皮 文/Frank X. 大数据这个名字起得真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神游般的羡慕中国政府以人社部为代表、BAT以百度为代表,竟拥有如此庞大的人才数据痕迹和如此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实是他们结合人才的商业应用竟很官僚和失败),我很卖力地就招聘单项企业级应用与百度、阿里为代表、传统公司以施耐德电器为代表的500强企业雇主HR介绍可应用的真实版方案。 地球人都知道,人才大数据背后的“人才竞争力”之对于企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都是最最关键的生产率引擎。谁先掌握,谁就拥有未来商业竞争的话语权。 以人才吸引为场景的大数据帷幕露出了一丝明亮的光…… 一个新的世界:数据存贮与计算 “云招聘”管理系统(SaaS)会从私有云端通过数据挖掘和业务流产生新的业务模型,即:职位/人才单项匹配至跨组织匹配。 情景1:某位候选人曾经申请A公司的a职位,从面试状态及语义分析,适时匹配B公司类似的a职位。实现一次简单的信息存储+背景+规律+决策连续的过程,其参与方均受益:候选人多一种选择、B公司多一位人选、A公司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成本特指:分享出某信息本身实际发生的成本)。 内容是源泉:企业&人才社交化 职业社交化粗略可分为:公共账号下职业社交(如:Linkedin等)和(潜在)员工账号下的企业社交(如:企业人才社区)。该场景需要在真实身份甚至Profile为前提下、优质、疯转的互动,以及深度的语义分析。没有无缘无故的职业社交,即:参与即为职业倾向的隐晦表达。 情景2:某雇主有影响力的个人名义在某公共社交平台发布一个案例问题,众赏的感觉寻找可能的开放性解决方案。通过人才数据匹配和推荐阅读,应者评论云集,甚至出现诸多争议。通过鼓励更多人的参与引发了上千的评论。故事远没结束,雇主方HR查阅每个参与者的Profile和内容,发出职位邀请! 无法忽略的事实:业务流&人员协同 社会化仅仅是关系和内容的融合(Engagement)的开始,真正的招聘业务流和人员需要基于数据的协同(Coordination),即:打破甲乙原有的合同性约束转变为任务/资源性约束。 情景3:某雇主高管欲设置一个新职位,苦于没有清晰的JD甚至目标人选的判断,高管通过任务协同平台中大数据可视化结果,物色一位顾问并寻求顾问重新评估其历史人才数据,从而生成新的JD和拟面试人选,通过面试反馈与评估数据,顾问实时更新可新增更精准的人选推荐,最终新职位及其团队陆续入职。基于曾经签署的合同,该服务机构和顾问拿到了应得的佣金。 “我们如果坐等他人,那改变就不会到来。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一直在等的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改变。”                                     ----奥巴马 招聘大数据的背后,安全和隐私是制约爆发式增长的首要因素,这涉及企业HR团队、IT团队甚至市场Marketing要共同工作,现实中的管理者往往只会选择被动防御和免责,不会主动去做出“革命”的改变。同样,参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成为招聘经理和业务经理每天因招聘都要共享的工具,让日常工作流数据为招聘之所用,才能迎来招聘内容制胜的这一天。否则,就如你看到无数的官方微信/博一样,小童鞋打发时间的伴侣,无效甚至负面的招募形式。粉丝不代表任何。 关注数据的价值,而非大小。任何的企业雇主或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都掌握着大量基于人才高绩效的过程和结果性数据,原始数据保留和生成不是关键性决策,过去你忽略的数据其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任何一个小数据,只要赋予背景,都会成为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用途,而非使用者本身。每一条求职简历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热键: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它将串联起时间轴范围内所有的社交圈、推荐/申请职位、邮件/电话接触记录、体验……如何让HR、面试官和候选人在关键节点贡献更多信息,这取决于信息生成的激励机制,与原始数据无关。 企业HR掌握和维护的数据是整个公司的人员资产和财富。如果你细心去发现,凡是离职的员工信息除了背调需求外,几乎被HR接任者遗忘甚至果断删除。事实上,如何基于商业环境接续和管理这笔重要财富,其背后是高绩效候选人离职Replace甚至下一任雇主面试评估的重要数据源,这值得所有HR Leader深刻反思和达成共识。 Okay,结束前我更想表达的是,脱离一家企业组织的招聘数据应用,从更大社会层面理解,我们会发现招聘数据的潜力如此之巨大!所有的简历职业路径的背后,将是中国职业分类目录的来源;基于地理数据应用结合,将呈现中国雇员的迁徙和目标工作城市的选择;基于在线教育数据应用结合,将呈现专业技能与职业匹配关系,高学习力/潜质的人才是大多数雇主的优待;基于金融投资数据应用结合,将带给我们职业与消费行为的趋势,甚至是品牌的目标职位人群。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我欣赏这句话的初衷,这,也是招聘大数据应用的未来!  
    saas
    2014年04月18日
  • saas
    【专治不明觉厉】之“云计算” 虎嗅注:常看虎嗅的读者们可能经常会在虎嗅文章中遇到一些“不明觉厉”的名词,这些名词往往会影响读者们对文章的理解。查阅维基百科看起来是个好主意,只是做起来就很麻烦了,而且维基百科过于学术性也让人抓不住重点。为了方便读者对专业文章的理解,虎嗅推出【专治不明觉厉】系列,陆续向大家介绍一些在特定专业领域里的基础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这个名词来自于Google,而最早的云计算产品来自于Amazon。有意思的是,Google在2006年正式提出云计算这个名词的时候,Amazon的云计算产品AWS(Amazon Web Service)已经正式运作差不多4年了。因此,有人认为,Google对云计算的最大贡献是为它起了个好名字,Amazon才是云计算的真正开拓者。   云计算是一个新名词,却不是一个新概念。云计算这个概念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购买服务器存储空间,然后把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存储空间里保存,需要的时候再从服务器存储空间里把文件下载下来。这和Dropbox或百度云的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只是简化了这一系列操作而已。   云计算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概念,而在于它所代表的理念。这种全新的理念被称作“X即服务”(X as a Service)。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可以分为三种: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缩写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缩写PaaS),基础架构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缩写IaaS)。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缩写SaaS)   软件即服务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云计算,它的代表有Dropbox,还有国内用户熟悉的百度云、腾讯微云等。这种云计算最大的特征就是消费者并不购买任何实体的产品,而是购买具有与实体产品同等功能的服务。   以前,我们是花钱购买的是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现在,我们花钱购买的是Dropbox的存储服务。表面上看,两者没有实际的区别。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两者却完全不同。以前,我们花钱购买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假设是空间容量是10G,我们是真正的买到了服务器上的10G空间。如果我们不上传文件的话,那么服务器上的这10G空间就是空的。现在,我们购买Dropbox的存储服务,假设空间容量还是10G,我们却并没有真正的买到Dropbox服务器上10G的空间,我们买到的是10G空间的服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上传文件,Dropbox会将文件分开放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服务器上,如果我们不上传文件,Dropbox的服务器上就根本没有属于我们的任何空间。   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缩写PaaS)   与软件即服务不同,平台即服务是面向开发者的云计算。这种云计算最大的特征是它自带开发环境,并向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包。它的代表有Google的GAE(Google App Engine),还有国内的百度的BAE、新浪的SAE等。   平台即服务与软件即服务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如果是消费者,购买Dropbox的服务,那Dropbox就是软件即服务。如果是开发者,利用Dropbox提供的开发包借助Dropbox的服务开发自己的服务,那么Dropbox本身就是平台即服务,构筑在Dropbox之上的开发者的服务就是软件即服务。   以前,开发者如果要搭建一个网站,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购买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搭建开发环境等等。现在,开发者如果购买平台即服务云计算,就可以省去上面费时费力的准备工作,直接进行网站的开发。不仅如此,开发者还可以使用各种现成的服务,比如GAE会向开发者提供Google内部使用的先进的开发工具和领先的大数据技术。这一切都使得网站开发变得比以前轻松很多,这也是云计算时代互联网更加繁荣的原因之一。   基础架构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缩写IaaS)   基础架构即服务一般面向的是企业用户,它的代表有Amazon的AWS(Amazon Web Service),还有国内的阿里云、盛大云等。   这种云计算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并不像传统的服务器租赁商一样出租具体的服务器实体,它出租的是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AWS将Amazon计算中心的所有的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整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将其划分为一个个虚拟的实例,每一个实例代表着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购买AWS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就以这些实例就作为计量单位。   基础架构即服务与平台即服务有显著的区别,基础架构即服务提供的只有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服务,平台即服务提供的除了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服务,还提供给开发者的完备的开发工具包和配套的开发环境。也就是说,开发者使用平台即服务时,可以直接开始进行开发工作。而使用基础架构即服务时,则必须先进行如安装操作系统、搭建开发环境等准备工作。   基础架构即服务是云计算的基石,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构建在它的上面,分别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提供服务,而它本身则为大数据服务。   公有云(Public Cloud)和私有云(Private Cloud)   云计算有两种主要的部署方式,公有云和私有云。   公有云,就是说它的服务器是部署在互联网上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它。目前,大部分的云计算都是公有云。   私有云,就是说它的服务器是部署在防火墙内的局域网内,只有局域网内部的人才能访问它。相比公有云,私有云需要由使用者自己搭建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在获得了更大的控制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开发难度。目前,业内主要的的解决方案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发的OpenStack。通过OpenStack,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建立和提供云计算服务。不过,OpenStack主要还是被用来在企业内部建立云计算。   【文章来源:虎嗅网】 HRTECH CHINA 小编语:各位,这次向大家介绍了“云计算”这方面的知识信息,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呢?如果各位想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saas
    2014年04月15日
  • saas
    AppDirect获3500万美元融资,欲做企业级SaaS应用分发平台 为个人用户的智能手机安装应用很简单,那么安装一些企业级的 SaaS 应用时能否也能像那样简单点呢?云服务应用市场平台公司AppDirect目前就想做这件事:他们将数百个 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面,这些应用将由全球独立的销售顾问进行销售。 该公司已宣布获得了 3500 万美元融资,这笔资金由知名投资人 Peter Thiel 创建的 Mithirl Captial 领投,iNovia Capital 和 Foundry Group 跟投。AppDirect 公司称,这笔资金将用来会巩固他们在云服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还能够进行更具侵略性的扩展。 AppDirect 首席执行官 Daniel Saks 说道:“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增值分售商和 IT 顾问无法销售 SaaS 应用。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去规范 SaaS 应用并保证安全性。我们正是和这些人进行合作,让他们可以继续利用自己的商业关系。” AppDirect 同时提供应用分发与管理平台。像 Box,Google 及 New Relic 等 SaaS 提供商的应用产品,早已整合进了 AppDirect。在 AppDirect 中,这些企业可单点登录,或进行用户管理和集中计费。现阶段 AppDirect 可能尚未囊括用户想要的全部应用,但应用类别还是相当丰富并不断在增加,包括通讯,协作,开发,管理,销售,及市场营销等类别都有涉及。此外,他们还为 IT 公司提供了一个能够在云端为客户进行持续服务的解决方案。 AppDirect 可以成为任何 SaaS 应用提供商自己的应用商店,或可称之为“贴牌合作模式”。像 Rackspace,三星,Staples,Comcast,甚至是任何一家应用软件公司的 IT 顾问,都可以将这个应用商店介绍给自己的客户。下图就是基于 AppDirect 开发的 Rackspace 应用商店截图。 通过利用其“贴牌合作模式”的优势,该公司如今的规模已经相当大。AppDirect 公司表示,他们现在全球 150 个国家里拥有超过 2000 万用户。AppDirect 公司还未对外披露过收入情况,但他们表示公司的月销售增长率为 25%。 Saks 说道:“我们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一家公司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喜欢使用 Marketo 或 HootSuite 这样的应用,而公司的法律团队可能喜欢使用 DocuSign,而且我们也发现,员工使用不同应用的障碍也在逐渐消失。” [本文编译自:venturebeat.com]    
    saas
    2014年04月14日
  • saas
    大数据智能人脉关系网络管理RelateIQ:让企业员工交流和客户往来更聪明 关系网络从来都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而专门为此服务的智能关系管理RelateIQ正在用大数据的方式帮助用户在这方面的管理。为此它又获得了 4000 万美元融资,新估值 2.45 亿美元。其中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了 KPCB、新闻集团,以及投资过 Mint、Rovio、Fitbit、Bump 的 Felicis Ventures。 那 RelateIQ 具体是做什么的呢?团队成员可用 RelateIQ 产品管理关系人脉,RelateIQ 可以和 Gmail、Google Calendar、Office 365 关联,并从中提取电子邮件、活动日历,联系人姓名、电话、公司等必要信息,做自动的组织和管理——能根据联系人与用户的联系频率对联系人进行优先级排序;根据联系人信息为联系人按照不同公司或组织进行分类。 此外,RelateIQ 还通过多种实时沟通的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和员工去跟进相关的关系(比如客户和零售商等),分析的内容包括邮件和通话记录等。举个例子就是,RelateIQ 会及时提醒员工说公司和一位重要客户有好几周没有沟通了。而在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客户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员工还会知道自己的同事是不是已经跟某位客户联系过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RelateIQ 受到快速成长创业团队的欢迎,服务的公司包括了 Asana 和即将上市的 Box。 到目前为止,RelateIQ 已经融资超过 6900 万美元,此前的投资人包括 Facebook 早期投资者 Accel Partners 及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 Dustin Moskovitz。而乔布斯前高管教练 Bill Campbell 和 LinkedIn 前首席科学家 DJ Patil 也垂青过这家公司。 在华尔街报道 RelateIQ 消息中,红点合伙人 Scott Raney 有个 2B 市场的观点挺有意思:“第一代的 SaaS 公司将流程自动化了,但不提供解析。而下一代像 RelateIQ 这种数据驱动的 app 会让普通终端用户变得对数据有操作性。”数据驱动的新一代企业服务也正有起来的趋势,专门做客户交易大数据分析的 Platfora 在本月也获得了花旗和思科等 3800 万美元的融资。为企业级市场提供大数据系统处理的创业公司 Cloudera 也在昨天宣布融资 1.6 亿美元准备上市。 或许像 RelateIQ 这样的 SaaS 才是下一代的 Salesforce。 【文章来源:36氪】
    saas
    2014年03月26日
  • saas
    SaaS办公场景将成主流 Office将走进历史 作者:林之晨 “自从宽带连接与现代化浏览器自2005年左右开始普及,企业用的生产软件就开始进入了一轮又一轮的云化征途。   首当其冲的是Email。时至今日,基于网页的Gmail、Yahoo! Mail与Outlook.com(Hotmail)等三大Webmail总和,在全球早已突破10亿的用户。根据调研机构The Radicati Group近期出版的报告指出,企业的邮件服务器也已有超过27%是基于云端提供者。   而紧接着在邮件后面,日历、文件、电子表格、投影片,甚至是员工间的聊天软件等生产力工具,也陆续开始往云里迁徙。根据Gartner的调查,在2013年,全球6.3亿办公室软件企业用户里面,已经有高达5,000万是以Google Apps for Business与微软的Office 365等云端软件,也就是所谓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方式,透过浏览器在进行主要的日常文件处理工作。Gartner同时预期到了2022年,全球企业办公室软件用户将成长至12亿,而其中6.95亿将是SaaS的用户。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的8年里面,新增的办公室工作者,大多都会将云端做首选。   在我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前面10年是以单机版的Office软件为主。在上一个公司Sosauce,也就是2006年开始的那次创业,我们初期仍是采用传统办公室套件。到了2008年左右,看到Google Docs日趋成熟,我们终于决定把文件工作转换其上。感受到了云端的好处,2009年我创办AppWorks时,云端为主就成了非常容易的决定。   根据这6年下来的使用经验,对于现代的工作者与管理者,我认为在线办公室的工作方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好处:   再也不用烦恼安装、更新、备份 由于SaaS软件是安装在服务器上,使用者再透过浏览器去开启,因此对于客户端的计算机而言,得到的好处就是不用再烦恼软件的安装与更新。此外,由于数据也是储存在云端,因此连档案的备份也不用伤脑筋。这对于经常换新计算机、升级智能手机、开始采用平板,与经常在外移动的现代工作者,是非常重要优点。   告别Email夹档、编档案版号 过去当几个同事需要共同编辑一份文件,就是头痛的开始。大家必须各自为档名加上日期、版本编号、姓名等等识别参数,避免混淆,接着再依赖Email与网络硬盘交换文件。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把压力都放在最后整合者身上,而且过程中只要一个人不小心,就有可能打坏大家辛苦完成的进度。这个状况来到内建强大实时协作功能现代的SaaS办公室环境,几乎完全被解决。在这些网络平台上,一个项目里的人员可以全部同时编辑某个文件,各自进行自己负责的区块。如此一来,不仅不会再有档案版本的问题,大家也可以同时展开工作,再也不需要等待其他人的进度。   强大的搜索功能 过去由于文件主要储存在本机,当我们需要找某个旧档案,往往必须依赖自己计算机的运算效能以及操作系统内建的搜索引擎,那不是太好的体验。因此勤劳的人会建立完整的目录系统,把档案一一的分类收藏,需要时再浏览取用。但我想多数人跟我一样,等到用要档案时,常常发现早已忘记自己的分类逻辑,结果还花费更多时间在目录里左翻右找。这个问题到了云端办公环境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尤其像是Google Drive内建的是Google强大的搜索引擎,无论是文件名、内文,只要知道关键词,都可以准确的找到,于是我们也省去许多整理与回溯的烦恼。   移动设备的支持 最后,现代的SaaS办公室解决方案,通常都有非常好的智慧手机与平板设备支持。只要下载他们推出的Apps,就能够同步、开启、阅读甚至编辑你的文件。这些原生的移动Apps往往针对触碰情境开发,能适用各种屏幕大小的需求,有效的运用智慧手机有限的储存空间,还可以让你把档案下载到没有网络联机的地方脱机使用。与传统Office软件需要依赖第三方应用才能在iPhone与Android上开启的状况,又是另一个大进步。   当然,截至目前为止,Google Apps forBusiness、Micrsoft Office 365等云端办公室套件,在功能上与传统的本机式Office软件还有些微的差距。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99%的使用情境中,这些差距并不造成任何困扰。至于那1%的时间,我会使用单机版Office软件来编辑档案,再上传至Google Drive转换成Google Apps for Business文件格式,还是可以解决。而随着SaaS的持续演进,这些差距在不断缩小,我需要这样转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上述几个采用云端的重大好处,远远覆盖了些微功能差距所带来的小小麻烦。因此,我认为Gartner的预测不是大话,云端会是接下来的主流办公情境,也是所有现代知识工作者必须精通的生产方式。
    saas
    2014年0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