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工作
    我是如何利用「3/2/2/1工作模式」让远程工作更高效的? 每一个工作日,我的工作时间大概为8个小时。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时间。但是我想说的是,我是远程工作的。因为我申请加入了Remote Year的远程工作项目。Remote Year项目一次征集75人组成一个团队,用一年的时间去往不同的国家工作和旅行。参与者每个月都会去一个新的城市,在远程处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同时,参观世界上12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我每个月都会去往一个不同的城市远程工作,我远程工作的公司是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公司:Wistia。 远程工作现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在我经常能看到有关讨论远程工作的益处以及它所带来的潜在问题的文章。远程工作的做法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虽然方便但工作效率更低的做法。找到一份适合远程工作的工作或在一家推崇远程工作的公司工作也并不能一定保证员工能够高效地进行远程工作。首先,他们必须打造一个能够让他们高效工作、与团队保持适当的联系、并做到工作与生活健康平衡的工作流程。 虽然我之前有过远程工作的经验,但现在这种每个月就需要换一个城市的远程工作方式和之前那种在家里的远程工作的方式还是非常不一样的。现在我要想让自己更加高效地进行远程工作,这就需要我有耐心、纪律和一点创造力。 经过3个月的远程工作体验,我找到了一种适合我自己的远程工作流程和模式。我将这个流程称为3/2/2/1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其实是一种分割时间的方式。 合理分割工作时间 过去三个月在欧洲远程工作期间,让我对欧洲人与世界的不一样的互动方式大开眼界。一些明显的不同是,他们看时间是用24小时制来看的,例如他们会说现在是15点,而不是说下午3点。此外,他们通常都会午休。他们的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我一天有24小时,我每天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我在醒来后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所以我每天有16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在工作和娱乐休闲之间进行分配。通常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每天需要在工位上做着工作7个小时(不包含中午午饭休息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在每天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的工作效率都能是最高的。我需要坐下来,利用这段时间来完成一个大型项目里的一大块工作。我不想拖延,将时间花在刷社交媒体上,或是被几个小任务分散了精力。我之所以喜欢远程工作,是因为远程工作能让我有自由选择在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才去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因为办公室里其他人都在工作,所以我也必须和他们一样一起工作。我的工作时间很长。远程工作让我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 远程工作时,如果我能让每天7个小时工作时间中的每一个小时都能变得特别有意义,工作成果将会与在办公室里每天8小时的工作成果形成鲜明对比。 要想做到不间断地深度工作7个小时,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的大脑需要定期从专注的工作中得到休息,这种休息减压对随后的集中精力工作至关重要。在办公室,我们只能试图通过玩弹球游戏、打乒乓球或午餐时间等来给大脑减压休息。在远程工作时,将1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分割为3小时、2小时、2小时、1小时这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能够让我们在工作的时间保持深度而专注地工作,每两个工作时间段之间的时间可以用来放松和充电。 3/2/2/1 工作模式 我将自己每天的8个小时工作时间分割开来,分为3小时/2小时/2小时/1小时这四个不连续的时间段。这是一种在自我意识和自律上的持续锻炼过程。在读了《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有关精力管理的文章后,我开始努力对我自己一天中精力水平的变化情况有更清晰地自我认知。对于我而言“高精力水平”意味着我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和精力集中的,让我能够进入深度工作和进行战略思考。“低精力水平”意味着我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力,因为工作没有重点而同时处理多项事情,或者无法做到像高精力水平时那样的敏捷和高效。 我意识到,早餐前的清晨时间段是我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候。我是一个习惯早起的人,在早晨 6:30–9:30这个时间段是我精力水平最高的时间段。到了9:30以后,我的精力水平就开始急剧下降。所以每天这个时候就是我吃早餐的时间。如果是在办公室,我到了这个时间可能会去茶水间随手拿一份我根本不需要的点心,逗逗办公室里的宠物狗,然后非常不情愿地回到自己的办公位。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一旦开始看着电脑,我就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远程工作和在办公室坐班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们的精力水平在一天中会有起有伏,它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包括昨天晚上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外边的天气情况等等。管理好和利用好自己的精力水平能够让我们更加高效和愉快的工作。 现在远程工作时,我会根据自己一天中的精力水平变化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早上我效率最高的时候,我会连续工作3个小时。我会用一个工作项目管理APP来管理我的工作项目,这让我能够清楚地知道我每天都需要专注在哪些工作上。在这效率最高的3个小时里,我会处理昨天晚上收到的一些邮件,开始/继续做/完成我这这一天中的最重要的项目。一旦精力水平下降的时候,感到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昏昏欲睡的时候(通常是连续深度工作3个小时),我就会去吃早餐,散步探索我现在身处的城市,去农贸市场等等。 在休闲放松的时候,我也会时刻关注自己精力水平的变化情况,一旦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清醒、思维更加敏捷的时候,我就知道是时候找个地方坐下来继续工作了。这时我可能会去联合办公空间,或者找一个WiFi信号比较好的的咖啡馆,然后在那里继续工作2个小时,我通常利用这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处理一些工作电话、参加一些会议、规划一个新项目等等。工作一段时间后(通常是2个小时候后),我都会进行自我检查,如果发现自己的精力水平下降了,我会停下手里的工作,找个地方吃午饭,或者到公园里坐会,甚至睡个午觉之类的。在这之后到晚饭前的这段时间,又是2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我会完成今天的所有重点工作。然后我会和朋友一起出去吃晚饭。晚饭后,我会继续工作1个小时,做一些处理邮件等方面的工作。工作1小时后,我就可以自由地出去喝酒、看电影或参加其它娱乐休闲活动了。这就是我的3/2/2/1远程工作模式。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按照我的这个3/2/2/1工作模式的时间排序,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精力水平和工作效率变化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远程工作时间。你的工作时间安排也可以是2/2/1/3、也可以是2/1/2/3等等。 远程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远程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够既保证高效的工作效率,也能让自己过一个健康的生活,这就需要你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健康平衡。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通常情况下,远程工作尤其是独自远程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时间扭曲效应。你早上起来后,打开电脑,工作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8点了,怎么会这样呢? 将工作分配到一整天的不同时间段可能会让人觉得工作已经占据了你的整个生活,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却减少了我工作相关的压力。因为不会有倒计时提醒我说我离下班还有多少时间了。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在我效率最高、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去工作。在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的情况下,我不会牺牲自己白天的时间。 3/2/2/1这个远程工作模式让我每一天都能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当我需要充电、需要灵感、需要休息的时候,我都有时间去充电、去寻找灵感、去休息。我可以在我效率最高、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去工作,这能让我充分利用每一天。我没有过那种“起床-上班-回家睡觉”的单调生活体验。相反,我每天都能去完完整整地体验,而不会感到被剥夺了时间。我不需要被时区限制,这是远程工作的员工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我能做到自己一天中的工作时间与我的同事们的工作时间的重叠。我能够在不精疲力尽的情况下保持深度工作,专注于我的重点项目。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应该是能让你感到有成就感和高效的一件事。选择在自己精力水平高的时间段工作能够让你的工作更有成效,也能够让你更加快乐。对于我而言, 3/2/2/1工作模式能够让我的每一天都变得更加和谐,让我每天都能工作得高效、休息得充分、玩得快乐。 我的经验是独特的 3/2/2/1工作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你。参加Remote Year这个项目中,我是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的。我每个月都会换一个新城市,有时甚至换得更勤。我的办公场所可以是联合办公空间、咖啡馆、住的酒店公寓、有WiFi热点的公园、当地酒吧的露台等。我会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带在背包里,随时随身携带,随着等待自己“高精力水平”时间段的到来,从而能随时随地投入到工作中。我所做的工作并不需要参加很多现场会议,这就意味着我在哪里都可以工作,不一定非要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才能工作。尽管如此,我还是会随身携带一个消音耳机,以确保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工作。 管理好你的精力水平 不管你是否能完全采用3/2/2/1工作法则,意识到和管理好你的精力水平可以让你的一天过得更加高效和丰富多彩,让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娱乐。不过首先你需要这样做: 了解你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是刚刚起床后的一段时间?还是晚饭后直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你在哪个时间段做自己重点项目的效率最高?你可以专注地深度工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每两个小时做一次自我检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是处在精力水平高的时候还是精力水平低的时候?“ 在精力水平低的时候,要及时想办法给自己充电、补充和恢复能量。方法可能是一次长时间的散步、骑一会自行车、到健身房健会身、或去画廊看看等。 经常更换工作环境。如果可以的话,试着在不同的场所和环境下工作。有无线网络的咖啡馆或公园是坐下来工作几个小时的好地方。如果你能在这些地方集中精力地工作,你就会得到灵感的刺激,从而让你变得更加注重体验、效率也会高。 对你的工作做好优先级划分。每一天都需要有每一天的重点工作。将你一天中能够深度工作最长的那个时间段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中。 原文链接:https://thinkgrowth.org/the-3-2-2-1-method-using-self-awareness-to-work-well-remotely-5a44f13d0bb1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文翻译自 thinkgrowth.org,原文链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远程工作
    2017年10月27日
  • 远程工作
    五年的远程工作带给我的酸甜苦辣 学习在家工作以及不受地理位置局限的生活方式,是我人生的真正转折点。在那之前,我都没怎么设想过 “自由工作” 这个概念或者其他类似的想法。 而且,即使那时候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点不着边际,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个东西我一定会去试试。 打那时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年了。 你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就是,这事做起来真不容易啊,起码对我来说。不过,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长远来说,付出的那些努力还是相当值得的。 所以,我思考了一下,总结了我这一路上的八个感受。 1、制定一份 “正常工作” 的时间表 远程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即使我的时间表是弹性的,但我还是不能真的期待一直以非正常的时间工作,也不能 24 小时都在工作。 因为你身边大多数人都有着 “正常” 的作息规律,所以如果你不加调整,你的社交生活会受很大影响。当你好不容易空下来了却没有一起出去玩的朋友;或者你没法在白天处理类似预约看病之类的事情,等等等等。 所以除非你确定能够搞定这些事情,或者你异于常人,深夜的工作效率远高于白天,不然的话我建议你还是按照正常上班族的时间来安排工作吧,我是说,试着在早上 7 点到晚上 7 点这一时间段内把事情做完。 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这个时间来工作的,你不跟他们同步的话,你的社交生活会受很大影响。当你好不容易有空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出去玩,你也没法妥善地在白天处理类似于预约医生之类的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的伴侣的时间表跟你的不合,那要一起做点什么就会变得很困难。归根到底,朝九晚五看起来倒也不是个坏主意。 2、需要规划的不仅仅是工作时间 最近我才理解了给工作之外的事情也做好规划的价值所在。 我的意思是,假如你的时间表里出现的只有工作安排,那你很快就会被工作全面占据。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把个人事项也规划进去。 打个比方,这周我打算完成十件(左右)工作相关的事项,但是我也有十件个人事项想做。具体来说,上午 10 点到 11 点之间,我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但是接着晚上 6 点到 7 点,我有节同样很重要的瑜伽课。 这些年来,我知道了事项清单或者日历不应该只用于工作。不然的话,我会可能占用私人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 3、“面对面” 是新潮流 对于我来说,到有人的地方去显得越来越重要。只要有机会,无论何时,我一定会尝试与我工作相关的人碰头,不管是同事,客户或者合作伙伴。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没有机会的话,我就把工作环境移到有人的地方去,比如说跑到热闹的咖啡店里工作个一时半会。那些噪音对我来说无所谓了,有人在旁边就行。 我猜这是大自然用演化机制在我们身上玩的一个小把戏。我是说,几千年来,靠你一个人生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总在试图让自己身边的人更多一些,越多越好。我们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就算现代社会已经没有那么多潜伏在黑暗中的威胁。别理解错我的意思,我没有在抱怨,我只是在观察罢了。 4、税费保险那些事儿 即使不考虑赚多少钱的问题,以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方式来工作也会给你带来许多其他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有的时候你找不到适合你处境的法律条文。你可以在这过几个月,在那过几个月,但你并没有在某地定居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搞定医疗保险和退休金会件很艰难的事情,更别提缴税和办个企业了。 更糟的是,你也能找不到什么专业人士的帮助。这种工作形式还算前卫,而法律的步子总是很慢。所以想把这些都搞定的话,做好浪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准备吧。这可能是远程工作最令人烦心的地方。 我希望几年之后情况能稍微好转一点,但是现在…… 嗯…… 我希望我能有点建议给你,然而我没有。多注意这个情况吧。 5、旅行?没那么简单 显而易见地,远程工作可以让你有更多机会去旅行。你可以在各种酷炫的地方工作,甚至实现每个 “数字游民”(译者注:“数字游民” 指那些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进行工作的人)的梦想——在海滩上工作(其实是不可能的,抱歉,阳光太强了,你完全看不清你的电脑屏幕上有什么)。 说是这么说,但在经历五年的车马颠簸后,我变得有些疲惫了。我发现我想旅行得少一些了(过度频繁地改变日常作息会影响我的工作效率)。另外,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去坐飞机,因为飞行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好处,还得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机场。而且飞机餐实在太糟了(至少经济舱是这样)。 所以,在你羡慕 Facebook 上那些在奇怪地方工作的漂亮照片主人公之前,在你相信 “实现你在远方海岛上工作的梦想” 这种说辞之前,先做些功课吧。你可以去找一些有过这方面工作经验的人,跟他们谈谈,了解他们的纠结之处。你向往远程工作的美好,那么你也应该了解它的缺陷,然后再判断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或者你会发现也许你目前的状态更适合你。 6、住在另一个国家不会让你更开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第三文化小孩。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住很长一段时间会导致孩子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这么说吧,90%的情况中,你不会发现生活在一个新的国度会让你更幸福。 我的意思是,如果在原来的国家里你的自由得不到尊重,或者其他一些事情威胁到你的幸福的话,那么当然,搬去另一个国家算是一种改善。但是,如果一切都还不错的话,你就不用期望幸福感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了。 要是你想去探索体验异国文化,出国旅行以及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旅行会带给你大量的人生经历,而且这是你作为人类能为你自己和你的成长所做的最棒的事情之一了。 但是,这条路可能没那么好走。 7、出门去! 总有那么些时候,其实扪心自问一下,你不想出门纯粹是因为懒。 你可能会觉得 “现在的工作已经多到做不完了”,然后就会推迟到明天再出门。 这、样、真、的、好、吗? 至少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不好。 早晨出门去,找个地方干一点活,或者单纯地来一杯咖啡也行,都是开始一天生活的好方式。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你处于一种每天早上都可以尝试一些新东西的状态,这逼着你早一点迈出步子,采取行动。 8、投资自己 也许你目前在一个别人正在为你投资的地方工作。我的意思是,你的公司可能已经为你准备了很棒的工作环境,但是也可能没有。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你就得当那个在自己的工具上下本钱的人了。而且要买的话,买最好的。不开玩笑! 搞一套你能搞到的最好的桌椅。这东西你用得很多不是么?另外,投资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如何?比如一张站着用的高桌子。有了这样的东西,一旦你花太多时间工作,你的身体自会提醒你(在桌子旁边连站十个小时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 去买一台你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电脑。这不应该算 “买”,应该叫 “投资”。 买最好用的工具。就算你不愿在个人生活享受上花钱,“工具” 这个情况是不一样的。千万别拿一瓶 200 刀的葡萄酒和一个 200 刀的软件作比较。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 参加课程或者专业大会也是一样的。我来给你算一道最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你一小时赚 30 美金,然后这个收费 300 刀的课程可以让你的生产力提高 5%,那么也就一个半课程你就回本了。而且在接下去的三年里,你就可以多赚 8000 美金。参加像 WordCamps 或者 PressNomics 这样的会议使得我去年无论是在经营 WordPress(译者注:一种使用 PHP 语言开发的博客平台)主题的商业项目还是写博客上,都实现了十倍的增长。 好了,这就是我想讲的八个感受。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有没有在远程工作中遇到什么具体的挑战和纠结之处?说出来的话或许我们能帮到点什么呢,所以欢迎大家分享。   本文原载于 Ionut Neagu 的个人博客,由 ONES Piece 杜敏軒、任宁编译。
    远程工作
    2016年04月22日
  • 远程工作
    远程工作者的福音:这五个平台让你的远程工作效率更上一层楼 来源:猎云网(编译:福尔摩望)   最近这几年,远程工作逐渐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给员工提供兼职或全职远程工作的选择,而有些公司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实体办公室的限制。同样,自由职业者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大约有34%的工作人口属于这个范围。而随着类似Upwork、99designs以及Freelancer这样的平台涌现,远程工作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如果你是一个远程工作者,或者有部分时间不在办公室工作,那么接下来的几个工具将会帮助你找到工作、发现最适合远程工作者居住的城市,并从远程工作前辈那里获得经验。   Nomad List 寻找最适合生活和远程工作的城市。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最适合远程工作的城市,那么你应该来看看Normad List。Normad List最初只是一个众包的电子表格,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汇集5万多数据点的网站,数据点包含全球500多座城市。   你可以基于生活成本、天气甚至网速等来寻找心仪的城市。你也可以基于有趣、干净、安全、友好、多样性等特点来筛选。在每一个城市页面上,你都可以找到其他“流浪者”,你可以向他们咨询那座城市的生活感受,你也可以了解到最适合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Nomads List最酷的地方是它的NomadScore排名,它会根据天气、湿度、网速、汇率等每天不断更新,所以它非常适合旅行时使用。想成为一名正式会员,你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之后你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流。如果你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这个伟大的社区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Remote OK 汇集日常所有远程工作的集合器。 这个网站汇集了你所有想做的工作。对于远程工作爱好者来说,这个日常集合器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简单来说,Remote OK是一个搜索引擎,它将存在在网络上的所有远程工作信息都汇集起来。整体交互界面非常整洁美观,你可以根据工作类型和薪酬进行搜索。   不管你的收件箱是否堆满了邮件,你都应该订阅Remote OK的每周工作文摘。如果你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寻找一份远程工作,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个工具的开发者和Nomad List是同一人——Pieter Levels。   Remote Year 花一整年时间边旅行边远程工作。 Remote Year是2015年新推出的项目,汇集了全球75名专业人员,这些人在这一年里边工作边全球旅行。如果你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你将会在一年的时间内探索12座城市,每座城市居住一个月。这将会给你一个机会去了解当地的社区和文化,就像是为成年人准备的游学。   这个项目一年需花费2.7万美元,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包含哪些费用,但依旧很吸引人。首付5000美元,然后每月2000美元。作为交换,该项目会提供所有的旅行费用、单独的房间、可靠且24小时连接网络的工作地点,以及各种各样的团队活动和会议。   在项目开始时,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工作,Remote Year并不提供工作。但是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可以去Remote OK上试试。   Workfrom 发现他人远程工作的地点。 你是否曾经到达一个城市后却找不到最适合远程工作的地方呢?虽然看上去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但是你却需要花费数几个小时找到有可靠网络并安静的地点。   那就来试试Workfrom吧!它类似于Yelp,只不过是面向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罢了。使用Workfrom可以找到最好的酒吧、咖啡店、商务地点或者其他适合工作的地点。你可以通过电源、可靠WiFi、关门时间、食物、安静、就近等其他条件来进行筛选。   特别提醒:你可以选择“clock in”来看看还有谁在附近工作,能够碰到其他同道中人,和他喝杯咖啡交个朋友是很惬意的事。   Pajamas.io 远程工作者的访谈集合。 Pajamas.jo汇集了许多正在远程工作的人员访谈。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日新月异,而对是否需要在办公室办公不再是一个强制要求。当然,基于地点无关的工作也有其自身的挑战,比如说建立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进行协同工作、管理多时区以及保持所有人在商业战略和目标上的一致等等。   这些访谈内容来自于那些远程工作处理较好的工作者。如果你要就远程工作寻求建议或者就如何管理远程工作团队寻求新视角,那么这些对话非常值得看一下,你一定会在这个网站上找到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Source:Medium
    远程工作
    2016年02月04日
  • 远程工作
    告别固定的办公区域,初创公司Doist推出远程工作方案 八年多前,当Amir Salihefendic开发Todoist时,并不是想建立一个供员工大范围使用的网络。   Salihefendic在Bosnia长大,他在开发这个任务管理工具的时候还只是在丹麦念书的大学生,主要目的也只是供自己使用。几年后,他决定全心投入在这个工具上,他发现自己需要雇几名员工,而且经济情况不允许他对工作地点挑三拣四。   现在,这家正式名称叫做Doist的公司已经在20多个国家有了40多名员工,遍及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葡萄牙、俄罗斯、韩国和西班牙等等,在美国还有五名兼职员工。这个团队为100多万用户提供服务。没有依靠任何风投,公司仅通过订阅内容,从一开始就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大约有1万人。   这样的经历让Salihefendic变成了远程工作的传道者。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开发了WordPress的Automattic以及Buffer多年来都一直在宣扬分布式劳动力的好处,但有趣的是Doist出于自身利益做到了远超过其他公司的程度。它为远程工作者提供工具,并且能将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都充分利用起来。   远离科技城市 Salihefendic正通过Skype从葡萄牙波尔图和我聊天,他和他未来的妻子几年前决定搬到这个城市。Doist有九名员工都在葡萄牙安家,Salihefendic也在一次游玩中爱上了这个国家,所以他们理应在这里建一个办公室。但他们并不需要呀!   Salihefendic说Doist采用分布式劳动力主要是出于必要性。在台湾为社交网络Plurk工作时,他突发奇想地申请了智利的初创公司孵化器,一获得批准他就打包离开了,从2008年起他就不太重视的Todoist重新得到了他的注意。在开发这个应用的第一个移动端版本时,Salihefendic开始远程雇用员工。   Doist的第一名员工来自Salihefendic在孵化器中同事的推荐。为了更好地扩大队伍,Doist采取了“游击战术”,从Hacker News、Github和Reddit之类的论坛上招兵买马,至少在公司发展到足以吸引求职者之前都是这样做的。   “在圣地亚哥并不是我出去转一圈就能雇到厉害的安卓开发者的,”Salihefendic说,“可能是有一些,但是我找不到。”   很快,Salihefendic发现远程工作还有其他好处。不算办公室和管理费用,光是雇用费用和在旧金山这样的科技城市相比就只要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还不用担心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挖自己墙角。   “这不仅仅是开销的问题,还有人才。”Salihefendic说,“如果你去旧金山,你就是在和拥有数百万投资的大公司竞争。”   不过,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Doist能按自己的步调发展,一点一点地学着怎样建立一家远程公司。和其他创业者相比,Salihefendic对来自硅谷的投资以及它给公司带来的压力非常谨慎 。   他说:“这种投资会迫使公司非常快速地发展,但却无法真正地去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或去发展企业文化及经历所必要的过程。” 完善及推广远程工具 Doist的发展过程和其他宣扬远程工作的公司相比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一样在招揽新员工,其中包括一项能看出求职者在独立工作的情况下将如何表现的测试。员工津贴中包括员工的办公场所费用和团队偶尔见面需要的费用。Salihefendic还强调了书面沟通的必要性,并且每过一段时间一定要达成特定的目标。也就是说,雇主必须要完全投入这种远程工作的模式,否则这种工作方式就注定失败。   但在这些年来建立远程公司的过程中,Salihefendic也发现所需的工具并不完备,而随着Doist的发展,它可以制造更好的工具。Todoist本身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因为公司首先要迎合自己员工的需求。   比如说,遇到支持不同语言的问题时,Doist就因为在中国有一名财务经理而让问题简单了很多,他帮着解决了日期表述的复杂问题。Salihefendic说:“对一般的公司来说,我觉得他们可能不需要为中文日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改进、测试,但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很正常的。”   Salihefendic认为如果一件产品是由世界各地的人制造的,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和全世界的用户产生共鸣。他说Doist在台湾有一个设计师,提供的观点就和欧洲的设计师很不一样。他补充说:“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制造的产品必须面向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富有的白种人。”   除了待办清单软件,Doist受自己的分布式劳动力的经验影响,正在研发全新的产品。Salihefendic认为它有点像Slack,公司已经在用Slack了,不过新软件更注重线程通讯。   “我们正在研发这个通讯软件,我们内部也在使用它,并对它进行优化,让它更符合我们的结构。”Salihefendic说,“在Todoist身上也是一样的,我们优化我们的产品使它们符合我们的要求,很可能最终它们也能满足其他远程公司的要求。”   虽然远程工作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规模都比较小。并没有足够的事实能证明大型公司也能采用远程工作。但Salihefendic想试一试。   “我不觉得扩大到几千人的规模是不可能的。”Salihefendic说,“我们想做的事之一就是制造出支持远程工作的工具。你会看到我们在这些工具上的许多创新,它们能帮我们沟通、分享以及在一个庞大的团队中安排活动。”   WITH 40 PEOPLE IN 20+ COUNTRIES, THIS STARTUP WANTS TO MAKE PHYSICAL OFFICES IRRELEVANT A network of far-flung employees wasn't what Amir Salihefendic had in mind when he created Todoist more than eight years ago.   Salihefendic, who fled Bosnia when he was six years old, was just a college student in Denmark when he designed the to-do list manager, primarily for his own use. When he decided to work on it full-time a few years later, he realized he needed employees, and couldn't afford to be picky about their locale. Todoist creator, Amir Salihefendic  Today, Doist—that's the official company name—employs more than 40 people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Belarus, Brazil, Canada, China, Germany, Italy, Japan, Portugal, Russia, South Korea, Spain, and elsewhere—including five who work in the U.S. at least part of the time. This team serves more than one million active Todoist users. Through optional subscriptions, it has remained profitable from the beginning without any venture capital, and is adding roughly 10,000 new registered users every day.   The experience has turned Salihefendic into something of a remote-work evangelist. He's hardly alone—companies like WordPress creator Automattic and Buffer have been preaching the benefits of distributed workforces for years—but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Dois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powered by its own self interests. It's a distributed workforce making tools for remote workers, drawing on everything it learns in the process.   WORKING OUTSIDE THE BUBBLE Salihefendic is talking to me via Skype from an office space in Porto, Portugal, where he and his wife-to-be decided to move a couple years ago. Nine of Doist's employees list Portugal as home—Salihefendic fell in love with the country during a visit—so having an office makes sense. But no one is required to be on the premises.   TO BUILD ITS WORKFORCE, DOIST USED "GUERRILLA TACTICS."Doist's distributed workforce arose largely out of necessity, Salihefendic says. He'd been working from Taiwan on the social network Plurk, when on a whim he applied for a grant from a startup accelerator in Chile. He packed up and moved upon acceptance, and Todoist, which had been on the backburner since 2008, became his focus once again. Salihefendic started hiring remotely while building the app's first mobile versions.   Doist's first employees were recommendations from Salihefendic's accelerator colleagues. To build the workforce further, Doist used "guerrilla tactics," he says, recruiting through forums like Hacker News, Github, and Reddit—at least until the company was large enough to attract applicants directly.   "It's not like I can go out and hire great Android developers in Santiago," Salihefendic says. "There were probably some, but I could not find them." Salihefendic quickly figured out that a remote workforce had other virtues. He estimates that his employee costs are a half to a third what they would be in a tech hub such as San Francisco—not counting savings on office space and other overheads—and he doesn't have to worry about tech giants like Facebook and Google stealing his best employees.   "It's not only about expenses, it's also about talent," Salihefendic says. "If you go to San Francisco, you're competing against companies that have a lot of millions in investment."   Perhaps the greatest benefit, however, is that Doist was able to grow on its own schedule, learning how to build a remote company as it went along. By comparison, Salihefendic seems wary of Silicon Valley funding, and the pressure it puts on companies to rapidly staff up.   "This kind of thing forces you to grow really fast without having time to really build a team, build a culture, build a process," he says. FASHIONING THE TOOLS Much of Doist's process doesn't sound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what's being preached by other remote-work evangelists. The company's screening for new hires, for instance, involves a test project to see how well the candidate works independently. Employee perks include an offer to pay for co-working space and the occasional team meet-up. Salihefendic also stresses the need f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and an emphasis on achieving specific goals over time. In other words, employers must go all-in with a remote-work mindset, otherwise they'll fail.   But in building a remote company over many years, Salihefendic has also started thinking that the tools are incomplete, and that Doist can build better ones as it grows. Todoist itself has already been part of that process, as the company adapts it to the needs of its own employees.   SALIHEFENDIC BELIEVES A PRODUCT STANDS A BETTER CHANCE OF RESONATING WITH A GLOBAL WORKFORCE WHEN IT'S CREATED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When it came to supporting different languages, for instance, Doist's job was made easier by having a financial manager in China, who helped deal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date parsing. "For a normal company, I don't think you would focus on implementing Chinese date parsing, and spending a ton of time on improving and using and testing it, but for us it's just natural," Salihefendic says.   More broadly, Salihefendic believes a product stands a better chance of resonating with a global workforce when it's created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e points out that Doist has a designer in Taiwan, who provide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design than someone in Europe.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product that we need to build has to target the whole world, and not only white rich people," he says.   Beyond just its to-do list product, Doist is working on something completely new, borne from its own experience as a distributed workforce. Salihefendic describes it as somewhat similar to Slack—which the company already uses—but with an emphasis on threaded communications. It's in early alpha, but the plan is to eventually release it publicly. Not unlike Todoist in its dorm room days, it could be another self-serving tool that ends up being useful to millions.   "We are doing this communication app, and we are using it inside our team, and we can evolve it and fit it to our structure," Salihefendic says. "And the same thing with Todoist: We can develop stuff that solves our needs, and maybe in the end will solve the needs of other remote companies as well."   While remote work has plenty of success stories, most of them have head counts in the dozens, not hundreds or thousands. There's not a lot of proof that a massive organization can have a fully distributed workforce. Salihefendic wants to try.   "I can't really see why you should not be able to scale to thousands of people," Salihefendic says. "One of the things we want to do as a company is create tools that enable remote work. You will see a lot of innovation in the tools that we have access to that enable us to communicate, share thoughts, and organize thoughts inside huge remote organizations."   Source:Fastcompany
    远程工作
    2015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