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01月28日】
  • 产品
    一个线上学习资源的分享和检索的平台——墨加,想改变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80后、90后、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首选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个通过网络寻找答案的方式主要指的是搜索行为。注意,这里的“答案”指的是以某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想让你看到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你有没有价值呢?不知道,但是肯定对某度有价值。   墨加是一个线上优秀学习资源的分享和检索的平台。这里做一个说明,墨加团队认为线上优秀学习资源不仅仅包括在线教育服务商的课程,可能还包括优秀个人博客站点、知网期刊、豆瓣书评甚至是知乎网友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目前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学习资源的方式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搜索引擎,以百度为代表;一类是在线教育资源搜索平台,包括网易公开课等,这类平台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大而全的全门类学习资源,一类是垂直门类学习资源。跳出来再看,这些可以算是一大类,都是帮助教育机构和用户快速高效的进行对接,最终结果达成交易,平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完成导流的商业使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只是有一些问题,可能还不需要或者不愿意报班去学习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线教育资源分发平台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那我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又很难找到我需要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墨加希望能够把这个需求更好的满足起来,就做了墨加。“墨加创始人姚树奇表示。   据了解,墨加官网目前已经实现的功能包括图谱和管理中心。墨加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UGC模式帮助学习者便捷地发现和分享各类在线学习资源,用户也可以在自主发起图谱,添加学习资源;管理中心是供学习者收藏管理的在线学习资源,通过管理中心,用户可以积累各类在线学习资源。久而久之,管理中心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体现,未来可能会通过简历输出和社交的方式来展现其价值。 用户愿意主动发起知识图谱的动力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他有学习某方面知识的需求,他发起一个图谱希望其他用户帮助完善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资源,二是一些用户可以通过发起图谱的方式营销自己或者相关的机构。用户为什么会帮助完善图谱的知识体系呢?“一是人们分享资源的本能,二是运营团队通过虚拟荣誉的方式鼓励用户去完善知识图谱,三是奖励,类似做任务赢积分的模式。“墨加团队表示。   根据墨加团队的规划,未来会上线垂直搜索的的产品,与图谱并列。基于内容供应商平台,通过算法加权精选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检索到他们真正需要的资源,目前该产品正在研发中。   除了PC端产品的逐步优化,墨加团队目前也正在研发移动端产品。姚树奇描述了他对墨加移动端产品的规划:“会做成一款可供用户分享碎片化知识、经验、技能的LBS产品,前期的目标人群主要针对互联网从业者,帮助解决具体工作中即使遭遇到的碎片化问题,这里会有一些类社交属性。“ “通过WEB端产品积累大量系统学习资源的数据,移动端产品捕捉碎片化学习需求的数据,用户可能通过移动端暂时解决了问题,这就形成了他去WEB端系统化学习的动力,WEB端、移动端相互引导,形成一个闭环。“姚树奇表示。   在笔者看来,墨加的产品形态有点像维基百科,有点像搜索引擎,也有点像资源分发平台。创新之处是把各个平台的优势集中起来的模式创新,这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与垂直类在线教育搜索平台比资源涉及面较广不够专注,与搜索引擎比信息优质但资源不够。这是一个鸡生蛋的问题,如果用户足够多,优质学习资源会一路绿灯,或者学习资源丰富也会吸引大量的用户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雪球就越滚越大。但是,不论是用户的获取还是优质资源的获取难度都不小,这是墨加团队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发展初期,墨加团队内部达成了一个默契,做产品要做减法,在积累用户初期,会有70%的学习资源聚焦在泛互联网领域,30%拓展一些学科类知识,以此避免被定位成某领域学习资源的垂直搜索平台。在产品方面,墨加团队虽然一直强调做减法,但是看得出来,墨加有一个大而全的平台梦想。   墨加创始团队在创办墨加科技之前,创办过一个名叫潘多拉盒子的产品,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具备一定经验的团队。目前正在筹备天使轮融资,预计出让10%-15%的股权融资300-500W,融资完成后,这些资金将用于扩充团队,优化、开发、推广墨加产品。   猎云网(文/孙策)  
    产品
    2015年01月28日
  • 观点
    村长:LinkedIn inMail在2015的新变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村长” // // // LinkedIn在2015年公布的信息中,对招聘者最大影响莫过于inMail使用政策的修正。   在2015年1月之前,inMail的游戏规则是:如果发出了inMail,但没有收到回复,LinkedIn将把扣掉的inMail点数返还给你。   在2015年1月之后,inMail的新游戏规则:如果发出了inMail,只有收到回复,LinkedIn才会把扣掉的inMail点数返回(奖励)给你。   两者的区别从文字上看正好相反,前者看似保证了企业招聘者(其它使用者)的权力,但副作用是无效(无反馈)的inMail会得到鼓励。后者鼓励招聘者(使用者)更有效的发送inMail,提高inMail的回复率。 这里简单列2个公式,大家更容易看出差别:   假设你账户中有50个inMail,而且inMail反馈率(response rate)大约在20%左右,那么旧的政策下你可以获得inMail的使用机会大概是244次。 总数 反馈率 50 20% 40 20% 32 20% 26 20% 20 20% …. 20% 244 Total 但在2015年新的政策后,你实际获得的inMail使用次数就只有62次了。 总数 反馈率 50 20% 10 20% 2 20% 62 Total inMail回复率是可以通过使用者努力不断改进的。如果你能达到100%的回复率,理论上你的inMail在新政下面是用不完的。 :) 一个inMail的价格是10美元,你可以想象提升有效回复率对于企业和个人是多么重要。   我是支持LinkedIn政策的改变的。这样减少了滥用inMail的可能,保护了LinkedIn会员不被垃圾信息打扰的权利。但对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目前许多LinkedIn使用者和企业不重视的细节。    
    观点
    2015年01月28日
  • 硅谷
    【译】法国企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 // // 本文来源:大数据文摘翻译作品 翻译:吴涤,宋松波 大数据,尽管每个人都在谈论,许多公司也已经着手发展,但现在还很难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有多大的功效。安永(Ernst & Young)对150家法国企业进行了一项调研,考察它们收集与使用客户数据的方式,期间遇到的困难,以及数据这项新资产对业绩增长与战略发展的影响。 即使现在大数据以其诸多优势有着大批拥护者,大数据革命并没有真正扩散到全球电子巨头以外的领域。   安永对全法150家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大体上看法积极,“数据大爆炸(大数据爆炸)” 还没有在现实中发生。安永为这项研究特别设计的成熟数据指数显示:只有小部分企业在数据开发上拥有较高成熟度,而大部分企业则采取观望态度,不太清楚这模糊概念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图1 :仅有17%的受访公司数据拥有高成熟度,27%不太成熟,56%数据不成熟。   安永指出 ,整个(大)数据产业链上——从安全搜集、数据保护 、数据分析到公司的整体战略,主要有10处来自心理、策略、组织和技术层面的限制导致大数据在法国企业发展的落后状态。然而,如果能把(大)数据开发纳入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中,法国公司仍然可以迎头赶上。   “在早期,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已经在使用客户数据方面已形成一个强劲的氛围:基于忠诚度的销售;通过市场研究,地缘经济分析,人们的喜好研究,来完成产业布局。也正是纯电子商务的玩家最先开始深度使用用户数据。通过高精准的个人定制,推荐引擎,以及先进的促销方法,这些电子商务形成了卓越的客户体验。   大数据给很多传统行业带了挑战,尤其还涉及构成消费者信心基石的数据安全以及个人数据的保护。”——大卫·纳伊姆,安永战略咨询师, 合伙人,市场营销和创新负责人。     法企大数据有效开发之10大限制 1.数据收集仍很大程度局限于传统渠道 用以提高对客户的了解并定制相应市场战略的数据,被调查的公司中有84%主要采集于传统计费系统,有66%采集于CRM。 2.非结构化数据是分析中的薄弱环节 除了收集关于用户的结构化文本数据 - 如:通信信息,行为和消费 - 之外, 90%的受访企业还收集非结构化数据。 3.缺乏数据分析人才 只有30%的受访企业招聘拥有专门处理或者管理数据能力的人才。其中仅6%拥有50人以上的数据处理团队。 4.缺乏数据处理工具 许多大公司已经计划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以及提升数据可信度。59%的受访公司表示在未来18个月内将使有更多更可靠的数据。只有不到10%的公司拥有统计预测专用工具。 5.数据分析没有或者说远没有涉及预测和实时分析 只有10%的受访公司使用客户数据进行预测,其中5%这样做是为了优化工艺流程,以增加执行速度和增加存储容量。企业还没有形成让数据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理念。 6.(大)数据项目管理缺乏深度与广度 在大数据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上缺乏深度与广度,是用户数据进一步产生价值的一个阻碍。大数据项目通常被视为太复杂,需要时间太长实施,因此不被优先立项。每个部门都习惯于使用自己的内部数据库来处理日常工作所需,这样企业的数据资产就不能很好的流通,也缺乏统一性。 7.缺乏(大)数据项目投资回报率的衡量标准 到目前为止,只有29%的受访公司认为大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代表着发展机会。仅18%的受访公司会制订“详细的大数据实施计划“。 8.缺少管理层的支持 由于缺乏量化投资回报率工具,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大部分公司的管理层在大数据项目上都持谨慎态度。大部分非成熟企业认为,公司高管的看法是对优化数据使用的一种制约,而在成熟企业中中,只有11%这么认为。 9.数据可靠性的一个主要风险:不愿分享个人资料 不愿共享个人数据对数据的可靠性造成不小的影响。如今对个人数据的保护,限制了对客户数据的使用。安永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不会与公司分享他们的个人资料,其中49%的人说在未来5年他们都不太可能这么做。 10.对于数据保护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 30%的受访公司认为他们在客户数据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保护其隐私问题。这在数据成熟度较低的公司中尤为明显。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法国公司(63%)认为大数据是一个有趣的概念,但如何使大数据成为一个增长动力仍然不是很清晰。57%的公司还没有研究大数据带来的潜在机会。 最后,近一半的受访(45%)的公司都认为他们对收集到的客户数据利用的还不够。并且30%的受访公司在使用数据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其隐私问题。 大数据战略成功部署之4大关键 不同企业的大数据有不同的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其区别并非在模式本身,而在于对某些构成大数据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的考量。 企业应该像对待价格政策一样把大数据纳入战略决策的一环,为其制定执行策略。以下就是大数据战略成功部署的几大关键: 1.加强数据项目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个战略关键就是将公司所有部门动员起来。不同部门常常有着不同的观点,对客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果部门间能共享自己的数据库,公司就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客户图像,能做更加精准的客户分析。 2.加大公司管理层的参与度 公司高层与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成立一个大数据项目委员会,用于决策、统筹、战略布局,以确保项目的良好运行。该委员会还要监管大数据战略不是只为公司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设立,如提高销售、降低成本等。 3.设立灵活分析计划(AgileAnalytics Program)   机遇与挑战的战略框架 在战略部署之前,要投入时间弄清楚公司的需要与利害,评估各项技术的成熟度,然后选择最符合公司需求的技术即可。 以PoV为基点 在数据这方面,与最终用户一起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具体项目中可以运用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首先,确定商业机遇,然后选择一个满足以下两点的项目:最方便付诸实施,投资回报率最好。这个就是PoV概念验证+投资回报率评估法。 灵活项目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中期(三到五年)项目规划要确定优先行动具体计划、短期和中期目标以及各行动的KPI。概念验证法要灵活开展。决策者和最终使用者要能自己使用数据分析的成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静态的报告。 4.信心设计 在开展任何大数据项目之前,企业必须考虑到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确保数据安全性和数据处理完备性,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和对数据使用的透明度,这些都是一个公司在数字时代声誉所面临挑战的关键。 【译者简介】 吴涤,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二大(UniversitéPanthéon-Assas),主修统计与金融工程专业。目前旅居巴黎,就职于法国第二大银行集团,担任决策分析工程师,对于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决策建模与商业分析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大数据的发展,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2014年底正式加入大数据文摘海外翻译志愿者行列,希望在新的一年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法国,乃至欧洲在大数据时代的动向。衷心祝愿文摘成为读者最喜爱的大数据知识信息分享平台。 宋松波,博士毕业于巴黎第六大学。先后在法国电信以及法国电视运营商进行咨询与研发工作。主要从事大规模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开发, 个性化服务以及数据分析平台的部署开发。2014年加入大数据文摘海外翻译团队。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欧洲关于大数据领域的最新动向。
    硅谷
    2015年01月28日
  • 资讯
    向名企学习:联想华为新东方宝洁如何玩转微信招聘? 企业的招聘模式正由原来的阶段性、集中性向分散化、长期化招聘转变,要招聘到高质量的人才,不仅需要告知目标人群,更需要关注他们的需求,吸引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招聘活动中来。近年来,微信以其在短期内迅速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群而成为企业招聘的有效途径。以下对联想、华为、北京新东方和宝洁中国四家企业利用微信招聘的做法进行了总结概括,通过收集这四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微信平台实现的功能以及一些好的做法,对这四家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比微信招聘和其他传统招聘途径,为企业利用微信平台有效招聘提供借鉴。   联想 联想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推送求职技巧、介绍校园宣讲会行程、宣传企业形象并提供自定义菜单栏查询功能,包括各类职位查询、企业介绍、在线答疑。各类信息中,招聘信息所占比重最大,信息更新频率较高。     联想通过微信平台塑造了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形象,为此启动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想知道你”联想员工微介绍栏目鼓励员工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介绍自己,促进员工交流的同时帮助用户认识企业。“海面应答策略十招”、“笔试技巧来了”等满足应届生提升求职技巧的需求,充分展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其中“你为什么选择联想” 是一个以企业介绍为主题的活动,从职业发展、工作节奏、企业文化、福利等七个方面向用户介绍加入联想的理由。     联想通过微信对校园招聘进行全程宣传,除了校招行程安排和校招进程,还提供阶段性的答疑服务。最为贴心的是介绍各城市简历投递情况、各岗位简历竞争情况,并提供用户求职进度查询和在线预约宣讲会的服务,方便用户全方位了解招聘信息。     联想还十分注重用户体验,积极征集用户意见。“想要看啥,你说了算”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开展的活动,在微信上征集大家想看的内容、期望的信息推送频率或者其他的想法。     华为 华为通过微信平台宣传企业、产品以及招聘活动,并分享职场经验。用户可以用关键字查询职位信息。   社会招聘阶段主要发布招聘信息和招聘活动信息,校园招聘阶段企业开放日和征文活动信息比重较大,信息发布频率较高但不稳定。     华为积极开展企业宣传活动。2013年11-12月开展的“华为Openday”活动,组织潜在的求职者到深圳总部参观。此次活动通过微信进行宣传和全程报道,并提供微信报名服务。为了扩展活动影响,华为同时开展“青春见证——华为Openday征文”活动,并通过微信用户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获奖者。最终“始梦之旅”、“与华为的第一次触电”和“十二月二十六日游华为有感”三篇文章获得前三名。微信平台让没有参加此次活动的用户详细了解了活动全程,并通过征文活动分享对华为的认识和感受。     北京新东方 北京新东方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宣传招聘活动、介绍企业。另有自定义菜单栏提供职位查询、在线面试等功能。招聘信息在各类信息中所占比重最大,信息发布频率一般且不稳定。     新东方积极开展线上面试,其形式包括在线面试、微简历、语音简历等,求职者一旦通过,即可参加接下来的线下面试。其前提是发布的招聘信息与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完整度相当,所以求职者在微信上查看招聘信息,通过向指定邮箱投递简历或者参与线上面试即可进行求职。新东方为求职者提供了便利,不足之处是忽略了用户的其他需求。     宝洁中国 宝洁中国通过微信平台介绍企业、宣传各类活动、发布求职技巧和职业技巧。另有自定义菜单栏提供多项查询功能,供查询的内容根据当前的活动进行调整。信息发布频率较高且较为稳定。     宝洁将微信招聘的对象锁定为应届毕业生。为此,宝洁通过微信平台主要开展企业宣传、发布满足应届生需求的求职技巧和职业技巧,并开设专门的查询功能。“宝洁精英挑战赛”是宝洁于2014年2月到7月开展的面向高校所有学生的比赛,旨在培养和选拔具有创新才能、领导能力和商业战略潜质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宝洁通过微信平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并在自定义菜单栏中设置大赛查询专栏。展示在微信中的大赛奖励也非常诱人,冠军团队奖励15000元人民币,提供高管门徒培训以及免试通行证,亚军和季军团队的奖励也非常丰厚。     宝洁除了使用微信,还通过新浪微博、人人网和应届生BBS等对招聘活动进行宣传。宝洁通过微信主要是吸引用户,并不直接提供具体的职位信息,用户还需通过以上其他途径获取详细招聘信息。“宝洁故事汇”就是利用微信平台吸引用户的案例。让新员工可以带着宝洁的offer去完成没有时间完成的梦想,从中征集和评选他们各自实现梦想的故事,并对转发和分享故事的用户进行奖励。如“一个人的背包旅行”,讲述了一个带着宝洁offer的女孩利用假期完成独自背包旅行的故事。这对应届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同时,有奖转发又进一步扩大了宝洁的影响力。     四家企业的微信招聘策略对比 上述四家企业在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联想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但职位信息过于简单。华为十分注重企业宣传,初期主要开展校园招聘,目前逐步吸引高端人才,但查询功能不完善。北京新东方主要发布招聘信息,并积极开展在线面试等线上人才筛选,但信息类别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宝洁中国专注于企业宣传和招聘活动宣传,致力于满足校园招聘对象的多种需求,但极少发布具体的职位信息,用户还需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招聘详情。     对比发现,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企业宣传和招聘活动宣传,且各自提供的功能有自身的特色。但是企业在选择相应功能时有时忽略用户的重要需求,出现用户非常关注的功能没能实现的尴尬。例如,北京新东方主要发布招聘信息和开展招聘活动宣传,却忽略了其重要目标人群在提升求职技巧和职业技巧方面的需求。华为没有自定义菜单栏查询功能,给用户查询带来不便。     微信招聘渠道与其他渠道的对比 微信招聘作为传统招聘渠道的辅助,在大型知名企业中较为多见,在进行企业宣传和吸引求职者参与企业招聘活动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适合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化招聘。其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信息连贯,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信息和知识。借助其即时通讯的特点,克服了其他招聘形式信息滞后、互动不够的弊端。微信招聘覆盖的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招聘高端人才的效果不够理想,但开展校园招聘的效果较好。     微博招聘因其媒介性强,成为众多企业寻找人才的有效途径,借助其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尽可能多的候选人,并且通过求职者的微博内容以及互动实现初步的人才筛选,适合长期化、分散化的招聘。微博招聘对企业的知名度要求较高,在小微型企业中效果欠佳。由于信息表达不详细,真实性有待考证,企业和求职者还需进行线下沟通。     现场招聘能够实现企业与用户的双向沟通,企业获取的简历针对性强。但是费用高,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较大,适合企业阶段性和集中性的招聘。     传统网络招聘因其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小,在各类企业招聘中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缺乏互动、获取的简历在质量和针对性上都存在不足。     猎头招聘是企业获取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其费用高、周期长的问题也不可回避。     各类招聘渠道在招聘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微信招聘确实给企业带来一种招聘的新思路,它在吸引求职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仅仅是对传统招聘渠道的补充,不能代替人们面对面的沟通。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招聘目标和目标人群的特点,将当前的招聘方式有效地结合,扬长避短。     微信招聘的提升空间 1.对目标人群开展微信招聘的宣传 企业需要明确目标人群的特点和偏好,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宣传以吸引用户。对于当前没有求职意向的潜在目标人群,也要通过企业文化、职业技巧、职业发展、企业活动等信息吸引他们的关注。     2.全方位了解用户需求重点满足 在吸引用户关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全方位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自身特点和用户需求有重点地满足用户。     3.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微信招聘的设置有两方面的提升空间。     信息的私人定制:用户关注公共账号后,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类型,然后微信自动隐藏用户不需要的信息,使信息得到有效传达的同时又不会造成信息干扰。     职位的私人定制:鼓励用户加入人才库,根据企业的要求填写相应的求职信息,并选择期望的职位类型。根据用户的特点,定期推送对应的职位信息,用户点击后可直接申请该职位。     4.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 设置答疑专区,对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分类,查询功能要简单易操作,信息发布频率不能只考虑企业的需求,并且要重视用户反馈,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建议对当前的功能进行改进。     作者:孙传玲 孙道银
    资讯
    2015年01月28日
  • 硅谷
    提供一分钟视频培训服务的Grovo获4000万美元C轮融资 Grovo 是一家供短视频教学培训服务的创业公司,公司刚获得一轮 4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 Accel 领投,Costanoa Venture Capital、SoftTech VC、 Greg Waldorf 和 Vayner Capita 跟投。到目前为止,Grovo 的融资总额已达 6500 万美元。   Grovo 主要制作 60-90 秒钟长的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来帮用户快速 get 一些特别的技能。Grovo 的教育视频将互联网的流行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分类,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观看学习。视频的种类很丰富,有介绍 Twitter、Facebook、Dropbox 为何物的入门级视频,还有介绍 Google Analytics 使用技巧的高级培训视频。   Grovo 还为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准备了培训和教育员工乃至顾户的视频。Grovo 已经有很多为高级视频教学付费的企业客户,企业买这些内容是为了给雇员进行邮件、日历等相关工具的培训。Grovo 现在已经自己开发了很多视频教程用于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这些用于员工培训的视频教程也将于不久后发布。   Grovo 的 CEO Gernandez 表示,公司提供的这种视频培训服务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因此公司打算进一步拓展视频的种类。Grovo 还会陆续提供其它形式的内容,如 GIF 图、小测试等。目前,Grovo 的用户遍布全球 190 个国家,不过 70-80%的用户都在美国境内。为更好拓展国际市场,Grovo 未来会推出专门的国际版。   目前,Grovo 的团队人数已达 200 人。Grovo 目前主要通过收取服务订购费用获得营收。2015年,公司的经常性收入增长 400%。最近新增加的用户包括 WeWork、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等。   来源:36氪,作者:达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785.html
    硅谷
    2016年01月28日
  • 新创
    意向匹配or技能匹配?渠道招聘or服务招聘?瞬聘网通通选择了后者 来源:猎云网 (文/小蒙)   不知道您会把“程序员”这个职业叫做什么?软件工程师?软件开发者?程序员?程序分析师?软件构架师?记者则喜欢称他们为“程序猿”,一是因为他们聪明,能编写程序开发软件;二是因为他们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甚是辛劳。   然而,瞬聘网创始人兼CEO顾山林则喜欢称他们为软件工程师,因为他在美国有过近二十年的软件和信息系统的构架、开发和咨询经历,这个过程中他对软件工程师准备简历、面试,以及作为招聘者筛选软件工程师简历、面试都有丰富的经验。一来二去,顾山林发现:软件工程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数理逻辑能力强,但大部分又不善于表达。因此,传统的从简历到面试再到聘用的招聘方法对软件工程师来说不一定精准。而他又在多次与技术主管的互动中发现:其实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他们平时积累的诚信和软件开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而招聘过程那些他们不擅长的东西,不管对他们来说还是对聘用公司来说其实都不是很重要,反而正是这些“不重要”的步骤会筛掉不少本来可胜任工作的软件工程师。   “所以,我就创办了让软件工程师可以进行平时积累诚信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平台。这样找工作时就可水到渠成。”顾山林这样解释了他创办瞬聘网的原因。   知道为什么做,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了。顾山林认为其实软件工程师是一个技术类的工作,不管有多少细分方向,终究它是可以量化的。瞬聘网既然是基于软件工程师的技能和诚信的招聘平台,那么就应该从评估他们的这两项指标着手。   首先是对他们专业技能的评估,瞬聘网通过对软件工程师之前的工作技能进行评估打分,再对招聘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量化,之后双方就会通过技能进行匹配。既帮助工程师找到适合的企业,又帮助企业找到相应的工程师。   瞬聘网如何对求职者要求诚信?第一,瞬聘网要让每位准备来找工作的工程师有种理念的认同:对有能力的软件工程师来说,没有必要作假,反而作假的环境对他们不公平也不利,因为作假忽悠的环境会埋没踏实做事真正又能力的软件工程师。 第二,对于申请诚信技能评估的求职者,瞬聘网会要求其身份、学历、工作经历等必须上传相应的材料,如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离职证明或劳动合同等用来证明,证明材料一经上传,无法更改,将成为瞬聘网的永久记录。用来证明求职者编程能力的代码片段同样一经上传无法修改。瞬聘网随时对这些永久记录进行调查验证,任何作假的记录严重影响其在瞬聘网求职诚信。   对于红海般的互联网招聘,顾山林认为:做渠道的互联网招聘企业确实很多,利用大数据做招聘的也很多,但是做渠道的意味着仅提供一个平台,在这平台上求职者填写简历、搜索职位、投递简历,而招聘者则发布职位、搜索简历、联系求职者,其实走的还是传统的招聘过程。而即便是大数据应用于互联网招聘,其实也只是在做双方的单一意向匹配,对工作技能评估匹配的缺失很难实现全面精准匹配。   目前瞬聘网只专注做好软件工程师的招聘服务。顾山林透露,未来瞬聘网可能会将视线扩大到其他职业,但是也仅仅是可以量化的技术类职业。因为,招聘服务想要达到全面精准匹配,只有把最重要的职业技能实现量化,再进行匹配,最终才能实现。因此,瞬聘网也希望未来的招聘真的只是网上点一点,便可瞬间入职,这也是“瞬聘”二字的含义。   瞬聘网隶属于上海瞬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目前公司13人。公司正计划下轮融资,以进行市场开拓。  
    新创
    2016年01月28日
  • 资讯
    移动互联网时代,HR如何保持正确姿势? 来源:公众号:创新小屋 作者:梁雅杰   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双高” l  高变速:企业存活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快节奏更新迭代,所以,“员工忠诚度”这个概念在客观上变成了“痴人说梦”!; l  高变数:未知领域的变化的不可预见性; l  结论:谁也别NB说自己是先知、先觉、先行!我们真的不一定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甚至不一定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客观上互联网的先行者绝大部分下场凄惨或惨淡经营,中国的“瀛海威”今天安在?新浪和搜狐现在市值比得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倒让我们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猎人张弓射雀儿”,俱往矣,看风流人物在哪儿冒烟?   跟各位朋友明确一下,这些只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包括我本人的一些实际操作探索,仅仅是抛砖引玉拿出来跟大家进行共同的研讨,绝对不敢说本人的这些观点或者做法就是正确的。   曾经在巴菲特的几个关于炒股的书籍当中提到,他只投资他知道熟悉的行业。大家通常都把这句话奉为经典,而其实这句话巴菲特股神本人什么都没说!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大家如果真的到股市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知道你知道什么,甚至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这就是这个时代。回到我们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最初大家对它的理解就是大康公司,如当初典型的新浪、搜狐,我本人也在新浪工作过。但是,当大康公司一个个都惨淡经营,烧钱烧到要命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其实经营专业网、搜索网也是一种途径。所以,那个时候新浪网都已经是被大家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百度在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的网站公司,还有后来应运而生的像美国的EBAY、中国的携程等等,这些反而被认为当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能够经营良好,能够走在前沿的而且赚钱的企业。但是呢,今天我们大家就发现了移动互联网走到了平台和电商,以美国的脸谱为代表,还有中国的天猫、京东,现在频繁出现了一系列的这种社交类网站,大家都是在通过把自己的用户群做大形成大数据,以便于形成这个网站真正赢利,“大数据”可能是企业价值的一个源头。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说法是“得屌丝者得天下”,还是要再次提醒大家,真正屌丝经济的创始人极有可能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他在解放前唤醒了广大劳动群众当家做主,第二解放以后应对党内的派系斗争,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所有的红卫兵,其中大把都是脑残粉,什么意思呢?这些人坚定的跟着伟大领袖走,而且义无反顾的上山下乡,各个都曾经历“蹉跎岁月”。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企业的存活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在大幅缩短,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原因就是什么呢?未知领域以及高科技的运用使得这个行业的变数特别大,变速特别高。大家可以设想最初的摩托罗拉,那个时候如果手里边能拿一个大哥大,一个最初的“九字头”的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那你就是非常牛掰的人。而当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要买那样一部手机,你可能要花费一万五到一万八,其中接近一万块钱都是托人情。而正当摩托罗拉当时如日中天,所有的经销商、代理商都必须提前把现金押在泰达的摩托罗拉厂,你才能挂号订货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凭借一个GSM系统,诺基亚打败了摩托罗拉变成了世界老大。当时Nokia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世界35%,严格的说在全世界拿到了这样的市场份额,那基本就是不可能被打倒的巨人、战神、武林盟主,但是谁又能想到短短的五年就跌入谷底,甚至手机板块被低价出售。诺基亚自己也知道智能手机将是未来的市场,但是因为他大把的存货全都是传统老型的手机,所以没办法需要清理库存,同时出手应对智能手机这个混乱的战场局面,当时Nokia就是晚了那么一小步,而就这一年时间苹果三星大步侵蚀了诺基亚的市场,也导致了最后诺基亚CEO说“我们努力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失败了”。当我们看苹果和三星如日中天的时候,小米、华为悄无声息地也走进了行业第一集群。   通过给大家举的这几个例子,就是门户网站大康到这种搜索网站专业网站,到平台电商最后到社交网站。再看我们的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三星、小米、华为。大家可以回忆下基本上都是大概三五年一个起伏跌宕,三五年一次更新迭代,充分演绎了他的速度特别快。   而这个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呢,大家经常说的一个词“员工忠诚度”,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公司和企业很多都是“短命鬼”,你连自己五年以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你又有什么资格设计员工十年以后的“职业生涯”?!而一个员工在现实面前也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托付给风险贼高、命运飘忽的组织,除非他智商连80都没到!   原因在于什么呢?技术的进步可能迅速催生了一个五百强,而技术的进步可能迅速泯灭了一个五百大。所以呢,诺基亚今天跟员工说我给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我给你颁发长效长期的激励以诉求员工的忠诚度。诺基亚可以设计,但是员工没有人会相信!作为企业家,在今天可能你不能单纯要看员工的忠诚度,他甚至已经变成了企业对员工也要忠诚。忠诚它变成一种相互的。但是呢,因为经营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呢这种忠诚度塑造十年、二十年已经难以置信,所以说是“痴人说梦”。   如果我们谈移动时代的话,必然也离不开手机、移动终端这个话题,那我们大家看“移动”这两个字它逐渐是从互联网电脑向手机去转化。最初当电子邮件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没来得及理解如何使用和完善它,但是发现了它的高效、沟通速度快,那个时候如果说我去跟别人跨大洋发电子邮件,那感觉已经是对比过去我们用了几十年的电话电报感觉到快捷的多,而我们还正在开发电子邮件功能的时候,网上就出现了网聊版的QQ。而网聊的QQ、MSN的功能开发还没有达到极致,甚至于大家还不知道如何继续开发的时候就出现了新浪微博、推特。而当大家还在讨论,“这是划时代、革命性爆品”话音未落,与之伴随的就出现了手机QQ取代了短信。而随着微信的出现,现在我们大家生活和工作大部分的沟通都是在微信上完成。   二十年前我们在企业里召开管理会议的时候,经常是上边有人发言,下边参加会议的人在读自己的电子邮件,利用会议的时间不好好参与会议,但是在抓紧时间读自己的邮件。那个时候就也出现了一堆、一堆的垃圾邮件等等。所以我们开会的时候要求所有参会人员把电脑都扣上,这是一条会议的纪律。而到了今天我发现在开会的时候,第一电脑扣上,第二还要把手机放一边,甚至规定了专门的存放位置,否则大家全都在开会的时候挠赤、挠赤跟小老鼠似地发微信。 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四势” l  办公移动化; l  工作生活深度交融,即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l  技术及管理人才极度年轻化,“Generation XYZ”; l  员工与企业双方都是闪婚、闪离式; 所谓“办公移动化”,今天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做大,首先从地理区域覆盖,不管是在国内你要做营销渠道,销售区域的铺放,甚至有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自然其地理区域跨度就特别大。所以公司里面绝大部分的高管,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端的技术人员,高端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在途办公的时间越来越多。   其次“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生活工作化大家好理解,比如像我们现在,大家回到家以后的私人生活经常被工作打扰,有时候咱还是主动自觉地拿自己的工作打扰自己的生活,比如电子邮件,因为你的电脑可以在家上网。还有微信,甚至于过去有些公司,当时流行黑莓手机的时候,我们拿到那个黑莓手机是感觉太方便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企业沟通,但是慢慢大家发现,其实黑莓手机也断送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回到家,周末手里的离不开的、不停把玩的就是这个黑莓手机,也就是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现在时下网上流行的两本书,都是关于这个谷歌的,一本是<<How Google Works>>另外一本是<<Work Rules>>。基本上都是以谷歌为蓝本,其中甚至于提出说,谷歌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会允许员工上班利用20%的工作时间去处理私人的生活问题。其实呢,大家不要被这种表面上的人情化、人性化管理所迷惑。我们大家设身处地的去想你就会理解,这是企业无奈的一个选择,它必须这样做。否则客观上员工没可能继续工作!   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北京的上地观察一下就可以,去看看百度,你到深圳去看下腾讯,还有阿里巴巴、新浪等等,夜里三四点钟办公大楼灯火通明,那很多人都在加班,在这样的企业说我五点半下班或者六点下班拎包就走,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走,当你收拾好东西,站起来以后发现所有人都在埋头苦干,你只好坐下,即使手上没工作你也会坐下,而大多数情况是你手上有一大堆的项目和案子,你必须忙到夜里两三点,甚至三四点。但是你这么晚回家休息,无论如何第二天早晨再弹性工作制你九点、十点,十点多也要上班了。换言之,你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去处理私人的生活事宜。居家过日子很多事情没机会解决,所以这是企业无奈的选择,如果你不给员工提供这样工作上的便利,结局是员工无论如何没办法在这继续工作。所以,很多公司半推半就或表现得极具人情味似地接受了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可以处理私人事务。甚至明确公布员工可以占用20%的工作时间,这个20%显然是变数很大,可能会高可能会低,那就要看这个员工个人生活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企业如果选择不给,几乎等于宣布了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第三点就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年轻化,前文我们说到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是快,节凑快,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所有的追求就是一个快。按照孙子当年的说法就是先知先觉先行。这样大家只好是加班熬夜赶工,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周扒皮”就不要半夜偷摸捅鸡窝了,因为长工还没睡呢!那60和70后的人,要么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要么是因为拖家带口,所以呢你不可能实现的是早晨八点就来了,晚上九十点钟,甚至夜里一两点你才回家。   无奈之下,八五后九零后当我们大家还在研究年轻人有什么特点,特别是我们还没来得及,不一定研究对,也不一定研究透。但是他们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的生力军,那么针对这些人的管理呢,显然就要找到他们的一些特色,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   而所谓的“闪婚、闪离”是说企业需要人才的渴求度高、下聘用意向的速度快,所以现在一两天之内决定聘用是常见现象,而且最好第二天就“结婚”,但是项目结束或者项目快速流产,“离婚”的速度也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几乎是最高职业操守,而五年前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五化” l  数据化; l   “个性特例化”倒逼“原则粗放化”; l  颠覆化; l  企业管理的员工参与化; l  组织沟通即时化;   首先看“数据化”。现在企业内部也在用时下流行的字眼“大数据”去分析员工的行为特点。换言之,员工胸前的这个员工卡都变成了智能卡,而这个智能卡在他每一次刷卡以及他在公司里面的一系列行为,不管是去茶歇还是出去吃饭。实际上已经为公司提供大数据,而我们就在这些大数据中去探索这些员工的行为特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传统逻辑的因—果逻辑,到了今天可能已经不能在这么用了,甚至可能可以是果—因逻辑,用结果带动原因。   举例,传统的店面,你在一进门的位置摆什么样的衣服招揽客户呢?进来的客人对这个衣服,他感兴趣的程度以及最终他的转化率变成实际的销售,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也不知道客人为什么对它感兴趣。但结果是客户对这些衣服感兴趣而且转化成实际的销售,所以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我们只好这个结果,把它作为原因决定哪些衣服推到店面的前面。而在网上也一样,这些个经常消费的人通过她在网上的点击分析其未来可能的行为的预见。而通过这种对结果第一观察、把握、遇见,然后给他提供相应的链接、广告,引导这些人在网上的消费。公司里也是一样,像在很多企业当中,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说,为了加强对于培训的重视度,很多老板带头培训签到,而且培训必须是提前报名,严格的守时,到时候必须出席。而今天已经不可能了,人家已经签到,但是就是因为手上急着要做项目,没办法无奈他必须要走,到这就听一节课,拔腿就走,而人力资源部必须给人家让位。   第三,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原则化、粗放化。其中个性化量身定做的特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的兼容性被迫提升。过去一个公司的制度就好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一个国家越发达它的法律会越精细。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美国不单纯国家有各种各样的法规,每一个州有自己的法规。甚至于法规都已经细到了什么奇葩程度呢?比如说在美国的某一个州你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不允许坐在车上欣赏街道上行走的异性,都已经到了这种“脑抽筋儿”似地细腻的程度;或者在某些州大街上你不许拎着午餐盒走在街道上。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制度越来越细腻,一个国家随着他的发展、发达,法律法规越来越细腻,但是到了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做的这么细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你只能是公司把他变成原则性的,粗线条的,告诉大家一个指针,所以大家会感觉到走到今天,所谓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这些说法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让员工自己去判断,根据咱们企业的原则性条文,根据咱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你自己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公司对你要求的、你应该做出的行为表现。   再有就是说管理上越来越像现在流行的说法叫P2P。你对个人、个性化这种特例的照顾兼容性越来越大,没有办法。   其三,所谓的“颠覆”管理是指员工出差不必住在公司的协议酒店、公司的租车或出租车,可以改用Airbnb、Uber和嘀嘀打车,有些公司最初还接受了没有发票开白条这种在中国财税法规不可能接受的现象;一个SFA可能替代了繁琐的销售报告;因为业绩管理终端化,GE免除了期末的绩效面谈……   第四是管理的参与化。也就说,企业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八五后和九零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的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信息传递的速度“爆炸式”超快、超全,所以大家自己都知道其它企业的最佳实践是什么,而且有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所以员工非常愿意甚至迫切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拿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另外,现实要求公司制度必须是网络化、系统化,而且这种O2O的形式也特别多,线上线下齐进,线上的比例越来越大。   最后一条是组织沟通的即时化,也就是随时随地。将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一个公司再开员工大会估计可能也就是在年底,进行新年联欢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很多这个手段可以取代这种高成本员工大会,比如微信群,邮件群,总经理致员工一封信等等。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l  劳动合同管理 l  人才引进的变化:预、快、准 l  定岗 l  福利人性化 l  薪酬管理 l  业绩管理 l  人才挽留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在移动时代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不管是积极主动应对,还是无奈的接受。   我们先说用工合同,劳动契约。现在企业当中特别是这种互联网企业乃至于传统的制造行业,创客化的特点越来越多,换言之,就是高端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端的专业研发技术这一类型的人,恐怕你要想留他就必须得用咱们中国传统的封建制,今天我们就叫股权激励,纳为股东、公司的合伙人。但是随着公司这里边创客化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出现劳动纠纷就很难界定,我们是用《公司法》解决问题还是用《劳动法》去解决问题呢?当企业跟这个创客,在我们这里工作同时又作为我们股东的这些人员发生纠纷的时候,你用《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去处理争议,公司会马上告诉你不对,因为他是公司的股东,我们之间的任何争议应该用《公司法》去解决。但是呢,走到《公司法》的时候员工又会说我实际上在公司里面从事这样的职位,所以呢你应该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解决。这个争议在今天的中国各个地方的司法解释尚不明确!   截止到2015年年终为止,在中国有关股权激励的纠纷,不管是实权还是期权达到三十九起。这其中员工没有一例胜诉,原因就是,中国的司法界没有一个定论,到底用什么样的法律条文去解决这样的纠纷案例,这就导致企业,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来说,可以滥用股权激励,鱼肉员工,将来即使出现了任何的争议的话咱们国家在法律条文上并不完具备,各个地方操作没有定数,那换言之员工基本就变成了被欺骗的对象。   假如您是一个员工,听到刚才这一段话,心里面肯定非常难受,但这是现实,没有办法。三十九起案件当中只有一起当事员工有机会赢得诉讼的胜利,但是员工打官司的经验不足,在提取证据的时候速度不够快,企业也本事大,能与时间赛跑,三下五除二把所有的证据清除掉了,最后这个案件员工还是败诉。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后边出现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很多实际发生没办法,不知怎样去界定,像现在典型的国内争议最大的嘀嘀打车对于传统出租业的冲击。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工时的变通化。朝九晚五在传统行业是必须的,因为生产线必须严格遵守,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去打卡上班,这个没有办法。但是走出了这个生产线,即使是传统的白领工作人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员工,朝九晚五已经基本不存在,原因何在?加班啊,加班的时间太长、太晚了,以至于第二天你让员工九点来已经不可能,所以公司被迫推出了弹性工时制,同时也使自己的加班支出降到了最低。而因为加班时间超长,工作压力特别大,所以呢,你的工作场所必须是人性化、人情化、自由化。换言之,Google为什么会随处可见卡通画,大家上班的时候全都是休闲便装,不必要穿职业装,有一些特定的日子还可以把自己的宠物带到公司去,Google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便利,原因就是一个,因为员工劳动强度太大,工作的时间太长,你再不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那真的会出人命的,所以过劳死在很多企业当中频现。   在劳动契约、劳动合同这里边的第三条就是工作场所的不固定化,因为现在企业你必须考虑经营管理的这些主体人员是移动的。如老板、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端的专业技术人员、营销、物流和客户服务的对外人员。通过SFA来管理移动在途的销售人员的日常活动,那就是说管理的这种移动化已经实现。那企业呢,将来员工的管理估计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化的进一步提升,连员工卡都可能逐渐会被取消,因为你只要告诉你的手机号码、微信号码、QQ号码等等,就可以实现很多的智能管理。   在劳动合同里边还有一点就是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将很难判断、很难取证,一般我们再签劳动合同的时候都会要求员工就来公司工作一定要跟前一家雇主已经没有任何劳动关系,第二你在此工作的时候不能从事第二或第三职业,如果你要从事的话还要得到公司事先书面的允可,第三你在这里所有研发成果的专利都是公司所有,所有的这些条文今天都受到了挑战,因为你没法实现!今天员工是“知本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到最关键的时候会跟公司提条件,而公司被迫接受人家跟你共同享有专利。而且他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你根本都不知道。比方说员工在公司上班,同时自己在经营一个网店,这个你很难查的,刚刚我们前文提到的,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要给员工20%甚至30%的工作时间去处理私人的事务,所以在公司连私人邮箱都可以去上,那他利用这个时间去处理自己的一些第二第三职业的事情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而企业即使通过网管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你可能碰触了别人的隐私,有时候因为涉及的员工是你现在的赢利好手,你也只能选择秘而不宣。举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当然这个例子太极端甚至于已经走到了职业操守的程度。我们大家你自己体会一下,如果有群友用“XX打车”,最初抢到你的和最终联系你并接送你的那个司机不一样,换言之就是有一批人专门在干抢单。互联网也提供网上知名医院挂号,在这中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黑心渠道,实际上就是传统销售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串门”和“飞单”也高科技化,串门就是我给公司拉来的业务一定要经过我的一个经营主体然后再到公司,这样我从中渔利。所谓的飞单是当我拿到一个订单以后,我自己经过计算,我在公司拿到的只是一个提成收入,不是很划算,如果把这一单转卖给竞争对手,我可能拿到的收益更大,这形成飞单。现在这种时代的进步,真的令人瞠目的。所以第二第三职业你很难判断,很难取证,企业无奈之下只好被迫的接受,为了你能在我这安心工作,你可以从事这些工作只不过我不说而已。   那我们再谈谈福利。福利,有的是现实能拿到钱,有的是未来能拿到钱,再有就是企业给员工的工作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便利。现在很多包括传统企业都一样,过去那些能憋死人的会议室,已经被开放、大范围的这种类似于咖啡馆和茶馆式的休闲区所取代,那么大家可以到那喝着上档次的咖啡,够档次的茶叶饮品,然后大家在休闲宽松环境下开各种管理会议、专题会议。   有的公司已经把这种所谓休闲化的或者说咖啡馆化、茶馆化的会议室演变成有开放区,有包间,包间那肯定是要进行涉密问题的探讨。所以这些包间可能跟咱们现在吃饭订包间有点很像,你通过微信、QQ、公司内部的沟通渠道等等,提前预定包间。   在很多公司里边健身的提供已经是必须,而且健身的档次特别高,会请来一些太极的教练,乒乓球、羽毛球的教练,瑜伽的教练。健身器械齐全,甚至于有的公司干脆澡堂子、游泳池全有。原因就是一个,给员工通过提供这种非常宽松的工作环境,也就是福利,以便于这些脑力劳动者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身心完整的健康。   另外因为加班,导致员工半夜回家的现象特别多,所以现在一个公司如果他去经营班车的话,就已经变成非常的个性化,从过去的固定线路和固定的几站,几乎变成门到门的服务,特别是针对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就必须提供这种便利。   茶歇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档,很多公司已经不再用速溶咖啡了。都是现磨咖啡,茶叶都是非常上档次的,水果都是时令新鲜的,小吃也是非常精美的,甚至于有些公司还给大家提供维生素为主的各种保健品和常用处方药。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有一些公司的食堂都已经变成了7/24随时提供,他们会提供早中晚主餐,但是在过了主餐时间以后还会随时提供精美的小食。   现在招聘的特点是什么呢?三个字:预、快、准。所谓的“预”就是预备、预测,今天企业在做战略的时候,因为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都已经变成奢侈品,你能看清楚未来两三年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一切的计划周期都在缩短,而招聘也是一样。必须能够准确的预见公司不久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时间需要,需要多少人?要进行非常精准的预测以做好预备,而这样的话人力资源部甚至要养自己的人才库,甚至于还要对目标人才市场做出精准分析,要培养自己的粉丝。所谓培养自己的粉丝就是在我们这个专业领域,比如说我是做服装的,或者我是做茶叶的,或者说我就是做这种平台互联网,那我就找对口的大学,大学里面我们所需要的员工特别是针对对口的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粉丝。人力资源部还要把劳动市场研究透,我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如何分布?整个行业上游、下游人才分布情况,研发人员、管理人、专业领衔人员都在哪,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有可能抓住机遇一锅端、一勺烩。所以对一个人力资源招聘人员的要求特别高,你要盯着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你得吃着嘴里的、夹着盘子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快”是指整个招聘流程运转要快,整个面试决策要快。慢了的话你公司这个项目或业务耽误不起,你跟客户的交期或者说跟竞争对手拼时间就会受影响,所以流程必须都是加快直通,甚至于已经到了说面试一个工程师这样的人都要十五分钟之内就已经决定这个人我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各位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一个结构化的面试,特别是基于素质模型的面试,没有一两个钟头不可能把这个人准确地做出判断。所以无奈之下过去咱们推崇的德才兼备,现在也已经变成了梦幻,因为你来不及去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太难了,而且需要的耗时太长了,最终没办法只能“以才为重”,来了以后先帮我做事,做完了事指不定他在我这能做多久,指不定我企业需要这个人有多久,所以德才兼备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虽然“德”是重要的,我们不否认,但是现实的无奈让我们只能是最快的速度,先考察“才”。   “准”就是定向钓鱼,犹如导弹的精准打击,换言之,人力资源部早就把整个中国跟我们公司相关的人才市场分析透彻了。在我们地图上都画的是我们所瞄准的这些目标人群,这种类似的人才市场谱图、地区谱图、架构谱图等等,汇总起来就是庞大的人才数据库。然后再加上招聘渠道很稳定的、长久精准合作,也通过外脑帮我们对市场有一个把握,以及我们人才库的延伸。这样的话,就使得企业在招聘时候已经是很精准,类似于爱国者导弹,目的就是快,短时间找人,而且下单(出offer)快,随之也就出现了在行业里“人才一锅端”的现象越来越多。   另外围绕招聘就是现在招聘的广告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针对八五后九零后他们理解的、流行的共同语言,你必须跟人家与时俱进,否则人家以为你是老冒儿、老炮儿。你去校招的时候直接就会被冷落,而运用“时令”的网络语言去快速集纳一批粉丝,甚至于能把他们培养成公司的脑残粉。   第四个应对我们说说“定岗、定编”。在工业化时代,由两次工业大革命导致的是分工的专业化,而这个工业化时代因为你的销售和生产是可以非常精准地预测,就可以实现定岗定编。但是在高科技、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做到,现在“以岗定人”越来越难,多数情况下就是以人定岗,你企业必须得接受,因为他本人能为我企业做什么,因为他本人能为我企业带来什么效益,因为这个人所以我要特别设立一个岗位,虽然这个岗位在组织结构里面看着非常的突兀、抢眼,让大家感觉别扭,但也要接受。   定编在工业时代还可以做到,现在不能做到的,很多企业都是以项目的立项去框定人工成本,通过“分灶吃饭”宏观调控,所以即使是在这些高科技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我们也会发现他有上万员工,甚至于有些超大的十几万人都有。
    资讯
    2016年01月28日
  • 投融资
    2017年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简版报告 2017年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简版报告 图片供参考:
    投融资
    2018年01月28日
  • 资讯
    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处于自动化的“高风险”状态 未来没有人能完全避免自动化,但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约25%的就业岗位面临“高风险”。在就业市场尚未全面反弹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显的预兆。 研究显示,在交通、食品准备、生产和办公室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人面临的风险最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可能会使大约70%的任务实现自动化。毫无疑问,涉及处理、数据收集和体力劳动的活动在这里风险最大。 预计自动化将对中国某些地区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群。 该研究称:“未来几年,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以及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似乎都可能面临自动化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年轻工人和拉美裔将尤其受到影响。” 这一切似乎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当然,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的不同版本,在十年之后。但布鲁金斯学会表示,地方政府和行业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现有工人的技能,帮助应对冲击。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One-quarter of jobs are at ‘high-risk’ of being automated
    资讯
    2019年01月28日
  • 资讯
    人力资源分析如何帮助提高员工绩效 文/ Ritesh Patil 人力资源是全球许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角色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演变。人力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组织的招聘和退出过程,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随着行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组织中寻找和招募最优秀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从招聘空缺职位到寻找和雇佣人才,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招聘人员的任务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底线。为了帮助人力资源部门验证它作为商业表现的重要角色,人力资源分析被应用了。 什么是人力资源分析? 人力资源分析是关于收集、组织和验证与人力资源运营相关的数据,如招聘、培训和开发、员工福利、员工关系和保留,以帮助他们在所有这些领域做出更好的决策。人力资源部门每天都在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和技术来创建大量的数据。然而,人力资源分析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力。 将人力资源分析应用到业务结构中有显著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争取更好的ROI。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列出了5点,展示了人力资源分析是如何帮助你提高底线增长的。 人力资源分析如何帮助你改善公司文化 1. 重视员工培训计划? 对于企业来说,专业培训是雇佣和留住高素质员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对职业发展培训没有或几乎没有贡献,这可能会导致员工疲惫、士气低落和缺乏方向。 此外,一个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描述了你正在帮助你的员工实现他们的全部潜力,并激励他们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学习新的技能。这是一个成长中的企业重视员工和他们对公司的贡献的标志。 人力资源分析有助于识别员工的相关专业培训课程,衡量员工的进步。它分析了培训的有效性和培训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成本。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员工数量和所涉及的成本的深入了解,您就可以确定这对您的企业是否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2. 改进招聘流程 招聘过程对雇主来说有点挑战性。通过人力资源分析,你可以通过收集员工之前的招聘信息来改善招聘流程。 例如:在面试你公司现有职位的10位候选人时,你发现6位候选人有不适合你公司文化的共同特点。利用这些信息,你可以自动删除这些申请人的特点,从空缺的职位在不久的将来,并改善招聘程序。 这是一种聪明的方法,可以减少用于评估不合适的应用程序的时间,并加快流程。同时,你有更多的时间来评估适合你的业务的候选人。 3.提高员工保留率 对于一家需要解决的公司来说,员工保留率降低可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重要的是直接研究公司的文化、薪酬、结构和商业模式,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裁员背后的原因。此外,您需要应用策略来限制员工数量的下降。人力资源分析可以提供数据驱动的理解为什么员工选择离开和工作的漏洞。 可能的原因包括表现不佳、缺乏技能、薪酬问题或其他公司政策。通过离职和留职面谈、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团队评估,您可以发现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员工自尊和归属感的问题。 不要忽视这些问题,你必须主动解决它们。这可以帮助你提高整体的底线,因为你将避免支付与招聘和培训新候选人相关的不必要的成本。 4. 为未来的前景让路 就像你可以提高员工流动率,避免聘用效率较低的员工一样,识别、聘用和提拔合适的员工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这就是人力资源分析帮助您识别那些可以预测组织成功的特征的地方。所以,最好是寻找人才,避免犯那些代价高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改正的错误。 有时,如果个性和他们的技能以正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可以是一个完美的融合,以提高一个团队的效率。分析有助于优化流程,以更快地组装和释放高效团队。这不仅仅是避免错误——这是关于鼓励个人以最好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技能。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您的组织和客户的利益。 5. 数据收集 为了识别出相互响应良好的基本特性,以及那些不符合公司文化的特性,收集足够的数据非常重要。在这个有着复杂系统、大型企业中的团队动态和业务流动性的时代,您只需要数据。世界上的大公司投入巨资获取员工、竞争者和客户的数据是有原因的。这些组织知道数据在其合作伙伴和公众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好是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茁壮成长,他们用数据塑造自己成功的未来。 结语 出于几个原因,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分析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人力资源分析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改善公司的支出、运营和生产率。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ow HR Analytics Can Help Improve Employee Performance
    资讯
    2019年01月28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