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HR,如何与数据谈一场恋爱 HR们若想深入开展更有价值的工作,必须开始近距离接触数据分析的逐项要义,了解和亲近她,最好是和她谈一场缠绵悱恻的恋爱,这必然是一个奇妙的历程,但也并非是一个可以迅速达成的过程,有效数据分析的背后,是卓越管理思维和逻辑的体现。   我们可以把亲近数据分析的历程归纳为:反应、主动、决策和预测。与数据逐步亲密,是不是有点像谈恋爱?在实际执行上,势必会增加我们的工作量或协调更多的资源,所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总结我的经验,HR通过数据分析,量化职能价值,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聚焦: 1、从分析成本效率,到分析组织和人的效能与价值。举例:招聘分析,除成本效率之外,还可开展招聘人才质量、人才库、招聘环境与趋势、对接薪酬新老平衡分析、试用期绩效与测评等分析。   2、从收集和分析单维度数据,到分析关联数据,甚至发掘非关联数据之间的关系。举例:企业除实施调薪率的内外部对比,根据物价、调研结果、企业经营确定调薪率之外,还可从内部HR职能管理数据中,建立关联,倒推决策规则,如调薪对离职率,调薪对敬业度、调薪对商品质量、客户满意度等。   3、从传统工作的数据分析,到创新管理思路的调查发掘。举例:流动率和离职率的分析是一个方面,企业应建立内部留才指数,分析留才机制的动态变化,招聘部分可以对接到雇主品牌建设的量化指标,领导力和人才测评的数据分析更为复杂,也更具价值。   4、将数据内容统合综效,将数据动态对接到改善行动。此框架的核心是改进行动,数据是一个归纳过程,预测价值也是在改进之后,所以,有数据、可视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找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逐项实施和监督成效,这才是以管理思想为基础,以数据为工具驱动,提升管理价值的做法。如欧莱雅公司,在敬业度调查完成之后,便以专案团队的方式,分析合理差距并找出原因,建立了二十余项改进举措并一一推行,这是正常的管理逻辑。   HR可以用数据手段达到可视化和辅助决策的效果,这样的出发点简单而直接,如同谈一场恋爱,但过程中实际上需要积极主动并且花费心力,不要担心,一旦建立并且运行得当,经营者与HR量化价值标准步调一致的时候,你就可以淡定而从容的享受HR职能包括HR团队价值提升带来的成就感了。   作者:杨冰
    观点
    2014年03月28日
  • 观点
    MOOCs,如何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 现代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而在这一路上稳步前进的是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他们改变了线上及线下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在企业培训与发展部门越来越流行。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是截然不同的对立面——MOOC拓展了虚拟教室的空间范围,吸引了上千名学生,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教室缩小,更加关注到个人的需求。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分离。尽管人们对MOOCs的最大的批判在于它提供一种方式解决所有不同的问题,然而,网络数字环境非常灵活,足以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个性化。 MOOCs先驱George Siemens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定义为:“在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始终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他们的需求是课程、项目或者企业的核心关注点……基本上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而非教师、企业,软件也不是。”正如教学设计人员Karen Sieczka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更加适用于成人教学,它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学习,这种学习的目标是为学习者提供他们能够立刻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的知识及技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带来的益处很多,最重要的是就创建有价值的学习体验而言,它是非常、非常成功的。 MOOC的批判者很快将这种教育定义为以教学者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现有的Coursera上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学生们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材料、然后进行测试或者做作业。这种方式确实是以教学者为核心,但这并非反对所有MOOCs的有效论据。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名誉教授Larry Cuban表示,人们经常把MOOCs与教育法相混淆,这是不准确的。他指出:“混淆MOOCs与教学方法会对教授、学生及大众造成误导。”MOOCs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课程交付方式,但是教师还会教这门课程。MOOCs不能创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环境这一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那么,在MOOC中,我们如何可以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呢? Maryellen Weimer 总结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五个特征。我们来看一下这五个特征如何应用于MOOCs中: 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将学生吸引到复杂、困难的学习中 MOOCs,通过定义就能确定,多都难、乱。他们需要学习者能够独立、有上进心,并且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够有机会获得支撑自己自主学习的工具及相关支持。这就包括企业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登陆自己的课程,以及确保课程在移动设备上兼容。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明确的技能教学 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培训与发展项目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的技能教学。将学习分解成独立的小块是大多数MOOCs课程的特点,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工具,使学习者不用话费大量的时间就能达成目标。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习技能成为学习者自己愿意掌握的能力。在一目的在MOOCs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包括提供讨论提示、设置让学习者能够反思自己所学内容的课业。这种反思过程不一定要固定为培训步骤,甚至是水冷却器或者是Twitter内容这类平常的聊天内容都可以激励学员进行反思或者进行讨论。 4.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学习 在MOOC学习过程中,几乎是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的。学习者自己决定他们学习的内容,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访问课程,他们完全自主的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这使得他们有自主权,这是激励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 5.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合作精神 合作是优秀MOOCs 的另外一个特征。如果合理利用,MOOCs可以大大提高培训中的互动及合作尤其是许多企业考虑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只有讲座、研讨会及个人在线学习,学员们很少有合作机会。 当我们想到MOOCs及其在21世纪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我们需要记住Larry Cuban说的MOOCs与技术、教学法之间的不同。MOOCs是一个强大的教学平台,但他们本身并不是教学法。相反,他们为企业提供平台进行课程创建及交付,这满足了他们培训的需求,并且能够从教学设计上受益,当然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也是MOOCs扩大在教育中应用范围的一种新方式。   【文章来源:小崔在线教育工作室】  
    观点
    2014年03月27日
  • 观点
    从“公测”到“商业化”,微软是怎么让公有云服务Microsoft Azure快速在中国快速落地的 微软昨日在上海浦东的世博中心庆祝了一场胜利——微软中国今天宣布由世纪互联负责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公有云服务正式商用。 这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方面,比起2013年5月22日的那次落地中国,成为首个将全球公有云与服务代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以及后日亚马逊在12月18日宣布将要面向中国地区推出云计算平台这两件事相比,一次从“公测”到“商用”的转变并没有那么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作为第一个通过找到“合作伙伴”代运营方式来实现在数据管理、监控等规则下入华的云计算服务,并让Microsoft Azure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了成熟的商用运营,微软的“玩法”对任何遇到类似麻烦又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的海外公司都有不小的借鉴作用。 一起看看微软是怎么玩的吧 首先,Microsoft Azure进入中国的准备时间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长——2010年9月,微软让他们的云计算创新中心落户上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实施快速建模、概念验证,进行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测试。换句话说,在正式进入中国的3年之前,微软就通过开始了和政府及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合作。你可以很容易看出微软的用心:展现技术能力,同时探清楚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兴奋点。 接着是和世纪互联的合作,你可能已经听烂了微软借助世纪互联入华的细节描述,但我想请你换个角度来看:世纪互联是Microsoft Azure的唯一授权运营商,这是微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运营必不可少的条件——要知道,“能够提供服务”和“提供商业化服务”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意味着你需要向客户交代清楚更多东西:到底和谁签订合同、不同的环节由哪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出现问题时到底向谁寻求客户服务、由谁进行赔偿……和世纪互联“一对一”的合作让Mircosoft Azure能够以较轻的方式向客户讲清楚这些问题。 然后就是在2013年6月6日开放商用之后,微软找来了哪些企业和政府为它背书了。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微软邀请上台的那些演讲者们就是一个缩影——武汉政府的“智慧城市”、光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蓝港在线……它们中的大部分项目既不 “酷”也不“性感”,但我们能从中找到微软寻找初期合作伙伴的一个共通的逻辑——和政府紧密挂钩、是巨大的流量平台、对“混合云”的需求强烈。换句话说:政策支持、平台知名度高,且符合大部分中国企业对云服务的述求。 而除了找政府和大型企业作为自己服务的“优秀模板”外,微软在过去的同时还在干着另一件事——孵化和云服务紧密挂钩的创业公司来培植Microsoft Azure的生态圈。 这件事有多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微软创投加速器和它所孵化的66个企业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短暂发言中的主要介绍内容;而在发布会一旁场馆搭建的展厅里,也陈列了不少加速器中所孵化的项目,并且,在发布会前后都提供一个小时的引导参观。而另一个现象是,从第二期开始到如今的第四期,微软选择进入自己创投加速器的项目中又大规模的企业服务和应用,微软不仅为他们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同时不要求任何股份,还帮助这些企业引入投资。 这背后的意义是,微软能够在中国市场尽快的补全自己的云服务客户模板,证明无论是金融、游戏、视频还是开发者服务,Microsoft Azure都能提供灵活、稳定的服务。 所以总结起来,Microsoft Azure的商业化路径和时机,实际上是微软有的放矢的一场战役,这家已经在中国市场浸淫已久跨国企业深谙政府关系、了解中国本土企业需求,并将这些客户群一一塞进了自己的展示货柜中。而Microsoft Azure的正式商用,也意味着中国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们领到的一纸战书,就要兵临城下了。   【文章来源:pingwest】
    观点
    2014年03月27日
  • 观点
    如何用新版LinkedIn拿下工作 将视线移到LinkedIn用户简历的右边,你将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字框“谁看了你的简历”,感觉就像抓到谁在地铁上偷偷瞄你似的。假如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个功能,那它可能会帮你找到好工作,甚至帮你发现商机呢。 当LinkedIn决定更新“谁看了你的简历”功能时,负责设计更新的产品经理伍迪·米洛(Udi Milo)面对着一个难题:如何帮LinkedIn 2.7亿用户建立有价值的社交联系?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普通用户变成高级用户。普通用户纯粹将此功能看作记分的方式,如今,用户必须学会用这个功能来推进工作。比如,某些最可怕的高级用户将“谁看了你的简历”功能看作销售机会,一被他们“抓到”你在看他们的信息,他们就会对你展开问询。  “我们都认同,看某人的简历就像敲对方的门,”米洛说。“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然后我们就有共同话题了。” 旧版“谁看了你的简历”功能就像简单版本的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初级用户可通过一个线形图一窥最近五个查看自己简历的人,该图表还显示了过去几周内用户简历被查看的次数,以及过去七天内你出现在搜索中的次数。付费用户则得到更大的样本量。 ( 旧版“谁看了你的简历”功能)   新版信息更丰富 通过新版的功能,你不仅能看到有多少人点击了你的简历,还能得到这些人的统计信息。你能看到这些人都来自什么行业,住在哪里,还有他们是如何发现你的,是通过谷歌搜索呢,在LinkedIn上搜索关键字呢,还是通过你曾上过的学校或曾工作过的公司。  (新版“谁看了你的简历”功能)   “我永远没法知道他们究竟‘为什么’搜索你,但我能向你展示种种可能性,”米洛说,“我试图向用户提供许多关系点,用户必须自己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米洛建议,当看到某个公司的人在线查看你的简历时,你就可以连接起你与他之间的关系点。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看看对方公司是否有适合你的工作,如果有,就大胆行动吧。    接下来采取什么行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米洛利用用户的数据来推荐用户该采取什么行动。 “我们看你的个人简历——这是促使他人与你建立联系的最关键因素——看简历有多完善,看你目前已经做到哪一步,可以如何改进,”米洛说。“我们查看2.77亿用户的简历,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预测,你可以怎样做到最好。” 为了向用户展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LinkedIn预测每个行动将多大程度地增加简历的吸引力:添加一门技能,简历吸引力上升15%;加入一个群体,吸引力上升10%;添加摘要,又成功拿下15%。   推荐引擎 米洛深信,这些行动会促进人们对你的兴趣,而兴趣又会促进机会的产生。他说他亲眼见到过,他一个朋友用“谁看了我的简历”功能预测公司即将被收购。 “一个半月后,收购通知真的下来了,”他说。“这正是我们希望能给予用户的洞见,让用户能预测未来发生之事,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   【图片:Flickr用户William Brawley】  
    观点
    2014年03月27日
  • 观点
    史上最酷的8款移动招聘APP,你知道几款? 在当今招聘界,变化无时不在。开始,是在无纸化办公室,接着是在英特网的播职板,大家正习惯了这种方式的时候,社会招聘又出现了。当我们都热衷于社交媒体招聘时候,下一个招聘大变革又出现了:移动招聘。您可能觉得移动招聘还没有正式出现,但我要告诉您,去年九月第一届移动招聘年度会议在旧金山成功举办了。这次会议由包括两大巨头Monster 和Careerbuilder在内的成员发起并参加。这些重量级成员认为移动招聘确实很有分量。 奇怪的是,虽然移动招聘已经出现了,而且将近70%的求职者都想通过手机来达到求职的目的,但是只有3%的员工拥有移动工作程序。鉴于移动招聘如此供不应求,我们认为现在是向大家介绍移动招聘的极佳时机。接下来,您将会看到8个最好的移动招聘程序和招聘软件移动迭代席卷当今市场。 1.) 招聘视图程序(HireVue) 这款iPhone程序可以让招聘人员在手机上设计面试问题,然后发送至候选人。候选人看了问题之后,在自己方便时将回答问题的视频录制下来,回复至招聘人员。招聘人员也可以和其他管理人员一起分享这些视频面试。这是一个把面试带入充满移动电话和移动人群的现代社会的好工具。 2.)工作科学程序(Jobscience) 这是Force公司开发的一款强大的iPhone 程序。它使您的手机拥有候选人跟踪功能。招聘人员可以邀请候选人发送电子版简历,接着简历会被立刻解析,然后您可以通过搜索来快速确定合适的候选人。这款程序可以进行关键词简历搜索和智能简历搜索。简历可以通过电邮、短信等分享。这是一款可以替代招聘会或网络招聘启事的好工具。 3.) 扩音器(BullHorn) 像Jobscience一样,Bullhorn是一款用于手机的简历跟踪系统。招聘人员可以查看候选人资料、对候选人的评价等级,轻轻一点就可以呼叫候选人或者发电邮。该程序适用于多种系统,如:iPhone ,Android, Windows, 和 Blackberry。它可靠的CRM,将其与那些更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区别开来。 4.) Tungle 这是一款会议安排工具,招聘人员可以利用它快速、便捷的安排对候选人的面试。很简单:招聘人员发送邀请,候选人回复,然后它会自动更新双方的行程安排。此程序与主要移动系统日历同步。 5.)ibole【内部推荐】 内部推荐已经被公认为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招聘方式。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内部推荐积极性,提高内部推荐渠道人员贡献率?ibloe这款APP使内部推荐变得更有趣味性,员工只要下载这款APP ,  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公司推荐优秀人才并可以通过积分兑换各种个性化的礼品。 6.)  Google Power Search 这款程序使招聘人员搜索网页寻找候选人更加便捷。此程序呈现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您可以用它来搜索网页来寻找候选人,意味着您可以不需要再用复杂的布尔搜索字符串来完成这项工作了。下面的截图是Google power search 的首页界面。 7.)职位宣传 (Job Speek) 这款程序可以让您创建职位信息,然后直接公布在主要的职位搜索引擎上,比如Simplyhired和Juju。您可以添加60秒的职位介绍信息。 8.) The Hire Syndicate(雇佣辛迪加) 这款程序是一个专业机构的招聘工具。让招聘人员能够管理并建立他们信赖的分裂人员配置网络(split placement networks),使移动招聘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招聘,这是前所未有的。 下面的是数据统计界面,它为招聘人员提供了一个现实招聘中会出现的交易、职位和候选人的信息: 分裂招聘使招聘更简捷: 通过招聘人员配置文件建立可信度: 跟踪交易和薪酬: 所有这些移动招聘程序在市场上都能找到,招聘人员现在该去使用这种移动招聘程序和求职者接触了。用的早就会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观点
    2014年03月26日
  • 观点
    在线学习时代已来到,你还不去MOOC一下? 由MOOC引领的互联网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了,还停留在想获得知识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上学么?其实,免费的教育已经触手可得了~ 在这里推荐一些学习的去处与方法: 最下本钱的中文MOOC平台--=-321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是清华制作的MOOC平台,所有课程均为清华教师制作,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课程水准都是一流的; 适合梳理知识结构,像在大学内一样上课; 从产品形态上来说,与其说是MOOC平台,不如说是清华网校的升级版,开放性还是差强人意;  缺点:授课形式基本与在大学接受教育一致,虽然细致,但是语速偏慢,不太适合职场人生的技能提升,适合用大学生心态来上课;有部分课程学期结束后会消失,所以时间性上不是特别灵活;  写在最后:清华诚意出品,制作费非常高,每集在20万左右。这么高成本高质量的课,不知道持续性会怎么样,大家有时间得抓紧听~ 最多资源的学习社区--《网易云课堂》 网易云课堂是在网易公开课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质量的把控,并引入了题库,计划等功能,在向MOOC方向靠拢; 优势:资源丰富,几乎想找任何类型的课程都会找得到,尤其是IT技能类的课程;适合职场性学习模式;  缺点:虽然控制了课程质量,但是各个课程之间的水准与质量还是千差万别,想真正找到一门适合自己的课,还是比较困难的; 写在最后:虽然属于网易的良心之作,但是最近的商业化感觉走的不是特别顺利,互联网教育如何商业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议题; 最接地气的精品学习社区--《多贝公开课》 多贝做了好多年了,但是在既没有学校背景,又没有母平台的输血下,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 优势:多贝的课程质量介于学堂在线与网易云课堂之间,但是比学堂在线更接地气,有很多非常实用的课,改天给大家介绍;多贝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课程的技术支持做的非常好,比如多屏互动,聊天室的引入,直播互动等形式,对老师降低了录课的门槛与成本,对学生接受也有良性的刺激; 缺点:课程范围相对偏窄,收费课程较多; 写在最后:虽然收费课程较多被写到了缺点里,但是对于多贝的商业化,貌似是这几家里面走的最好的。因为课程质量与课程的针对性,用户的付费行为相对成熟,所以有持续的造血能力。但是论发展速度的话,可能就没法与有背景的公司来竞争了。   以上列举了一些网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在这个新的时代进行学习行为。但是“学习”这个词在多年教育制度的摧残下,基本上与“痛苦”花上等号了,一提起学习大家就觉得痛苦,不是被逼到份儿上,是绝对不想学习的。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崩塌,不会有那么多重复简单劳动的机会了,可以重复的简单劳动迟早会被系统自动化替代掉。所以未来这个世界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你不保持在学习的状态内,未来20年后,会是一副非常悲催的光景。 话说回来,其实学习本不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儿,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的收集,其实你看部电视剧也是学习,玩个游戏也是学习。这倒不是为人类惰性开脱,因为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其实看得电视剧多也可以赚钱,比如影视剧编剧,再往下说,你看电视剧看成达人,在微博上非常有影响力,你也绝对是不愁生计的;玩游戏的不要说那些世界电竞冠军了,现在的游戏产业,无论是内容编辑,游戏策划,主持评论,都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前提是你要在那个领域学习的足够出色。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学习效率的问题。 学习效率不是单一化的,不是同样的领域内所有人竞争,也不是天才就能在所有领域内压制其他人,在未来这个年代,兴趣才是驱动你向前的根本动力。但是传统的教育磨灭了大部分人的兴趣,你会听到很多周边的例子:上大学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毕业了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人生不知道有什么方向…… 那么我们如何能找到兴趣呢?有几个方法: 1 思考:这是最本质的方法,但是很多人认为最无效的方法,因为太泛泛了,没有一个方法可供所有人执行; 2 尝试:多去了解,多去试验,坚持这个方法,你总会找到你真正的兴趣,比如从今天开始,去找一门课听一听;或是找一件别人在干的事情去尝试做一做; 找到兴趣了,就找到了你的原动力,坚持你的兴趣,坚持你的方向就好。 但是即使以兴趣驱动,还是涉及到不同场景下的综合效率问题。在效率方面综合来看,还是既有的课程体系是最快速能达到你目的的方案。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哪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上学,那么互联网教育就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文章来源:知乎】
    观点
    2014年03月26日
  • 观点
    企业利用MOOCs:发掘并培训新员工 如果你问人为什么他们公司有员工培训与开发项目,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问题感到很奇怪——因为很显然,培训与开发项目的目的是尽可能为员工提供他们岗位所必须的经验。当然,培训与开发项目可以用于传统的知识的传递及技能的构建,不过MOOCs并非传统的培训课程,作为大规模开放网络学习环境,他们在企业培训与开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正如Josh Bersin所言,企业运用MOOCs大致有7种方式,包括员工的挖掘、招聘到客户维护、激励创新等。本文将主要讲述前两种方式:构建人才管道及新员工入职培训。 构建企业人才管道 现在企业一般都在挖掘人才、保留住优秀员工方面有很多的问题。构建企业人才管道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其一,企业所需技能与员工本身技能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二,员工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时间太短。实际上,他们在同一个公司待的时间一点都不长——在美国,员工平均在一个单位待大约4年左右。 MOOCs为企业构建人才管道提供了一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与MOOCs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来设计自己的课程,并且同时发现优秀潜在员工。Bersin认为公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筛选候选人。Coursera和Udacity都有就业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此服务发掘优秀学员。 ·课程赞助。公司可以赞助MOOCs课程,甚至自己开发MOOCs项目。例如企业赞助的MOOCs课程学习SAP和MongoDB最先进的软件设计知识,AT&T公司赞助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MOOC的硕士研究生项目。 ·成立联盟。开放教育联盟是几家技术公司联盟,包括谷歌、Autodesk、AT&T等,与Udacity合作开发课程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并承诺可以可以雇佣那些成功完成课业的学员。 通过这些项目,公司可以公布空缺职位,发现有前途的员工、提供特定的课程及产品选择学生。 新员工入职培训 在通过MOOCs发现新员工之后,公司还可以用MOOCs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一般都90天左右,包括正规的培训以及见习工作等。入职培训的成本非常高。根据美国进步中心数据显示,公司员工更换的成本从年薪的16%(那些年收入不到3万美金的职员)到200%(高收入员工,如公司高层)。而且,由于员工在同一家公司所待的时间可能只有四年的时间,因此,企业降低员工入职培训的成本、提供效率变得更加重要。 MOOCs是一种互动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简便快捷的入职培训。由于MOOCs课程一旦开发之后,增加学员的边缘成本几近于零,因此,MOOCs的员工入职培训方式尤其适用于同时招聘大量新员工。当招聘的员工分布于不同部门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时候,其带来的益处将更加明显。对于新招聘的其他地区的员工,MOOCs能够传统elearning中所没有的互动,甚至许多线下入职培训也不能提供这种充分的互动。这种即时的互动能够提高员工的参与度,甚至可以降低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跳槽的几率。 最知名的企业运用MOOCs的案例要属McAfee,它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缩短了新员工招聘的时间,降低了成本。在采用这种方式之前,他们公司需要超过80小时的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的定位、密集现场培训、以及之后的工作。该公司表示,培训模式的转变不仅缩减了培训成本,还大大提高了销售效率。   【文章来源:崔娟 编译】
    观点
    2014年03月26日
  • 观点
    开放课程Coursera有哪些优点 有一些人问到是否需要翻墙,这里统一说下,看Coursera的视频不需要翻墙,在教育网和移动CMCC的网络环境下可以流畅缓冲。 另外每门课都有开课时间,只有在开课期间按时听课+完成作业并通过考试才能拿到证书。有一些开过的课程在没有开课的时候也可以看,但是不参与作业+考试+论坛讨论会让学习效率下降很多。 在说点自己的心得,最好规划好自己的时间选择课程,贪多同时修好几门课很难坚持下来,比如我现在再上的Computing for Data Analysis,主要是以R编程为主,又压缩到4周结课,在国外大学是面向博士1年级学生的,在论坛讨论中很多有编程经验的人都需要15小时以上才能完成每周的作业,我这种没经验的至少20+小时,幸亏最近时间比较充裕要不没可能上完。不过每门课的难度不同,最好根据自己的背景和时间有计划的选课。 完整上过一门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d Evolution,并拿到了结课证书,目前正在跟一个4周的课,主讲R语言在数据分析及画图中的用法。听过但是放弃的课有两门,一个是统计入门的Statistic One还有一门基因组的课程Experimenal Genomic Science。接下来说说这个在线课程网站的有点。 针对在线学习准备的课程 除了Coursera,我没有听过其他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所以可能没法进行完整的横向对比,不过之前在网易上完整的听过翻译的公开课《公平与公正》(Justice),拿来对比下。类似的公开课只是简单的视频而已,把传统的围绕教室进行的授课形式录制并放到网上,并没有针对在线学习的人群做相应的优化。 而Coursera上面的每一门课都是专门为了在线学习设计的,能明显的感觉到授课人对于在线教学做出的优化,具体的例子比如精心设计的幻灯片,编程课程录制的现场操作示范,搁一段时间视频会停住然后回答一个小问题才会继续... 在听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d Evolution这门课的时候,最酷的事情是第一周的课老师直接和《Why Evolution is True》这本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系主任Jerry A. Coyne视频连线,讨论Evolution的问题,Jerry A. Coyne就穿着个大花衬衫乐呵呵的回答问题,以前就很喜欢这本书,这回终于知道真人啥样子了。 完善的系统 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是为了学生着想,下图放了一个正在学得课程的视频界面,这节课是展示用R语言Lattice包绘图的实例,视频速度可以调整(听力不好的人可以放慢速度慢慢听),见最下面的红圈;可以选择的字幕,见"CC",不过目前字幕只有英文的。 还可以直接下载视频课程,或者下载PDF版本,文字文字版本的课程资料。 其他主要板块还包括讨论论坛,测试,在这门课还有特有的编程作业,这里还要顺便说下,编程作业的提交是通过一个测试脚本,评价你的程序,然后生成文件提交到cousera,自动评分,据说有些课程还会生成完整的点评报告(不过这门课没有)。 激励 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当你学完一门课程,并通过考试达到课程要求的分数,就可以拿到指导教师签字的节课证书。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这是我拿到的第一个证书,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d Evlution课程,Duke大学的呦。 不过这门课的证书当时是分成了两个层次,80分以上的是优秀证书,我因为当时有三周去旅行了,那期间的作业完成的很对付所以只拿到60-80的“及格证书”。 互动 论坛的互动也非常有意思,可以和几千个共同学习的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在论坛交流想法。现在在上的R编程就非常依靠论坛,经常会卡住然后在论坛找到好多在同样地方卡住的人,更有很多大神在论坛上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帮助没有人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一方面是因为选课的时候要同意Honor Code,而大部分学生也很在乎这个。 这门R语言的课程作业非常难,在论坛经常有各种吐槽的,每当编不下去了就去看看就能很开心。。比如Week2的作业有人说花了20小时还没完成,自己还要带孩子只能放弃,说老师不考虑他们情况。。 灵活 毕竟课程种类繁多,不能用一种方式进行,Coursera提供了很灵活的作业提交机制,目前上过的课程里,Introduction to Genetics and Evlution的作业是只要做Quizs就好;Computing for Data Analysis在前面说过了,要完成变成并运行test脚本,然后提交测试输出文件计算得分。另外Experimenal Genomic Science课程的评议方法更有意思,作业是看文献然后写课程论文,采用选课同学互相同行评议的方式,就是说作为参与者,必须要按时间提交论文并按时间评价完其他学生的论文后才能得到完整的分数。 因为选课的数量还只有这么几门,相信文科,经济,甚至艺术领域的课程还有更多好玩的作业提交方式。 最后想说,与其抱怨国内教育制度,不如多去利用下这些免费的资源,听到过一句话: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能限制住学习的只有你的求知欲” 【文章来源:知乎 】
    观点
    2014年03月24日
  • 观点
    技术时代,如何开发与选用新颖招聘渠道? “随着招聘难度的加大,固有的招聘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招聘需要。挖掘和开发更多新颖的招聘渠道来解决招聘难题,已成为许多HR的招聘工作突破重点。那么,请问:1、目前你们公司都采用了哪些新颖的招聘渠道?效果如何?2、这些新颖的招聘渠道有哪些优缺点?具体你们是如何运用的?请结合实际,举例详细说明。” 上面是前些日子知名专业人力资源网站给出的课题。 招聘是企业吸收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人力资源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因此,人才竞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招聘渠道亦越来越受到HR们的重视。 传统的招聘会、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猎头、内部推荐等等渠道,已经被很多企业广泛采用,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网络的飞速发展,除了传统招聘渠道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招聘渠道逐渐出现并被招聘人员运用。新型网络招聘渠道诸如专业论坛、社交网站、QQ、MSN、微博、微信等等也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人才竞争能力。但是,招聘对有些企业来说依旧还是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招聘渠道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是需要因不同的地域、企业、职位以及人才类别、年龄段等的不同而进行选择使用的。招聘实施中,招聘渠道的选择是直接影响招聘效果的重要一环,而其关键就在于企业的HR们怎样灵活有效地运用。也就是说如何做好——“看人下菜碟”。 那么何为新颖?何为有效?我认为:既然大家都在开始用了,就不应该算作新颖,最多只能算作相对新颖罢了。再说,以一个企业自己的能力也很难开创出一种新的招聘渠道。我想还是应当从怎样应用、怎样有效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的自身状况,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广开思路、精心策划,在渠道的使用上制定有效的对策、实施新颖的“手段”才是“上策”。 前面说过,渠道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恰当的运用才是。我们的招聘渠道都是步别人后尘的,没有超越上面列举的那些,但我们在实施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做了一些策略变化,耍了一点点小“手腕”,没有“新颖”,但也还算是“别致”,确保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招聘计划,满足了公司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资源共享助力招聘。 大家都知道,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不同的特点,而同一行业中,每个企业也都有自身的特色、自身的优缺点。正是因为每个企业的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同行业中,由于企业的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不同,所以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同。也就是说,同一素质的人,适合A企业,不一定适合B企业。 鉴于此,我们从同行业良性竞争为出发点,实行了打造人力资源战略合作伙伴的计划,戏称为“结党营私,攻守同盟。”其主要做法就是——简历共享。 我们联合行业内人力资源圈的“铁哥们”单位(我们现在4个单位)相互之间订立约定,实行简历共享,人才互推。即:这个求职者属于适合我们这个行业的,但不适合我们A公司(或已招满),那我就无私的把简历推荐给B或C公司,从而让我们的“兄弟”单位受益,进而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让有价值的人才在联盟内尽可能的“效益”最大化。 需要说明的是:联盟内相互之间绝不“挖角。” 二、有的放矢,数据管理——充分利用“人才库”。 这是一个数据管理的时代。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得到数据的支持才能更加给力。那么对于招聘而言,除了日常的相关数据统计之外,建立人才数据库就是实现招聘管理数据化的关键一步。 据我所知,为数不少的企业没有建立储备人才库。有的即便建了,也只是例行公事似的“堆砌”,没有筛选也没有实行分级管理。 我们是这样做的:通过简历筛选后,筛选出来通知面试的人员才有“资格”进入数据库。然后根据岗位重要度、面试成绩等进行分级管理。尤其是对于面试通过,但由于取舍的决策原因,或是由于应聘者自身的原因没能入职者,会进行重点的“管控”。注意:我说的是“管控”!关键在于“控”字。这里面的管控,包含了许许多多细节的东西,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尽可能地保持顺畅地联系沟通。 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储备人才数据库,并加之有效的管控利用,让曾经“心仪”的人成了我们的储备资源,从而使以上的许多类似问题迎刃而解。 三、剑走偏锋,独辟蹊径——有效挖掘技术精英。 在当今技术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对于研产销一体化的企业来说,优秀的研发人员是非常难以招聘的。一是这个行业中顶尖的研发人员可能就是那么许多,并且各个企业都会“严加看管”;二是可能有的人才虽然身怀“绝技”,但没找到平台,没人“识君”;三是有相当一部分这方面的人才雪藏于各个院校、研究所,“书呆子”般的专注于研究,不曾发现自身的市场“经济价值”。 为不断壮大我们的研发团队,确保公司技术领先的优势,我们在研发人员的“猎取”上走了一条很少HR会关注的“蹊径”,那就是——按项目找人。说白了,就是按“专利”追寻人才。 都说到这个程度了,怎么做也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对高端研发人才有需求的同行们可以尝试一下,相信定会“物超所值”。 四、放下“身价”,主动出击——特色面试争取主动。 相信不少HR在招聘时都会碰到面试毁约的情况。实际上这是有诸多原因的,而其中之一就是应聘者在职,并且确实因为工作忙而无法“脱身”。这种情况往往会比较多的发生在主管∕经理级以上的管理人员身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是这样的做法: 通过评估,基本确定这个人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人才”,属于本行业此职位的“翘楚”,那我们就主动出击,服务到家,也就是——上门面试。 此种做法好处有四:一是彰显了我们的诚意;二是可以全面了解应聘者目前所在的公司,了解其所处的文化氛围,便于与我们公司进行有目的比较;三是可以通过对其办公场所∕环境以及下属动态的目睹,更好地了解其工作作风与行事风格;四是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可以让其更加放松,避免“拿捏”,便于更顺畅的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解。「注意:这种面试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假如应聘者不愿让其进入公司或办公室,那也可以约在咖啡厅,或是午饭时间共进午餐等等」 通过面试,只要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菜”,那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他“拿下”。 五、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借力网络功能提升面试精准度。 我们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催生了招聘形式的多样化。前面提到的那些论坛、社交网站、QQ、MSN、微博、微信等招聘形式我们也有所选择的使用,但我们更注重利用网络的强大来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招聘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针对招聘职位的需要,有效的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候选人,进行面试前的背景调查以及简历补充,甚至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怎样做我想每个人都会,在这里就不用细说、也不好细说。心照不宣,大家都懂」 现代化网络功能的有效利用,不仅为我们的招聘面试提升了精准度,更为企业的用人安全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颖的招聘渠道将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且愉快的接受并运用。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作为企业的招聘人员,一定要清楚自身企业的特点,并且把握好市场动态,合理有效的运用,决不能为显示自己有多么的“超前”而盲目跟风,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使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招聘,真的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HR们去研究探索,因为——做伯乐的感觉真好! 作者:法哲译  
    观点
    2014年03月24日
  • 观点
    互联网思维如何有效助力人力资源管理 不仅仅是在商业领域,即便是HR的圈子里,大家也一直在不断在谈论HR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思维的话题。俨然已是各类媒体包括微信朋友圈里谈的最多的话题。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其实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HR。你会发现很多老板们也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不仅是对接业务,还会说你们HR部门能不能也发挥一下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把我们的效率、效果都搞上去。于是,大家开始绞尽脑汁,探索新技术时代下HR的创新。 这里面不少是附庸风雅,管理基础和HR基本架构还没有搞好,就在想着拿新技术和工具来体现创新和紧跟时代潮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有关互联网思维的传统的诸多鲜明观点,及其对HR的影响等,不需要重复讲,仅从企业应用的角度,以个人视角补充四点理解:   1、顺势而为,贴近实际 术不如道,道不如势,探讨管理或HR管理的东西,可以务虚,也可以务实,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基于现实的假设,这是管理权变思想的核心,HR本来是怎么做的,该用何种技术支撑,SAAS模式也不一定都好,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很重要,就像雷军说的,其实企业不用想的太多或太远,重点是你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以前上战场用刀,现在得到一把利剑,用的却还是刀法,能耍的好么。 不过如果认为剑是倚天剑,威力无比,并且可以把刀扔掉,改练剑法,也就是颠覆以往的业务或做法,实际上,那就厉害了。但是业务有那么好颠覆么,是的话,格力也去会走小米路线了,柯达不会死,诺基亚也不用卖了。   2、工具思维,效率第一 基本逻辑是:业务是什么,HR如何做,上什么工具系统。经营思维加互联网思维,有内力、有武功、有兵器。互联网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快。这里是懒人思维加极大的准确性。 并且,这里面还蕴藏着极简主义的特征,大家都有感触,工具很容易束缚或拖累管理,要针对核心问题,用关键工具或系统解决,而不是设计一个“完善”到不知道怎么用,或为配合系统甚至要修改既有管理流程,如果不能成倍提高效率,不能弥补购买工具的成本以及所付出的管理成本那么工具不如不上。 其实,今天是SAAS、云服务、微信,明天是什么,不知道。所以,请专注效率提升,工具简单好用就可以了。   3、价值导向,有效分析 这里面有信息收集和整合的价值、速度快效率高的价值、成本节约的价值、及时准确降低风险的价值等等,但是,真正有效的HR技术系统,一定是带有效率、效力和价值分析的系统。 如何展开有效分析,这部分请参考另一篇文章:《HR数据信息分析和应用的三个层面与四个维度》。 HR管理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管理数据,这包括HR运营、HR投资效益、组织和人员管理、人才管理等。周期性整合与分析反馈会带来巨大效益,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才报表”或“HR数据管理驾驶舱”。 这样一来,HR管理的互联网工具就会出现协助决策、防范风险、强化效率等价值,关键是,HR们自身的价值也讲得以有效呈现。   4、系统整合,平台思维 员工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通过外部工具得以强化,提升效率和效力,并可通过所记录的信息、数据来体现价值。 但HR管理中最重要的不仅如此,HR们应该都清楚各模块间关联以及关联后所带来的价值。以及HR管理和企业管理各个职能间的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这个挑战不是HR服务商的,服务商可以将优势领域做到极致,让企业好用到没话说。但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对于系统间的整合,需要搭建一个技术优势。这是一个内部平台的思维,即将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流程进行对接,这样一来,在HR管理驾驶舱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信息的多维度分析结果。 想象一下,当你能够分析目前基层中的核心员工中的绩效差的原因是薪酬中的福利的某个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发现本公司员工敬业度和薪酬间的关系并不大,却和这个阶段离职员工人数较多并且其真正原因是后台支持管理满意度下降的时候,HR们是不是就可以做出性价比很高的决策? 不要一味关注外部服务商所提供的各种眼花潦乱的系统,关注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及平台上各个系统的整合对接,才是工具发挥的终极潜力。   提了四点想法,先套用雷军格式说一句:“没有飞不上天的傻猪,只有不去追逐台风口的傻猪。”再套用今天的四点想法说一句:“不要做傻猪,但也别吹牛,踏踏实实做出来,再回过头跟别人说:其实我只是找到了台风口”。   作者:杨冰
    观点
    2014年0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