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内聘网获老鹰基金领投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内聘网是专注于做互联网垂直招聘的网站,本次获得了由老鹰基金领投的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融资所获资金将被重点用于产品优化,团队扩充和市场运营。   HRTech China曾报道过内聘网,据了解,内聘网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是服务于绝大部分的中低端求职者,帮助求职者直接快速推荐入职,只要求职者在平台上完善了个人信息,他们甚至可以在平台上主动的求推荐,平台会经过和企业诉求的智能匹配然后在24小时之内马上把求职者推荐到合适的企业。   在今年5月12日,内聘网便获得某风投机构百万级天使投资。   注:报道所涉融资金额由对象公司提供保证,HRTechChina不作任何形式背书。
    资讯
    2014年12月30日
  • 资讯
    学堂在线平台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 // // // 0){ $(".writer a",ele1).attr("href",media.weibo).text(media.name); $(".go-text a",ele1).attr("href",media.weibo); $(".logo-img img",ele1).attr("src",media.logo); } if(typeof(ele2) != 'undefined' && ele2.length > 0){ $(".user-name a",ele2).attr("href",media.weibo).text(media.name); $(".user-pic img",ele2).attr("src",media.logo); $(".user-pic a",ele2).attr("href",media.weibo); //$(".writer_desc",ele2).text(media.desc); //new add span class } if(typeof(ele3) != 'undefined' && ele3.length > 0){ $(".head-phone a",ele3).attr("href",media.weibo); $(".read a",ele3).attr("href",media.weibo); } }); }catch(e){ return false; } } } function getNewsData(){ var url = "http://mp.sohu.com/openapi/profile/getRichInfo?cb=?"; if(typeof(mpId) != 'undefined' && typeof(entityId) != 'undefined'){ var data = {mpId:mpId,newsId:entityId}; var user_area = $(".user-data"); var user_grade = $(".user-grade"); if(typeof(user_area) == 'undefined' || user_area.length==0) return; try{ $.getJSON(url,data,function(data){ if(data.status && data.data){ var mpPV = data.data.mppv || 0; var newsPV = data.data.newspv || 0; var serate = data.data.serate || 0; var newsCount = data.data.newspass || 1; var mplevel = data.data.mplevel; user_area.find(".numA span").text(serate + "%"); user_area.find(".numB span").text(newsCount); user_area.find(".numC span").text(mpPV); if(mplevel == 80){ user_grade.html('金牌作者'); }else if(mplevel == 70){ user_grade.html('银牌作者'); }else{ user_grade.html(''); } $(".read-num em").text(newsPV); $(".pagevisit em").text(newsPV); } }); }catch(e){} } } $(document).ready(loadNewsMediaInfo); $(document).ready(getNewsData); // ]]>// 9 ? d.getMonth() + 1:('0' + (d.getMonth() + 1)); //getDate 1-31 ... wtf var date = d.getDate() > 9 ? d.getDate():'0' + d.getDate(); var hour = d.getHours() > 9 ? d.getHours():'0' + d.getHours(); var minute = d.getMinutes() > 9 ? d.getMinutes():'0' + d.getMinutes(); var formatdate=year+ "年"+month+"月"+date+"日 "+hour+":"+minute; return formatdate; }; var genHTML = function(entry,word) { var html = [' ', ' ', '', ' ', '', ' ', '0', '', entry.title + '', ' ']; var pic = []; if(entry.img != undefined){ pic.push(' '); } var html2 = [' ', subtract(entry.content,word) + '... ', ' ', genTime(entry.time), '']; var tags = []; if(entry.tags.length > 0){ tags.push(''); if (entry.tags[0].url != undefined && entry.tags[0].url != "") { tags.push('' + entry.tags[0].name + ''); } for(var i = 1; i < entry.tags.length; i++){ if (entry.tags[i].url != undefined && entry.tags[i].url != "") { tags.push('' + entry.tags[i].name + ''); } } tags.push(''); } var html3 = [' ']; var all = html.concat(pic).concat(html2).concat(tags).concat(html3); return all.join(''); }; var doPage = function(word,cur,max) { if(max 1)?cur-1:1; var next = (cur + 1 < max)?cur+1:max; var page = ['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 ' ' ]; $(".list-box").after(page.join('')); }; var getUrlParam = function(name) { var reg = new RegExp("(^|&)"+ name +"=([^&]*)(&|$)"); //构造一个含有目标参数的正则表达式对象 var r = window.location.search.substr(1).match(reg); //匹配目标参数 if (r!=null) //return unescape(r[2]); return r[2]; return ""; //返回参数值 }; var subtract = function(content,wd) { content = content.replace(//g,''); content = content.replace(//g,''); content = content.substr(0,130); var reg = new RegExp(wd,"g"); content = content.replace(reg,''+wd+''); return content; }; var doSearch = function(word,page){ if(word == '') word=$(".search-txt").val(); if(word == '请输入搜索词') word = ''; if(word=='' && window.location.search != ''){ word = decodeURIComponent(getUrlParam('wd')); } if(word == '' || word == undefined || word == null){ return false; } if(window.location.pathname.indexOf('/search/') == -1){ window.open("http://learning.sohu.com/search/index.shtml?wd="+encodeURIComponent(word)); return false; } $(".search-txt").val(word);//回写到输入框 if(page == '' || page == undefined || page == null) { page = 1; } var currentpage = page; var maxpage = 0; var pagesize = 10; var url = "http://mp.sohu.com/es/search.action?callback=?"; $.getJSON(url,{wd:word,chid:25,caid:-1,size:pagesize,from:pagesize*(currentpage-1)},function(data){ $(".list-box li").remove(); $(".result-yes").remove(); $(".result-no").remove(); $(".pages").remove(); $(".data-tag").hide(); if(data.status && data.result && data.result.total > 0){ var r = ' 关于 ' + word + ' 的搜索结果共 ' + data.result.total + ' 个 '; maxpage = parseInt(data.result.total/pagesize); if(data.result.total%pagesize != 0){ maxpage = maxpage+1; } $(".data-tag .now .num").text("("+data.result.total+")"); $(".data-tag").show(); $(".main-content").prepend(r); }else{ var r = ' 抱歉,未找到关于' + word + '的搜索结果,请重新输入其他关键词搜索或查看下方热门推荐。 '; $(".main-content").prepend(r); return false; } if(data.result != undefined && data.result.list != undefined){ $.each(data.result.list,function(i,item){ var li = genHTML(item,word); $(".list-box").append(li); }); } loadMediaInfo(); setCommentNum(); doPage(word,currentpage,maxpage); }); }; $(document).ready(function(){ doSearch('',''); $(".search-btn").on("click",function(){ doSearch('',''); }); $(".search-txt").keypress(function(event){ if(event.which == 13){ doSearch('',''); } }); } ); // ]]> 近日,由清华大学创办的“学堂在线“平台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是红点创投。据了解,此次投资是红点创投在线教育领域投出的第一单。   “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2013年10月10日正式发布,由中国首个高校发起的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现由清华控股成员企业慕华教育运营。   现平台项目已上线课程69门,预告课程269门(包括edX课程),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数理化、经济金融、艺术、人文、体育等多个领域,合作机构达75家,选课总人次77万。   红点创投作为业界投资公司,其涉足项目一直为外界关注。此次进军在线教育领域,首笔资金投给MOOC项目,或许意味着中文MOOC未来可能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来源:腾讯教育
    资讯
    2014年12月30日
  • 资讯
    大数据与人才管理,欲说好困惑 // // // 文/张月强 如果评选2014年最热词汇,大数据一定榜上有名。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者中调研2014年最关注的话题,人才管理必定当仁不让。   伴随着移动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以及社交应用的风起云涌,基于云技术的大数据应用,也逐渐拓展到企业管理的多个领域。例如,Google已开始利用大数据更好的招聘,LinkedIn也更加的关注于为注册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位推送等。不过,大数据真的是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吗?从传统的聚焦因果分析的企业内部决策分析(事后分析),升级到更加关注趋势分析的大数据分析(事前预测),不仅仅需要跨越数据积累和数据模型的鸿沟,更大的挑战在于与实际管理业务是否直接互联互通。   刚刚完成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升级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互联网浪潮、社交应用、大数据的轮番冲击之下,能否通过大数据应用实现弯道超车,跨越人才管理的基础鸿沟,真正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这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困惑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重点。   面向未来的趋势分析劳动力 人才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核心之一即是劳动力规划。企业的战略在发展和变化,人才战略需要能够高度匹配企业战略;企业战略随着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人才战略更需要基于企业战略规划,更好的模拟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规划,擅长基于既定战略、结合原有人才体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劳动力规划,则需要更广泛的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战略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动力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帮助企业战略落地和校准企业战略方向。例如,大数据分析帮我们更好的预测到人口红利消褪的2020年,劳动力的主要构成、文化习惯、管理方式创新等。在此领域,SAP联合牛津大学联合发布的《未来的劳动力》(Workforce of the Future)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劳动力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   在人才招聘中互联互通 社交媒体的活跃,不仅仅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更广泛的社交方式,对企业的渗透也在逐渐深入。一方面,以社交媒体的“去中介化”为起点,完全颠覆了传统招聘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雇主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固有的“大数据分析”机能更好的全方位考察候选人,一方面“自媒体”的崛起,帮助候选人更容易透过社交媒体多角度了解雇主尤其是雇主品牌。简单如LinkedIn的意向职位推送,即体现了大数据的力量。   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移动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基于大数据的社交招聘,正通过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而逐渐占据招聘的主流地位。同时,与云端的人才测评等的高度融合,更加速了招聘走向“大数据”化和社交化。   深入了解个人和组织 《论语》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做到“知之”难,做到知“不知”更难。我们习惯性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为自己做了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了我们在“知己”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组织和个人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学习和培训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计划等,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大数据一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参照样本,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加科学、量化的看到自身能力的补充方向和发展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从“要我学”真正转化为“我要学”。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更需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交技术,充分利用员工/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已经潜意识的分享“冲动”,更好的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服务企业战略的学习体系。   以高绩效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执行企业的战略。而大数据时代的绩效管理,则进一步需要帮助高绩效员工“画像”,以此“画像”塑造员工、发掘员工、招募员工。通俗的说,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员工行为准则和选拔标准,帮助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机制和团队能力,以高绩效行为准则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绩效管理与大数据的结合,不在于缺乏高绩效人才行为的洞察模型,而在于历史数据的可参照性欠缺以及对标数据的完整性不足。   相助人才盘点 洞察微末 不同的企业里面,分别哪些岗位的离职风险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组织单元里面,哪些人有潜在的离职风险?离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基于大数据的人才盘点,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盘点隐藏在人员结构之下的能力/潜质分析、绩效/产出分析等。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更好的盘点人才,包括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离职倾向、绩效提升/改进点等)。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防微杜渐”的真正的决策支持。   大数据之“惑”欲说还休 观察行业,我们欣慰的洞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大数据视为升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契机,逐渐应用在招聘、绩效、人才盘点、学习与发展等领域,更加推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到完整人才发展的跨越。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的强大阻力:包括对“云技术”/云应用的不信任、顾虑甚至抵触,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原本内部管理数据的安全顾虑进而保守封闭导致大数据不大(充分)等。这些障碍,不仅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更无法真实获取对标数据,因此,也无从谈起大数据的真正应用。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大数据推动人才管理,在路上。   本文章原载于《培训》杂志2014年年终特刊
    资讯
    2014年12月29日
  • 资讯
    移动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 // // 回顾2014年,移动互联网对学习的冲击如汹涌的大潮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引发了业界和媒体关于是否会颠覆在线教育的持续而广泛的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已经成为学习发展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一些领先企业率先实践的焦点。在企业学习领域,以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为代表的新一轮企业学习革命,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争奇斗艳,如火如荼。 那么,移动学习与社会化学习是“真热”,还是“虚火”?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学习技术带来的挑战? 移动学习:风头正劲 近年来,移动学习是学习技术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从有“培训行业奥斯卡盛宴”美誉的ASTD国际会议暨展览来看,据粗略统计,2013年ASTD大会展商展示的学习技术中,移动学习就“一枝独秀”,独占鳌头(31%);而今年,移动学习则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约有70%~80%的展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包含移动学习要素——不仅是一些学习技术供应商,甚至一些传统的培训公司、产品供应商,也嵌入了移动学习的应用。从今年几次国内行业会议来看,情况也大抵如此,不仅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论坛/会议,而且几乎所有的e-Learning厂商都宣称自己在做“移动学习”。 许多研究也能印证这一判断。例如,知名学习研究公司Brandon Hall集团2013年的调查显示,73%的被调查者已经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移动学习,87%的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移动学习应用。Ambient公司2013年发布的“2012-2017全球移动学习市场”中甚至提出,移动学习将迅速超过传统e-Learning,呈现出“蛙跳效应”——对于许多人来说,会跳过(或根本没有用过)e-Learning,而直接采用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模型,我乐观地估计,2014-2015年将是移动学习从“早期采纳者”“跨越鸿沟”,走向“主流市场”的关键一年。未来,移动学习将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社会化学习:企业学习的新蓝海 社会化学习将成为企业学习的新蓝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并实施社会化学习。理由至少包括如下五方面。 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不是与工作无关的“另外一件事”,不只是发生在教室或课堂,而是每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工作之中,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的。由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学习也离不开社会化因素与过程。因此,任何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目的是绩效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获取知识或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要满足每个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就不能仅依靠正式学习。事实上,在企业中,相对于具有明确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有人引导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占有更大的比重,也是满足每个人个性化、及时性“按需学习(on-demand learning)”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在非正式学习中,社会化学习是主要的形式与载体。 第三,伴随着“新人类”在职场中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员工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随时随地、碎片化的按需学习,客观上让社会化学习成为新时代企业学习的必然选择之一。 第四,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企业只依靠过去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能够让学习者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共同创造出新知识。而这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化学习,因为正式培训主要传授的是过去的知识。 第五,按照托尼·宾汉姆和玛西娅·康纳的看法,影响现在职场环境的关键趋势有三种:人际联系日益紧密、职场人群构成变化产生的新期望、私人定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三个因素聚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不仅加剧了人们对社会化学习的需求,也为社会化学习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冷思考:创造价值才是真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学习发展行业缤纷的热点,许多从业人士经常会感到困惑: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这些东西到底是“真热”,还是“虚火”?驱动这些热点发展的力量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跟风或搞运动的应对方式显然是无效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精髓,理性应变。 首先,企业学习的革命真的已经到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能置身度外。相反,我们应该正视挑战、积极应变。 其次,这一次企业学习革命的驱动力包括四个方面(简称“四新”):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新人类”成为职场主力军,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一些优秀企业的“新实践”。这四重力量叠加起来,会加速企业学习的变革。 第三,在上述四重驱动力的作用下,企业学习将呈现出“混合化”“嵌入化”“社会化”“体系化”的“四化”趋势。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都是这些趋势的具体体现。 最后,要想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不断提升学习发展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贴近业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拥抱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等新技术,注重学习转化与绩效改进。只有真正创造出价值,才是立足与应变之本。 万达学院培训经理凌宇航: 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成人需要实用性”的学习特征,体现了“随需即学,随学即用”的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培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能够使信息更迅速、更有效地传递。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培训的传授知识方式,有效激发了学员自学的学习方式,在提升学员课前的准备度和投入度与课堂现场的吸引度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后的效果转化。 商源商学院培训总监金延芬: 移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知识的获取本身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效果。一方面,由于成人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学习的差异化,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有组织地学习是为了最终能高效推动企业的绩效,这离不开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资深经验人士的引导互动和员工个人的在岗反思。实践证明,翻转概念的导入可以较好优化整体学习效果。 来源:培训杂志
    资讯
    2014年12月29日
  • 资讯
    2014年美国教育科技行业融资额13.6亿美元,创近年来新高 中美的投资热度终于在教育科技这个行业上达成一致了。根据Edsurge的分析显示,今年美国的风投一共向教育科技行业注资 13.6 亿美元,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年来的一次新高。   那么这些资金都被用在了哪儿呢?Edsurge 给出了一份统计图表,如下图所示,主要资金集中在课程产品、教师工具、校务管理以及中学后市场上,另外还有一大部分被归于其他类(这个下面会讲)。 通过上面这个图表可见的趋势是,虽然今年从 Q1-Q4,获得融资的教育科技公司数量是在逐渐减少的,但是投资总量却基本持平,也就是下半年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数量更少的公司里。   再来看 Other/ 其他类部分。如下表所示,其他类中包含了职业技能培训、幼教 app、内容产品、视频教学产品、游戏、学习工具等等类别的产品。其中职业技能类所获投资占比最大,总金额超过 2 亿美金,为父母开发的 app 则占投资总额比例最小。 接下来则是获得融资最多的企业分析。 课程产品类: Duolingo融资额最大,为2000万美元。这个采用游戏化教学机制,让用户可以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的产品在今年有了不少大动作,其中两个便是进军中国市场和推出挑战雅思和托福考试的移动端英语水平测试。   而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初中代数课程的KnowRe以及通过交互式故事来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If you Can则分别拿到了 680 万美元和 650 万美元的融资。   教师工具类: 今年获得最大笔 6400 万美元融资的教师工具类产品为Teachers Pay Teachers,这是一个教学资源分享及下载平台,而家校互动产品Remind以及“课堂上的 Facebook”Edmodo则分获四千万及三千万美元融资。   校务管理类: 前 Google+ 创始人创办的Altschool算是此类中最受青睐的一员,据说 Altschool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个老师看护一个学生的效果,因此斩获 3300 万美元融资。而个性化教学内容推荐引擎Declara和教学管理及分析工具BrightBytes则紧随其后。   中学后市场: 这一类别中,帮助学生以低于美国联邦政府贷款的利息获得教育贷款的Social Finance公司获得了 8 千万美元的投资,而更在乎思维方式培养的创新型大学Minerva和 MOOC 平台Udacity则分获 7 千万美元和 3500 万美元融资。   其他: 今年最大笔的教育科技融资出在了为 IT 从业者提供继续学习机会的Pluralsight上,他们一共拿到了 1.35 亿美元的融资。而在校园内火起来的社交网络Yik Yak也一度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现象级产品,最后,则是手艺在线学习网站Craftsy获得了 VC 们不小的青睐。   而如果从机构方面看,对教育科技颇为热衷的几家机构分别如下图所示: 综合上述的数据和分析,Edsurge 给出了一个总结,明年教育科技行业还会和今年一样热吗?这可能得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早期投资一定会增多,因为原本不看教育的机构会加入,而更多新机构的加入则会推动更多创业公司的成立,但是早期公司能否拿到 B 轮迈进后期则很难回答,或许会出现一波转型、收购或者并购的浪潮。可喜的一点是,随着硬件和软件能力的提升,用户社区的长大,或许属于教育行业的 tipping point 离到来并不太远了。   自 36kr
    资讯
    2014年12月28日
  • 资讯
    年底招聘大戏,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本文作者:wayneshi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04825 /1.html   不管最终效果究竟如何,2014年底这台招聘大戏的确搞的很任性。“双12招聘周”和“年底招聘风暴”竞相对垒,招聘行为经过商业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求职者的年度狂欢”,好一阵热闹风光。可火是火了,但我们不禁要问,轰轰烈烈的年底招聘热潮,到底是顺应需求,还是招聘网站自导自演的一场盛大狂欢?   在最不适宜的时间玩招聘,容易玩出火 喜欢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是互联网人不走寻常路的惯用手法,新花样都是玩出来的,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前提是不能逾越行业常规。   12月到3月的跳槽人数一般较低,原因不言自明——年终奖。愿意选择年底跳槽的人要么是公司没有年终奖,要么是下家待遇非常优厚,不过在大部分人守着年终奖等过年的情况下,大批量的好职位空缺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跳槽之后仍不满意而再次跳槽的情况,当招聘节无法解决企业方招聘的需求时,它的举办也就失去了意义。   大范围简历轰炸——招聘节反成HR灾难日 如果说年底招聘节是求职者的盛会,那么对HR而言就是“世界末日”。往常20人竞争的岗位如今变成了40人或者更甚,听上去似乎是对企业而言十分乐观的数字,然而成倍的简历投递量却并不意味着职位要求的契合度更高,恰恰相反的,HR花了大量时间审阅与招聘职位不符的、抱着“试一试随便投投”的心态而投递出的简历。   参加了年底招聘节且排名前100的某互联网公司HR即表示:“参加招聘节收到的简历能有平常的三倍多,热门职位甚至能有五倍,不过90%以上都会被过滤掉,工程量非常大,效果不见得很好。”   如果招聘方法本身不能得到优化改善,那么再来更多顶着“互联网创新手法”名义举办的招聘节、招聘周,其本质仍是原始低效的。   持续性招聘行为无法由“促销”代劳 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尤其是常年缺人的互联网行业,招人都是个从年头持续到年底的任务,无论是行业大牛还是创业团队,抢人大战从未停止过。一两次集中的招聘行为并不能解决互联网公司常年人才匮乏的现状,一劳永逸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招聘领域的。   既然如此,周伯通和拉勾还纷纷选择做年底招聘节,其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事实上,所谓的招聘三大巨头虽然仍掌握着招聘市场大部分流量,但其细分领域的表现却开始逐年走起了下坡路,用户体验更是一团糟,这直接导致了短短一两年间各大垂直招聘平台的拔地而起。所谓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已经不适用于市场残酷的生存拼杀了,谁能杀出重围先一步捕捉到用户谁才算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因此周伯通双12招聘节启动不到三周,拉勾的年底招聘风暴就火急火燎席卷而来也就不奇怪了。   一方面,年底是各大企业招人最低迷的时期,这时候来一剂强心针刺激刺激求职者对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参与热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双12可谓现成的营销噱头,几乎要给人一种错觉,即看到“双12”就有便宜可占。   可惜的是,招聘并不等同于年底清仓大处理,买错的物品可以退货,工作却非儿戏。当职位招聘被廉价“促销”,可以想见,未来的招聘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新春招聘周”、“暑期招聘月”、“圣诞招聘专场”……先别笑,这可不是玩笑,一个不小心,也许下一个为“招聘促销”买单的人就是你。
    资讯
    2014年12月27日
  • 资讯
    hiStarter:主打社交与招聘,专为创业团队招人 我接触过不少创业团队,有着完整的产品方向和一腔工作热情,甚至还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但是令他们头疼的却是团队的组建,不是招不上技术达人就是缺乏视觉创意,没有懂得市场推广或者干脆没有一个合适的产品经理。以至于常常出现“没有合适的人先凑合,产品做出来再慢慢招人”的想法,所谓术业有专攻,因为创始人代替产品经理结果虚构了用户需求或者程序员替代视觉设计导致界面不忍直视的例子可能很多人都见过。归其原因在于创业团队招人并不容易,而hiStarter同样作为创业团队,想为其他人解决这个问题。 hiStarter包含两个部分,招聘与社交。招聘不用太多解释,形式上依然是由求职者发布简历和期望职业,雇主发布需求和团队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职位进行筛选或者根据团队进行筛选。hiStarter的联合创始人张乃祈告诉记者,hiStarter只针对科技类和新媒体类的创业团队,按照“种子轮至B轮且150人以下”及“天使轮到A轮”分成“可以入驻的团队”和“最核心帮助的团队”。与其他招聘平台不同,针对创业公司的招聘,相比起职位和收入,求职者往往更注重项目产品和团队情况。社交元素是hiStarter的特色,为了让求职者和创业团队更好地互相了解,一份简单的介绍和一张简历并不能完全的帮助到双方,同时对于潜在的工作机会和人才,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在hiStarter中用户与团队可以针对团队进行讨论、吐槽,除去互相了解还能帮助团队完善产品。还可以通过社区的方式让所有的用户发起话题进行交流,这部分内容则可以提供给双方更多的发挥空间,可能是一个项目的诞生、也可能是一个合适工作机会的孕育。 起初看到hiStarter,我心中产生了几个疑问:1、招聘的核心是解决信息平衡问题,那么社交元素会不会影响信息平衡。2、创业公司影响力小,结构不稳定,以至于招不到人,这点靠招聘是否能解决。3、招聘大多数是一个限时需求,创业公司对于人员的需求更是紧迫,这点似乎与hiStarter的模式有冲突。而张乃祈对于这些疑问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社交”正是解决创业团队和希望加入创业团队求职者信息平衡的好办法 与大公司招人诉求有所不同,hiStarter将范围设定到创业团队,用户双方是了解这个前提的。对于团队来说,除了希望可以看到简历,还希望可以了解这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对求职者来说,希望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一定是看中了具体产品或者团队文化以及“创业”所带来的机会,通过文字图片介绍很难了解到具体的内容,而在大型的招聘平台也很容易将这些不知名的团队过滤掉。招聘平台有的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图片,最多加个论坛,缺乏人性。而社交能够令用户更加愿意分享他们的信息,并引导用户之间进行交流。 创业公司的影响力不够,但是钱很够 通常很多人会认为创业公司资金没有大公司雄厚,给不出良好的待遇,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误区,而来源正是创业公司的影响力。创业团队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大量的投资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姑且不去管是否健康、还能持续多久),如果是一个优质项目,员工受到期权和未来发展的激励,愿意在一个创业团队工作较长的时间,反倒是大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很高,员工要通过不断地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水。 上面提到的“最核心帮助团队”更有这个优势,获得了天使轮、A轮的团队,能不能活下来,可能就靠这一波了,所以就算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也可以被接受,说白了,可能就发一年。成了自然有下一轮。死了,剩下的钱也没有机会去花了。而且这些团队人数相对较少,工资高些不会提升太多的成本,12K和15K对他们来说差不多。而对于“可以入驻的团队”来说,种子阶段的团队,合伙人和资本的入驻更为重要。而B轮的团队,hiStarter则更愿意提供一种持续的普招行为。 为了良性发展,建立人才库和对团队数据分析的能力考验是解决效率的方法 张乃祈承认,hiStarter的模式与“招聘”这个急茬的事确实存在冲突,但是从长久考虑是良性的发展。在人才库数量不大的情况下,确实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创业团队快速招聘的需求,但一旦人才库体量变大,人才供给就不是问题。hiStarter的用户除了招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希望可以发现一些新鲜好玩的创业团队,在不同时间出现招聘需求,会吸引很多新融资或者新的人员,让这些人才均匀地流入这些创业团队。当然,这背后对hiStarter团队的数据分析、逻辑设计乃至团队的引入都是极大的挑战。张乃祈说,这对相比起产品,他们对自己运营的能力要求更高,挑战也更大,现阶段睡在孵化器已经是常事了。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去大型招聘网站上筛选合适的人才,然后再确认愿不愿意加入一个刚开始的团队并不是一件高效的事情。同时一个创业团队的招聘需求是持续性的,先培养用户的习惯以及双方的关系,在合适的时候促成双方的合作,虽然看起来效率低下,但是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模式。另外张乃祈告诉我,令他们以外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台湾用户加入到hiStarter当中,希望寻求创业团队的工作机会,而他们也打算在下一步开拓更多的台湾市场。 来源:pingwest
    资讯
    2014年12月26日
  • 资讯
    改变企业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五大趋势 杜克大学最近发表的一份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令许多企业管理者挠头。该报告显示,许多企业的社交媒体支出约占企业营销预算的9%,预计未来五年内,这个比例将激增到25%。但半数受访的企业营销人员表示,他们根本无法证实社交媒体对他们的企业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   很多批评人士认为,企业一窝蜂地在社交媒体上烧钱不过是在填一个无底洞。不过我认为,这些矛盾的数字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社交网络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企业也正不遗余力地跟上。虽然企业正在通过社交网络接触更多受众,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处,但持续变迁的社交媒体图景使得获得持续的成果,以及衡量这些成果,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5年,社交媒体变革的步伐注定会进一步加快,但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与以往存在一个重大差异:主流社交媒体为了生钱,正在想方设法使企业能更轻松、同时更富有成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同时,随着各种工具的不断涌现,追踪社交媒体支出的成效,甚至衡量每一条微博的收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简言之,2015年是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成效更容易显现,也更不容易被忽视的一年。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水晶球”,看看明年的社交网络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在Facebook上搞营销将花费企业更多的钱 你们公司的Facebook主页已经有了几千个粉丝,所以这意味着每次你更新内容的时候,都会有几千人看到,对不对?错!在Facebook专用算法的限制下,每条营销内容大概只会接触到一个品牌16%的粉丝。不过奥美公关公司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左右,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该报告的作者马修•曼森认为:“Facebook等于是说,可能有一天,营销内容的‘自然触及人数’可能达到零。”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用户的消息流中,涌入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每条营销内容被看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Facebook还在鼓励企业使用它的付费社交广告,它所触及到的用户要比企业发布的普通内容多得多。这些所谓的“原生广告”就像普通的Facebook消息一样,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消息流中,而不是像传统的横幅广告一样显示在网页边缘。   这对2015年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想在Facebook上做好“微营销”,企业可能要在付费社交广告上砸双份的钱。与此同时,企业还会把鸡蛋往其它的篮子里放几个,比如Twitter、Instagram甚至是中国的微信等等。这种广撒网的方法虽然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不利,但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触及不同人口群体的好办法。       如果“微营销”真能促进销量,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工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有几千个数丝,或者在Instagram上收集几万个“赞”来秀一下虚荣心,的确不是很难的事。但它们如何转变成销量和收入?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被规避掉了,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砸了那么多钱,只是基于“曝光度”和“注意力份额”等空泛的术语。   但是这种情况也正在迅速改变。很多新工具正在涌现,它们给社交媒体营销流程带来的精确性,就犹如上一代衡量工具之于网络销售流程。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经能够指出哪家社交媒体最能吸引流量和点击率(比如我们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并且会记住你正在发送哪类内容(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以及你的目标群体是谁。这些应用可以自动规划消息的发送时间,使它们在一天中最佳的时间发送出去。同时它们不仅可以报告有多少人阅读了你发送的内容,还可以反馈这些读者的相对影响力。   将这些工具与GoogleAnalytics和Nimble等社交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它可以记录客户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结合在一起,企业就有可能追踪到,所有这些“微营销”的内容如何转变为企业网站的访问量,甚至可以追踪到有多少人联系销售人员,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渠道购买。最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一条特定的微博可以产生多少实际的销量,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       社交网络将与商业联系得更紧密 今年11月,Snapchat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Snapcash的产品,由此成为北美第一家允许用户通过消息向其他用户转账的主流社交网络。该服务使用的是借记卡信息,而且至少目前为止还是免费的。一旦它存储了你的信息,你就无需再次输入,只需要在手机上点点划划,就可以把钱轻松地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   随着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其他社交网络可能很快也会如法炮制。事实上,今年10月的黑客事件显示,Facebook已经悄悄地在其备受欢迎的Messenger应用程序上嵌入了一个隐藏的支付功能。如果该公司将其激活,该应用的5亿用户就能互相转账了。   不过,这种点对点支付还只是一个开始。预测这种功能即将向商家付款开放,并不需要很大的直觉跳跃。这反过来将为社交媒体潜入电子商务世界铺平道路。打个比方,零售商可以以推文或微博的方式发送特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两下就完成了整个网购流程。实际上这种社交媒体与电商的“合体”已经发生了——目前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对“购买”键进行beta测试。   另外,对于商家来说,通过社交媒体接受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转账,比接受信用卡支付更有诱惑力,因为信用卡支付每笔都要收取2%至4%的手续费。随着社交网络开始参与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用不了几年,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有可能会推出比传统的信用卡体系更廉价易用的交易系统。    客户服务:社交媒体与手机齐上阵 航空、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许多其他行业都表示,把客户服务搬上社交媒体后,给他们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消费者的满意度之所以会增加,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客服体验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比“800服务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对话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因此有合理的理由发牢骚的顾客往往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同时企业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很快在社交网络上得到认可。   但这些好处也可能成为负担。很多客户信息非常敏感,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另外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在140个单词的微博里完全解决。当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想把不体面的事情公诸于世。不过,一些新的产品正在整合电话服务和社交媒体服务的长处,同时还能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明年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新功能,就是所谓的“推文回电”链接。比如一个顾客通过Twitter反映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家公司就可以发送一条单独的链接。点开该链接,用户会得到一个单独的电话号码,可以直接联系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某一位服务代表。一旦通话结束,该号码就会失效。   通过这种办法,用户既能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快捷的响应时间,又能享受到传统电话服务的隐私与全面性。另外企业可以继续提供独立的电话服务,以解决那些通过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无法有效解决的特定问题。       最大的社交媒体创新或从“后门”而来 云计算改变了软件和技术(包括社交媒体)进入企业的方式。过去一切都是IT总监说了算,但是现在,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在积极寻找能让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应用和服务。很多应用使用的免费增值模式使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一些应用或服务的基本版,也使用户能更容易地试用新产品。这些云工具一般更加直观也更易用,就像Facebook和其他消费型应用一样(这种趋势又被叫做IT的“消费化”)。   所有这些趋势意味着,虽然很难预测明年哪些应用会真正大红大紫,但是下一波重大的社交媒体创新,可能已经在你的公司里悄然酝酿。正如现在已经非常普及的效率社交应用Yammer(用于内部社交)、Dropbox(用于文件分享)和谷歌的Hangouts(用于电话会议)等应用首先在一线员工中流行起来一样,下一波更好的社交媒体工具也会从企业的底层先火起来。   想看看你的公司以后会用哪种社交媒体吗?不妨找一个刚进公司的新人(有19岁左右的实习生更好),把她的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借来,看看她正在使用哪些应用。   via:财富中文网
    资讯
    2014年12月26日
  • 资讯
    2015科技大猜想;企业云及应用依然是热门,但安全更重要 2015的科技大猜想 尽管存在很多艰难的选择和挑战,但是我对未来一年仍是充满希望。参照 2014 年的方向,我对 2015 年做出了以下预测: 1.企业云将普及到每个人 2.Email不会死,但是会被人们冷落,附件将会被摒弃 3.办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产品和工作流程 4.平板电脑将再创新高 5.移动设备管理(MDM)将爆发式增长 6.混合云的投入产出比(ROI)不佳,而且情况错综复杂 7.跨平台依旧遥不可及 8.企业平台面临安全漏洞的威胁 具体嘛,我们可以展开来聊一下: 1.企业云将普及到每一个人 继续用内部设施还是转用云服务将不再是一个争论点,因为实用主义者会发现,不管是传统的“内部部署”设施,还是托管的内部部署软件,都不足以快速地创新,不再能够连接各类现存的服务。云架构则不同,新软件需要转向云端才能受益,而妨碍企业转变或为传统企业寻求插件式替代方案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业务领导者和员工对移动访问、跨产品整合、跨企业协作和云架构的内在灵活性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再加上安全方面的因素,就构成了企业级云端在 2015 年得到充分普及的最大动因。 就目前而言,企业级云端平台的在 2015 年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就在于该平台需要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一键式登陆、专属域名服务以及无缝的系统切换体验等。 2.电子邮件不会死,但是会被人们冷落,附件将被摒弃 电子邮件不知道被唱衰了多少次,许多人都觉得它应该淡出历史舞台,不过事实上它仍未走远,只是在大幅度改善其使用方式而已。通讯类的服务和应用势头已盖过电子邮件,但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文本信息还是很重要的,但在新兴市场,Email 再无法达到它在发达市场一样的地位。 使用基于云的文档让企业组织能知道每个副本的位置而无需担心资产扩散,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能够使用更加安全的阅读器查阅、打印、标注文档而无需创建副本。给附件(或者邮件)创建本地副本或附件收件夹都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隐忧,很多初创公司提供了创新的可扩展解决方案,且目前能够基于云解决方案进行部署。比如DocSend能够跟踪高价值文档的使用情况,Textio可以在不提取邮箱内容或者在共享文件中定位的情况下分析云端文档,Quip能够编辑文档和基础电子表格。 2014 年,投射技术(casting technologies)让文档链接能够通过云服务传送,就像现在的视频一样。领先企业已经迅速摒弃了管理海量附件和用电邮无休止协作的旧有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未来一年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办公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工作产品和工作流程 静态信息和报告文档的工作流程逐渐过时,把文档或者 PPT 做得全面丰富的人不值一提,倒是那些能够一边在公司外参加电话会议,一边在平板电脑上获得答案反馈的人才称得上优秀。他们主要使用带有最新实时数据的云端工具,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快速分享。商业信息瞬息万变,所以他们深知内容本身比演示更加重要。 企业的机会在于后端,以及转向实时的云端解决方案,传统的拖延处理和繁重的 ETL(提取转换加载)模式也是该被弃用了。 4.平板电脑将再创新高 平板电脑更换周期长,又处在笔记本和手机之间的尴尬位置,所以不少人都认为 2014 年是平板电脑会有所衰退,但事实上,2014 年平板电脑销量已经超过笔记本。有人会说,廉价的 Android 平板电脑放在家里都不常用,但注意,在相似的情况下笔记本的使用次数也明显减少了。平板电脑在 2014 年的市场有多好,最为明显的就是 iPad 的普及,无论是咖啡厅、机场还是会议室,随处可见商务人士手持 iPad,用各种企业应用、电子邮件,以及浏览工具进行办公。 到了 2015 年,我想我们都期望看到新款 iPad 推出,它能够配有外置键盘来提高我们的办公效率。平板电脑不是仅通过外形、尺寸来定义的,还包括硬件平台(ARM)和现代化、移动化的操作系统(ARM 上的 iOS、Android、Windows Phone/Windows),同时还有其固有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连接性、稳健性以及便携性等,当然这些属性还需要保持长久的稳定。 出于团队灵活性和组织安全性的考虑,未来人们将会率先在移动平台上工作,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们主用配有键盘的大屏平板电脑,再以手机或者平板手机作为第二屏,就像苹果Continuity的功能那样,不过重要的是用户体验要好。 至于笔记本嘛,我认为它未来十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也都能占据一席,只是会用来使用更专业的工具,比如用 Excel 做财务、用 Photoshop 做设计、用 AutoCAD 做工业制图等。 5.移动设备管理(DMD)将爆发式增长 在目前恶劣的 IT 环境下,要长期保持 PC 系统的统一性已经尤为困难,而且技术上的挑战也意味着 2015 年人们将会减少对 PC 的使用。就拿索尼被黑的事儿来说,你可以看到传统的 PC 架构有多么的不堪一击。改用平板电脑办公的情况增加是件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广泛使用的设备都会成为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移动设备也一样面临着被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的风险。所幸目前行业还没找到合适的移动设备管理模式,哦不对,这貌似也不值得庆幸。 移动设备管理将在 2015 年创造很多机会,但条件是:首先,不能够让安全措施影响到设备的运行性能和续航时间;其次,不能让安全方面的考虑拖累了实用性——员工可不想同时用两台手机。 系统更为开放的 Android 平台显然会比 iOS 更好的兼容这类管理工具,但这样的高度自由也有潜在的安全威胁,同时也会对设备的性能等造成影响。相信到明年,企业管理的移动设备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随着平板电脑进一步取代 PC 的地位,移动管理类的初创企业也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6.混合云的投入产出比(ROI)不佳,而且情况错综复杂 在大变革时代,渴望采用“跨越鸿沟”式技术的实用主义者可能会选择那些衔接新旧技术的解决方案。就云计算而言,未来备受瞩目的两种方案就是:虚拟化原有数据中心与构建混合云。 根据历史数据,桥接解决方案(bridge solutions)是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最容易导致运行放缓,形成技术债务并降低 ROI 的方式。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最实用的方式就是在运行旧有基础设施的同时采用公有云。 7.跨平台依旧遥不可及 多年来一直困扰开发者的问题就是:到底是先为 Android 还是为 iOS 平台开发应用?在 2014 年初,有不少初创企业都转向“Android 为先”,但随着 Android L 和 iOS 8 的问世,可以明显看到这两系统之间的差异又进一步拉大,好嘛,平台战略的分歧越发明显,也让我进一步看到了跨平台的缺陷。要我说,跨平台必须是一笔赔本生意。除了异议处理程序,跨平台貌似从没有奏效过,即便如今,也几乎没有软件能够与原生平台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还能合理整合各个平台并且运行得同样好。 所以,在 2015 年来临之际,正确的做法显然是专注于适配平台的应用,以 iOS 为先,同时让并行团队同步处理 Android 应用。Android 的碎片化问题的确很严重,而且高度分化的低端手机用户基本都不会购买应用,因此,开发者应该专注于旗舰级的 Android 设备,如 Nexus、三星和摩托罗拉。 8.企业平台面临安全漏洞的威胁 2014 绝对称得上是“安全漏洞频发”的一年,包括 Target、eBay、JP 摩根、Home Depot、Nieman Marcus 和索尼这些知名企业的 IT 系统都成功被黑客入侵。因此,到 2015 年的时候,这些企业也该是好好想下该怎么应对安全漏洞了。 首先,最大的风险源于端点,端点几乎在任何的环境下都不堪一击,其次,预制化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也面临同样的限制,以上两点共同造成了企业安全漏洞的威胁。 到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望在 2015 年获得企业客户青睐的安全技术和工具出现,就端点而言,一个现代操作系统和应用的结合或许就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安全性。所以拭目以待吧,相信明年会有许多初创企业通过创新的、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 2015年值得关注的技术 这是一个移动与机会并存的时代,投身移动端和云为中心的公司或企业需要快速“跨越鸿沟“,抓住那难得的机会。到明年,将会有一些新技术亮相,或已开始崭露头角,那接下来就说说我将会关注的一些技术(尤其是明年 1 月 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 1.Beacon 在一些人看来 Beacon 尚不成熟,目前也仍在寻找适用的领域,但我认为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我曾研究过 Beacon,并鼓励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投身这一领域,因为我始终认为将地理位置数据和 Beacon 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为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可能。 2.4K显示技术 对于像素而言,摩尔定律也同样适用。苹果在今年率先推出了 5K iMac,这也让 4K 显示器的价格下降到数百美元。在 2015 年,移动设备的显示分辨率继续提高(前提是不损耗电池续航和性能表现),而桌面显示器尺寸也会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巨屏设备、无线收发器、触控技术能够催生协同工作、教育等领域的创新。 3.平板电脑外设键盘 我对这项技术深信不疑,在 2015 年,我由衷希望能看到平板电脑、外设键盘和移动操作系统强化后能够很好结合。当你开发平板电脑应用时,我强烈建议你能够使用外设键盘进行测试。 到明年年底,翻盖式笔记本搭载移动操作系统将成为常态,“平板电脑模式”与“笔记本模式”的切换并不是影响办公的关键,尤其是对大尺寸设备来说;实体按键将会定义翻盖式设备,创新的触控保护套有望让小尺寸平板电脑重放异彩。 4.移动支付 苹果在 2014 年上线Apple Pay,可谓对整个支付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移动支付的功能和使用日趋完善,支付行业的变革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早的到来。移动支付取代传统银行业、信用卡和货币仅仅是时间问题,且由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反倒更有可能走在支付和银行领域的前沿。 5.API 云服务最有趣的特色在于 API 的提供和消费方式。各项云服务提供的 API 都易于采用,现在 API 的运作就像是开发定制应用那样,需要做出解决方案的时间大大减少,与其它服务的整合更简单直接。 6.机器学习(ML)服务 人工智能出现至少五年了,近年来的发展也有了显著变化。现在我们将机器学习看做一项服务,甚至也从 IBM 获取这项云服务。轻松获取大型语料库与高效运行云服务器训练数据的能力是云级别服务器天然的优势所在,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可能被打上“机器学习”的标签,但真正能取胜的往往是那些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服务,给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 7.按需服务 按需服务正重新定义我们的经济,它和当日送达服务都将办事效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减少了交通流量、污染、拥堵等,只要你亲身体验了,你应该就会开始思考经营店面和供应链带来的成本有多大。与其说按需服务是一种奢侈,我更认可它带来的是高效。 看着吧,2015 年每个人都将获得飞跃式的发展,无论你在咖啡厅还是在办公室工作,业界将形成新的形态,在新的服务、新的方式和新的平台基础上开展工作。   [本文编译自:recode.net]
    资讯
    2014年12月26日
  • 资讯
    “用友软件”成绝唱 更名后的用友将往哪里走? 网上流传一句笑话,圣诞老人在中国境内摔倒了,至今仍在雪地里趴着,今年圣诞节取消,可是软件业内的圣诞节并没有因为“圣诞老人不能来”而取消,而是带来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用友软件改名了,以后用友软件更名用友网络,用友软件将写进历史,一个的新时代的代表应运而生。   12月24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4年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为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快公司的战略转型,公司拟将公司名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名称完成变更登记手续后,公司拟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将公司证券简称“用友软件”变更为“用友网络”。   回首用友这么多年,用友一直在变化中前行,从财务软件到用友ERP,到用友软件,以及今天的用友网络,一路走来用友一直在变化求变。况且用友向来有更名的习惯,此前就有几次更换品牌标识, 2012年用友软件收购“yonyou。com”域名,并将yonyou作为用友软件的英文标识,替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UFIDA。这也是用友软件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换标。2005年4月,用友软件将曾公司的英文名称由“UFsoft”正式更换为“UFIDA”,当时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表示,其目的是加快国际化步伐。   而更换Yonyou后 ,用友是为了配合用友软件的最新的云战略。用友誓要 “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并全面转向云计算。   用友的每一次更名都会重大的决策走向,同时也意味着用友又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用友此次将“用友软件”更名为“用友网络”,正如用友内部所言是为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公司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以前我们都说软件定义一切,现在看来应该叫网络定义一切。   那么此次用友更名弱化软件强化网络,用友的业务将如何支持此次更名落地呢?   有用友员工表示:一夜之间,我们就从软件骨干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精英,至此,用友全面进军互联网就差待遇互联网话一步之遥。不过相信用友员工的梦想会最终照进现实。   不过以 作者猜测,用友此次更名未来将会有几大变革: 第一, 强化自已互联网公司地位,也可以看出用友转型的决心。另外,翻看用友近期HR招聘公告,用友准备扩编招纳网络人才,所以用友的员工的薪质水平会向互联网公司看齐。用友员工的期盼应验了。 第二, 用友NC很可能会像用友优普一样进行剥离成立公司,实现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的区隔,至于会不会独立上市,这些还真不好说,畅捷通上市的成功证明一切都有可能。 第三, 用友网络必将融合一些网络元素的公司进来,所以用友未来会加大在网络公司和网络领域的收购,用友未来几年的扩张也会从行业解决方案向网络属性更浓的公司渗透。 第四, 用友很可能会吸纳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实现公司内部基因突变,有人说用友转型不是缺少互联网思维,而是缺少互联网基因,就像360周鸿祎所言,传统公司要想全面向互联网转型,要么靠自身慢慢进化,但是需要时间,可能不一定进化完成就死在转型的路上,要么就是收购互联网团队和互联网疯子,进行企业内部的基因突变。其实也可以让互联网公司加入用友,实现真正意义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化运营,所以不排除用友下一步向互联网公司靠拢的可能。 第五, 用友软件变成了用友网络,一家软件公司彻底变革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管理软件这几年在转型变革的路上焦虑和苦心,前有金蝶砸服务器扔电脑进行痛彻心痱的进行入互联网时代,后有用友更名实现全方位转型,无论如何变我们都不能否认传统管理软件已乘火箭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事实。我们期待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在互联网浪潮中再创当年神话。   来源: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