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2014年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研究: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研究结论】 1. 职业教育是在线教育竞争的最激烈领域,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公务员、会计、IT编程、英语、高教、医学等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焦点; 2. 相比线下培训班,线上职业教育可以方便高效地学到有用技术技能,价格通常也更实惠。由于职教用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只要内容优质,自有大批用户买单; 3. 职业教育的人群主动学习意识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也相对很高。同时由于职场和相关资质考试通常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判,也有利于反馈和传播; 4. 目前在线职业教育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市场渗透率偏低,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     用户行为分析: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是主力军 腾讯近期启动了一次面向近两万名用户的在线教育调查。在筛选排除了4605名非在线教育用户后,我们制作了这样一张中国在线教育用户的职业图谱: 1. 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用户是在线教育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用户通常在职业发展中有较强的资质考试需求,另一方面,其业务能力提升也更多依赖外部培训; 2. 如果我们以职业教育用户来划分,那么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加上公司职员和管理人员,其总数占据了全部在线教育用户的54%,超过半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是在线教育市场的热点领域; 3. 自由职业者同样是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占据了总样本量的15%。其中相当一部分所学习内容,也和职业教育关联紧密; 4. 工人和农民并非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进展9%的比例。学生占据了在线教育用户的14%左右。     玩家:在线职业教育的行业格局 目前,业内在线职业教育主要有学习类视频、题库和综合平台几种模式,并细分为B2B2C、B2C、O2O等近百家参与者。其中IT类培训类数量最多,其次是公务员考试培训。     典型玩家如下: 极客学院,上线仅7个月融资2200万美元,主要为专业开发者提供IT技术的在线培训,课程涵盖Android、iOS、HTML5、Cocos2d-X、JAVA等300多门。收入采用会员制模式(30元/月、260元/年等)。 已经上市的正保教育和达内科技: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远程教学的模式,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设计和课程研发。 慧科教育,已获复兴昆仲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邢帅网络学院,获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联合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华图网校,主要针对公务员考试。 猿题库,是题库类在线教育的代表。     潜在挑战:市场规模尚小,盈利不易 在线教育的实际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三方统计估算,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业内预期,而同期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64.8亿——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约为21%。     按照第三方的预期,到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增至134.5亿元,而届时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01.8亿元——在线职业教育的占比也上升至27%。     同时,如何获取盈利和迅速扩大用户规模,依然是在线职业教育的切实挑战。传统线下教育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已抢得市场先机,并且在用户的消费心里中,线下实体上课的付费更有认可度。作为网络授课的在线职业教育,很难再收费标准上与线下直接PK。要打破用户心中“网络都是免费的”这一传统认知,尚需时间和良好的培训口碑传播。     机遇:政策和环境利好,可与招聘渠道对接 相比较在线教育的其他细分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相对容易标准化的领域,天然适合在线模式。平台和产品可直接与招聘渠道对接,让教育和就业无缝连接,以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相关政策和环境也有更多利好。国家正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会长期影响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而从目前的就业大环境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也会吸引更多用户进来。预计2015年至2018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年同比增速,将达到30-50%。   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10月29日
  • 观点
    经纬张颖支招创业者: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可破 浓缩观点 不久前,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那么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张颖为创业者支招,融资寒冬若来临,五大策略犹可破。 编者注:在今年九月的时候,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布了一篇主题为《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的内部信,信中预测资本市场的热度必将转冷,不管泡沫是否到来,必须做好准备,逆势发力 。   而就在昨日,张颖出席七牛云三周年活动,现场发布了主题为“如果泡沫,策略如何?”的演讲,针对前段时间广受关注的“泡沫”话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支招创业者:如果泡沫来临,如何应对?钛媒编辑根据现场演讲整理为五大策略:   第一、注意Return的变化,关注你们的销售总监 如果销售总监找错了,一进一出浪费的是一年,这一年在寒冬的话对公司是很要命的事情,一般很多的无线互联网公司产品导向,他们的创始人还是产品和技术,在销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招这个销售人的时候,要花所有的精力去摸清楚,他是不是适合这个公司,因为你招了他,你就要相信他招的团队,大概半年左右才能看出来这个人的执行怎么样,执行得不好把他干掉,团队有一批人会离职,前后最少一年,甚至一年半。     第二、高效准确把握融资结构 如果是有条件的,很多家投资机构会对你感兴趣,你对投资人也要做非常严谨的尽职调查,要求过桥贷款。因为我们投了190家公司,某种程度上我们像大数据平台,任何一个时间,大概能敏锐的感觉到每一个VC公司内部的风格变化,跟投资的策略的变化,跟信誉的加强还是降低,这边我不提名字,但是有一些VC把签证给过桥贷款,借着VIE的结构,大概三到五个月的时间观察数据,当成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意思?他会很容易的答应跟你签条款,给你过桥贷款,看你数据,数据不好三四个月就不投了,如果有别人投,要把钱还了,别人不投这个钱当时可转贷款,或者挂在账上。有一些基金这种办法拿下一些公司,你们要小心,特别是有选择的公司要小心,怎么小心呢,这就是跟你们之前投资人的沟通,因为不但可以拿过桥贷款,同时可以要求一些条款,加强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最保守的财务计算,最激进的花费 张颖表示很看好中国无线互联网,并且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不代表中间没有起伏,如果有一天融资的寒冬到来,很多的创业者拿到钱的概率就会低,过程会更加痛苦。   已经融到很多钱的,但是每个月花钱金额比较大的公司也要特别小心,冰天雪地里面高速的开车,如果踩刹车慢下来需要一段距离,很可能会打滑和漂移,今年我们内部将近12家公司融的钱是1亿美金以上,不是上市就是私募。有很多家公司每个月的月花费都是三五百万美金,都是在抢市场,抢用户,我经常提醒他们CEO,我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打法,我是认的,但是要稍微小心一点,如果寒冬真的来了,你们要踩刹车,本来一个月花300万美金的,如果踩刹车,员工末位淘汰,让一个人走,当月的花费可能跳到五六百万美金,因为员工遣散需要费用,所以花钱要谨慎,特别是融了很多钱的公司也要小心。因为刹车需要时间。     第四、巩固董事会席位,捍卫投票权 如果有一个冬天的来临,一个创业者还是需要比较专制的,能控制公司发展方向的,有可能作为投资人说这个事情有点奇怪,任何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95%靠创业团队,5%是投资人,我们只是赌对了人坐一个顺风车,中间阶段性的帮关键的忙,比如融资,资本运作,关键人招聘的说服,政府公关,P2,田总这边宽带在云方面有很多的资源,跟中国几个大的运营商,包括政府这边,这种帮助都是非常关键的,但再怎么样,还是要看创业团队,张颖建议所有的创业团队,不管是寒冬,有没有寒冬,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自己的董事会席位,抓住投票权,有任何异议的时候,公司能够完全的按照创始人,创业团队的方向思考和发展。     第五、要让员工知道,逆境来临公司会做什么? CEO说话要特别的小心,说到什么要做到什么,如果说有一天这个寒冬来了,如果当时裁一个人说的就是废话,人家对你以后所有的东西信心就会崩溃,想清楚自己说什么,说到要做到。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末位淘汰,这是非常健康的制度,也可以非常自然的为万一寒冬到来时人员的调整做准备。寒冬不是坏事,如果市场地位较好的公司,如果碰到了融资的涵洞,所谓资本市场的涵洞,如果是行业的领先者,真正的考虑用自己的市场的地位,自己手上的现金做一些整合,做一些兼并,可以让自己走得更快一点这方面我认为可能不适合很多的创业公司,但是适合这里面拿到钱,发展很好的优秀公司。   但是如果刚刚融到钱,还有投资人找来,该怎么做?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说你想一下,一年之后,你自己期待的估值是多少。这个时候用数字来说可能简单一点,比如这轮融完,账上大概有了500万美金,够你发展一段时间了,如果一年之后自己期待的估值是6000万美金,假设你的数据可以做到,如果现在有VC找你,你就6000万美金乘0.7,如果有人给你4000万美金就可以拿,而且是不折腾的VC,多一点钱,稍微稀释的股份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打仗的时候更加凶悍。   张颖在演讲中还提到,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哪怕是阶段性的成功,未来长期的成功,95%是创业团队,所有的投资人加起来不会超过5%。作为对创业者有着重要影响的投资机构,张颖表示做一个好的投资人第一要不折腾创业团队,耐心等待,这点非常重要。   来源:钛媒体
    观点
    2014年10月27日
  • 观点
    蚂蚁绊大象:是时候让小应用把企业软件巨头挑下马了 自从云应用获得了推广,很明显的情况是传统的商业软件工具不再有简单的优势了,这已经成为现状。尽管现在SaaS(软件既服务)模式是2011年的5倍,企业软件领导地位仍由保守派持有——历史悠久的玩家像微软和Adobe已经开始运用云,但这更多的是销售策略的改变,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随着BYOA现象的到来,无数专门为企业打造的应用生态群体,逐渐进入企业级管理软件市场。虽然这些新的应用是有前途的,但是要在这个级别的市场份额中获得显著的吸引力有两个条件至关重要。     最佳应用的制作者会通过自底向上和战略集成的智能销售在企业应用的生态系统中获得动力,从这种方式获得动力要比其他部分总和还要多。     应用经济改变了销售过程 从历史上看,企业软件通过销售团队投手首席信息官和采购经理卖给企业。随着科技消费化潮流的形成,产品现在进入一个公司发生了模式转变,从下至上而不是自上而下。但即使获得了几百个企业员工的支持,但在同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赢得该公司的支持推广,那么也很难成为一个赢家。这种模式开始于通过利用员工之间的流行程度开启对话,但它以一个利于软件巩固和扩张的情况结束,其中还包括有利于企业的功能,比如使用的可见性、执行的可控性和多用户的定价选择性等等。     大量通过信息技术购买的成套软件都装载有很多工具和特性,能够实现非常多的功能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些产品都是过度设计了的工具,使用起来复杂而且还难学。当他们转移到云上尝试跟上变化趋势,并没有转变多少。     在这种背景下,很自然地,这些员工倾向于使用轻便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了一个小众普遍能接受的,它们只做一两件事,但做得很好。这些应用有独特的能力,它们深入了解了用户的具体需求而且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这一点将推动这些应用的采用深入到一个组织,这样提供了更多的杠杆来完成交易。   集体经济应用是关键 当多个小工具结合起来,它们就可以颠覆现状。这是今天的新的集体应用经济模式。为了让一个应用受到企业的欢迎,它需要一整套互补应用的帮助。     现任软件玩家不可能在一个单独的应用上投入大量时间,无论这个应用多么优雅、直观、强大。这是因为一个云应用永远替代不了他们产品的全部功能。     电子邮件营销计划不能取代一个主要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但是结合客户服务,忠诚和社会营销的应用,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复杂的解决方案,能够维持它自己来对抗那些大玩家。这种混搭的另一个例子看起来可能像:Zendesk用来支持,KissMetrics用来分析和Hootsuite用来社会营销。     开放API和单点登录集成允许应用从多个供应商为共享客户提供无缝体验。举个重点的例子,500强企业的64%的财富已经进入Google Apps。       发现好处和获得胜利 虽然企业软件前景在过去的15年里缓慢改变,我们应该期待一个大的转变。新软件的前景会同时分散和连接,随着许多小型供应商增加了合作。     是时候让新兴应用联合起来为企业提供的自由使用最好的工具来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不是被锁在一个供应商,虽然它是万事通,但一样也不精。     Source:VB    编译:猎云网  皮皮
    观点
    2014年10月27日
  • 观点
    林凡谈职场社交:LinkedIn向左,微信向右,脉脉去哪儿?  在本月末即31号,将正式推出脉脉PC端的产品。虽然脉脉和微信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但在职场社交这个垂直领域,脉脉PC版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LinkedIn正式入华、国内各大在线招聘网站陆续宣布转型、创业者们也开始盯上求职类移动APP……正如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所说,“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不过真正将中国的职场社交做到接地气的,却是一款叫做“脉脉”的软件。     沈博阳在几个月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未掩饰他对于脉脉创始人林凡的佩服,“我曾经想拉林凡来帮我做技术架构的,不过他后来选择自主创业,我也表示很支持他的项目。”     脉脉一词来源于中国一个传统的高频词汇“人脉”。“我就是想解决‘找人办事’这件事,想把‘找人办事’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脉脉创始人林凡这样来描述创办脉脉的初衷。不过,“找人办事”这四个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包含着无尽的学问,远不是LinkedIn所擅长的偏工具性的“社交”所能够理解的。       中国版的LinkedIn?NO! 时至今日,脉脉已经是一个创业一年的公司了,但外界依然习惯于将其和职场社交的开山鼻祖LinkedIn做比较。     在LinkedIn入华之初,外界就充满着对其本土化的质疑,尽管LinkedIn在国外发展得很成功,但由于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和用户习惯与国外用户的差异较大,LinkedIn 的产品逻辑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还是显得稍微“冰冷”一点,而脉脉选择了从IM切入,在“办事”之前先做“朋友”。     用林凡的话来说就是: 在构建人脉网络的角度, LinkedIn 倾向于”冷启动”,脉脉倾向于“热启动”。     详细来说,就是新加入LinkedIn 的用户需要从头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而脉脉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它会导入用户的手机通讯录,即“一度人脉”,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出的人脉网络,同时还引入了“二度人脉”的计算方法,帮助用户认识朋友的朋友。“有了朋友的介绍,人与人在线交流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在线找人办事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优势是海外竞品所不具备的。”     在产品形态上,脉脉还加入了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的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像微信一样发工作上的实名朋友圈,也可以来匿名进行职场吐槽、求职意愿,职场八卦爆料等等,不久前匿名社交的出现着实让国内一大批匿名社交软件火了一把,而脉脉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匿名吐槽也正是脉脉最为活跃的版块,平均每天能产生数千条匿名信息,拥有15万的日活跃度,来自BAT的员工活跃度高达40%。     “不得不说,LinkedIn是脉脉很好的老师,但我们是基于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中国用户特点来产生和LinkedIn不一样的产品思路。”林凡这样评价LinkedIn 和脉脉的关系。     一直被强调的概念:“工作版微信” 这个概念在多个采访场合都曾被林凡提起,“脉脉其实更像是基于工作场景的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是工作版的微信。”     提起中国互联网的社交领域,有人会说,微信强大到让别的社交软件无从立身,林凡却并不这样认为。“大家在职场上应该有个专门的东西去维系和使用人脉,因为工作关系比较特殊。工作中结识的人,可能不会成为好朋友,但平时工作中又需要经常往来。职场联系人可能更关注你在工作上有哪些问题、观点。”林凡认为工作和生活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就需要差异化的工具,因此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微信的工作场景的补充。     10月23日,脉脉在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对外宣布,即将推出PC 端产品。据钛媒体记者了解,基于PC 端的脉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类似于微信网页版的产品,一个是类似QQ的PC版。而这两个版本的产品,都没有完整的照搬移动端脉脉的产品功能,web 版更加强调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而PC 版则更侧重于即时通讯。     而此消息离林凡之前说的不做PC,只过去了两个月。当记者问道为何在两个月内态度转变如此之快时,林凡这样回答到:“移动端是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的,但是PC 端又很符合职场人士上班的需求,他们大多数工作都是集中在电脑前面的,脉脉想沉淀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移动端太过碎片化。另一个出发点,是基于HR 的工作需求,在脉脉上和多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显然PC 的体验是比移动端的好很多的。”     其实林凡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微信的网页版的体验是持续受到用户诟病的软肋,登陆程序必须得扫二维码、网页聊天记录无法漫游等等,而脉脉正是想借此机会,PC、移动两条腿走路,希望能够完成其弯道超车。     PC版脉脉究竟体验如何还有待测试,不过据钛媒体了解,目前已经脉脉已经结束了内测,在本月末即31号,将正式推出脉脉PC端的产品。虽然脉脉和微信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但在职场社交这个垂直领域,脉脉PC版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在LinkedIn和微信进行绑定合作之后,LinkedIn 的用户数量取得爆发式的增长,昨天沈博阳表示,中国大陆已经成为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     LinkedIn用户的迅速增长给脉脉带来了压力,林凡也开始打造产品品牌,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条地铁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广告投放。“一是想抢先做品牌投入,二是想接触到更多除了互联网行业以外的人群,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得益与大量广告的投入,脉脉的用户增长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拐点。除此之外,林凡还表达了和希望和微信进行合作的意愿,希望以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LinkedIn 进行抗衡。     对于职场社交的商业化,林凡也坦言,会模仿LinkedIn 的模式,来针对创业公司进行人才招聘付费、顾问咨询和辅助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虽然这一计划早在9月5号就已经对外宣布,但是脉脉对于商业化还是非常谨慎,只是在进行一些简单的尝试。     在创投公司人才招聘时,将见面设为付费环节,进行计时付费。“你要去面试别人,面试者要得到报酬。从B2C 的角度看,对于C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作为B端的企业,会很不习惯。他们会觉得,我还没招到人呢,怎么要付给他钱呢?”虽然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招聘方式的巨大挑战,但是,他并不畏惧这种“新商业”推广难度:“支付宝、百度竞价排名推出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受到了质疑呢?”     从LinkedIn 进入中国之后,职场社交这个领域逐渐被培育起来,但是市场上还是难以见到出色的产品,LinkedIn 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脉脉发展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在B 轮融资时,脉脉曾以80万的用户估值一亿美金吸引尽了资本市场的眼球,但是在职场社交这个赛场上,它能够成为最后的那匹黑马么?林凡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脉脉下一个爆发的节点是在一年之后。     (本文系作者@韩佩 授权钛媒体发表)
    观点
    2014年10月24日
  • 观点
    微软20亿美元错失LinkedIn 如今要350亿! [摘要]LinkedIn上市之前,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但认为其报价太高,最终放弃。   几年前,LinkedIn CEO杰夫·韦纳(Jeff Weiner)险些将公司以20亿美元出售给微软,幸亏微软临阵退缩。如今,LinkedIn市值已高达250亿美元。     知情人士向BusinessInsider透露,在LinkedIn于2011年IPO(首次公开招股)之前的几年,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LinkedIn。     最初,微软报价5亿美元收购LinkedIn,虽然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还是告吹。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数月,微软又给出了最后的报价:近20亿美元。     但是,当时负责微软战略与合作的副总裁汉克·维吉尔(Hank Vigil)却临阵退缩,认为报价太高,最终放弃收购LinkedIn。维吉尔已于2011年离开微软。     对此,维吉尔拒绝发表评论。但LinkedIn公关人员却表示:“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这意味着微软的确曾多次尝试收购LinkedIn,但遗憾地是,最终错失了机会。如今,LinkedIn市值已高达250亿美元。     而且,从某些方面考虑,LinkedIn也的确符合微软的战略。如今,微软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整个计划就是围绕“生产力”和“云计算”来重塑微软。     目前,许多行业客户还是愿意使用微软Office应用,而纳德拉希望通过微软的云基础设施将这些应用普及到每一台设备上,包括平板电脑和手机等。     而将LinkedIn账号作为访问微软这些应用和服务的实时用户ID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如今,微软要想再次收购LinkedIn,可能至少要付出350亿美元。(谭燃)   来源: BI中文站 10月23日报道
    观点
    2014年10月24日
  • 观点
    复旦:2014年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代际篇” 文字:黄杨子;图表制作:李钰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新媒体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李良荣先生领衔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该项目负责人,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博士介绍,数据收集工作历时8个月时间,覆盖1800名网络用户。为了更清晰地呈现群体间差异,研究以现实社会的职业分类为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相关研究文献,选择数十类职业群体,并进一步将其归纳合并为四大类社会群体,覆盖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如大学教授、律师、医生、记者、IT工程师等)、商界精英与高资产人士(如私营企业主、企业CEO等)、党政军体制内工作者(如公务员、军人等)和社会底层群体(如农民工、普通工人等)等。项目组通过分析样本用户在近两年间发布的所有微博文章,就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等问题进行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学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深度呈现当前中国网络的社会心态。     报告对不同代际的网络用户行为与心态进行了详细分析。 “社交一代”90后报告显示,不同年龄层人群在网络社交参与、社会心态等方面的表现呈现较大差异。90后可称为“正面、轻松、乐观的‘社交一代’”,他们对未来中国政治前景最为乐观,76.7%对未来政治持乐观态度。此外,90后还是对体制态度最为正面的群体:68.6%的90后对体制呈现正面评价。“娱乐”仍是90后上网的关键词,在微博上“记录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娱乐”的用户皆超过90%,均为五大群体同比例最高。90后社会心态也相对轻松,但其生活压力感、和自我负面评价却相对突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认为自己是“穷矮挫”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比例为五大群体最高;但值得庆幸的是,90后仍然相信“梦想”和“希望”:数据显示,90后中“有一点”发展效能感的相对比例最高,占比46.5%,且仅有3.4%的90后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重商一代”80后80后可称为“正面态度次多,分化的‘重商一代’”,对中国未来经济前景最为乐观。数据显示,19.4%的80后对中国未来经济“非常乐观”,70.6% “谨慎乐观”,仅有10.0%持有悲观态度。80后是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代际群体,也是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代际群体,其网络行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利益上。此外,80后对收入分配关注度较高,满意度却较低,34.5%的80后关注“收入分配”,但对现有收入分配表示满意的比例却较低。     “中坚一代”70后70后则是“情绪有点沉重,愤懑、进取的‘中坚一代’”。70后对社会公共议题提及率高,关注持续性强,对“房价”(29.9%)、“户籍”(14.3%)、“食品”(22.0%)、“收入”(21.0%)、“就业”(14.0%)问题的提及率在五大群体中均为最高,充分体现了70后作为社会“中坚一代”的存在价值。71.4%的70后具有良好的发展效能感,31.5%具有社会优越感,但70后同时也是负面社会情绪的重要持有人群,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或强或弱的“不公平感”与“社会不安全感”,同时他们也是“仇官”情绪的重要表达群体:约有25.9%(总体比例为18.1%)的70后表达出仇官情绪。     “现实一代”60后作为“关注政治,优越却不安逸的‘现实一代’”,60后整体对社会议题现状满意度低,对“反腐”、“民族”问题最不满意,对“收入”、“环境”、“教育”、“养老”问题次不满意。但值得一提的是,60后是对“医疗”问题是五大代际群体中最为关注(63.1%)和最为满意(12.0%)的群体。此外,他们偏爱政治性话题和网络行动,在诸如“政治抗议”、“个人维权”“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宗教问题”等话题上表现活跃,且60后的网络“攻击性”较强,10.1%的60后曾经在微博中与他人进行“骂战”,这一比例在90后、80后、70后群体中分别为1.9%、3.4%、6.6%。60后认为自己生活舒适安逸的比率为52.7%,是五大群体中最低;与此同时,42.3%的60后在生活中持有优越感,是五大群体中最高。     “失落一代”50后50后(及以前)的代际群体可称为“怀旧、闲暇却不优越的‘失落一代’”。与60后相似,50后偏爱运用网络进行抗议,并是诸多问题领域网络抗议最频繁的群体:18.2%的50后参与过“政治抗议”,12.8%的人对“政府”表示过抗议;调查涉及的18个抗议领域中,50后在其中12个(诸如“环境”、“医疗”、“教育”、“就业”、“城乡发展”、“权力运行”、“阶层固化”等)领域的抗议频率均居五大群体最高。同时,50后的生活安逸有余,优越不足:85.7%认为自己的生活稳定安逸,但只有10.7%表现出生活的优越感。值得一提的是,50后最容易产生领袖崇拜情绪,有此倾向的约占人群总数的22.2%。     可见,五大代际群体的社会心态在70后与80后之间出现明显“断层”,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政治态度、社会关注、网络表达、社会情绪等明显异于以60、70为代表的中年群体以及以50后为代表的老年群体。在政治态度上,年龄越小对政治形势预期越乐观,80后对经济形势预期最乐观,年轻人比年长者更肯定改革开放;在社会情绪表达中,“发展效能感”逐龄增加,“生活压力感”逐龄减弱,中年、老年群体负面社会情绪较强;在生活感受部分,60、70后成为社会中坚,正面感受与负面感受并重;50后安逸有余优越不足,80、90后蓄势待发。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系复旦大学985重点建设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传播与国家治理”为方向的研究机构,整合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7大学科团队,以建设一流的新型高校智库为使命,针对当前新传播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的现实挑战,围绕传播与国家治理相关重大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运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服务。     自:复旦发展研究院
    观点
    2014年10月24日
  • 观点
    著名孵化器YC公开课:创投经验13条   上周,著名企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在加州Cupetino福林中心为创业学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1.7万名企业家以及将来可能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大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这一整天的活动中,很多著名的投资人和创始人发表演讲,向众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各种建议,以及对各自行业未来的洞见。 我们整理了其中一些经典语录:   “你既要学会如何雇佣一个管理团队,也要学会如何管理,而如果你想要学会管理,你必须拥有对成功的巨大渴望。”——Ron Conway,SV Angel Conway认为,创业的动力与野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类似人员管理、招聘技巧等则需要后天习得。创始人常常错误的认为他们是企业家,所以他们同时也具备管理知识。但事实上,管理知识是一种需要认真学习的技能,而创始人则需要学习如何能做的更好。     “作为投资人我也不能预言一个项目会成功还是失败。”——Ron Conway,SV Angel 投资者常常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目光如炬,他们组合投资的公司是他们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会成长的公司。但Conway强调,这其实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在公司发展的早期。投资者其实都是在赌公司的未来,而并非是靠所谓的目光如炬。   “其实我更关注内心的疑问,而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解决这些疑问。”——Danae Ringelmann, Indiegogo Ringelmann这段话是针对那些内心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有清晰的思路企业家的。她希望实现资本民主化,因而利用了互联网,最终创建Indiegogo。这应该是她实现自己的想法的最佳途径。Ringelmann其实是对她的目标着迷,而并非实现目标的工具。作为创始人,你是不是有更大的目标呢?那么你就需要去适应环境并敞开胸怀,这样更有助于实现目标。     “有的时候人们的言行,非常非常不一致。”——Kevin Systrom, Instagram 你的朋友以及早期用户也许会极力吹捧你的产品,但如果你想要了解你的产品是否真正的成功,其实还是要根据用户的数量以及真正的用户的反馈来判断。   “在座各位一定要抛弃那种找到最完美做法的念头。”—— Kevin Systrom, Instagram Systrom告诉在座的也许还在上学的未来企业家们,要忘记脑海中所谓的专业轨迹。因为生活中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会让好机会消失,也会让新机遇出现。就如同Instagram,这是他在大学摄影课的学习过程中孕育出来的。     “金钱给你带来的不是时间,而是市场。”——Reid Hoffman, Greylock Partners 他的观点与普遍观点相反。一般认为筹集大量资金可以让你走上轨道,完成某些特定的里程碑。但其实,你的工作时间轴的确定是根据初始的市场决定的。Hoffman指出,记录显示,那些第一轮就融得大量资金的公司,最后往往很惨。你所需要筹得的资金只比你的预期多那么一点点就好了,然后应该专注于做事。手上有过多的资金反而会让决策者认为,他们可以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去做。       “硅谷流传着一个“神话”,关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但其实,政府搭建了一个平台,而我们则在这个平台上运作。”——Reid Hoffman, Greylock Partners Hoffman提醒我们,即便许多科技企业抱怨政府阻碍了创新,政府也为企业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例如政府创立了这个架构,保证企业能够生存。(也就是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合同履行)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那么让人兴奋,我们只是走进办公室,修修补补”——Jan Koum, WhatsApp 一个新公司的创始人与领导者并不是那么富有魅力的角色,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Koum和他的联合创始人Brian Acton远离媒体,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关注WhatsApp产品本身,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每天他们都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工作,也就是每天都要修复漏洞。   “我们授人以渔,让你学会自己启发自己,所以你不用再回来找我们。”——Kevin Hale, Y Combinator 对于Y Combinator的初创公司来说,他们工作其实是指点创业者们,让他们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发现哪些问题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他们面临的挑战,合伙人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但是他们会帮助这个新公司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解决策略。     “另一件事情是,短期利益的诱惑难以置信的强大。但是我不在乎CEO们说的多么天花乱坠,事实上他们总是目光短浅的。”——Andrew Mason, Groupon/Detour Mason承认,上市,是Groupon做过的最糟糕的决定。当制作第一张宣传单页的时候,退出的念头就一直在企业家们的脑海中回响。但是上市彻底改变了公司运作的逻辑。Mason表示完成季度目标成了头等大事,而长远计划则要往后靠。   “每个投资者都不一样。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对公司的展望,并确保你们这些想法上保持一致。”——Michelle Zatlyn,CloudFlare 选择投资者不应该以谁给你最多的钱,或者谁能带来最高价值为标准。他应该是你最佳的战略合作伙伴,从长远看也应该符合你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并非只看产品说明书。CloudFlare的创始人拒绝了开出高价的投资人,他认为是否有专业经验、能否理解公司业务发展,是衡量投资人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     “如果你靠它穿过了黑暗的房间,你就已经发现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Emmett Shear, Twitch 呼应了Y Combinator 合伙人Qasar Younis打的比方:做一个新的产品就像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摸索,你什么也看不见,只能依靠用户反馈,反复研究等来为自己引路。     “如果你不爱它,那显然你不可能熬过漫长的痛苦折磨。”——Emmett Shear, Twitch Shear警告创始人不要因为错误的理由进入一个行业。如果你的员工不喜欢每天的工作,潜在的财富再多也留不住人。 Source:VB  编译:Sarah
    观点
    2014年10月23日
  • 观点
    云计算的6个未来趋势 1. 移动浪潮驱动下,云计算将无处不在 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驱动下,云计算的市场需求将获得进一步增长。每个部署在云端的应用程序,都将提升云计算的商业价值。     2. 第三方云平台数量,将获得增长 如同过去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大战,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最终流行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将推动云计算平台获得增长,类似于NetSuite的云计算服务公司将蓬勃发展。     3. 云计算将减少企业损耗 云计算的运用,可以减少企业内外部之间由于流通不畅而导致的损耗。那些无法避免这种损耗的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随着自动交易的流行,实时供应链的更新换代,员工和客户之间的交流都将以云的方式加速转变。     4. 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目前的云计算产业,正处在新一轮价格战的前夜。在繁荣的云服务领域,亚马逊已经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都被微软、Google看在眼里,未来的他们必然会通过积极的降价策略,削弱对手的优势。     5. 云存储将成为主要服务趋势 云存储作为一个主要的云计算服务趋势,Dropbox和它的竞争对手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存储服务。随着云安全情况的改善,云存储将会变得更加普遍。未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上访问你的数据,都会变得异常简单。     6. 云计算的社会化特征增强 云计算,当下正在向社会化模式靠拢。通过云端应用发布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电子邮件分享,而且能够满足社会化媒体的需求,如Facebook和Twitter。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各种监测功能,可以实时收集和过滤数据,企业和客户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展开更便捷的沟通。     自:企业网
    观点
    2014年10月21日
  • 观点
    改变企业IT的十个趋势:内部和网络销量的崛起 美国最大风投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的合伙人马特·墨菲(Matt Murphy)一直关注移动和云基础架构技术的投资。近日,墨菲撰文,指出了改变企业IT计算的10大重要走向,以下就是墨菲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IT计算领域,变化和创新一直在进行。企业购买、创建、管理、优化和获取信息技术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云计算到数据分析到普遍的移动连接,企业IT系统的速度越来越快、越富有效率,运营成本也更加低廉,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在此进程之中,一波全新的科技企业已经出现,并挑战着那些传统的老牌企业。     在此势头之下,风险投资人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企业计算领域,规模空前。仅在2014年上半年,企业计算领域吸引的资本就高达54亿美元的新记录。     以下就是改变企业计算状态的10大重要走向:  1、云计算。据称,现在约有三分之一工作量都是在云平台上进行,主要是因为云计算通过应用即可完成,不需要企业再购买硬件。     2、虚拟化一切。虚拟化让完全不同的一套服务器转化成包含计算资源的单个集合。服务器虚拟化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也推动了企业IT部门将数据中心的所有一切都虚拟化,包括网络、安全和存储等。     3、新IT购买决策。做出购买决策的主体已经从CIO和IT员工转向个别的销售主管、营销主管、账务主管和其他部门主管。     4、内部和网络销量的崛起。在网络销售渠道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打造全新的内部和网络销售业务,从而更加快速地按照客户需求将产品销售到客户手中。     5、“落地生根”(land and expand)销售模式。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软件销售,即先为客户免费提供软件试用,或以优惠价格买入,从而让用户以低廉的成本使用这些软件。     6、移动设备推动工作流程更新。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推动了企业工作流程更加有效。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最近表示,他通过手机经营公司的整个业务。移动设备让管理者的每天工作更加便捷,而且还能推动企业工作更加快速、更加智能的完成。     7、安全性日益增强。安全威胁越来越发散,这样,各个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网络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从服务器到终端以及二者之间的各个环节。     8、数据成新竞争优势。大数据的潜力就是不断地显现其价值,改进后的数据分析能力催生了全新企业运营的全新观点。     9、应用速度——秒杀你的竞争对手。更快速的应用性能将会区别出企业领域的胜者。研究表明,应用发行推迟一秒钟,可能会导致业务营收下降10%。现在,大量的新兴企业都非常关注应用及应用发行速度,从而让数据传输速度提升了很多倍。     10、消费者质量界面。消费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用视觉美观的移动应用。实际上,用户也希望企业能够提供这样的应用。设计更好的企业应用,再加上更好的用户界面,将会取代那些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的应用。     总体而言,那种自上而下、由公司为企业产品下达指令的时代即将终结。企业IT一直处于更新之中,这些趋势对那些传统的卖家而言,可能是坏消息,但对于以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家而言,那将充满了大量的机遇。   来源:199it
    观点
    2014年10月20日
  • 观点
    旧瓶装新酒,Alternative Reality Game或许成为下一个可能的课堂形式 单纯授课式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期望,甚至于在逐渐消磨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此时改变课堂形式变成一种迫切的需要。而学生们对于虚拟游戏无法抑制的喜爱,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构架出一座桥梁。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通过Alternative Reality Game(后简称 ARG,即“侵入式虚拟现实游戏”)来解决。     什么是ARG? ARG 是将现实世界作为平台的一种故事游戏。参与者在游戏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是破解谜题),获得信息来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最终推动整个游戏进程,完成故事。可以说,ARG 是一种现实版的角色扮演游戏 (RPG),但与 RPG 不同的是,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由人工智能所控制,而是由真人扮演,参与者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互动,解开所有线索。ARG 中绝大部分的挑战和谜题都是基于网络,并且大量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ARG 在西方已经风靡多年,英国 1988 年底就推出了一部基于 ARG 形式的电视剧The One Game,而经过了快 30 多年的发展,ARG 越发成熟,越来越多人加入自制 ARG 的队伍中,大量的电影和娱乐节目也采用了这个形式。42Entertainment就是一家专注开发 ARG 的公司,开发了例如 Year Zero 等知名的 ARG。     ARG为什么要走进课堂? Chris Aviles 是美国一所大学的英文老师,在 2013-2014 年的时候,他开始在课堂中加入自己制作的的 ARG,取名为『2020』。这是一个关于紧急救援的故事,未来世界的女孩 Sammy 通过学校布置的作业与学生们取得联系,希望学生能够解开每次课后留下的谜题,根据不同的信息将她从危险中拯救出来。在整整一年的课堂上,学生们在网络上登录网站,观察不同的社交媒体,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收集校园中遗留下的线索,在小镇上寻找相关的游戏角色。最终,通过不断地解开谜题将未来少女 Sammy 成功解救。     而当一年的 ARG 课程结束时,Chris Aviles 惊奇地发现,他的学生变得非常喜欢课堂,全部的出勤率上升了 20%。在每两月的课堂报告中,学生们不断地向他反映,是 ARG 让他们爱上了课堂,因为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线索。ARG 的好处还体现在期末成绩上,全班平均分提高了 5 分,特别是那些对于 ARG 游戏格外积极的少数男生,成绩提高的更为明显。     Chris Aviles 的例子,是 ARG 走入课堂的成功范例。它展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课堂形式,就是将课堂与 ARG 相结合。课堂的内容不通过老师讲课的方式进行传递,而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模拟的真实场景,以任务的方式逐步推进课程内容。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游戏的主体,自我激励,主动学习。     ARG进入课堂的困难? 尽管学生对于 ARG 式的课堂很『买账』,但是在真正走入课堂之前,ARG 还需要再多走一段路程。首先,想要拥有一个 ARG 课堂,就必须将将课堂内容转换成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脚本,设置好游戏过程中所有的谜题。而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ARG 中所有的场景以及线索的设置都需花费很多的功夫,不仅仅是如何设计的问题。Chris 谈到他在做 ARG 课堂的过程中,需要自学编程、视频剪辑等多项技能。因此,长期在课堂中使用 ARG 进行教学,对于一个普通的老师,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另外,由于将现实世界作为游戏的平台,参与者不仅仅有学生,还有需要其他多人的配合,才能够最终完成整个 ARG。这其中,校方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未来,开发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具有一定标准化的 ARG 课堂,成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虽然以上种种困难都成为 ARG 迅速成为一种课堂形式的绊脚石,但是 ARG 形式对于课堂巨大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正如 Chris Aviles 案例中学生们所呼唤的那样,ARG 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来到课堂,学习知识,解开谜团,最终完成整个游戏。在这样的呼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 ARG 可能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课堂形式。     [来源:36氪]
    观点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