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轻熟的TO B市场,企业App Store要来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5"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Double exposure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man connected devices with world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wireless network on touch screen and city of business background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ncept[/caption] 当我们回头看国内企业云服务市场的发展历程,确实会让很多人觉得不真实。一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太低,做SaaS只有死路一条”“中国企业没有付费习惯,收费模式必死无疑”“中美市场差异明显,中国企业云服务面临严峻挑战”等看衰的论调声犹在耳。另一方面,从CRM到OA,到FI,到HRM,再到云客服等各细分领域,各色各样的云端产品已经成为了企业用户迈向信息化的首要选择。 此时此刻,大概不会还有人再质疑以SaaS为代表的云服务模式代表着to B服务未来方向。但似乎当我们还在纠结to B的企业级云服务市场的前景是千亿级、百亿级还是万亿级的时候,国内企业云服务市场已经比我们预想中更快的走向了成熟。 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520亿元,且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9年,国内企业云服务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逼近1200亿元。 一、从“上云”到“适配”,企业级用户的需求正面临第二次转变期 伴随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爆发式的增长,企业用户的集体需求随之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企业用户需求的第一次集体转变发生在2015年前后。2013年,企业级SaaS开始进入主流市场,并在2015年迎来全面爆发。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企业用户对系统级软件产品的第一选择仍是外包定制开发,自购服务器,独立实施部署。因此,一套企业软件需要沿用数年,直到完全无法适配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不得不面临“再买一套”或自建技术团队二次开发的选择题,企业的IT成本因此始终居高不下。于是,当SaaS产品在轻量级部署、灵活租用、快速迭代、数据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企业用户对系统软件的需求开始从私有云转向公有云,SaaS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绝对主角。 2017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产业信息化开始成为企业级市场的新命题。过去两年,SaaS的“野蛮生长”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行业适配和SaaS应用间数据互通的双重问题。在产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用户的需求发生了第二次转变。目前,企业除了要求SaaS产品更加便宜,更加轻量化,同时也要求SaaS“可拓展、更适配、强定制”,能够更好的满足行业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企业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SaaS厂商,他们应对上述转变的过程基本经过三层递进:第一个阶段,SaaS厂商考虑是否能够“靠自己”来满足企业用户“强定制化”的要求,比如电商SaaS产品在SaaS成交系统上搭载轻量级ERP;第二阶段,SaaS厂商开放API,通过和各种其他SaaS应用对接的方式来满足B端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第三阶段,SaaS厂商走向PaaS,以平台的方式,集群化地解决企业对行业定制和数据互通的需求。更有甚者,部分厂商甚至会开放整个PaaS源系统,以吸引更多的友商和开发者在其系统上开发组件和应用。 上述特征在越是复杂的SaaS产品上的表现就越明显,以CRM来说,它比FI、ERP等系统软件更为复杂,因此,好的CRM产品往往会提供很多组件、插件,形成生态,以满足企业更多元的需求。行业定制化的CRM,生态型的CRM,未来将成为主流。 二、用户需求的二次转变为企业云服务市场带来什么?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用户便是这只手的操纵者,用户需要什么,这只手就指向什么。 当企业用户需要定制化,甚至生态化的企业级应用,市场就会敏锐的捕捉到这样的讯息,连锁反应之下,便会有厂商开始为用户提供这样的产品。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定制化、行业性的需求呢?答案是PaaS和企业SaaS应用商店。 PaaS比较好理解,平台模式的PaaS在提升行业适配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SaaS市场的爆发和成熟,各个应用之间对细分、跨层、效率、协作、打通的要求越来越高,PaaS的体量猛增和进化增速必然会随之而来,这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海外市场的Salesforce、workday,国内市场的钉钉、CloudCC、销售易、北森,不约而同地推进PaaS,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做PaaS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基于PaaS做定制开发的需求,但企业用户对提供服务的厂商是不是PaaS其实并不感冒,他们在意的只是“3个月后,项目是不是能如期交付”,这就要求PaaS平台有很多技术服务人员。CloudCC创始人孙满第在与二爷谈及这一话题时表示,“PaaS的人员结构,销售和技术的比例至少应该是1:6,即1个销售,6个后续支持和服务,能够达标的PaaS厂商其实并不多。有很多企业客户在CloudCC的PaaS平台上做二次开发,如果不是基于PaaS,企业的需求就很难被满足,回过头来,没有PaaS的CRM厂商也就很难做大。” 不同于行业对PaaS的熟稔,企业SaaS应用商店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它的内部逻辑同样是如何更好的满足企业对跨平台能力和行业适配性的要求;外部表现则是一个拥有众多企业级SaaS应用,企业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各类应用的“池子”,类似于一个面向B端的App Store。 企业SaaS应用商店的说法最早出现在CRM领域,由CloudCC提出,此外,OA协作领域拥有巨头背景的阿里钉钉目前也正在推进类似的项目。企业SaaS应用商店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丰富,一个是开源。 丰富指的是“商店”里的SaaS应用要足够多,这样才有可能满足企业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这是商店之所以成为商店的立足之本。开源则是“商店”自身迭代扩容的必要条件,商店以平台的姿态来设定“游戏规则”,并提供容器、工具、材料,让开发者去开发,由此在统一的大数据下带动上架应用的数量增长,这与安卓系统的开源和微信小程序的玩法颇为类似。 但有一点需要尤为注意,to B的企业应用商店和to C的App store并不完全相同,B端市场更加注重专业性,对于企业显性需求分类的边界要求更明显。因此,企业应用商店的表现形式会是CRM应用商店、OA应用商店,等等。不过目前,企业能够看到的“应用商店”并不多,以CloudCC的CRM应用商店为例,某企业用户初期可能只需要CRM系统,它选择CloudCC的CRM应用,随着业务发展,它有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那么它可以在商店里找到许多款FI管理模块的应用,它可以下载其中任何一个到本地使用,如果不好用随时卸载换另一个,软件功能也能随时扩充或缩减,这种更加兼容的方式,让一个账号即可满足企业不断衍生的需求,且保证了数据的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或许,在未来的企业级云服务市场,当企业用户考虑软件产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个需求,能不能下个SaaS应用搞定?”就如同,此时此刻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先问一问“有没有APP能解决”一样。 三、轻熟的早期市场:中国企业云服务的未来要往哪里去? 当下的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一是快速走向成熟,二是仍然处于早期,二爷故而称其为“轻熟的早期市场”。关于轻熟,上文已有提及,年均30%的增速,企业用户层面的广泛认可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于早期市场,我们同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其一,市场的整体营收。对比美国SaaS市场大千亿级的规模,整个国内的SaaS营收还停留在两位数(有机构给出的数字是10亿人民币),而中国的企业仅从数量上来看,并不比美国少,这是早期市场非常典型的特征。 其二,国内市场包括IaaS、PaaS和SaaS在内的全线云服务产品的成熟度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IaaS层,虽然阿里云近两年大有异军突起之势,且积极扬帆出海,但客观来说,阿里云的主要势力范围仍在国内市场,政策因素是其与AWS等巨头竞争的最大壁垒,在纯产品层面,还有非常多需要“师夷长技”的地方。PaaS层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市场目前还很难找出哪怕一个真正意义上做起来的PaaS平台,但Salesforce等海外巨头已经将PaaS的套路玩得很熟。SaaS层,中美之间的不同主要来自产品功能和对客户的满足上,即便是国内发展较快的CRM领域,上述差距仍非常明显。 那么,身处这样一个“轻熟的早期市场”,中国的企业级云服务究竟将会往哪里去? 第一,To B的企业级应用以“服务”为核心的特征不会变,而国内企业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短期内不会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将如此多企业的服务都做掉。未来每个细分领域并存多家成规模的厂商是大概率事件,它们中间既会有行业纵深的、深度定制的,也会有短平快的,这与美国市场的发展情况类似。 第二,新思路,新模式成为“奇点”,找到它的企服厂商或将后来居上。虽然国内企业成熟的速度很快,但与更加完善的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即便用5年学完了“九年义务教育”,也不过还是“中学生”。坦白说,上述提及前瞻式的企业SaaS应用商店更像是“大学教材”,对现在的国内企业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有点超纲。问题之所在,便是机遇之所在。中国企业的升级速度很快,3-5年内,这个市场将进入“大学时代”。那么,此时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彼时已然完备,拥有它的厂商将收割红利。 第三,得行业者得天下。企业云服务垂直化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将企业用户的问题放在行业中解决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对企业级服务厂商来说,无论是从行业维度,还是从业务维度搭建自己的垂直生态都已迫在眉睫。
    观点
    2017年08月25日
  • 观点
    Oracle 输了:Salesforce 抢先年收入突破 100 亿美元 ! Salesforce.com公司的第二季度销售和收益表现超预期,连续第三季度上调了预测,声称其年收入率先突破100亿美元,速度之快足以傲视历史上任何一家企业软件公司。 但是投资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今天正常交易时段上涨1.3%后,股价在盘后交易下挫了约1%。 这家在线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声称第二财季收入达到25.6亿美元,略高于分析师一致的估计数字:25.2亿美元。每股收益33美分也高于估计,多出一美分。尤其是,Salesforce.com将全年利润预测上调了一美分,并将收入预期上调了1亿美元,预计在103.5亿美元至104亿美元之间。 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见图)在公司的收益电话会议上绕场一圈,庆祝年收入突破100亿美元大关,高兴之余发布了这则颇有针对性的推文。 Salesforce赢了,Oracle输了。现在目标争取年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https://t.co/7ezjD4Z6wt -Marc Benioff(@Benioff)2017年8月22日 他说:“许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说,我们不可能会取得这样的成绩。”贝尼奥夫现在设定了新的目标:年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他表示,通过内部自身发展,公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它目前记有的多达150亿美元的递延收入和未开账单的收入表明了这一点,另外该季度未开账单的递延收入其增长幅度达到30%。 利润在哪里? 尽管总体表现强劲,但该公司称第二季度的最终净收入却不到1800万美元,比一年前猛跌了92%。Salesforce.com的经营支出大部分继续来自销售和营销,这一块占了总支出的63%以上。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安德鲁·巴特尔斯(Andrew Bartels)表示,实际上,这一项支出的百分比增长几乎与收入增长相当,使得营销和销售成为该公司的增长引擎。他说:“实际上,就Salesforce创造的每一美元收入而言,它将其中的约45美分花在了销售和营销上。如果你把这么多的钱花在销售和营销上,要是没有获得那种收入增长势头才怪。” 巴特尔斯称Salesforce.com的季度净收入“少得可怜”,不过表示这未必表明其商业模式很糟糕。确切地说,该公司奉行的战略类似亚马逊公司的战略,那就是在公司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为了通过迅速发展来扩大市场份额,零售业务方面不惜亏本。巴特尔斯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它并不适合大多数公司。” 51 Research LLC的商业应用软件调研主任谢丽尔·金斯顿(Sheryl Kingstone)表示,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对Salesforce.com来说管用,因为这家公司仍有很大的空间来发展。她说:“不仅其核心客户群方面还大有未发掘的机会,还可以得益于服务收入、扩大许可证收入和新的市场(比如电子商务)。我仍认为Salesforce.com大有机会。” Salesforce.com的高管们显然认识到盈利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分析师参与的电话会议上选择透露的数字可以表明这一点。贝尼奥夫说:“我们在增长总收入的同时,继续提升业绩、增加利润,这至关重要。这是我们高层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季度营业所得现金增至3.31亿美元,增幅达到32%。递延收入增长26%,达到48.2亿美元。这块收入加上未开账单的递延收入使得该公司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年度收入合计104亿美元。预订收入足足增长了39%。Salesforce.com还表示,自由现金流量在过去三年增至三倍,收入翻番,这表明其现金数额在不断增长。 该公司还在各地区、各大核心产品系列方面显示出了强劲增长的势头。美洲区收入增长24%,欧洲/中东/非洲区猛增34%,亚太区增长25%。该公司的旗舰产品Sales Cloud(销售云)增长17%。Service Cloud(服务云)增长21%,Salesforce Platform猛增32%。Marketing Cloud(营销云)的总体增长势头最强劲,达到57%。 平台相关业务的增长也清楚地表明,这家公司在执行由应用软件提供商转身成为生态系统的核心这个战略方面做得很好。贝尼奥夫表示,成为平台不仅可以降低流失率,还能加快发展、进军新市场。他说:“我们搞清楚想要专注的某个市场后,由于自身的平台,我们能迅速实现目标。” 分析师金斯顿认同这种看法。她说:“千篇一律的应用软件解决不了许多公司在将来面临的问题。平台才是关键。”
    观点
    2017年08月23日
  • 观点
    财务管理SaaS站上风口,国内Concur门徒未来如何发展? 目前国内企业发展迅猛,伴随着企业的人力和财务成本也在飞涨,来自CFO Innovation调查显示,26%的中国企业表示差旅及费用管理预算已经占到总年度收入的 5% - 10%,所以企业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修炼内功也是一门必修课。而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着企业费用中的协调预算、申请、采购、报销,费控、记账等各个环节,一直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IT系统。 2016年12月初,被SAP以83亿美元收购的Concur宣布进军国内市场;2017年6月ertify、Nexonia、ExpenseWatch和Tallie这四家差旅和费用管理公司完成了合并,并获得加州投资公司K1 Investment Management 1.25亿美元资金的支持,成为又一可以挑战Concur在差旅报销/财务管理领域的竞争对手,无不挑动国内此领域创业者的神经。 亿欧在2017年H1 SaaS融资中统计到,上半年财务管理SaaS共计9例融资案例,而去年同期仅一起融资案例,包括近期用友U8 UCloud发布智能财务系统,每刻报销获得3000万元融资并推出信用报销体系,也为国内差旅报销/财务管理市场再添一把火。可以说,从用友、金蝶时代的财务管理软件,到如今以SaaS、Mobile、Socialware的云模式,通用型SaaS领域最后一块应许之地在众多创业者涌入的情况下,正变得火热。 财务管理SaaS为何迎来大发展? 从需求端来说,有调研数据指出:员工费用是企业的第二可控费用(第一可控费用是员工工资),因此企业都非常关注员工的报销,尤其是差旅的费用。”所以在2015年SaaS元年过后,HR SaaS一直是这两年企业服务领域最热门领域,如今企业急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此规避税务风险、降本增效,尤其大型企业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促使创业趋势正在向财务管理SaaS领域转移。 同时差旅报销/财务报销市场也在急剧增大,“2017年,中国差旅的总开支预计金额达到2.4万亿人民币,中国差旅总开支占全球差旅费用的25%。所以Concur特别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Concur公司全球总裁Mike Eberhard在其国内首次发布会上,曾提到对国内市场看好。 供给端来说,简约费控CEO俞洋认为云ERP时代还处于早期,财务管理SaaS作为ERP的一部分,有相应的会计准则等规范要求,所以其内容相对可以标准化,比较适合做成SaaS的应用。俞洋此前曾供职SAP销售总监,出版过《SAP供应链管理》一书,他对当前财务SaaS创业火热提出了自己看法:“财务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不仅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所以市场够大。其次完整ERP不是创业型公司可以承担的。” 国内Concur门徒发展现状 美国技术研究公司IDC预计旅游和费用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将于2020年达到24.6亿美元。巨大的市场中,催生了众多云财务产品创业者。在亿欧过往采访中,不只一位创业者提到,其产品对标的是美国财务报销软件Concur。 Concur成立于1993年,2013年Concur开始推行差旅及费用管理领域移动端SaaS服务,以收取服务费的模式(按每张报销单据收费)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与此同时,Concur也通过进行一系列投资来扩展自己的服务种类,2011 年1.2亿美元收购行程管理公司TripIt来追踪并分享客户旅行计划安排;2012 年10月,Concur领投数字营销公司Buuteeq,进一步将小型旅馆、精品酒店和单体酒店整合到其差旅费用管理产品当中; 2011年6月和2013年1月参投酒店搜索服务 Room77的B、C轮融资;2013年7月,Concur投资旅游产品价格追踪服务商Yapta420万美元。目前Concur的移动端应用已经在全球发展了3万5千家客户,2016年被SAP以83亿美元收购。 不同于Concur已经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目前国内财务管理SaaS产品尽管功能基本覆盖,但是各有侧重,主要分为三条赛道: 一是以企业消费入口为主的差旅报销软件,这类产品努力接入更多平台,希望达成员工差旅消费在平台内一站式完成。比如易快报接入京东、滴滴、携程商旅、同程、艺龙等第三方消费平台,每刻报销接入二维火、百望电子发票、阳光公采、高铁管家、华住以及铂旅; 另一类是强调费控,主要为提高处理费用报销的效率,加强控制费用开支的合规性,为企业预算配额、规划各项开支,产品如何更先进是其关注点,比如费控宝、简约费控、全程费控等; 还有一类是记账SaaS,包括云帐房、慧算账、易代帐等。一位行业人事对亿欧表示,“国内企业很多还在使用用友、金蝶等记账软件,并且大型公司不大会轻易更换记账软件,”所以这类SaaS产品多对标美国服务中小企业的Quickbooks。 财务管理SaaS的机遇与挑战 从上图统计表中可以看到,财务管理SaaS融资轮次多在A轮附近,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的实践,也产生了一些数据佐证财务管理SaaS效益明显。据Concur统计,2015至2016年期间,使用其产品户预订机票所需的平均时间缩短了14%,为企业节省了约2.75亿美元的劳动力成本。每刻报销CEO魏强曾在接受亿欧采访时举例,其客户大华股份利用每刻报销与招行CBS对接的通用解决方案,招商信用卡为其提供差旅借贷,企业每年可节省利息200多万元。 2017年对财务管理影响较大的事件是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2017年第16号公告,其中要求增值税普通发票在开具时也要输入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随着最严报销法令出台,统一税票号和国家税务电子化趋势对财务SaaS产品也提出了新需求,类似费控宝推出了艾特票小助手,易快报发布首个发票税号智能校验系统,方便将发票信息导入系统。可以说,目前财务管理SaaS拥有前端数据导入手段,已经成为必须具备的功能。 另一方面是财务SaaS与ERP对接,员工消费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对接主流ERP系统后生成财务报表。Concur的优势是背后有SAP,目前国内财务SaaS基本与用友、金蝶、SAP、Oracle打通。然而系统间数据迁徙可能导致的错误和标准化工作,也是国内财务SaaS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还有一方面是针对大型客户还是中小客户?很多中小企业基本在钉钉等OA系统即可完成基本差旅报销管理,而大型企业的复杂审批流程、控制标准和核算标准,都会导致切入这一市场比较难。每刻报销CEO魏强认为:“大型企业的财务报销对内控规范、成本控制比较严格,如果产品能够良好支撑中大型企业的业务,对中小企业的业务支撑也会更有效果。” 亿欧认为,未来财务SaaS将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费用管控流程全自动化 今年7月份,Concur Travel新增创新功能减少差旅预订和管理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功能,Concur 首席产品官Tim MacDonald表示:“Concur的目标是尽可能简化差旅预订和费用管理,我们发现在这方面每节省一秒钟,就相当于节约100万美元。”从手工填写到手机扫描或者电子发票导入发票信息,以及消费平台数据直接导入财务管理SaaS,企业员工在差旅报销方面越来越便捷。 员工在移动端完成预算申请、审批和消费,企业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核验发票真伪、对错,并根据查验结果进行审核、支付、记账。而税收征管系统也将由当前的以纸质档案为核心,转变为以电子档案为核心的。“新一代的费控报销平台将脱离开传统的管控为核心的内部运营系统,而将基于互联网形成从消费到报销记账的全程费控平台,数字化是其基础,智能化是其形式,敏捷是其精髓。”易快报马春荃向亿欧表示,并认为“未来的财务管理SaaS不仅要实现订购—报销—支付—记账全流程服务,还要实现审批自动化、智能预算管控,流程电子化和税收管理全面数字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财务数字化提升企业信息化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异构平台和异构数据,比如有的企业OA、报销、记账、会计使用的是不同平台,当组织壮大后,在不同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就显得很重要。 未来企业将通过财务管控SaaS数字化转型,制定更加合理的费用管控措施,将显著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比如费用管理平台基于电子化的数据,生成完整、多维度的财务报告,方便企业财务团队随时随地查询;同时,这些报告将差旅报销数据、差旅预批准信息、预定信息、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信用卡信息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系统,生成独立、全面、清晰的视图,使企业财务团队对员工的开支状况一目了然,进而开展相应的管理措施。 AI赋能财务管理SaaS 《新理财》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马靖昊在2017年曾说过,“财务管理人员可能真正要面临挑战,80%以上的财务人员可能面临丢掉饭碗这么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这一天不会在几年内到来,但AI确实在财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比如节省财务人员重复性操作、人工核算的过程,让财务从事务型转向规划型。 目前的财务自动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已经可以抓取前台的业务数据,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AI赋能的财务管理SaaS,在预算管理方面协助完成预算编制,在预算下发、预算执行时对比、滚动预算,在费用发生的事前、事中进行控制,并在事后进行分析。 而进阶的AI赋能的财务管理SaaS,是以企业消费数据智能分析,分析企业在交通、培训、食宿劳务等各方面支出,并调取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在服务的企业达到十万以上量级时(目前服务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SaaS多在数千家,服务中小企业在几万家),开启大数据分析服务,辅助企业领导决策,进行企业战略规划。 来源:亿欧网  
    观点
    2017年08月15日
  • 观点
    当心!2017上半年企业SaaS融资数量断崖式下滑,早期投资遇冷 【猎云网(微信:ilieyun)】8月15日报道(文/王艺多) 自2014年企业服务在国内兴起以来,SaaS一词就开始频繁被频繁提及。业内曾有人表示,2015年是SaaS元年。原因正是因为SaaS模式逐渐被资本市场认可。 经历了2015年的早期发展,各路VC在2016年初对SaaS领域可谓高度关注。包括纷享销客1亿美元的E轮融资,销售易C+轮1亿元融资,以及TalkingData的1亿美元C轮融资都发生在去年上半年。在整体企业服务市场中,SaaS一时风光无二。 但从去年6月开始,互联网创业整体进入寒冬期,资本的谨慎也波及到了企业服务市场,SaaS的热度急速降温。如今2017年已经过半,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SaaS领域无论从融资事件数量,还是融资轮次方面,都经历了“断崖式”下滑。 记者近日整理了2017年1月至6月,各个细分领域SaaS的融资情况。让我们一观断崖式下跌究竟有多么“触目惊心”(注:本次统计的融资项目仅为国内市场中,主营或包含SaaS业务的厂商,融资时间为今年1月至6月)。 一、融资数量锐减,营销、人资、数据SaaS稳居前三 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各个领域的SaaS企业获得融资的事件数量共有82起。其中以营销SaaS和人力资源SaaS并列居首,融资事件均为19起;数据类SaaS次之,为15起。其余各个领域的融资事件均不足10起。其中公开信息显示,客服SaaS领域的融资仅为2起。 仅从融资事件的数量上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服务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据猎云网观察,去年同期各个行业的融资数量总计为176起,超过了今年1~6月总和两倍还要多。其中前三名的人资、数据和营销SaaS的融资数量分别为45起、37起和32起,均是今年同期的1倍多。 2016与2017上半年融资数量对比 不过,即使今年的融资数量大幅下滑,但显而易见的是,资本的关注领域依然集中在营销、人资和数据SaaS方面。 实际上在今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出,营销和人力资源领域的SaaS企业纷纷推出了智能型产品。例如上半年百会CRM、外勤365等发布的智能CRM;魔方面面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提高人才推荐效率;而大数据分析则一直作为数据驱动企业精细化运营的有效手段被长期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领域资本的关注度都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垂直行业SaaS尽管获投数量不多,但却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差距最小的领域(去年9起,今年7起)。事实上在企业服务市场中,行业SaaS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从业者提及。即使现阶段该市场并未迎来爆发,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其的持续关注。 而对于其他领域猎云网认为,资本并非不关注,而是受限于企业的应用传统、需求量或者部署模式。例如在办公OA、财务方面,初创公司的需求并不高,但大企业又自有OA、财务系统;又如安全领域,仅有少部分安全服务可以通过SaaS模式实现;而法律对企业虽然重要,但目前大多企业依然采用线下的传统模式满足自身需求。 二、早期投资集中,A轮及以前轮次超四分之三 上半年的融资依然以早期为主,其中A轮系(Pre-A轮、A轮与A+轮)最多,为36起;其次是种子与天使轮,为27起;B轮与C轮共计12起。以包括A轮在内的早期投资轮次统计,A轮系及以前的投资占比大约为76.8%。 2016与2017上半年融资轮次对比 A轮系获投数量较多,意味着各个项目突破了从0到1的模式验证阶段,逐渐走向正轨。而获得B轮C轮融资的项目,无疑将在各自领域快速发展扩张。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各个细分领域的统计中,营销SaaS的天使轮与A轮系融资数量最多,共17起,占比高达89.4%;数据SaaS的早期融资占比为80%;人资SaaS较少,大约为57.9%。另外,安全SaaS的A轮融资比例也为80%;其次为财税SaaS,比例为75%。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1~6月垂直SaaS领域的投资全部处于早期阶段,7起投资事件中,种子与天使轮融资5起,A轮2起,比例为100%。特别的,Plug and Play投资了其中的2个项目,并且还投资了细分的法律SaaS其中的1个。 由于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低很多,反映到融资轮次上,也表现为早期融资数量的锐减。不过从图表中我们能明显发现,D轮、挂牌上市、定增和战略投资的数量却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这说明资本对已经进入稳健阶段的SaaS企业的关注非常持续,不会受到早期风险投资的资本寒冬影响。 当然,今年上半年的后期投资依旧集中在办公营销和SaaS方面(去年主要在营销和安全SaaS领域)。 三、融资额以千万级为主 由于企业服务的行业特点,使得其在推广方面并不需要过多烧钱,资金用途主要会在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上,所以融资金额不会过大。在上半年融资遇冷的情况下,融资额在百万元级别的事件为19起,千万元级别为42起。千万元级融资别占总数的51.2%。数千万元占据半数融资,也与前文表述融资阶段集中在A轮一致。 2016与2017年融资金额对比 深入到细分市场,营销SaaS千万元级别占比63.1%;人资SaaS占比57.9%;数据SaaS占比66.7%。不过,安全SaaS的千万元级融资占比高达80%(千万级融资4起,整体行业共5起融资)。猎云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相比于其他领域,安全所需要的技术研发投入更多。事实上,包括瀚思安全等厂商在7月份的融资都达到了亿元级别(时间限制未统计)也印证了这个原因。 正像前文表述的,在后期的大额投资方面,资本市场并未受到过多影响。亿元及以上的融资事件数量为13起,与去年同期的17起降幅不太大。猎云网相信,随着各个To B的SaaS企业深入发展,今后必然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亿元融资项目。 附:2017年1月至6月,各个细分领域SaaS项目融资情况统计
    观点
    2017年08月15日
  • 观点
    在AWS面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亚马逊,不论管理团队或是一线员工,人员招聘都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亚马逊独特的文化印记——领导力准则也成就了独特的亚马逊面试文化,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参与到面试流程中,加之全球统一的流程管理,共同保证了亚马逊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严苛的甄选人才机制。 今天就让我们揭秘亚马逊AWS的面试流程,分享面试准备过程中的干货和建议。还等什么呢?赶紧开始准备,加入亚马逊AWS吧! 本文摘自AWS技术爱好者Florian Schäffler的博客。 正如我非常喜爱AWS和它的产品一样,我很渴望能够为它工作,所以我决定抓住机会,通过他们的全球招聘网站Amazon Jobs 申请了一些职位。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分享给大家一些申请过程中的心得和真实感受。 小记: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得到offer,在面试流程的最终环节被婉拒。所以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指导你如何正确准备申请过程并拿到offer,更多的还是我的个人经历分享。 咱们开始吧 我 在AWS申请了一些职位,几天之后,其实正是我的新婚旅行。婚礼结束后,我们开始从德国父母家到希腊的自驾之行。旅途中我们经过了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 亚,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和希腊。当我们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时,我查看了一下我的邮箱,发现一条来自AWS的回复,在询问方便电话面试的时间。 我们在酒店又多呆了一晚,第二天,我在酒店的房间用手机完成了电话面试,之后我们在美丽的布达佩斯继续旅行。 职位 我申请的职位是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主要目标是“帮助伙伴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明确地说,包含如撰写白皮书,在活动和会议中发表演讲,与客户一同设计应用 架构或者写代码等工作。在我的第二次电话面试中,我被告知这个角色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地点。虽然那份工作原本是在卢森堡,你也可以在马德里,慕尼黑或者迪拜工作(如果你想去)。这听起来太有意思了,因为有机会的话,我一定非常想要搬到一个新国度。总之,一个对我来说非常完美的招聘广告。 面试阶段 时间表 下表是面试的每一步骤,我已经完成。我会在文章后段具体解释它们。我放这个时间表的主要原因是让大家看看整个流程是如何有组织并且高效地进行。 亚马逊有自己一个独立的平台发布招聘信息——www.amazon.jobs。 在筛选栏里,只需选择Amazon Web Services,然后你就能看到AWS职位了。当你在申请一个职位时,一个你自己的个人简历账户就为你建立了,你可以选择用已有的授权提供商,比如 Facebook, LinkedIn, Google上传信息,或者新建立一个简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台有几个职位申请平台,但是他们都能分享你简历的基本数据。不同的职位申请平台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进入。 ·       https://en-amazon.icims.com ·       https://cn-amazon.icims.com ·       https://uk-amazon.icims.com ·       https://us-amazon.icims.com 小记:此列表可能不全 在你申请了某个职位之后,一封确认邮件会发给你。如果招聘团队想要联系你然后继续申请流程,他们会给你发邮件。如果他们婉拒你,在这个申请的最初阶段,你不 会收到任何通知。但是,你可以在申请平台上看到你申请的状态,上面会表明最近动态。在我申请过程中,我有经历如下一些状态。 ·       提交-查看中(初始状态) ·       提交(在我看来像是初步筛选开始了) ·       查看完毕,未被选中 ·       查看中 ·       候选人撤回申请 亚马逊领导力准则 亚 马逊领导力准则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les 是一套通过定义工作任务,确保亚马逊整个公司健康运行及成功的文化体系。但是,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套规范化的,基于旨在精益化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的“质量环”(PDCA-cycle)的行动指标。这些准则包括以下行动指标。 ·Customer Obsession 顾客至尚 ·Ownership 主人翁精神 ·Invent and Simplify 创新简化 ·Are Right, A Lot 决策正确 ·Hire and Develop the Best 选贤育能 ·Insist on the Highest Standards 最高标准 ·Think Big 远见卓识 ·Bias for Action 崇尚行为 ·Frugality 勤俭节约 ·Learn and Be Curious 好奇求知 ·Earn Trust 赢得信任 ·Dive Deep 刨根问底 ·Have Backbone, Disagree and Commit 敢于谏言,服从大局 ·Deliver Results 达成业绩 小记:在整个面试环节中,你会完全被这些准则评估 一轮电话面试 时长:30分钟 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和AWS沟通,后面的环节中我发现这一轮的电话面试不是必须的。这一次沟通主要是考察申请人是否有可能合适他/她申请的职位。电话中的问题也如一般的面试问题一样,比如职业发展,换工作原因和薪水期待。 二轮电话面试 时长:45分钟 这一轮电话是第一次对我的技术评估。有一个问题,我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回答,在整个回答过程中,我也被问到相关问题,目的是了解更细节的信息。当比较电话里的问题和AWS认证话题(AWS certification topics)时,电话里的技术问题的难度相当于入门级别(Associate Level)。 三轮电话面试 时长:60分钟 在这轮电话里,我主要被问及的问题是关于亚马逊领导力准则,如我上文提及。据我回忆,面试官确实选择了2-3个不同的领导力准则然后我需要解释,我在过去是如何做到它们的。 面谈(Interview Day) 准备 为了更好地准备,我确实读了相关的书籍,更加细致地准备了领导力准则的问题并且通过了AWS认证。 书籍 我 准备过程中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围绕应用架构设计的。在我阅读之后,我发现其中一些确实停留在AWS认证的入门级别(associate level),而不是专业级别(professional level)。但同时,他们的确是不错的入门级介绍并且帮助你进阶到下一个技术知识阶段。 领导力准则 如前文所提及,我知道了这些可能的问题会从哪里来,所以我有意识地将所有领导力准则和我能想到的匹配每一条的个人事例。 如下的照片就是我在飞往卢森堡准备面谈的前一晚我房间的模样。 认证 作为我准备的一部分,我有去考AWS认证架构师-入门级别的考试(AWS Certified Solutions Architect – Associate Level )。因为我在过去的工作中经常使用AWS的服务,我的确省略了动手实操方面的准备。我主要的精力花在了AWS白皮书(AWS Whitepapers)上。 在大约2周对自己基于考试题目的训练后,我去认证中心参加了考试。如我理解的一样,所有的测试都是AWS设计,但是由 Kryterion执行和监控。我前期的知识积累和白皮书的学习帮助了很多,所以我第一次尝试便通过了考试。 到达和安排 机票和食宿都由AWS提前安排和预付了。机票方面我可以选择适合的时间,所有选择都是Lufthansa航空公司(Lufthansa)的经济舱。根据我的理解,所有的AWS机票都必须是经济舱,我认为还是很合理的。 我住宿的房间是在Novotel(Novotel),我认为非常棒——有分开的卫生间和浴室,同时还有工作台和一个沙发。酒店工作人员也非常友好,我需要熨斗和布板熨一下第二天面试的衣服,已经深夜,他们也迅速地拿到我房间。 时间表 如下表格,你可以看到我面谈当天的时间安排,是如何提前已经规划好的。 面试 我总共经历了5轮面试,分别从技术方向由浅入深,沟通及协作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对我进行了观察。 技术方面,我的第一位面试官,一位非常职业并友好的人,同之前的电话面试一样,我被问到一个大的技术问题然后我得一一解释我如何解决的。 我是从在白板上画架构设计图开始的,随之而来的细节问题却并不是一个初级认证架构师知识能回答的。 相应更大的难度也在之后的另一轮面试中遇到,我被给到一个特定的场景,需要我就相关技术方向给到架构建议和细节。之后也有旨在考量我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不过遗憾的是,我确实答得不太好。 最后一轮面试是由整个团队的经理跟我进行的。因为之前的面试官们已经了解并评估过我的技术背景了,这一轮并不是关于任何AWS相关的产品或架构的沟通,更加像是和来自于用户群体的其中某一位的谈话,例如你目前正在开发什么样的软件。 在我看来,这一轮同样也是和一位非常职业、有趣的人的非常愉悦的一次谈话。 结论 ·    时间安排很好 ·    整个面试流程反馈很快 ·    AWS提供面谈面试差旅安排 ·    很棒的差旅安排 ·    友好而优秀的人群 ·    漂亮的办公室 回顾 老实来讲,我之前从没为一个面试准备如此充分并且花费众多精力。虽然最后没能成功加入AWS,我依然抱有遗憾,因为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其中一员。甚至现在,有时我也会问我自己当时如何准备说不定能做得更好。 好的方面是AWS会在12个月后给你新的机会。之后你便能申请其他职位——我一定会再去试试。所以对我来说,“申请AWS”之路远没有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同时,我也会积极准备相关的日志、编码、AWS架构、考试、参加AWS技术论坛等等。 声明 面谈当天,我需要签署一份在AWS办公室可能看到和经历的所有相关免责的NDA文件。因为它们一直在开发新的服务和产品,他们确实需要保证所有发明的隐私。因此,我有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查询相关的法律条款。如果你在阅读此文章,涉及到的所有信息都没有收到任何法律约束。
    观点
    2017年08月04日
  • 观点
    BOSS直聘上线身份认证策略,CEO赵鹏:愧对当事人 8月3日凌晨,北京大雨,太阳宫冠捷大厦BOSS直聘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 昨日上午,教育行业网站“芥末堆”发文《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称,求职者李文星因在BOSS直聘上应聘,疑似遭遇天津传销骗局,在失联后最终不幸身亡。 而在昨日下午,腾讯科技使用两部手机下载了BOSS直聘并注册成为求职者和面试者时,发现只需填写手机验证码,编造个人和公司资料,再随便写上求职意向或者招聘要求,就可以直接发布相关职位。 最终,在求职信息发出两小时后,账号收到了9个公司发来的私信;在招聘信息发出两小时后,账号收到7个求职者发来的求职意向。 不过,就在今天凌晨1:23,系统突然提示发布的职位没有通过审核,原因是没有进行身份认证。今天凌晨1点半,BOSS直聘CEO赵鹏在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说,“刚才上线的策略,觉得之前没有做好工作愧对了当事人。” 腾讯科技询问多位网络招聘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虚假资料几乎充斥在各大招聘平台,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平台几乎无一幸免。比如有网友曾反馈自己在中华英才网也遭遇到传销招聘。 招聘行业的确已经成了虚假信息的重灾区。腾讯科技在新浪微博上搜索“XX 骗子”(XX代表招聘网站名称),智联招聘的搜索结果241条,58同城招聘的搜索结果331条,前程无忧/51job的搜索结果94条,拉勾的搜索结果32条,中华英才网的搜索结果31条,BOSS直聘22条。 关于BOSS直聘对虚假信息的审核问题,赵鹏没有直接回答。他说,BOSS直聘对于平台上的虚假招聘者一直是零容忍。“2015年的时候,当时公司还很小,采取只要资料合规就可以先发一个职位,只要不触发举报就可以招聘这样一个策略。”赵鹏说,这个策略有问题,错就错在没能及时改进。 他表示,这次事件之后,BOSS直聘会放更多的工程师在这件事上,后续会要求所有招聘者都进行认证审核,同时引入人脸认证、身份证认证等措施。同时,BOSS直聘还将加大资源发展反虚假招聘者系统,通过“人工+机器”的手段进行审核。 “这件事很惨痛,只要企业还可以支撑这个成本的阀值,保持经营,我们就会坚持这么做下去。我们把作恶的成本提得很高,这样坏人成本跟不上,就不会上来了。我们无法杀死传销、诈骗这样的社会现象,但是我们应当努力驱逐这样的事情出现在我们平台。”赵鹏说。 以下是腾讯科技独家专访赵鹏的实录: 腾讯科技:李文星死亡事件,相信你也看到了,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否与投资人进行过沟通? 赵鹏:我们是7月28日,芥末堆记者通过微信加我,我通过了,告诉我这个事情。我们第一反应是赶紧联系警方,联系家属,这样有利于抓住真凶。这些第一反应,在记者、警方、家属那里都有记录。为什么时这样的第一反应,因为当时听到的信息,理解都指向是他杀,我们关心的事情是要抓住真凶。直到8月2日看了报道,而且向李文星亲属直接进行了沟通,我们才得知了死亡的原因,十多天之前李文星已经火化、安葬了。 我们已经与投资人进行了沟通,投资人高度重视此事。 腾讯科技:作为产品的所有者和运营方,你觉得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 赵鹏: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得先来理解一下“这次的问题”。首先,虽然李文星的死亡不是我们平台直接造成,但毕竟参考了平台上的一些信息,这是严肃重大的事情,需要法律的最终裁决。同时,这确实暴露出了我们存在招聘者审核的漏洞。 腾讯科技:在历次融资过程中,有投资机构关于产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向?审核方面他们会不会特殊关注? 赵鹏:我们的投资人一直非常关注我们的审核机制。但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所以相信了我们的策略是可行的。 腾讯科技:BOSS直聘拿了这么多知名机构的融资,是否也有一定的业绩压力? 赵鹏:没有业绩的压力,我们投资人给我们空间很大。 腾讯科技:看你的职业经历很丰富,当初创业的初心是什么?这次事件会改变你对创业、技术、商业的看法吗? 赵鹏:创业的初心是更好解决求职者的求职需求,不会改变我的看法。招聘平台被传销困扰很多年,这几年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改变的可能,这次事件之后,我们会放更多的工程师在这件事上。 腾讯科技:你肯定知道魏则西事件,当时你是怎么看的?现在在自己公司发生了类似事件,会让你对公司的未来有新的思考吗? 赵鹏:魏则西事件我知道,但是我了解不深,只是看了几篇转载报道,所以我没有办法对比有多类似。但是我知道自己公司需要认真改进招聘者审核这个事情,这是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去做的。 腾讯科技:现在反思,以前在商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是否缺乏平衡,创业公司如何二者兼顾? 赵鹏:现在反思,在2015年公司很小的时候,执行“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这个审核机制,这个策略在平台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时候还可以。后来因为上了反虚假招聘系统,所有招聘者每天会被多次扫描,觉得就够了。这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花更大的力气和资源去做全面的”机器+人工“的审核。 关于创业公司如何在商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做平衡,我想起蜘蛛侠的一句话: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体的,所以应该是一起做的。 腾讯科技:去年网络上也有人反应在你们平台上遇到了假冒的公司,你们当时的做法主要是查封这个特定的账号,在源头的审核机制上好像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 赵鹏:回顾本次事件,我们意识到自2015年初以来,平台执行的审核机制应该及时更新的,这造成了惨痛的教训。公司管理团队已经形成决策并且落实,把招聘者真实性审核,作为生命线。 Boss直聘从8月3日凌晨开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对于所有招聘者执行事先审核认证的流程。不久,在目前材料审核的基础上,我们会采取如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更为准确的审核认证措施。 腾讯科技:去年BOSS直聘关闭了很多冒充光线传媒的招聘主,光线传媒还特意发过微博说BOSS直聘是审核把关最严的,现在你也这样认为吗? 赵鹏:我们对于平台上的虚假招聘者一直是零容忍,当时光线跟我们反馈了这个事情,我们第一时间采取了处理措施,还号召平台用户认准真光线的BOSS。我们其实很希望真实公司的招聘者上来,这样冒充的人更难造假。 腾讯科技:虚假招聘屡禁不止,好像全行业都有遇到,你觉得在这方面的管控上BOSS直聘做了哪些努力?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赵鹏:我们后续会要求所有招聘者都进行认证审核,同时引入人脸认证、身份证认证等措施。同时,加大资源发展我们的反虚假招聘者系统,通过“人工+机器”的手段进行审核。这件事很惨痛。只要企业还可以支撑这个成本的阀值,保持经营,我们就会坚持这么做下去。我们把作恶的成本提得很高,这样坏人成本跟不上,就不会上来了。 招聘行业跟传销斗争了很多年,现在有AI,我觉得通过AI、通过技术手段,有希望解决。我们无法杀死传销、诈骗这样的社会现象,但是我们应当努力驱逐这样的事情出现在我们平台。 腾讯科技:你们在昨天回应中,未经记者同意就泄露对方真名,这一做法是否欠妥? 赵鹏:这一做法的确欠妥,我们应当向记者本人道歉。另外,后续的一切回应我们都隐藏了名字,都说某某记者。
    观点
    2017年08月03日
  • 观点
    有关AI+CRM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作者:杨嘉琦 到了今年,客服和CRM相关的SaaS领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从最早Tool发展到Data服务爆发再到最近大火的AI。其实作为一线的从业人员,在Tool阶段我还也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今天主要聊AI。很多CRM厂商都是Salesforce的跟进者,举几个最近关于AI+CRM的新闻: 2016年10月Dreamforce大会CRM全方位AI平台“爱因斯坦”与大家见面 2017年3月百会(Zoho)发布第四代CRM产品。它融合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智能识别重要客户、寻找附近的客户、推荐工作流配置、建议联系潜在客户的最佳时间等。 2017年3月硅谷人工智能专家加盟销售易,外勤365发布AI平台发布。 1、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产品升级 技术和创新永远是IT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CRM行业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发展历程。以Salesforce为例。一方面从CRM切入向其他业务扩张建立企业办公生态,另一方面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推进产品升级。人工智能风头正劲,而Salesforce下一站的主要方向也正是打造CRM全方位AI平台从技术和服务上继续建立壁垒。 2、人工智能在CRM中可以发挥的能力 人工智能核心价值一定要有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针对真实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才是关键。就像智能家居现在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是没有解决真实用户痛点,另一方面没有达到符合用户预期的效果,解决方案不完整。在有限的人工智能能力下,找到可行、可用、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是CRM厂商现在最需要考虑的。 那么在营销场景下需要做什么,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偏离CRM本身的作用和其进一步的扩展。AI+CRM解决的仍然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有效提高企业收益、客户满意度和雇员生产力。拥有强大而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结合营销真实场景后,我想可以发挥以下三种渐进能力: 聪明干体力活。机器代替之前有规则的大量需要人做的重复工作并逐渐自我优化 辅助决策。通过智能洞察和风险提醒来辅助人决策 发现新大陆。新线索、信息甚至知识的发现 3、AI+CRM的实施思路 在可行、可用、有价值的目标下,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在营销场景下可以发挥的三种能力,在市场的具体实施中我们也看到了AI+CRM的两种现有思路: 1)更加智能的SFA 有人认为CRM=SFA,但遗憾的是很多厂商还是做不到更别提超越了。在可预期的情况下,“个性化”且不断优化的服务和更加智能的自动化可以有效提升一线销售人员的生产力,及时的数据分析和风险检测可以辅助管理者更快的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决策。这种思路的作用体现在全面管理客户、精细量化行动和快速响应,更加适合现有功能和服务已经比较完善的厂商。这类厂商也可以将这种思路下的AI能力赋予到其PaaS平台中,与行业紧密的结合后效率的提升可能是数倍。 2)预测营销+CRM 之前都在讨论预测营销,也说过预测营销处在CRM以上的高层级,当然CRM厂商升级入场也是可以预料的。预测营销+CRM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虽然看上去封闭了,但可能是预测营销2.0时代的开始。 国内系统开放性不足一直也在制约着预测营销在国内发展,全自营的预测营销+CRM似乎给预测营销带来了新的机会。潜在客户预测、线索评分、客户画像等都是可以应用的场景,预测营销+CRM我们也看到了以下优势: 更多的数据来源。CRM本身多样性和开放性将带来更多的数据来源,如跟进过程数据、交易数据、呼叫中心、邮件、客户触点等数据。相较于之前的客户数据,与CRM的结合将带来更多的行为数据。 实时的数据获取和更快速的调整。数据的采集更为实时,持续的反馈和检测让技术和业务模型的调整可以得到更快速的响应。 更加贴近业务场景的应用。预测营销作为CRM的一个组件,通知和建议可以展示在最适当的应用场景中,与系统或者说业务本身融为一体。 以上的思路看来仍然无法避免实施成本和教育成本高的问题,找到合适的目标客户尤为关键,当然垂直领域和行业切入不妨是个好思路。大幕刚揭开,我相信并期待其他思路的发现和实践。2018年AI恐将是CRM的一个标配,轻量、快速的将AI应用到中小企业中需要大家继续去探索和努力。AI的发酵也会为厂商带来一些额外的品牌价值的加成。 企业服务本身是一个需要深耕的领域,AI可能不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捷径,但很可能会是让人掉队的壁垒。
    观点
    2017年08月01日
  • 观点
    微信可能再也绑定不了领英了,腾讯自己的职业身份展示要来了? 新近的事实可能更令人吃惊,新用户以及在微信内取绑了领英账户的人,在近期已经看不到那些绑定领英的老用户个人展示信息了。 据获悉,微信中展示个人领英账号的功能模块,已经无限期对新用户暂停开放了。 微信前后两版区别 在个人微信的设置-通用-功能页面可以看到,领英的模块已经被移除,此前从未启用并绑定领英的用户,将无法使用这一功能,相应地,也无法将其展示在个人详情页了。 而记者和微信官方确认的事实可能更令人吃惊,新用户以及在微信内取绑了领英账户的人,在近期已经看不到那些绑定领英的老用户个人展示信息了。 具体来说: 已经绑定了领英账户并选择展示的微信用户,在其个人详细资料页可以看到自己的领英展示信息。 自己个人页可以看到领英展示信息 但这份展示信息,对于那些未启用并绑定领英账户的微信用户而言,是不可见的。 新用户查看那些主动展示领英信息用户的个人页,会发现之前的领英模块已经消失 简单总结就是,现在微信内的领英已经成为存量用户的世界了,只有此前绑定过领英的人才可以看到各自的信息,而一旦老用户取绑这一功能,将大概率告别使用这个功能的机会。 记者向领英方也确认了这一事实,领英表示,“微信客户端绑定领英名片的相关功能已经停止开放了,这个变化是微信团队产品内置功能更新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在配合微信的产品升级”。 事实上,领英和微信这次合作中止的端倪,早已在今年 3 月 27 日微信 6.5.6 版本的更新中显现。据当时用户反馈,新用户关联领英时,已经显示“当前版本不支持该功能,请升级至最新版本” 也有用户同时反映称,在当时就看不到微信功能也的领英模块了。 而之后微信内领英信息只能由存量用户查看的变化,则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记者从领英一位在职员工处获得消息是,微信和领英是市场合作层面上的中止,而领英公关部门也表示,领英产品团队也是“被通知”,此后微信和领英的产品团队共同商量了几个时间点,而“只能由存量用户查看领英信息”这个事情就是是循序渐进中的一个过程,领英同时还称,如果用户已经在微信内绑定了领英,短期内这个模块应该不会消失。 和微信绑定,曾是领英中国获取新用户最大的红利。 早在 2014 年初,微信就在当时的内测版中加入领英模块这个隐藏功能,在个人设置页面下,用户可以绑定自己的 LinkedIn 账户,而绑定完成后,LinkedIn 就能出现在个人信息页上,点击可以跳转查看 LinkedIn 信息。 而在 2014 年 5 月微信正式推出领英模块后,领英中国的注册用户一年之间涨到 500万,从截至到 2017 年 4 月领英中国三周年时 3200 万的注册用户数据来看,微信可谓功不可没,领英也几乎是同期内唯一一家在中国大陆保持强劲增长的外国互联网公司。 职场社交是块难啃的骨头 ,一大批领英的复刻产品中几乎只有脉脉存活下来,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是,中国人的职场文化还没有完全建立,文化传统也更习惯于酒桌文化、面对面沟通,但更现实的原因估计要归结到腾讯的社交阴影,微信作为工作场景中最主要的交流沟通方式已经成为常态,而职场社交对大部分人的吸引力也更多层面上停留在工具或者信息展示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领英当时能和微信达成合作,实属明智,也足以彰显其中国团队的本土化能力,相同的案例还有领英和芝麻信用的合作;但依赖微信并不是一个独立产品的长远之计,领英此番和微信中止合作,是从此一蹶不振步向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老路,还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仍然有待持续观察。 无论如何,领英中国要与过去做个道别了。 一个月前,领英中国创始人沈博阳宣布卸任 LinkedIn 中国(领英)总裁一职,而在长期继任者到来之前,这一职位将由领英国际工程团队负责人曾志恒代理。 新负责人曾志恒可能也需要提防着微信新的动态,此次和领英中止合作,固然有微信产品简洁化的现实诉求,但也不禁让人产生新的联想:微信会不会做自己的职业身份展示系统? 自从腾讯微博以及校友网失败之后,腾讯就再也没有一个公开化的社交网络平台了,可是,私密社交网络的市场虽大,但是要想让成为像 Facebook 那样集合了公开、半公开、私密三重社交属性的平台,没有一个面向公众的产品,终究是腾讯的遗憾所在。 当然,摆在腾讯面前的不是再做一个微博或者 Ins,更不是做一个 Snapchat,做一个更多层面上只为用户向好友展示自己职业、身份信息的平台依然是一个突破。 而这种功能早已在微信里得到验证,比如微信公众号的认证系统,其实就渊源于2012年时微信的个人明星认证。 2012年,微信邀请杨幂等明星推广其语音功能 现在,将微信公众号这套认证体系的填写权利交给用户,并经过一定的数据验证,仍然是现实刚需所在,尤其是在职场沟通以及交易场景下。 换种思路看,微信做领英其实有点对标支付宝、京东金融的信用体系,微信通过微信支付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数据,一直缺一个用武之地,如果把这些数据与领英的职业展示体系作进一步结合,无疑将会给克制多年的微信带来革新,而其想象力也会进一步拓宽。 滴滴顺风车认证体系 其实金融产品之外的互联网公司染指个人详细的认证体系是一股浪潮。像滴滴的顺风车、以及正在动态变化中的微博、知乎等社区产品都对个人职业信息或收录或引用或自己直接认证。 知乎的认证体系包含了职业信息 对于庞大的微信而言,把支付宝、滴滴顺风车、知乎这些产品的认证设计,与领英现有的功能模块结合起来做一个产品固然会遇到重重阻力,但是谁又敢说微信一定不会这么做呢?   来源:36氪,作者:闫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4997.html
    观点
    2017年07月25日
  • 观点
    BOSS直聘投资人:垂直化、提高效率、职业成长,人力资源未来3大方向 本文取材于华映资本投资人章高男的分享,作为BOSS直聘C1轮领投方投资人,章高男拥有4年的风险投资经验,专注于企业服务等领域的投资。除了BOSS直聘,他还投出了冠勇科技、爱拼机、地推吧、聚财村等优秀toB公司。 文章来自B2B圈,供业内人士参考。 投企业服务的逻辑 我重点关注企业服务两大方向,一是人力资源,二是数据。不管任何行业,这两个方向都是高频刚需。 企业服务包括很多领域,如果从场景的应用角度划分,包括企业内部培训、财务、法律、协同、差旅等。判断场景式的项目,我会分析它是广而浅,还是窄而深。广而浅用户基数大,但粘度和忠诚度相对较弱。窄而深往往跟垂直行业相关,用户规模有一定天花板,但用户粘度和使用时长较高。 另外从应用的角度划分,分为帮企业赚钱和帮企业省钱的。 帮企业赚钱的公司,肯定和企业的经营业务相关,相对垂直、门槛更高。看这种标的,第一,我会看创始人对企业业务懂不懂,是不是这个领域的行家。往往这种标的客户不会太多,因为真正赚钱的企业有头部效应,属于窄而深的公司类型。 第二,我会看企业是否有门槛,这些公司往往都有门槛,如果没有门槛谁都能赚钱,说明可能根本就赚不了钱;能够真正赚到钱的,说明钱不容易赚,但是回报率会很高。 图为华映资本投资布局 帮企业省钱的公司,提供的是所有企业都适用的服务,比如节税、社保等。 帮企业赚钱的逻辑是:企业赚越多的钱,你就赚越多的钱。因为你帮他赚了钱,他愿意跟你分钱。而帮企业省钱逻辑则又不同:每个企业的天花板是固定的,要帮企业按量去省。由于这类公司并不与企业核心业务结合,替代成本较低,所以做这样的服务千万不能只拿几十单,这肯定养活不了公司。另外,产品标准化程度一定要够,如果有上万家客户,你能不能伺候得过来?总体上帮企业省钱的公司,需要服务好,提供服务的效率高,标准化能力强,产能也要跟得上。 “简历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因子” 华映资本投企业服务之初,我们想对人力资源做基本面的布局,于是便投了具备入口级属性的BOSS直聘。当时,我研究了一天BOSS直聘后,就决定投资。因为它是一个刚需产品,并且做的是未来的事。 BOSS直聘的产品好就好在,它做的是信息沟通、人员筛选的工作,不赚中介和撮合的钱。 招聘是双向选择,BOSS直聘站在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让双方都能够产生价值,并且在线上就能够达成很多共识。 另外,BOSS直聘有一个几十人组成的算法团队,在精准匹配方面做得不错:对求职者来讲,给你推荐职位;对企业来讲,给他推荐候选人。 毋庸置疑的是,卖简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简历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因子。招聘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筛选效率,简化中间环节。 在我看来,大部分已经成为平台的人力资源公司,都在取巧、在找最简单的赚钱方式。难道不应该敢于做点苦活,敢于做真正有挑战的事情吗?能不能把面试速度提升一个档次,做到面试2、3个人,就能达成一个deal?这对双方来讲,才是好事。 人力资源未来3大方向 人力资源的核心,一是提高效率,二是职业成长,这是未来的方向,谁能做到这两点,谁就有机会。另外,现在切入平台会很难,垂直领域机会更大。下面我分别谈谈: 第一、提高效率 在我看来,面试效率急需提高,谁能真正提高面试效率,谁就有机会走出来。 今天的招聘方式真的很浪费时间,未来绝对有提升的机会。未来的招聘方式,肯定会更好、更有效、更精准地匹配,要想做到这点,有很多挑战,比如求职者的能力如何在面试之前就让面试者有客观的判断?做到这点核心是供求双方匹配的精准度,这是技术挑战。另外产品和运营的服务能力也很重要,要了解不同企业和候选人背后的心理,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各种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职业成长 职业成长市场很大,假如每个C端用户向平台付1000元,轻轻松松就有几十个亿。仔细看一下LinkedIn的财报,职业成长这块的收入每年环比增长都超过100%。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想未来有发展,但怎么发展,很多人却不清楚。找人和培养人,未来的结构会越来越紧密。因为找人是意象万千的行为,但人还要职业成长,需要有人对你进行关怀。 那么,怎么能通过职业成长赚钱呢?举个例子,假如你刚入职两年,没有那么清晰的目标规划, 如果平台主动告诉你跟你年龄和起点差不多,两年之后发展比你好的人在做什么,你肯定会有兴趣看,认为这是一种关怀。因为平台在告诉你一个可以够得着的目标,并且别人这么做成功了。如果你对这个目标有兴趣,平台能够再进一步告诉你跟目标的差距,这块的机会就更多了。 第三、垂直化 如果现在有创业者想做人力资源方向的创业,我个人认为横向做成平台的机会难度很大了; 往垂直领域纵向走,比如做兼职招聘、外包人员招聘,机会可能更大。 做垂直领域的招聘平台,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必须落地,利用线上线下的手段去提高效率,如果不落地,就没有什么大的机会;二是必须要能成交。解决企业招聘的痛点就是解决批量化或解决及时性的问题。数据和供应量如果都能满足,就有机会。当然这里指在某一个行业的机会,全行业都满足这个事太难。所以,从垂直行业切入, 利用这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再加上跟平台深入合作,线上线下结合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BOSS直聘本身具有平台属性,如果能发现一些跟平台相配合的人力资源项目,我会认真考虑。例如海外招聘,如果有人了解海外的用户,线上线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知道这帮用户的精准需求,BOSS直聘可以精准挑选出来他的场景和用户人群,这样就可以驾驭一个很大的市场。 人力资源是企业服务最大的细分子类,去年全球14%的企业服务投资跟人力资源相关,相信未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好的项目。
    观点
    2017年07月24日
  • 观点
    SaaS企业一地鸡毛,国内软件企业出路在哪? 本文作者Ctrlbox可卓软件产品经理。 最近这几年,软件企业是风口,很多人都在关注,但是却出现了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认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投资没有达到预期之后,大家开始意识到目前的软件企业的模式是存在问题的,那么,到底软件企业该如何发展的?今天由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从业8年的Ctrlbox可卓软件创始成员和各位探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 从Salesforce持续亏损到收购服务企业看企业软件服务的本质 从过去几年Salesforce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出,Salsesforce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在其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四财季公司净亏损扩大,达到5140万美元)。作为从1999年就开始做SaaS软件服务的企业为何经历了将近20年依旧亏损?这着实让人深思。 很多人认为,Salesforce的亏损是因为其业态所导致的,即SaaS的商业模式采用按月租赁的方式,导致前期获取客户的成本高,而无法像传统的授权式软件销售一样,覆盖掉软件研发、营销等成本开支。不过,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单个客户的全周期价值较高。 但,这个逻辑真的那么完美吗?作为一个成立将近20年的企业,Salesforce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产品也已经非常成熟,且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Salesforce的收入来源肯定不单单是来自于需要通过市场营销才能带来新客户,很大一部分应该是老客户的持续续费才对,如此还是巨额亏损,为何? 也许,我们需要深究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导致。 我们先来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Salesforce近几年并购了不少公司,从基础技术(云计算技术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移动技术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到客户成功交付服务商(如咨询、实施、定制开发),再到密集并购数字营销全链条厂商(投放、监测、统计)。 在这些被收购的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Salesforce不仅并购了技术相关的公司,还并购了有关客户交付及客户服务的公司,说明了什么?是的,Salesforce正在加强客户服务。而且据了解Salesforce在国内所有的客户都是需要本地化咨询服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SaaS企业可以盈利的真相。 国外是一个企业级软件非常成熟的市场,软件在企业市场内已经有了信息化的普及,且大部分企业已经有了完整的信息化软件。SaaS则是基于这个成熟市场变革、创新而产生的企业软件领域新的分支。 因为在成熟的企业级软件市场中,除了大型客户外,还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也即是我们说的长尾市场存在。这些中小型企业他们没有成本去购买服务器硬件,没有成本、没有人员去运维这些软件。因此SaaS这种交付方式就应运而生了,来帮助企业解决运维、服务器硬件成本等问题。 换句话说,SaaS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软件本身,而仅仅改变了它的交付方式。 企业软件公司,单单拥有近某一款产品,没有对应服务网络、没有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是没有办法获得客户的持续购买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直无法盈利。 Salesforce现在做的事(收购服务企业)就是在加强服务,可能他们也在逐渐的认识到,所谓这些利基市场仍然是需要服务的,因为这些客户也是会成长的,企业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客户规模的变大,他们会需要服务,如果你没有服务到位,客户将会离你而去。所以说,想提升客户的持续付费率,软件企业得有源源不断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Salesforce就是在提升服务能力,也许这就是SaaS最终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拥有很强的服务能力。 二、 国内企业软件市场状况 很多国内企业软件厂商,对SaaS模式最大的推崇就是开账户就可以了,不用提供服务、个性化,认为企业软件销售就像卖消费品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经过几年的市场摸索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即使很多人都崇拜的、盲目模仿的国外的鼻祖也不是这么做的,或许他们曾经是这么做的,但目前他们已经开始改变,他们在开始加强服务了。 同时,国内软件企业长期以来产品相当弱,产品单一,并不能满足客户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国内软件产品通常只能适用于某一单一领域,甚至在单一领域都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另外,国内软件公司的思维也是卖产品的思维,没有卖知识、卖解决方案、卖理念的思维。软件在运用的过程中,本质就是知识和解决方案的输出,如果没有知识、没有解决方案,客户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产品。 国内的企业软件公司需要正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不同。欧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信息化的驾驭能力强,他们就像个熟知化妆技巧的女性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购化妆品,诸如需要某品牌的粉底液、某品牌某色号的口红,并且根据不同场合化出恰当的妆容。 而国内企业的员工就像是化妆的初学者,他们尚不知道化妆的步骤,更不用说该买哪些化妆品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化妆包,包含所有的化妆品,以及包含化妆步骤的教程。 因此在国内这个非成熟的市场内,企业需要的软件是一整套管理公司的工具,以及管理公司的方法、知识。遗憾的是,国内尚没有这样的软件企业,可以给客户提供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再加上国内软件公司没有为客户提供服务,更不能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用不起来,用了没效果,导致客户满意度差,付费购买软件或者续费那就不太可能了。 三、 国内软件企业的出路 国内企业软件若希望找到正确的出路,我们听谁的?我们不能听媒体的、不能听投资人的,应该听客户的。既然我们需要听客户的,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国内的企业软件客户常见的两大诉求。 对企业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国内的企业管理水平还不成熟,信息化也不成熟。企业在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治理公司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覆盖管理的方方面面,能够解决掉所有的管理难题。而不是今天用这款产品来管理人事,明天用那款产品来管理客户,后天再用另一款来管理生产,若这样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反而会增加管理难度。 比如,我是一家做牙科整形的企业,我需要一套SaaS管理软件,我的需求是: 1. 一套客服系统负责售前售后沟通; 2. 一套CRM帮我做线上、线下的客户管理; 3. 我也做牙科整形设备的电商,需要一套线上成交系统负责PC商城、微信商城、天猫店的管理; 4. 一套OA系统,让执业牙医之间能够协同合作,实现会诊; 5. 各个环节之间的要能够形成一套直观的数据报表供我实时查看,帮助我制定运营策略。 对软件总拥有成本最低的需求 软件总拥有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软件购买所需要的费用,一个后期软件应用所需要付出的应用成本。 SaaS模式通过每月租赁的方式,解决了产品一次性购买授权和服务器的投入成本, 极大的降低了软件总体拥有成本,但显然还不够,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信息化还不成熟,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 本土客户购买软件的最大成本是什么?不是单一软件产品的采购成本,而是将软件买回来之后,多个软件产品之间集成的,产品之间分开运维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是企业软件融入到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成本。 而在国内软件市场尚不成熟的阶段,企业对软件的应用成本是更让客户痛苦和担忧的。 因为每一款软件的使用逻辑、操作方法是不同的,学习一款软件如何使用是有成本的。更不用说还需要多款软件同时使用,相互之间的数据怎么去对接集成等等了。 四、 结论 说了那么多,中国企业软件的正确之路就浮出水面了,我们再总结一下。 第一,企业需要的是一体化解决方案,即一站式管理平台,这里包括了企业管理运营的11大维度,如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企业内部协作等等,且这些产品具备柔性的、可以耦合的、自由组装的,像积木一样可以按照企业内部的流程自由组建。 第二,软件要支持开放接口,允许客户、第三方对接口进行插件开发,以实现个性化,满足易扩展性,让客户自己可以掌控进行扩展的需求。 第三,需要有强大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管理、实施、信息化知识普及的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观点
    2017年0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