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网易有道CEO周枫:莆田和百度决裂了,在线教育怎么办?
除了民营医疗之外,教育行业是百度的第二大金主。与莆田系一样,对于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也存在着流量的困扰。如果一个产品非常依赖搜索引擎导流,依赖市场推广,那就需要反思一下,产品和模式是不是过度同质化了?
有道周枫认为现在的在线教育的产品模式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从线下教育机构产生的在线教育服务,例如新东方在线;
第二类纯在线的垂直教育服务,例如100教育;
第三类基于学习工具社区的在线教育,例如有道和TPO小站;
第四类综合教育平台,例如淘宝同学。
这四个模式是主流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的在线教育产品大多可以放入,其它模式都比较小众。同时,这个图可以上下分,上一半更具教育资源优势,下一半更多是互联网产品打法,更具有线上流量的优势。
第一类,传统教育机构的优势,是厚实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积累的品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解决线上、线下博弈的问题。以及怎样打造优秀的互联网产品的能力。
第二类,垂直在线教育服务机构类似B2C电商,产品和教学流程都自行设计运营,灵活性高,运营比线下轻但是比线上其它模式重。这个模式这两年产生多个差异化的优秀产品,是在线教育的一个主要模式。
第三类, 是以社区或工具起家的在线教育产品。这些工具和社区,最初和在线教育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太紧密的关系,但利用工具或者社区积累了大规模且精准的用户,发现有机会可以成为流量入口,运营课程平台,建立了从工具社区到学习的链条。这个模式国外有梳理,俗称互联网女皇的Mary Meeker叫这个模式“内容+社区+交易”的垂直产业模式。
第四类这个大而全综合平台,这两年经验证明这个模式小公司玩不起,因为这个模式需要较大的流量基础,自我产生流量的能力证明并不强。2012年之前,有小公司尝试,但2012年之后,这个模式是大公司的地盘。
而对于想要进入在线教育创业者,周枫也给出了自己的简易:中间两个模式是对创业公司来说比较有利的模式。去年一年,看图上可以看到主要的投融资都发生在这两种模式中。所以在线教育创业公司要想避免莆田系的困扰,垂直的在线教育服务,以及基于工具和社区来做教育,是可能较有机会的创业方向。
来源:36氪 作者:荔闽
观点
在云端完成工作:云端工程分析的前景展望
来自公众号“创事记”:sinachuangshiji
文/张小依妮Ara
抢红包的热潮消退,微信的“行业解决方案”将云端功能进一步升级——除了转账,便利店交易、酒店入住甚至收快递都可以在线实现。而与这样越来越便捷的生活相对,在专业技术行业里,人们仍然得手动安装软件及其配套更新。所有的文件都无法在线打开与编辑,只有到终端之后才能运行。于是工程师们一边网上快速支付了水电网费,另一边只能干等着机械制图软件下载更新。我曾和同行们讨论过相关软件在云端开发的可行性,但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不需要”或者“没必要”。
但是真的如此吗?
年初,我进入了一家开发云端结构分析(通过数字建模,分析建筑、公共设施等物理构架的受力,从而得出最优化最安全的搭建结构)的创业公司做市场推广。在为这样一个新兴概念做研究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虽然云工程分析仍是一个空缺的市场,也正因为需求和供应不明确,便有很大创造和发挥市场的空间,所以这也一定会是个大市场。
首先,工程分析是什么?云工程分析是什么?
工程分析(Engineering Analysis),即运用专业方法对工程进行分析,从而改善升级。总体上是通过特定的高科技软件和配套硬件进行不断调试,模拟现实场景,生产制作出符合消费者使用方式的产品。在实际推广中分为三方,即软件开发方、硬件提供方和用户。工程分析的云端化则是从软件入手,把高额的大程序转移或者新开发到在线应用,不需要初次下载安装,并且配有及时的后台功能更新,只要有配套的浏览器插件就能够使用;可以节约硬件内存,同时降低对设备的要求。而与传统方式不同,云工程分析多了第四方,即网络平台支持方,比如浏览器开发方。
为什么目前是一个空缺的市场?
1、技术欠缺,权威性难以提升。
与其余所有的科技行业类似,云端工程分析也必须受到技术上的挑战。比如电子工程中为一个降噪设备建一个用自适应滤波器(adaptive filter)的自动化模型。那么,在云端计算量的要求是多少?能否做到准确及时地信号反馈?在线分析能否支持和高效处理真实环境下的繁杂数据,也有待技术上的考证。
2、市场基础弱,市场需求模糊。
我们公司曾请到专业结构工程师用周日上午的两个小时试用产品。试用结束之后,我们以为他愿意花了这么久时间试用,也会愿意进一步了解云端结构分析,而最后我们却发现,而当被问到,愿意为这样的系统付多少钱时,这位结构工程师表示不清楚——如果用户不知道产品的价值,那自然难以买账。即便他了解到我们的线上产品可以提供给他需要的功能,也不会真的自己去用或者推荐给业内。在这些潜在用户的严重,这样的革新仍然是“不至于,不需要”
3、相关产业补充支持的动力不足
除了必须技术之外,就算一个完整的云端工程分析隆重上线,它也缺少了机构权威组织的支持;并且配套的推广平台、插件和可以得以运用的相关产业的支持也寥寥无几,就连竞争对手可能还没出现。需求来源于稀缺,而能够胜出的产业也自然来源于竞争。虽然云端工程分析现在还处于观望市场的时期,但已经不难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它将会遇到的尴尬境地。
那为什么会说这是一个大市场?
云工程分析的终端用户虽然是工程师个体,但是决定投放的决策人却是组织、公司或者高校。这就意味着在个人情感和使用习惯之外,让用户选择这一新平台的重要原因是它和行业的联系,带来的利润和竞争力。
1、从全行业看,符合未来全行业发展趋势,可以更容易带动相关行业。
如果关注今年的科技进程,不难发现信息数字化集成化的趋势已成定局。2013年,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年度大会的主题便是“Cloud Engineering(云端工程)”,电子工程作为软件和硬件衔接的重要领域,已经在游戏体验的云端信息集成和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华为前一阵也在今年的IT领袖会议上发声,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有可能会涉足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具等等——当设备渐渐走入云端,那么对其形成的前期分析技术的云端化也将相应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一定是一种轰动的改革,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产业升级过程。
2、与类似产品相比,可以拥有不打折、甚至更好的技术支持。
我们要相信的一点是,当工程分析上升到云端,虽然提供了便利的操作方式,但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化功能,反而初衷是保证更多更好的功能的执行和开发。而对于开发者,在初期上线的时候就要做到超越现有功能的更新,哪怕只是一个小不同,都会吸引到初期的试用户,从而产生长期用户。为了占领市场,这样的开发者们将有着更多寻求技术更新的动力,而可以得到及时技术更新的用户们也能及时给予开发者反馈,形成技术的良性升级。
3、对相关、不同类产品而言,可以带动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一个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的本身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它在进入市场后能让其他行业从中带动出多少利润决定了它能走多远。比如苹果带动了汽车、家电等设备去开发可以适用于其系统控制的平台;QQ、微博普及之后,各个网站的注册也可以关联各类的社交网络账号,甚至进行同时发布消息。这样便不难看出,当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做分析时,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开发新的商机,比如升级现有的分析设备的新联网功能;带动的浏览器开发者开发适用的插件,硬件制造商也可以生产更适用于各类云工程分析的移动设备,而现有的工程技术公司和机构能够有更大更的平台给客户展现成果,更可以带动相关科学技术媒体、平台、BBS等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
4、对于产品本身,可以更充分利用云端化的最终特性:云端化本质是在安全保障下,对行业进行的共享、公开和控制。
云端化的本质是对用户的快捷便利,也是对行业的共享、公开和控制。云端工程分析在对快捷便利的要求低的特点下,则可以更好运用后者,造福科技科研产业。
回到微信“行业解决方案”,它意味着腾讯将以一个手机应用去参与操作市场,本来市场分化明确的大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拉到同一场面上竞争和规范,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也会影响类似小型在线服务的发展。类似于最近Facebook宣布要上线的在线转账功能,无疑是对现在北美主要的转账付费应用Venmo的巨大冲击。当然,这一系列的潜在危机和顾虑,都是因为这些产业面对的是普通消费者——易获取也易被吸引到别处。而云端工程分析则因为面向的是具有特定技术的从业者,只要确定了特定技术方向和及时的更新,就能保证一定的基础忠实用户群,并在此基础上扩张。所以在运用升入云端的特点上,在后台配套的技术开发上则可以推陈出新。
1)公开:促进专业交流
Google books和百度开源项目等,都是成功的产业信息公开案例。而云工程分析技术则是对于可被公开的科技科研项目的绝佳平台。在做到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下,便可以在后台开发建立公开的技术数据库和智库。这样对一些特定的项目,感兴趣的用户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字,还有在线接触现成模型的权限。由专业者上传的成果带着初学者,便建立了可持续的用户群。并且对于开发者来说,也是将来对技术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良好参考。
2)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共享是公开的升级功能。共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平行的实时分享,如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中可共享和同时编辑的文件;二是自上而下的特殊或者有权限的资源共享,比如公开课和远程教学等。而在云工程分析在应用中,则能够更好的帮助相关行业。多方共同编辑分析的功能可以实现多人共同完成项目,缩减时间,提高效率,实时沟通;在远程培训的应用中,也可以更深一步帮助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里推广行业技术的课程应用。
3)控制:健全云技术行业多样性,有助行业规范
与其说控制,不如说是规范或者准则。当一个新行业的产生伴随着相应让消费者满意的“准则”,便会提升权威性,吸引更多用户。比如,云工程分析技术最大的困难便在于同行间的保密和规范程度——毕竟互联网仍是个有着相当的盗窃、版权问题的空间,又因为很多不涉及真实身份,并不容易找得到违规的人。所以在加强自我平台技术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出台行为准则,参考2004年由惠普、戴尔和IBM等共同发布的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ICC),有助于带动行业发展,提升个体可信度。而在今天,工程分析的加入也有助于健全云帝国的版图,从而制定出更加健全的规范准则。
总而言之,云工程分析虽然乍一看是一个空缺、模糊的领域,但仔细分析却却拥有良好的行业趋势和多方潜在支持。然而,虽然云工程分析的前景乐观,仍然需要相关从业者的开发动力和不断更新,从用户服务出发,提升自我,带动他人。
观点
写公司邮件时,时刻记得穿上你的职业装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注:前段时间,索尼影视娱乐公司遭遇到黑客攻击,大量敏感信息遭泄露,其中包括公司内部邮件。而几年前发生在中国金融界的一起狗血八卦“渣打邮件门”的载体,也是公司邮件。哈哈,不了解这起八卦的小同学,可以去百度练习英文啦。那么,你应该以什么样的姿势与表情写公司邮件?最简洁的回答:写公司邮件时,时刻记得穿上你的职业装。以下来自福布斯中文网,给员工使用公司邮件提出几条建议。很实用哦。
每一位员工在使用公司邮件时都应该吸取以下五个教训:
教训一:对隐私不抱期望。你使用雇主邮箱系统发出的邮件通常会被视为公司财产。所以要注意,你的雇主可能会阅读你发出的每一封邮件。
教训二:不要以为你雇主的邮箱系统是安全的。索尼影视的员工曾认为,除了收件人,没有人会看到他们的邮件。不幸的是,那是一个不正确的假设,泄露的部分邮件内容既不得体也不适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安全起见,假设你的工作邮件并不安全,该系统可能会遭到黑客攻击。
教训三:在每封邮件中都要表现出职业水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信息之前,要三思,并考虑如果你即将发出的这封邮件会被别人公布出来,它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努力使自己写的每一封邮件都能体现出你很高的职业水准、品行和操守。
教训四:避免用邮件交流敏感话题。确定讨论的议题应该是现场进行还是通过邮件,尤其是如果它属于敏感话题的话。会议结束后,发邮件跟进,以确保参会者清楚所要采取的行动,这是没问题的,但不要使用邮件去八卦、诋毁他人或者分享你个人的观点——尤其如果它们是负面的话。
不要使用公司邮件发送非公司的“资料”,比如猫咪卖萌的视频,或者你最近在沙滩度假的照片。有一点不言自明,但是我还是要在这里说一下:绝不要在邮件中写任何可能在法律上连累你或者你雇主的内容,比如有关别人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或者根据国家法律,属于“受保护类别”中任何事物的评论。
教训五:不妨展开对话,而不是使用电子邮件。根据Radicati集团公司(Radicati Group, Inc)发布的研究显示,2014年,人们每日为工作而发送的邮件为1,087亿封。企业用户平均每天要发送121封邮件。你可能会认为,现场讨论要比发送邮件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很多议题而言,一个快速的电话或者走过去和同事聊一聊都可以节省时间,还有助于你避免多次来回发邮件。
总而言之,邮件是世界上几乎每家企业和每位员工都使用的工具。它可以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沟通设备,但在使用时,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并注意自己的言论,这样,你才不会因自己的粗心大意毁掉职业生涯。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在线教育App创业泡沫涌现,回归个性化教育本质才是长久之计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王新喜 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浓缩观点
目前K12领域正处在资本不断涌入的烧钱大潮之中,泡沫正在涌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活下来的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平台,这类平台可将技术与平台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线下闭环驱动在线教育回归人性化的教育本质。
目前在线教育火热趋势难挡。根据第三方相关机构统计,仅仅2014年,就有600个在线教育的创业项目正在进行中。在线教育概念也被热炒,在线教育市场也呈现了资本热。
与此同时,类似于问作业、学习宝、猿题库、魔方格、易题库等各种在线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根据App Store的数据统计,教育类App在2014年底已超过7万个,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占据应用类型排名榜单的第二位,比例已超过10%。但这类软件真的可以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个性化教育吗?
教育类APP快速增长,彰显资本浮躁,盈利模式成难题
相对来说,在线教育软件相对传统教育有它本身的优势。比如通过充实题库内容,拥有教学大纲体系下完整的知识框架与标准的编辑模板,可结构化的呈现内容,变换丰富多样的内容展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让用户直观快速的完成知识学习,有UCG沉淀机制。在线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差异化与信息不对称。
教育类APP快速增长的背后,彰显出资本与行业的浮躁。浮躁背后,当然是也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的中学生就有近1亿人,相关的教辅出版和培训市场价值3000亿元,是一个需求庞大的潜在市场,但在线教育市场的新玩家在不断增多,狼多肉少,必须要有杀手锏。因此,目前教育免费已开始成为一张颇有噱头的牌。这些软件平台以免费习题为招聘来吸引更多中学生,抢食市场份额。
但问题来了,免费战略抢市场之后的盈利模式则成为难题?要知道,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的慕课教育几乎也没有盈利,有业界人士认为,可结合出版社、卖货的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关系来获利。但这种盈利模式更多立足于想象,而不是现实。
在线教育APP更多是单向机械灌输,不等于个性化教育
另外,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中的教育学习APP,更多的只是针对自主学习者的,学生根据自己想要的节奏来学习,如拓词,猿题库、学霸君等,更像是学习任务的提醒者和记录者。这类在线教育软件的核心是专注软件本身,即通过不断充实题库并通过搜索技术为题库引流,不少在线教育类软件认定题库是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商业模式也要围绕题库来进行,因此大力充实题库,进而可以给学生不断推送习题改善巩固,而有些软件则可以通过手机拍下某一道题目即可以从海量题库中搜到相应的答案。
但也有学生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这类APP毕竟软件,只是一种单向的机械灌输,如果你在某一方面错得多,它就会多推这方面的题帮你改善和巩固。”而这类APP缺乏线下辅导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完整的梳理以及打通思维知识上的逻辑关联。说到底这类在线教育软件的核心主打机器搜索与识别,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用户部分需求,但却并没有与学生做到近距离接触,没有延伸到线下构建一种良性教育体系闭环。
另外,从目前的K12领域的在线教育APP属性来看,更多的只是对于线下模式内容、资源照搬到线上,以题海战术来应对学生的应试需求,不少在线教育软件都步入了一个歧路:即过于只是片面强调需求而忽略了人性,软件成为一个出题机器,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它并不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线下师资尤其重要,线下个性化辅导连接线上学生需求
而个性化教育中教师身份的参与至关重要,教师通过APP数据分析收集学生的学习优势与劣势,线下提供学习方法。而孤立的在线教育并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打通线下是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在线教育O2O的本质是线上做平台与中介,家长在线上找到老师,老师线下教学,实现需求对接,打破传统培训结构的第三方去中心化。现在的在线教育市场环境中,大家看重的解决方案,却唯独缺少一种人性化的成长体系。
前面提到,在线教育让所有知识领域的基础内容都可以免费而无差别的获得,但可以依赖增值服务来对差异化、核心的内容进行收费。它应该体现在线下个性化辅导、定制需求等环节。就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所说的,线上教育的未来可能的盈利点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家长、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
在线教育需要线下因材施教匹配个性化成长路径,回归教育本质
我们看到,创立于2013年1月的英国知名在线家教服务网站MyTutorWeb所确定的个性化的在线教育服务模式就是:所有的在线课程都是一对一,并且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这与国内所说的“因材施教”,确定个性化成长路径是契合的。
对应到国内,学大教育的模式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和辅导需求量身匹配辅导小组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与单纯的教育类APP相比,学大教育将线下教辅与线上e学大平台的应用结合,即打通线上线下,通过线上应用的系统分析能力,形成对用户的行为和能力数据分析,线下的老师便可以基于用户行为与学习数据梳理出个人成长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教育体系。因此,优质的线下核心师资资源成为闭环的核心,而盈利部分也由此而来。
根据学大教育CEO金鑫的观点,在线教育应该用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学大在此战略目标下建设“校外自建”和“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前一个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消费者用户的更多选择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后一个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教育服务。
说到底,在线教育O2O不仅需要解决用户的痛点,消除用户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差异与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具备将有限的优秀的师资最大程度利用起来的平台,赋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性,盈利模式也因此水到渠成。教育类O2O的本质都是需要扎根线下,并顺势依托线下资源优势反向打通倒逼线上链条。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说到底,做教育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必须首先回到“教育”的本质,因为传统教育的转身与变革如同戴上脚镣起舞,有太多弊端要除。但并不是说,做一个在线教育软件就能实现了。
在线教育需要做的是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打破教育的边界。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目前K12领域正处在资本不断涌入的烧钱大潮之中,泡沫正在涌现,而目前移动互联网App也迎来死亡潮,浮躁的表象下可能会有大量在线教育App被淘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活下来的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平台,这类平台可将技术与平台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线下闭环驱动在线教育回归人性化的教育本质。
观点
2014年Q4全球云IT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80亿美元 增长14.4%
近日,据知名数据调研机构IDC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14年第四季度(2014Q4),整体的云计算相关IT基础设施支出(在服务器、磁盘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等方面)同比增长了14.4%,金额达到了80亿美元,大约占到全部IT基础设施支出的30%。私有云基础设施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3%,达到了29亿美元,而公共云基础设施开支则增长至5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高出12.3%。
2014年第四季度,前5位云IT基础设施企业收益排名(单位:十亿美元)
对于2014年全年来说,云IT基础设施的支出总金额为264亿美元,较去年增长达18.7%。其中,私有云方面的支出较去年增长20.7%,但仍不到100亿美元,而公共云方面的支出达到16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17.5%。
2014全年度,前5位云IT基础设施企业收益排名(单位:十亿美元)
“目前,虽然企业内部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架构和数据平台架构过渡的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以全球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在公有云基础设施方面的拓展才是整个IT支出的主要驱动力,”IDC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研究部副总裁Richard Villars表示,“出现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需要灵活和规模化应用的物联网新服务,而上述种种都只有通过云的解决方案才可以实现。”
说明:上述两图均来自于2015年4月发布的IDC全球范围云IT基础设施收益季度追踪报告,其中(*)表示,由于2014年10月IBM已将x86业务剥离给联想,因此在2014Q4的收益比较中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移动设备如何改变企业通讯领域——信息图
办公场所移动设备的频繁使用和BYOD策略的成熟运用,使企业员工之间的通讯不断向前迈进。邮件服务提供商Newsweaver近日就移动设备在商业领域的使用情况精心制作了一张信息图,并探究BYOD策略和企业应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1
根据信息图显示41%的员工并不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工具是实际办公所需求的,员工习惯选择“淘气”使用自己熟悉的应用工具。而且IT团队承认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员工认为企业所提供的过旧企业工具并不能满足员工需求。企业应用的推广能够提升34%的工作效率,有将近一半的员工的表示企业应用帮助提升工作效率。46%的IT部门并没有信心来部署自己的移动安全解决方案来有效保护企业数据。而企业应用才在设计、研发和发布上也遇到了资金问题,平均应用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1
来源:newsweaver.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大势不可逆,伪SaaS成了传统软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拜伦斯 来源:猎云网
注: 在企业级服务成为当下资本新热土之下,围绕saas服务涌现大量项目,在蜂拥而上比拼口号的厮杀时,还需沉下静思,哪些是伪需求伪服务,市场的真正需求。以下为长期关注研究企业软件、企业SaaS服务的拜伦斯投稿:
中国有句老话叫,“顺势而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与趋势的对抗终究只是枉然。
外贸软件行业也是如此。
在与代表SaaS趋势的后起之秀的对抗中,那些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仅没占到一丝便宜,反而成了“朝三暮四”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外贸软件公司曾经也是这个行业的推动者。然而手机巨人诺基亚都已轰然倒下,何况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的软件行业。产品陈旧、模式老化,除了“我资历更老”外,他们真的已经拿不出任何可以和朝气蓬勃的SaaS公司来比拼的资本。
于是,唯有“变”。
“我们免费啦”,“新用户免费使用一年”,“**与阿里云强强联合”……那些昨天还在鼓吹自建服务器更安全,一分价格一分质量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一夜之间纷纷成了saas模式的“拥护者”。
其实,与其说是拥护,不如说他们是真的害怕了,这些久经商场的老板们,不会不知道趋势的不可逆。放不下的唯有“利益”,从传统软件模式过渡到真正的saas软件,这其中需要割舍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一直在采用拖延战术,在不变或者微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延续更多销售合同。
所以,多家传统外贸软件公司突然向SaaS示好的背后,会不会只是一种变相拖延的战术呢?
在某家老牌外贸软件公司的内部动员邮件中提到:时代变了,今后要遵循互联网模式,要免费;先免费一年,等积累了用户量之后就不愁赚钱,当务之急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这样“血战到底”的宣扬固然“可歌可泣”。但是要把免费就等同于互联网思维,是完全没有理解互联网的真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体制上的变革,是由内而外的。免费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saas产品的本质是“轻和快”,快速的产品迭代周期,没有任何升级成本,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云计算是必然的选择。
回头再看看如今转型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得不说只是一种“伪SaaS”。他们选择仍需要单独维护升级的私有云服务器,因此无法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相反,这只不过是继续销售过时产品的延续而已。另外,所谓的一年免费,完全免费,也只是销售模式上变换。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软件公司,只不过披上了一层“伪SaaS”的新装。
风水轮流转,在商业上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作为传统软件公司,既然知道saas趋势的不可逆,为何不像四十岁的老鹰一样,狠下心磨去旧喙,扯下羽毛和指甲来一次蜕变和重生呢?相反,如果一方面舍不得彻底割舍眼下的利益,一方面又眼红SaaS公司的成果,不伦不类的转型只会是最后的挣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从程序猿身上薅“羊毛”的生意:盘点在线IT职业教育创业公司
来源:虎嗅网
文/虎嗅实习生 刘涛
近日Linkedin 花15亿美元大手笔收购Lynda让在线IT职业教育又火了一把。其实,作为现阶段在线IT教育领域最有名的公司,Lynda占据的只是这个教育链条上的一个节点。
细数一个人学习编程并最终成为一名职业人士的路径,在线IT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节点:学习编程语言入门,系统规划职业路径并学习(前端工程师,java工程师,ios工程师等),准备笔试/面试题目,通过在线测评获得个人能力反馈。在每一个节点上,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
而处在“职业技能培训”这个节点上的创业公司们,相对来说离“钱”更近一点。因为IT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来使自己不OUT,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需求是持续的。的确,处在这个节点的公司们是最先建立起自己的收入模式的。在本文中,虎嗅君会选取“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几个最有特点的国内创业公司,扒一扒它们的竞争策略都是怎样的。
一、极客学院,为学习者制定专业、系统的学习路径图
【融资情况】2014年9月,获得由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 2200万美元B轮投资
【产品模式】极客学院主打的产品模式为知识体系图和实战路径图。所谓的知识体系图指的是系统的学习路径指南。比如说一位用户选择了IOS开发这个职业路径,那他可以根据极客学院提供的课程一步步进阶学习。而实战路径图指的是用户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可以上手练习实践项目。
网站采取视频教学,每段教学内容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长度从3-10分钟不等。课程视频从研发到拍摄、制作均有自己的团队完成,通过自己的讲师团队授课严格控制课程质量。每天保持2—4门课程的上新频率。
【推广模式】现在极客学院主要还是To C的业务,先用免费的免注册课程吸引用户体验,再推荐用户加入其按月付费计划。其面向企业的定制培训业务刚刚开始,目前,好未来、微软等公司与极客学院的合作洽谈已进入。
【收入模式】极客学院采用的是会员付费制。每月会员费为30元,用户可以获取网站的全部课程内容。这种按月付费无限制浏览课程的模式其实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 Code School, Treehouse 和 Lynda 之类的在线职业IT教育网站都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定价也集中在20至30美元每月。
二、麦子学院,通过学习管理机制使得学习效果最大化
【融资情况】2014年7月,获得由五岳资本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和极客学院一样,麦子学院会规划出职业路径供用户选择,但是麦子学院更专注移动开发方面的培训。它在iOS,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以及手游和web app上均开设了从入门到进阶的课程。
不同于极客学院全部为内部研发团队制作课程,麦子学院会邀请国内外知名IT公司的从业者开设并录制课程,讲师来自于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一线互联网公司。
同时,麦子学院还引入了一系列学习管理机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导师服务,有专门的老师为你批改作业,提供在线答疑。此外还有班级制度,通过量化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来督促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推广模式】麦子学院在B端和C端都有业务板块。在C端会通过客服人员咨询向你推荐适合的职业课程。在B端则是和开课吧一样,直接和高校合作,为高校设计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收入模式】目前麦子学院主要是向C端收费。但是和极客学院的会员制收费模式不同,麦子学院会针对用户所选择的每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收费,收费在5000-6000元不等,同时会提供导师辅导,招聘企业推荐等增值服务。
三、开课吧,以专业自制内容切入To B高校市场
【融资情况】2014年1月,获得复星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开课吧”是一个垂直于泛IT领域的在线教育产品,为用户提供涵盖技术和理论的IT行业相关课程。和Cousera类似,用户可以在开课吧上完成注册+预告+定期听课、小组作业、考试的学习过程,并在社区内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开课吧上所有的课程视频,皆来自专业自制。开课吧会邀请行业专家来设计相应课程,拿到专家提供的课程内容后,开课吧将其分解为不同课时,并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为专家拍摄教学视频,而后剪辑并加入动画演示效果,放到网上。
【推广模式】开课吧并不是一款纯粹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其沿用了其母公司慧科教育和高校合作的经验和资源,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例如,通过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网络大学合作,学生只要通过其课程的最终考核,将获得课程结课证书,经过大学认证的课程还可以转换成大学的学分。
【收入模式】开课吧现在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高校支付给开课吧的费用,原先与慧科教育合作的院校将用开课吧的平台让学生完成部分学分课程。据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表示,当与高校的合作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扩大来自外部的C端用户,从C端收费。预计的收费模式是会员服务,比如包月、包半年、包年服务,目前价格尚未敲定。
四、我赢职场, 做培训+认证考试+就业垂直服务
【融资情况】2014年12月,获得国科嘉和的3500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我赢职场的产品应该是这几家在线IT教育公司里做的最重的。由于CEO郄晓烨之前做线下IT培训的经历,我赢职场非常看重培训+就业的闭环垂直服务。在培训上,我赢职场有两套课程体系。
第一个是和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推出的认证考试课程。比如,在获得微软,思科以及甲骨文的授权下,我赢职场的讲师制作推出这些企业的认证考试课程,学生学习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这些企业的认证证书。第二个则是就业课程,我赢职场会选择招聘市场的热门方向开设课程,课程涵盖移动开发到电商运营等非技术岗位。
在就业指导上,学生在选择课程会和我赢职场签订就业协议。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我赢职场会通过30多人的线下团队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机会。
【推广模式】目前我赢职场主要还是针对C端个人用户推广,其中相当大比例为付费意愿高的在职人群,通过认证考试课程来满足这些职场人群升值加薪的需求。
【收入模式】我赢职场会针对C端用户的培训和认证考试分别收费。一般来说,培训和认证考试的费用都会在数千元。以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为例,这门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费用为3300元,考试费用则为4000元。
据我赢职场CEO郄晓烨透露,虽然我赢职场的产品模式很重,涉及到的研发和线下费用开支不小,但这样垂直服务的模式可以实现更高的溢价。
以上就是虎嗅选取的4家最有代表性的在线IT教育公司,本文并未将所有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一一列举,欢迎补充。
展望:从职业IT教育到招聘服务的生态闭环
在线IT职业教育的用户之所以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根本还是在于之后职业发展所能带来的可期回报,所以职业教育和招聘服务的结合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回到Linkedin收购Lynda的交易上来,LinkedIn 内容产品负责人莱恩•罗斯兰斯基(Ryan Roslansky)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求职者能立刻知道自己的目标职位需要什么技能,之后可以参加相应的课程获取这项技能。”
而在国内,不少在线IT教育公司已经开始涉足招聘的服务环节。除去像虎嗅在上文提到的我赢职场从一开始就在做垂直服务(包括课程培训,认证考试,以及职业对接),慧科教育(旗下拥有开课吧)也在2014年8月底推出了名为“找座儿”的在线招聘平台,希望与开课吧形成专业互补,打通泛IT领域从学习到就业的链条。
总之,这些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作为离“钱”最近的在线教育公司已经在市场中占得了先机。要想杀出重围,一方面要靠不断积累的优质课程内容,在产品上下硬功夫。另一方面,无论是靠整合行业资源还是自己单打独斗,都要打通这就业的最后“一里路”。
观点
利用LinkedIn招聘新员工的七种方法
搜索引擎优化和网络营销专家Ted Prodromou在他的《LinkedIn企业服务终极手册》一书中谈到了如何利用LinkedIn快速吸引理想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展示你的企业,以及怎样为企业获得新的机会。在下面的书籍摘录中,作者简要描述了利用LinkedIn招聘新员工的七种不同方法。
LinkedIn为企业招聘提供了很多的付费服务。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服务是如何帮助企业招聘到最佳员工的。
1. LinkedIn Recruiter,LinkedIn招聘
这一项服务是专门针对那些持续招聘最佳人才的大公司而定制的。LinkedIn Recruiter企业版的订阅服务包括:
l 无限制访问候选人名单及其完整资料的权限。当你使用免费的LinkedIn账户搜索人才时,你并不会看到太多会员的完整资料,搜索结果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然而,使用该订阅服务之后,你可以看到LinkedIn所有会员的完整资料,而且搜索结果高达1000个。
l 企业版的高级搜索功能是不包含在免费版LinkedIn账户的高级搜索中的。而当你订阅了LinkedIn Recruiter企业版之后,你可以根据行业、公司规模、候选人教育程度、公司名称、候选人岗位年限和工作经历年限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理想的候选人。
l 利用LinkedIn邮箱InMail直接联系候选人。每个月企业有50次利用LinkedIn邮箱InMail联系任意候选人的机会。LinkedIn邮箱有着非常高的回复率,所以,这每月50次的机会无疑能为企业的招聘工作提供巨大的提升。
l 每天50次的候选人匹配提醒服务。也就是说,当合适的潜在候选人出现时,LinkedIn可以自动给出提醒。你可以在赶在竞争对手之前快速与这些候选人取得联系,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你还可以利用LinkedIn的邮件模板群发邮件,快速与多个候选人取得联系。
2. Jobs Network,工作网络
利用LinkedIn的工作公告板,你可以使用“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这个小工具来扩大你的搜索范围,以微妙的方式让候选人看到适合他们的其他工作机会。
在LinkedIn的工作网络上发布工作信息的企业同时还有机会通过LinkedIn的工作分析功能评估发布效果,帮助企业了解招聘信息吸引了何种候选人,按照岗位、公司和城市等类别分析哪些候选人浏览了招聘信息,同时提供其他更多确保你吸引到最佳候选人的功能。
3. LinkedIn Career Pages,LinkedIn职业页面
除了侧边栏的小工具,企业的招聘信息还会出现在LinkedIn的职业页面上。你可以购买一款叫做LinkedIn Job Slot的招聘方案,该方案提供以下服务:
l 任意修改招聘信息——如果有需要每天都可以进行更改。
l 便捷更新招聘信息,保持招聘岗位有效期在30天以上。
l 每个岗位获取多达50条的实时候选人推荐。
l 利用第三方服务简化招聘信息的发布流程,确保岗位列表的网络曝光率达到最大化。
l 通过job wrapping功能将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自动复制到LinkedIn上,不过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Job wrapping是LinkedIn开发的一种将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与LinkedIn自动同步的技术。
l 将候选人的信息直接发送到企业的LinkedIn候选人追踪系统。
l 在招聘信息中添加第三方追踪URL,实现通过企业的分析系统追踪招聘结果的功能。这就能使企业轻松地追踪招聘活动的成果。
4. Jobs for You Web Ads,互联网广告
无论候选人在何地联机上网,LinkedIn都能够自动将企业的招聘信息推送给这些最合适的候选人。这样,企业的招聘信息就可以被自动推送到成千上万的网站了。对于那些并没有积极寻找工作但有换工作意向的候选人来说,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LinkedIn结合企业的筛选标准和LinkedIn个人用户资料的数据,向最合适的候选人推送企业招聘信息。
5. Company Pages,企业主页
每家企业在LinkedIn上都需要有自己的企业主页,这样就可以在上面介绍公司的信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说明,发布招聘信息,分析浏览企业主页的访问者信息。
企业主页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关注”功能。当人们关注了你的公司,LinkedIn就能够自动向他们的LinkedIn主页推送企业页面的工作机会、人事变动、新产品和服务发布的情况。
订阅Silver或Gold Level Career Page服务,将提高企业主页的招聘体验,让企业与关注者建立忠诚的关系。当潜在的候选人访问企业主页以了解更多信息时,他们可以在同一页面上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企业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个人数据定制页面内容。
企业还可以在LinkedIn网站上设置广告,吸引人们访问你的企业主页,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机会、产品和服务。如果企业选择了Gold Career Page服务包,企业还能阻止其他公司的广告在企业页面显示。
6. Work With Us,与我们一起工作
这不仅是一个最简洁的LinkedIn招聘广告解决方案,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你看到你同事的LinkedIn个人资料或者竞争对手的广告出现在你的侧边栏里,你会作何感想呢?当你看到竞争对手侵占了你的公司主页,你会不会发疯呢?
在过去,没有人能解决这一问题,而现在,LinkedIn能够做到。LinkedIn Work with Us广告功能可以让企业的广告显示在企业员工的个人主页和企业主页上。利用Work with Us广告功能,联系LinkedIn,向他们提供企业的创新资料,你的广告将会被自动放置在员工的个人主页和企业主页上。如果你只想选择LinkedIn的某一项营销服务,这一项绝对是你保护企业品牌的最佳手段。
7. Recruitment Ads,招聘广告。
这些广告包括:你在LinkedIn主页侧边栏看到的广告,以及LinkedIn网站其他页面上的广告。将你的招聘广告放在其他竞争企业之前,能够吸引那些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候选人,以及有换工作意向的候选人。
LinkedIn招聘广告与其他广告一样使用广告定位算法。这就确保了企业的广告只向合适的潜在候选人投放。这一精确匹配的广告技术让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保有竞争优势。
(via entrepreneur,快鲤鱼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从天际、若邻、大街到脉脉,中国职业社交的十年死结
如果说LinkedIn是职业社交的鼻祖,那么上线于2005年的天际网则开启了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十年时间过去,LinkedIn早已风光上市,中国创业热潮也倏起倏落、巨头频出,唯有职业社交这一细分市场,唱多声不绝于耳,却仍如死水一潭。
天际网的身后,还有若邻网、优士网、大街网、经纬网等一众同窗,复制LinkedIn的模式、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是它们的共识选项。只是谁也不曾预想得到,本应“快速粗暴”的颠覆过程被拉得漫长而平淡,而且到了最后,首先颠覆传统招聘网站,反而是拉勾、周伯通等形式创新但本质未变的在线招聘产品,中国的职业社交仍在名为认同的沼泽里挣扎。即使LinkedIn本尊入华,亦未能取得如它在美欧市场一致的横扫之势。
十年磨剑,霜刃未试,缺席正在全球风起云涌的职业社交,这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用的“微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拷贝海外已获市场验证的产品时,生造出了“微创新”这一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套用概念与特色改造的组合,比如新浪微博在披上Twitter外衣之后仍然沿袭BBS的跟帖评论设计,就是典型的应用。
LinkedIn的中国学徒,曾有抱有同样想法。在职业社交的外壳下,经纬网选择以名片为切入点,优士网试水金融产品众筹,大街网一度欲与微博深度捆绑,若邻网索性转型回归人才超市,走得最早也是最远的天际网则卖身法国职业社交网站Viadeo,真正趟出一条明路来的,委实罕见。
职业社交,是将社交行为精细化的一种场景,但是崇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文化并不鼓励区隔工作(事业)和生活(玩乐),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如果自己的上司或老板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网中,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选择主动在朋友圈里表现出工作卖力的迹象,而正在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微商”更是公然宣扬将朋友发展成客户的理念。
“如果比尔·盖茨和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有一个玩游艇的小圈子,那么,他们在一起就只是玩游艇。如果微软急需要银行资金,他不可能在饭桌上说我需要一笔钱,请花旗银行行长帮忙贷款”,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曾如此描述美国公私分明的职业文化,而LinkedIn的市场机会正是基于此等土壤。
这或许也是中国的职业社交品牌相继折戟于LinkedIn之道的重要原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美好设计看似兼容并济实则充满妥协,“微创新”遭遇失灵亦不难理解。
移动时代的第二春
移动互联网内蕴的洗牌能力不止是让巨头紧张,它同样为职业社交市场拉开了露出曙光的一角。
在外企及海归人才方面已经立于制高点的LinkedIn仍然生猛,它与有意国际化的微信建立合作,使微信用户能够在个人资料卡片中关联LinkedIn帐号——这是唯一一个非腾讯自家产品的接口,同时也适用于QQ邮箱——LinkedIn的CEO杰夫·韦勒相当重视拥有巨量人口的中国市场,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LinkedIn的使命:“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杰夫·韦勒誓言如果LinkedIn如果不能顺利进入中国,那就要“回到办公室把这句话摘掉”。
时至今日,LinkedIn的中国本土对手换成了脉脉、会会、微人脉甚至猎聘同道等独立App,在更为天然的社交终端——智能手机——的侵袭上,它们作为这条跑道上的狂热选手,对LinkedIn的解构与重塑也更加带有破坏性和“中国特色”。
会会是一个基于人脉发现的产品,它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行业专家、投资人或是创业合伙人,建立从线上邀约到线下见面的标准化流程。会会的创始人李翔昊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交产品经纬网的产品经理,他认为会会的产品形态和泛社交里的约饭、交友等需求是秉承的,而在职业社交这一范畴,用户不需要素未谋面的好友或是猎头,而是能够在特定领域交换意见和知识的明确对象。
微人脉的出品方是新浪微博,由于对微博数据的使用更为透彻,这款职业社交产品也与微博形成了同进同退的局面。除了通过微博导入用户的社交关系之外,微人脉的产品显得相对宽泛,它有脉脉模式的匿名职场社区,也有会会力推的人脉发现,新浪微博的另一个内部产品微招聘则为微人脉提供工作机会的输入。2014年,新浪微博曾与脉脉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脉脉的微博接口遭到封杀。
猎聘同道则是祭出“社区化招聘”的旗号,依托猎聘网的职业资源,将企业(HR)、猎头和求职者三方的沟通与问答放到了移动社区里。劣品同道的思路,更像是一个极致的求职及招聘工具,以工作机会吸引那些距离跳槽阶段最近的用户。猎头生意本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猎聘同道的做法却有些削弱猎头的意味,对此,猎聘网CEO戴科彬的解释是:“以前是把企业当作上游,抓住企业,就能获利,现在是打破传统,让猎聘从流量贩卖的角色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
至于侵掠如火的脉脉,则更加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某种悖论。
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久负盛名的那一代毕业生,搜狗的王小川、有道的周枫、啪啪的许朝军都是他的校友,王小川更是素颜出镜脉脉的电梯广告,帮助学弟林凡造势。
分众传媒是脉脉的渠道供应商之一,江南春亦效仿王小川,亲自出演广告主角,将“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并不难”刷遍楼宇。
创业公司选择投放分众广告,一直以来都倍受争议,因为它带来的用户泡沫成分相对较大,也缺乏忠诚度。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现金消耗极快、而在回报的性价比上却相当有限的广宣手段。凡客、维棉、叮咚小区都曾是电梯里的常客,但以事后的角度来看,抗风险能力本就偏弱的创业公司很难控制其投放力度,从而遇到财务压力。
职业社交产品对用户纯度的要求远胜它对用户规模的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后者的出彩数字,又无法快速找到一亿美元估值跳板之后的接盘资本和扩张空间,这可能是这个前景尚未明朗的行业正在面临的抉择和困惑,也是二度繁荣的阴影里的未形之患。
有关未来的预言
与LinkedIn所主张的建立完整档案库和持续发生职业社交关系的宏图相比,中国这一代的职业社交产品似乎都有了默契,即放弃LinkedIn的框架——哪怕它的确象征着先进和科学——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职场还没有抵达需要普及人脉管理的程度,现有的职业社交产品距离其成熟阶段也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但凡移植美国互联网的中国产品,都会走到南橘北枳的境地,中国职业社交现在的玩法还是太粗暴,市场验证的周期也不会这么短”,一名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在这个跑道上,耐得住寂寞最重要。
本文作者为逐鹿网创始人阑夕,逐鹿网微信公众帐号:hizhul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China立场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