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
为了招揽人才,技术公司在环境待遇方面总是不遗余力。顶级薪水、免费伙食、无限制的假期、免费交通等优厚条件令技术公司极具吸引力。在线工作与职业社区Glassdoor评选的2014年50大最适合工作的公司里面,有22家是技术公司。LinkedIn的评选结果里面前5大也都是技术公司(Google、苹果、Amazon、Facebook、Saleforce.com)。
近年来,在技术公司里面又出现了一股趋势,即机制灵活文化宽松的初创企业日渐受到工程师的青睐。那么哪些初创企业是最受美国工程师欢迎的呢?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最近对30多万的会员展开了调查,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想去的湾区10大初创企业(员工数少于500)。
这些初创企业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在线教育、互联网/众包、生物科技、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照相、消费者电子等领域。其中排名第一的是Lytro,发明可先拍照后对焦的光场相机的一家初创企业。排名第二的是健康技术初创企业Theranos,排在第三位的是健康跟踪技术初创企业Fitbit。
[caption id="attachment_3731"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2014最令人向往的硅谷10大初创企业[/caption]
图片来源linkedin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能进入LinkedIn的InDemand排行榜是一个很好的征兆。只需看看去年的榜单企业目前的表现即知。去年上榜的初创企业里面有6家估值已在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Dropbox、Pinterest、Cloudera、Jawbone、TUTANIX、Hortonworks),另有3家已经上市(GoPro、Violin Memory、Nimble Storage)。
可以肯定的是,LinkedIn的会员对挑选出赢家方面拥有出色的履历。不信可以再想想2012年的上榜初创企业的现状便可得知。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资讯
【招聘第三方】2014年9月招聘第三方动态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本期将为你带来人人猎头、全景求是、云招、周伯通招聘、找工雷达、乔布简历求职雷达探测、100offer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9月份的动态的关键词是跨界合作、上线、融资、免费
全景求是与猎头公司LLOYD MORGAN EXECUTIVE跨界合作,乔布简历联合网易云课堂与有道云笔记推出求职雷达探测;
人人猎头手机简历app上线,找工雷达app上线;
周伯通招聘获得2800w人民币融资;
云招招聘管理系统推出免费版;
一、【人人猎头】
人人猎头旗下的手机简历app,8月28日在360首发上线,该app专为职场人士打造的求职神器,网罗全网至少10000名猎头为求职者提供职场服务;覆盖约300万招聘信息;查看好友任职公司的招聘信息,让TA为求职者提供“独家”内部秘密;开放个人简历,即可坐等简历升值。
二、【全景求是】
8月29日澳洲知名上市猎头公司 LLOYD MORGAN EXECUTIVE 与中国顶级背景调查公司FACT(全景求是)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有针对性的提升人才质量,联手建立更加公平的求职环境,帮助企业有效提升招聘质量和成功率。
详细信息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A5NjUxNw==&mid=201890837&idx=1&sn=9fb90c9c974de42d59f3ba6273129482&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三、【云招】
9月份云招招聘管理系统推出免费版,免费版具有10大功能-简历自动收集、精准搜人才、与候选人互动、高效协作、批量完成重复工作、outlook自动集成、全流程跟踪、打动您的候选人、一键刷新招聘广告、随时升级高级版本。
【奶兄微点评:继大易科技推出免费版招聘宝,云招也推出免费版,据说雇得易也在考虑推出免费版;ATS市场有枇杷派、580pin、集合号、蚂蚁招聘等免费招聘管理系统,ATS是不是该考虑颠覆下卖帐号的模式,而至于收费点在哪,这是枇杷派等ATS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周伯通招聘】
主打社会化招聘的周伯通招聘9月15日宣布获得28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网易旗下的网易资本,目前资金已全部到账。周伯通在2013年经历了团队的重组,网站于今年年初重新改版,新版本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的人才招聘社区,而从新版上线到获得A轮融资只用了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具体报道见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5/145672.html
五、【找工雷达】
针对蓝领招聘行业,从腾讯出来的老产品人赵冬团队推出最新的产品“找工雷达”,此app面向蓝领阶层,以LBS加社区的概念为蓝领阶层服务。具体报道见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3397
【奶兄微点评:截止2014年9月26日晚上22点,找工雷达在360手机助手上的下载量是1157次,一米工作下载量是22万次,橄榄公社下载量1万次;各位围观者是不是可以从下载量上看出点什么。】
六、【乔布简历-求职雷达探测】
乔布简历联合网易云课堂与有道云笔记制造的超强“雷达”9月25日上线,它可以探测求职者的求职五大关键能力!简历面试技能暗藏玄机,而信息管理能力更会给求职者惊喜!另有@乔布简历 30个行业近百份简历模板下载,各大城市求职宣讲会信息实时更新,海量职业技能课程放送!求职者可以即刻探测求职力,是找工作的利器。
七、【100offer】
【为了Adobe程序员,100offer疯了?】中国第一家程序员拍卖网站100offer宣布,Adobe程序员在100offer参加10月拍卖如果没有收到10个以上面试邀请,100offer将每人赔付5000元的离职损失费!https://100offer.com/
【奶兄微点评:业界良心啊,100offer创始人90后贾智凡,其实还是蛮拼的,他正在用他的视角和激情试图在招聘领域做一些颠覆的事情,应该为90后点32个赞。】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新浪微博@打劫买奶粉,以及个人微信@kinwa2002
资讯
网络公开课模式已失败?不,它只是进入2.0时代
//
9月29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但却不再像原来那样受重视。可是对于安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来说,MOOC的辉煌才刚刚开始。阿加瓦尔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教授,也是麻州剑桥非营利组织edX的首席执行官。阿加瓦尔堪称MOOC领域的元勋,edX通过MOOC向世界上任何人或精英大学提供免费在线课程。
2年前,MOOC突然崛起,现在却逐渐在公众的认知中下降,即使最著名的支持者都开始放弃,但阿加瓦尔依然在坚持。阿加瓦尔认为,现在只是有效利用MOOC模式的开始。2013年,edX课程注册人数翻了一倍,阿加瓦尔认为我们正处于MOOC 2.0时代的边缘。他说:“在其他人认输的时候,我们依然在壮大。”
阿加瓦尔并非对MOOC模式持乐观态度的唯一人士。本周,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中国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发布报告显示,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在线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效果与真正参加上课的学生相同。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普理查德(David Pritchard)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许多知名教育家认为,没有太多人学习MOOC。即使有,也多是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崛起-衰落-崛起
2012年以来,MOOC日益受到瞩目,《纽约时报》称这一年为“MOOC元年”,几乎没有一天没有edX或Coursera、Udacity等与其类似公司的新闻,它们欲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化。但是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受到挫折。批评家们尖锐地指出,这些公司夸大了它们的潜力。他们援引事实称,完成MOOC在线课程的学生数量超低,并据此认为MOOC模式从根本上说已经失败。
即使MOOC最早期支持者、Udacity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也放弃这种模式,将Udacity转变成各种科技公司的在线职业学校。去年接受采访时,特伦提及这种转变时说:“我意识到,我们没有像其他人期望的那样教育人才,我们有一个糟糕的产品。”
但是像阿加瓦尔这些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人,正提供新的燃料。他们正在证明:无需高昂学费,你也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与此同时,阿加瓦尔说,MOOC能够提供更多优势。近来,最令阿加瓦尔感兴趣的MOOC还有“另一面”,他和同事最近刚刚发现MOOC出人意料的用法。
阿加瓦尔说,实际上,他对许多国家都开始采用edX的开源平台Open edX感到震惊,这些平台允许任何人使用edX基础设施推出自己的MOOC。现在,包括法国、中国甚至沙特等不同国家,都推出edX支持的本土教育平台。在沙特,劳工部甚至正利用Open edX教育更多女性、残疾人以及乡村公民。阿加瓦尔说:“这是我未曾梦想过的。”
校园中的大MOOC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加教育在线,MOOC也开始在校园中采取行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大学正采用所谓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接受新知识,以便将上课时间用于完成手头工作。阿加瓦尔说,在麻省理工学院,三分之二的学生使用edX作为完成校园课程的方式。
MOOC另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是,他们借此获得大量人们如何最好学习的数据。比如EdX已经发现,教学视频越长,学生们观看它的时间越短。因此,如果视频长达40分钟,学生们可能只看一半。如果它只有6分钟长,学生可能全部看完。
了解这些问题对于设计大学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教授经常可以就一个话题讲解一个小时以上。阿加瓦尔说:“这意味着,学生们只想一口一口地去学习。”现在,edX已经在网站上推出A/B测试,允许教授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比教学效果。阿加瓦尔说:“这是教授们开始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无效,并逐渐改善教学的过程。”
近来,edX还发现其课程的另一个应用:大学预科。为了削减预算,全国各校区都取消了跳级课程,即使学生们越来越重视这些课程,他们视跳级为削减学费的一种方式。EdX现在希望填补这一空白,允许学生在网上学习这些课程。
不仅如此,edX还提供大学入学指导课程,学生及其父母可以了解诸多事宜,例如如何获得财政援助、如何写毕业论文等。这些技巧也成为预算削减的牺牲品,因为学校减少了学校辅导人员数量。阿加瓦尔说:“现在,你不必再上富人校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
MOOC需要进化
当然,MOOC并非没有缺陷。阿加瓦尔承认,只要MOOC保持免费,学完全部课程的学生数量可能会一直很低。但是只要有糟糕的老师,肯定就会有糟糕的课程。
但是谴责MOOC的整体模式就好像在谴责Uber可能导致司机变坏、谴责Airbnb导致客人破坏房子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这些公司都需要自由发挥。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司需要空间来找出他们真正的服务宗旨。这种耐心将允许Uber从出租车服务公司成长为按需交付的巨人,让Airbnb变成全面的酒店品牌,而不再是寻找廉价沙发的简单工具。只通过最初暴露出来的缺陷判断一款突破性技术的好坏是不恰当的,或许我们应该给它时间去获取信任。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任仕达(Randstad)欲收购松下旗下人才服务子公司 大举拓展日本市场
//
据rtlnieuws.nl最新消息,荷兰金融服务公司Kepler Cheuvreax称,种种迹象显示,全球人力资源巨头任仕达对于日本电子巨头松下旗下人才服务子公司Panasonic Excel Staff Co.的投标已经进入第二轮阶段。Kepler Cheuvreax声称,可以想见,如果任仕达完成了此项收购的话,其营收将上涨2.5%,而且该公司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将扩大一倍之多。不仅如此,任仕达也将成为日本市场的第五大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据悉,日本电子巨头松下于今年7月对外宣称计划通过竞标出售其下人才服务子公司,最终获得竞标的买方将于2015年3月底公布。日本人才服务市场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而日本市场公认的最大的人才服务公司Recruit Holdings的上市举措与日本劳动力人口萎缩以及发展缓慢的经济都会对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Randstad reportedly bidding for Panasonic’s staffing subsidiary
(Sep. 30, 2014,/ rtlnieuws.nl /)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Randstad has entered into the second round of bidding for Panasonic Excel StaffCo., the staffing subsidiary of electronics giant Panasonic, according to Dutch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Kepler Cheuvreax, reports rtlnieuws.nl. According to Kepler Cheuvreax,Randstad could conceivably increase its group revenue by +2.5% and double itsmarket share in Japan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Panasonic Excel. Panasonicannounced in July that is was looking to sell its staffing subsidiary through abidding process, with the final buyer selected by the end of March 2015. Kepler Cheuvreax predicts that, following a successful bid, Randstad could become the fifth largest staffing firm in the Japanese market.
The Japanese staffing market, the second largest in the worl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is currently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The listing of the market’s largest staffing firm, Recruit Holdings, the shrinking working-age population,and the country’s stagnant economy are making, and will continue to mak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abour market.
资讯
资讯
Hootsuite CEO:企业如何即时监控社交媒体
作者:瑞恩·霍尔姆斯(Ryan Holmes),社交媒体管理工具Hootsuite的首席执行官。(本文最初发表在LinkedIn)
社交媒体可以影响到我们如何花钱,或在哪里花钱。比如,在美国消费者中,3/4的人承认,朋友的社交媒体信息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但对企业的挑战是,你不能影响到不存在的社交媒体用户。公司可以全天在Twitter、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上发文,但如果在社交媒体的接收端没有太多追踪者,这些发文的效果可能十分有限。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会将目标对准关键的资源,即已经在公司花名册上的公司员工。公司员工代表一群未被开发的内部社交营销军团。只需举出部分数字,就可彰显出内部员工巨大潜力。
让我们假设一家中型公司,最初接触社交媒体时,公司账户可吸引1000个Twitter追踪者:尽管这些追踪者很重要,但他们还不足以达到驱动销售的程度。现在,让我们假设一家有100名员工的公司,每人平均有100个Twitter追踪者。如果所有员工能共享公司升级信息,其潜在Twitter用户就能达到1万人,翻了10倍。如果是更大的公司,其通过员工获得的追踪者数量将更加可观。比如财富100强企业,它们拥有数以万计的员工。
当然,你的员工没有义务利用自己的私人账户分享公司的社交媒体升级信息。这种分享应该完全是自愿的,实际上,这也是内部员工营销战略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部分原因。来自朋友的口碑信息经常被视为比公司官方账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更值得信任。换句话说,当员工分享信息时,不仅可扩大公司在社交媒体上的覆盖范围,也能产生更多信任和交流。
我从开始的时候就在公司中采取这种方法,并从中吸取诸多教训:
1.奠定基础:在社交媒体上向员工授权,可以进行适当培训
鼓励员工在办公室中使用社交媒体,而非禁止它,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Twitter与Facebook可以作为一种娱乐,但它们也可以成为强大的企业工具。比如McKinsey近来研究显示,在办公室中使用社交媒体有巨大潜在作用,可为公司释放的潜在价值高达1.3万亿美元。通过Twitter和Facebook分享度假故事、自拍以及食物照片等行为,已经变得日益过时。
但是仅靠鼓励员工使用社交媒体还不够。在我的公司里,每个新员工在入职最初几周,都被要求接受社交媒体“基础训练”。当然,我们本身就是一家社交媒体公司,因此这种训练并非绝对必要。但是社交媒体影响力不能仅寄希望员工通过直觉获得,正确利用它可获得潜在回报,而不恰当的使用则可能落入陷阱。我们已经开发在线认证制度,员工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一系列互动,从而结束训练。
2.设置账户:给与员工设置职业社交媒体个人网络档案的自由
一旦员工加快速度,他们可以有多种方式分享公司升级信息。一个选择是让员工设置与企业有关的特别个人网络档案。比如,在我的公司中,650名员工都有Hootsuite附属Twitter账户,他们经常转发我们公司的信息。另一个选择是利用员工的个人账户分享我们的信息。这显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有效。但在品牌形象与员工身份紧密相连的公司,这种共享经常自然而然地发生。
我想再次强调,员工不应该被强迫去分享信息。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制定有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与员工产生共鸣,给与他们是否分享的自由选择。理想情况下,这是双向受益模式:通过分享企业相关升级,员工可帮助我们,同时他们也能增加自己的社交媒体追踪者,并在职业圈中建立起声誉。
3.尽量简化:创建公司批准的升级,员工可选择分享
对于社交媒体营销来说,挖掘员工潜力的关键是尽量让分享过程变得简单而直接。为何?当你有重要新闻要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时,提醒员工注意,并提前制定更容易分享的信息。在此,我曾有过真实体验:
去年,上千名求职者出现在我们的总部,竞争100个开放职位。求职者的队伍从我们公司前门,一直延伸到2条街之外。这并非偶然事件,在此之前,我们的公关团队曾在公司中发布公共电邮,希望每个感兴趣的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网络上分享招聘信息。这些电邮中包含公司预先批准的招聘信息Tweets样本和Facebook简介。只需点击几下,公司员工就可以选择参与,与他们的追踪者分享信息,扩大我们的招聘范围。
有效的社交营销依赖于培养大量忠诚客户,这是一个重大挑战,也需要巨额开支。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公司的员工已经成为待开发的预备客户。通过征集自愿员工(自愿非常关键)健全相关信息,企业就可以立即扩大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同时获得更多订单。(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领英人物】
资讯
网络招聘渐成主流 二季度市场规模达8.2亿
近年来,博客、微博、论坛、QQ群、各类SNS社交网站等新兴招聘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些招聘渠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图为一家招聘网站借互联网大会高薪招募人才。
新学期刚刚开始,又到一年招聘季。各大互联网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启动了校园招聘,意图在“第一时间”将人才招致麾下。
各大招聘网站在资本市场也相当活跃,8月,赶集网宣布完成超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刚刚上线一年的拉勾网也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九月周伯通招聘、蚂蚁招聘也相继分别得到融资和天使投资。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2季度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达8.2亿元,环比增长3.5%。
网络招聘已成为求职招聘的主流形式之一。来自市场研究机构艾瑞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招聘行业雇主规模达到196.9万家,同比增长21.6%,网络求职人员规模突破1亿人,同比增长10%。然而,在另一方面,“将简历投给雇主”的传统招聘网站效果却正在下降,几大传统网站求职者月访问次数从2012年的11.7次/月,下降到2013年第四季度的5.36次/月。
在网上求职找工作,还有什么新的方式?网络招聘行业近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分市场成蓝海
和传统“大而全”的招聘网站相比,在资本市场受到青睐的赶集网和拉勾网,其实都算是垂直类招聘网站。赶集网瞄准的是本地蓝领职业招聘,拉勾网则专注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互联网从业人士。易观国际分析师荆晓蕾坦言,传统招聘平台效率偏低,垂直招聘网站由于其专注性和行业的单一性,对求职招聘来说,其效率和用户体验高于传统招聘平台。细分市场正在成为招聘网站的“新蓝海”。
蓝海的一端是猎聘网、中华猎头网、举贤网等瞄准的中高端人才领域。所谓中高端人才,一般指拥有3年工作经验以上,年薪十万以上的求职人员。老派招聘网站智联招聘9月初发布了其新平台智联卓聘,瞄准的也是这一领域。智联卓聘高级总监王忠选表示,和传统招聘网站相比,智联卓聘平台相当简洁,几乎看不到广告,第三方企业和猎头对求职者的评分和文字评价,也作为求职者的简历的一部分展示在求职者信息页面上。与此同时,企业可以直接向求职者发出邀请,由求职者选择是否接受。“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中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王忠选表示。猎聘网CEO戴科彬则表示,中高端人才聚集还能为招聘网站生发出新的商业模式:“猎聘网现下除了招聘职能外,已显现出论坛、问答、交友等社交属性。这或许将为网站带来全新发展。”
蓝海的另一端则是58同城和赶集网等瞄准的蓝领职业。在荆晓蕾看来,蓝领招聘的兴起,其直接原因在于对于雇主来讲,其用人需求较大,人员流动性较高,而对于求职人员来讲,他们的互联网应用习惯正在慢慢成熟。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蓝领职业的薪酬水涨船高,缺口不断增大,这也让雇主乐意通过互联网方式寻找员工。来自58同城的数据称,深圳地区按摩师月薪达9387元,比当地热门的普通白领职位房产经纪高出近2000元;广州钢筋工月薪最高达16772元,是当地普通白领最高薪资水平的2.4倍。
社交网络也成为招聘网站发力的新领域。新浪微博今年5月上线了“微招聘”,目前平均每天在微博上发出的招聘内容高达6万条。微招聘CEO曾祎安表示,依靠微博,可以建立动态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挖掘和匹配。“比如一个有应聘需求的微博用户经常发表对互联网销售推广的看法,微招聘就会认为他是专注互联网营销的人才,这样当企业有此类需求时,微招聘就会把这个用户的简历推送给企业。与此同时,应聘者简历上填写的个人教育和从业经历,也可以通过其好友进行背书认证,提高简历的真实性。”曾祎安表示。
网络公司各出奇招
和招聘网站相比,开展校园招聘的互联网公司则把互联网手段玩到了极致。在网易今年的校园招聘中,全部使用“在线笔试”成为亮点,学生只要登录网易校园招聘的在线笔试系统即可完成远程在线答题。网易方面表示,为保证答题过程的真实性,在线笔试环节要求学生使用的电脑必须带有摄像头,通过视频、拍照功能来保障招聘过程的公正性,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偏远地区的优秀学生。
巨人网络则与聚划算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人才团购计划,凡是今年毕业,数学成绩拔尖的学生都可在该平台报名、投递简历应聘游戏数值策划师,应聘成功的学生不但将成为巨人员工,还可以拿到其战略游戏《3D征途》所在的巨人子公司百万元股权。
腾讯则干脆为了其校园招聘制作了一档原创类的网络在线直播节目“英福伦斯秀”。制作团队表示将以“达人访谈”、“Q问Q答”、“腾讯调查局”等轻松的节目形式与学生们交流腾讯内部的真人真事以及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腾讯信息。腾讯人力资源部招聘总监王安表示,每年校招季都有大量宣讲会,腾讯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节省时间,他还透露说,今年腾讯将以技术类为试点,开始尝试在薪酬上对应聘毕业生采取“私人订制”方式。
互联网厂商的种种举动,其实都体现出了其对人才的渴求。高速增长的产业规模直接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几何级数的增长。58同城高级副总裁段冬坦言,人才成本已成为公司发展最大的成本之一。“我们不缺战略,就缺人才,还要面对国际互联网公司的‘挖角’。”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静
资讯
【HRTechChina专稿】 9月人力资源科技行业投融资小结
继八月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喜报连连,九月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依旧势头依旧。接下来,小编给大家着重梳理一下九月以来国内外受到融资且比较活跃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企业。
就9月国内的招聘网站而言,受到关注度较高的是周伯通和蚂蚁招聘。周伯通招聘宣布他们已经获得 28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投资方是网易旗下的网易资本。这是今年互联网垂直招聘获得的又一笔千万级融资。
周伯通招聘面向的是那些“有温度有性格”,愿意在社区同用户进行互动的中小互联网企业。其目标用户会更偏向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而且技术出身的并不多。
而2014 年 1 月上线的蚂蚁招聘 ,在本月宣布获得 300 万人民币天使投资,投资方是杭州天帮。他们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批发购买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优质流量(置顶、加急、优质、认证信息各类可以提升求职者眼球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些流量向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招聘服务。黎阳告诉记者,这笔融资部分用于扩充营销和市场团队,获取更多小微企业客户 。
如果你想招兼职人员或者钟点工的话,怎么办?在服务行业中,高素质劳动者可遇不可求,流动率也居高不下,美国招聘市场新军Workpop希望让寻找、招聘人才的流程得到简化。9月18日钟点工招聘市场Workpop获790万美元A轮融资。
除了招聘网站,国内在线教育网站智课网、极客学院,世界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三巨头之一Udacity也在9月相继获得融资。
极客学院是一个瞄准 IT 从业者继续学习职业技能需求的 IT 职业在线教育平台,其模式和Lynda以及Pluralsight类似,所有课程内容都由自己团队聘用的专业老师来进行研发、拍摄、剪辑以及制作,每天保持着 2 到 4 门的上新频率。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世界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三巨头之一Udacity(另外两个是edX和Coursera)近日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投资方为Drive Capital。这是其在继前两轮6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之后,又一次大笔融资记录。
据了解,作为一个营利性平台,Udacity并未实现盈利,与另外两大MOOC巨头一样,此前Udacity上的所有课程均免费,如果想要获得证书认证则需要收费。不过,Udacity在2013年经历了一次转型,免费课堂的模式将不再运营,开始出售在线培训课程,同时将重心转移到IT科技领域的在线培训上。
而9月,社交媒体管理公司Hootsuite当属是最大的赢家。9月5日,外媒援引知情人的消息报道称,加拿大企业社交媒体账户管理平台Hootsuite Media已经获得由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领投的3500万美元。当时,该公司的估值已经接近8亿美元。而竟然在同一月,即9月26日,Hootsuite CEO莱恩•赫尔莫斯(Ryan Holmes)对媒体表示,该公司又完成最新一轮6000万美元的融资,轮融资令这家具有六年创业史的公司的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
HRtechChina独家整理
资讯
81岁的院士郭重庆,如此纵论互联网的颠覆效应。那些保守的年轻人,你羞愧嘛?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81岁高龄的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在“2014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报告会”做了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演讲。郭院士从传统管理被颠覆的角度切入,直讲到工业互联网的初兴,演讲相当有视野,虽然其间素材似并不新鲜,但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宏观视角。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互联网将重新定义管理
各位早上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管理。
20世纪初泰勒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量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时代。二次大战中,美军的一些量化管理精英,我们现在叫“蓝血十杰”,将运筹学引入后勤军需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次大战以后呢,福特公司将蓝血十杰纳入他们的麾下,并且在工商管理上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效。
管理科学后来相继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理论体系日益完整,使管理科学更科学化,精细化,但是问题数据的匮乏,工具的缺失以及封闭的同行评议,大家对同行评议现在非议很大。
评估体系日益形成一个论文导向的学术价值偏好,沉溺于模型,但又缺乏数据支持,偏离实践、实证和实验,结果缺乏验证,造成工具理性猖獗,老是用工具理性猖獗,说得太重了一点,价值理性迷失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这个是不是说得过头一点。
所以管理科学界陷入两难的选择,到底是追求学术价值还是满足国家的需求,是学术第一还是学术思想第一?这是最近清华的钱宇提出来的,要么做学术家还是做思想家,趋炎附势,循规蹈矩,还是批判性的思维,学界面临艰难的选择。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是主旋律,新的科技革命正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正颠覆性地冲击着各行各业的生存命脉,产业变革在所难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提到转型是陷阱,还是转机?也说不好。
按照唯物史观,我们说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一个机会。
对管理学界来看,也是历史难得的机遇,大数据是最接近映射真实世界的手段,云计算是社会化配置的计算服务工具,以及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并开启了管理科学研究的新的范式,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最接近现代科学的一次相遇,抓住了,管理科学的研究会涅磐重生,抓不住将会继续沉沦。这个是不是太过头一点?管理学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管理学界是准备好了吗?我最近老是提“你准备好了吗”?
人类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与技术大变革的时代,“近百年世界发生的技术变革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辉煌”。
研究世界经济史的Clark教授说,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聚集的财富和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公元1800年以前的两三千年间世界人均GDP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是600多美金。就是说很有意思的,它是用这个量化的力学的方法研究这个经济发展的规律。100多年的经济变革,超出了很多最有远见的科学家的语言,一些重大的技术的变革正在突破临界点,20世纪才真正出现了技术位置的重大转移,技术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雕虫小技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本世纪初,一年间,纳斯达克指数从5100跌到1100点,市值跌去5万亿美金,近美国当时的GDP的一半,IT业一场浩劫,2003年英特尔的前CEO,就是那个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格鲁夫说,IT业面临着死亡之谷,当时他自己对IT的前景也茫然不知所措,他说了一句史诗般的话:“互联网将重新定义IT”。
他的话说得没有错,互联网的确重新定义IT,一个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开启了IT十年的变革,逆转了IT产业发展的停滞颓势,一切IT的变化,凤凰涅磐的根源,都绕不开互联网的发展,这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的确重新推动了IT发展,互联网服务催生了很新的行业。
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么一个现实,就是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机时代。那么,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前几年人们还在算计着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到普惠的计算时代,不经意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乔布斯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普惠计算的时代,手握着一个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一个所想要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与商业的对接演化成为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方兴未艾,野蛮增长,一个马云十五年间造就一个近2万亿规模的电子商务王国,今天我们的快递就有90亿件,超过美国。
社交网络及微信变成了新媒体,新闻业的围墙正在坍塌,几个年轻人马化腾及ZUCHERBERG改变了十几亿人的社交生态,匪夷所思。维基百科成为了群众自修自编的可信的另类百科全书,原来书也是可以这样编的。面临着IT无与伦比的存储、收缩能力,中小学教育还能照旧教下去吗?我看,可以大大改变知识灌输的方式,“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成为世界上很响的口号,改变传统的教育学模式,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淘知识,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魅力,所以墨客而将实现教育公平的普惠教育理想,互联网金融如比尔盖茨讲的,商业银行像恐龙一样消失,实现金融的普惠脱媒时代,网上七嘴八舌地“合成生物学”开启了新药的开发的一个里程碑,你还在写纸质的信吗?我已经好久不去邮局了。
今后的服务将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将掀开服务业和新的工业革命的大幕。
得益于计算机的强大的存储、收缩和互联能力,人类近年所积累的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几乎就等于人类过去所拥有的数据的总和,并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每两年翻一番,匪夷所思。大数据的特征,大家都说它是海量,是多元的,是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的,实时性,网络结构,精准映射等,加什么赞美词都不为过,简直就像一个记载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再强调这一句话,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面对如此景象,一些学者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人类再认识的宝藏,早在2008年三位学者发表了《大数据计算:商务、科学和社会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就把大数据和革命性突破联系在一起,大数据被认为是继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仿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范式,已经提高到科学范式的高度,将取代还原论及传统的复杂性科学,数据处理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数据决定成败,大数据的热潮就此开场了。
与大数据相伴而生的云计算,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上两大技术突破的一个重大不期交汇:我引的EMC的一句话“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互联网简直是绝配,这三项事情是绝配,云计算加大数据再加互联网,将深深改变世界,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IBM的CEO彭明盛在金融危机之后对奥巴马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互联化、还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优化、决策到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是后来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的出发点起点,所以一切都开始智慧化了。
消费者就像用水电一样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所想要的信息,解决方案,世上任何物体,我老是说,今后世界上任何物体,汽车、各类机械、桥梁、道路都可以互联起来。可感知、可度量、可以通讯,使操控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这个时代的引领性技术,信息技术正在彻头彻尾地变化着,而且是看不见的无止境的变化,其规模之宏大发展之迅速,令人应接不暇。信息革命的影响远超过工业革命,各行各业唯有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而生存,制造业越发显得跟不上潮流。
海尔的张瑞敏,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传统制造业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也逐渐回过神,谁能把用户带入网络时代,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就连那个与互联网无缘的汽车,最后也变成智能汽车,这就是大势所趋,就像佛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所描绘的压路机那样,将碾平一切前进的障碍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谁就是下一个柯达。
作为制造业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上远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我们的拖拉机是把农耕时代的牛换成一个柴油机,仅此而已,一个没有脑的工具,人工智能在几度沉浮后又兴起,人的大脑有30亿个神经元,而连接后有300亿个,按照摩尔定律,2018年芯片即可达到这个水平,届时人工神经网络将超过人脑。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的智能,科学杂志编辑部认为,计算神经科学已经是成熟的领域,按OECD预测,信息分析与模拟仿真技术和人脑工程将是未来最前沿的技术。
前沿是什么?现在看起来就是数据的处理,计算模拟仿真,和人脑工程。无人驾驶的汽车、飞机、无人操作的工程机械,智能电网都已经出现,有人断言,无人驾驶的飞机,无人驾驶的车辆,无人驾驶的潜水艇将决定未来战争的方式,我们不要做落伍者。
在这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中,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哪个行业都会被淘汰,百货公司、书店、纸媒体,邮局甚至大学,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带来这一切,又将带向何处?哪些行业将会获益,中国又可能在哪些领域里获得突破,这是值得未雨绸缪的大事。
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
第二个部分要讲的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制造业对中国的意义非同小可。
制造业,我觉得应该由一种危机意识,加快与互联网的技术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甚至斗胆对机器进行新的定义,机器是一个具有智能化,能自我调整并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可以感知,度量、通讯也可以操控的拓扑结构,今后的机器应该就是这么一个智能化的东西。
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这是必然的。制造业的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必须再定义,新产品、新潮流和新服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再造。
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个特征。愈来愈多的产品的核心价值已经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服务,比如手机,电视,它已经不是本身的制造业的核心,很多制造业被边缘化是源于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或者互联网的服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谷歌和苹果开发的电视、汽车和传统的制造商不一样,我老是产生一个想法,谁将主宰制造业的发展。今后的汽车是由汽车厂商主宰还是互联网主宰。
的确是新的问题。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是百年从事影象产品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被一个只有13个年轻人的同样是从事图象储存的IT公司,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给人发出的信号是传统制造商适应不了信息化和服务化的潮流。我调出那13个小伙子的图象,都是清一色的格子衫,都是30岁左右的。
那么技术的核心主导产品的模式已经过时了,不知道这么说合适不合适,英特尔INSIDE似乎不重要,系统决定成败,整合者得天下。我老是宣传,现在谁有本事整合,整合者得天下。核心技术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似乎给我们一向迷信核心技术的中国人一个机会。我老是说,4G手机有核心技术,假如你今天有一个好的介质,你可以造一个新的核心的网,你是一个整合者。把自己的手脚和思想释放出来。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三点。
第一点,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互联网背景下,一定要记得,价值创造是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大家老在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什么?雷军说,是关注,是快。
这不是他没有真正的自己的互联网思维,我认为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开源,开放,共享。这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理解,一定要领会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精神,互联网的特征,网络化的生态存在。
第二点,网络化的生态存在,是这么三个存在。一是纵向供应链整合,到横向价值链整合。现在演化到网络生态链整合。竞争合作、协同共生。
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还处在纵向供应链整合阶段。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现在领先的这种发展模式来讲,恐怕还很早,恐怕还处在原始的状态。
第三个实时化市场洞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我讲用这三条衡量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是否存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处在找不到感觉的状态,海尔去年减少1万6千人,今年减1万人还是找不到感觉。
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就是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结构和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的,要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我觉得就是这么几条: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
你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在你的围墙之外寻求,社会化、国际化的寻求配置,一定是一个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不是你自己单独创造价值。这是最根本的思想。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封闭性到开放性。制造商,供应商及生产型服务商,客户是在一个平台上,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外部的生态创新系统。现在今天的产品叫小米,或者苹果,谷歌这些,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生态的链的这么一个存在中。第三个就是单干型到整合型,从传统企业向轻公司的转变,不要什么都做。做你最擅长的那一块。
那么互联网企业加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范式,那么这个就是,IT与制造业的混血儿,那么技术创新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业进入泛制造业时代。
要提到,制造业必须要摒弃以生产者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结。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这是适应今天的互联网文化。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品生产与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与公众参与化,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制造业应该摒弃闭门造车的传统,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处于围墙内闭门造车。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我老是强调这个,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打破围墙思维,寻求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整合是当务之急。
3D打印的热潮,其意义不在3D打印技术本身,我十几年前就花60万购置了一台RP、LOM模型,至今我也没有产生兴奋感,到现在为止,我并不对3D打印感觉到怎么样,3D打印的意义在于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产品制造和社会广泛公众参与,它可能开了一个头。
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参与了这个生产的过程。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抓手可能是工业互联网
第三部分我要讲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抓手可能是工业互联网。
现在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找不到这个感觉了。是那么我就觉得这个产业升级的话,我就觉得抓手很可能是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就是工业互联网。
网络时代在消费领域互联网已经风起云涌,天翻地覆,消费者为王,在线分享,体验狂欢。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虚拟图书馆,学校、商店、媒体、影院和社区,但是人类尚处于消费互联网的适应期,一个更大的发展还在后面,不知道哪儿是头,现在看不清哪儿是头。相比之下,工业领域依然死气沉沉,是制造者本身处于一个封闭的网络环境。
工业互联网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广泛在的制造信息与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将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联合起来,将为制造者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信息和解决方案。
我觉得这一段的表述,就是工业互联网的表述。是取决着我们对传感器,小型传感器技术突破的基础,有可能造成一个人和人,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一种新的联系。
那么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和美国IT业的精神领袖《连线》主编安德森似乎已经预感觉到了什么,伊梅尔特说:这可能是下一个生产力革命的焦点,工业互联网放大了云的作用,将带有内置传感器和软件的机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生产者和客户能从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意义。这是他们俩的预感。
德国人将其称为工业4.0。习近平到德国去以后,看到4.0,就提4.0,所以这个4.0比工业互联网提法要热。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融合将导致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工业4.0,我自己认为,太过技术的描绘,更像一个升级版的带通讯功能的自动化工厂,或升级版的CIMS,而自动化工厂和CIMS事实上并为未取得人们的共识。中国的制造业愿景到底是什么?是工业4.0,这个自动化的工厂还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互联网的特征,我自己认为,互联网的特征应该是开放,公正,参与。
过去我们说外包,现在是众包,或者众筹,共创,普惠,脱媒,平台型整合,甚至加一个平等。这个就是互联网的一种特征,互联网是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结果,工业4.0更多的是带有德国政府,或者企业界,不是一个且技术界的愿景,我觉得真正的互联网发展的过程,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一种自发秩序,不是人设计的结果。
但至今中国工业界尚未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化的资源,仍处于启蒙状态。
中国的消费者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是复制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背靠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网络规模而获得成功,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完全可以跨越美国而抢先一步。因为我们有偌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今天我们制造业的绝对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的大国。
今天讲,互联网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依靠社会力量创造了绝好的平台和机遇,我再加一个,社会公众的参与,就是依靠社会力量,来提升制造业的这个层级,这个时间和空间也恰到好处,过去没有这个机遇。
今天来讲,工业互联网能够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能级,是时间和空间恰到好处,小米手机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当下我们缺乏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样的年轻的创业创新型号领袖型人物,我们再次呼吁谁来承接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历史的担当。
我们中国也有可能承担这么一个历史机遇,谁也没想到15年前的马云今天也有可能会承担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担当。技术创新关键成败关键在于商业化、靠价值驱动,中国制造业的涅磐新生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的参与。最后云计算替代了网格计算,就是智能化的导向。
考虑到科技资源的配置已经全球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且同时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很难在一个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上都占优势,逼得它只得守住增值最大的一块,能够孤立地开发产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常态。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对新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不论其通过国内、还是来自国外,且未必都要成为创新的源头。特别是这个创新,有一定的文化的背景,中国还缺乏创新文化的背景,知识及技术外延性范畴扩大,而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创新的外部优越性得以显现,从内生、封闭的自主创新到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再到无边界、平台型的开放式创新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规律。因此开放型的创新将是一个主要选择。
整合者得天下,单打独斗式的创新不符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当今国家间、企业间应保持一种竞合关系(CHARLES M.VEST MIT原校长,美国工程院原校长说),有意思的是他用中国古代阴阳对立统一的太极图来表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观点。太极图这种观念是符合潮流的,竞争合作是相互共生的。
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创新才有国际合作的基础,有国际合作才能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应该警惕民族主义的泛化。“从15世纪开始,中国选择了内向,实施海禁,离开世界,衰落从此开始,过去的20年,中国选择了开放,中国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这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说的话。
有人担心美国的制造业能不能回到美国去,美国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及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都对此做了乐观的预测,甚至有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把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产业转型和国际分工。这里面我们说,萨缪尔森说美国“无就业复苏”的受害者及占领华尔街的急先锋们都是国际分工的受害者。赫伯特·斯宾塞说,过去20年美国的贸易部门没有创造任何新增岗位,产业外迁摧垮了美国经济,其实他们在和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掐架,经济学家有时是很偏执的。我们管理学家稍微好一点。
美国部分制造业回流是有可能的,原因是:
1、美国廉价的能源,页岩气的成功开发。
2、弱势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必然下场。作为国际货币,不看大周期它肯定是弱势的。
3、制造业薪酬的低迷。
但制造业价值链的解构、产业转移,这是由不得人的经济发展规律,历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移都没有回流过,如19世纪从英国到美国产业转移也没有回流过,凭什么这次就能回流。
回顾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受到日本的挑战,当时钢铁、汽车、家电、存储芯片、江河日下,当时我记得美国人耿耿于怀,发誓要“夺回失去的优势”,这种思潮是以麻省理工为首,出版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美国制造》,结论是:“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好,生活才能好。”
20年以后,美国工程院长VEST发问: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只有生产好,才能生活好,他也没有正面回答,但答案会非常另类:没有生产,日子过得不也很好?
20年过去了,美国夺回了失去的优势吗?没有。
美国当时另一种思潮的代表就是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大挑战”课题组,提出“面对外国竞争”的对策。
技术只要不是独占的,成本竞争就是永恒的,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一定是劳动力成本的洼地。
美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秩序已经被改变,每年工科毕业生只占4.5%,每年不足7万人,入学只有10万人,美国学生不愿意去。中国大约是120万人,奥巴马希望乔布斯把生产线搬回来,乔布斯回应:“回不来了”,除非您能满足3万个合格的工程师。今年在美国找3万个合格的工程师是很难的。1970年密歇根州三大汽车商从事汽车业人数超过43万人,现在不到10万人,历史能倒流吗?
这里我引用了一个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的一张表,这张表蛮有意思的,它就是说,把各个国家的制造业小时成本及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弄出来。
这个表蛮有意思的,他这个最左边是中国,“中国制造”小时成本大概3块美金,制造业的比率大概占GDP的30%以上,32.33%,美国是这个圈子里面,他是小时成本是33块美金,是我们的11倍,他占GDP的比重的11%到12%。
所以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中国人工成本只占苹果手机499美元售价中的8美元,只占1.6%,“中国制造”小时费用为3美元/时,即发生了8/3=2.7工时,美国制造业小时费为33美元/时,如果苹果手机组装工序搬回美国,将发生2.7×33=88美元,占销售价的17.6%,苹果能搬回美国吗?
别人老是跟我争,美国是制造业大国,实际上不是搞制造业的。那个苹果5、苹果6,这么小的体积上,机器人怎么下手?郭台铭为了苹果6的生产,新增了10万人的工人去组装这个生产线。因此,这个有一些工序不可能是由机器人去代替这个工序,因此来讲,假如说你把富士康这些工序搬到美国去,不是8块美金,可能要88块美金。
我们不能只是追随战略,NSF课题组高明在战略性的另辟蹊径:发展信息技术,美国人成功了。
这也验证了一个规律,唯有颠覆者而不是跟随者后来居上,现实的案例是革英特尔命的为什么是ARM而不是AMD,这正如人们所说的,这的确是一个创新的魔咒,唯有变革性的创新才是赢家。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是否已近尾声,制造业还有上升空间吗?
现在大家都在问这个问题,大家都在研究,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到了什么状态,到现在为止,没有尾声。
中国的工业化处在什么阶段?有人说中期,有人说中后期,我曾经做过这个研究,按照国际上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的实验研究,根据三项指标,人均GDP,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即服务经济的到来,中国官员、学界和企业界似乎没有什么准备。制造业是人类登峰造极的工业化的核心,它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存条件,但是它又带来一个失衡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特别是今天,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且人均一次能源消耗及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时,这是非常快的。工程院有一个院长,他在说我们研究我们一次能源消耗,当时人均一个标准煤,没有想到今天我们到这个水平,所以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间的冲突是一个长期的现实存在,找到一个平衡定是当前的正确选择。
中国制造业必须从产能规模扩张的发展思路中反思,中国的制造业的辉煌还能持续多久,下一步如何走?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中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长驱直入的全球市场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增长的动力在哪儿?
这是大家都普遍关心的问题。
最近习近平主席讲,中国正处于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的交汇点上,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这里我引用波兰经济学家弗·布鲁斯的话,在改革初期的时候,我们也很迷茫,我们就像曾经的走在我们先一步的东欧的国家去问路,我觉得布鲁斯,他说的这个话给我启示很大:“伟大的创新的根源从来不只是技术本身,而常在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它们需要更多的看待问题的新方法”。
我们中国的改革就取决于邓小平那几个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在今天的条件下,我觉得我们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方法是什么?体制的包容性,教育的去行政化,创新的开放性。
谢谢大家。
来源:虎嗅网
资讯
经济学人为你讲解:反对大数据
“一派胡言”,剑桥教授说到。“自以为是”,哈佛研究员写道。“大数据就是胡扯”,帮助奥巴马重新竞选的精算师如是说。几年前几乎没人听说过“大数据”,而今天想不碰到这个词dou nan,结果计算机专家们热衷于声讨它。《连线》、《时代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和其他出版物迫不及待地在其终结前翩翩起舞。《金融时报》问,“大数据:我们在犯一个大错误吗?” 《纽约时报》说,“八个(不,九个!)大数据的问题”。反对大数据的声浪该如何解释?
大数据的概念是,社会可以用大量的数据来做一些只有少量数据时做不了的事情。十年前这个词最初应用于天体物理学、基因组学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及机器学习系统(比如用于语音识别和翻译)等依赖大量数据来工作的领域。现在它指从零售到人力资源等新领域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应用。反对大数据始于3月中旬(2014年3月—译者注),哈佛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大卫·拉泽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一观点。文中说,大数据的经典案例—Google流感趋势(2009年的项目,只用搜索数量确定流感爆发),与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数据比,它高估了四年来的病例数量。这导致了对大数据概念更广泛的攻击。
批评集中于三个方面,不是大数据本身固有,而是在数据分析中很常见的问题,它们有一些价值。第一,不能忽视从数据中获得的偏见,事实如此,不容否认。第二,一些大数据的拥护者声称理论(比如,世界运行的通用模型)过时了。实际上,即使处理大数据集,仍然需要学科领域知识。第三,有了更多数据之后,那些似是而非的相互关系(从数据统计上看这些关联性很强健,但只是偶然发生)带来的风险提高了。尽管有新的统计技术来识别和排除似是而非的相互关系,比如对数据子集进行很多测试,但这永远是个问题。
换句话说,这些唱反调的案例有其价值,但这些批评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分析就一无是处了。就算是抨击大数据说它“自以为是”的哈佛研究员在《科学》杂志上也承认,把Google流感趋势分析和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结合起来提升了总体预测准确度,这表明大数据实际上可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在4月17日公众科学库《计算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可以通过维基百科与流感相关文章的访问量估计出流感的流行程度。f d大数据的背后是典型的炒作周期,一项技术的早期拥护者说些华而不实的大话,当这些承诺没有兑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放箭,但那项技术最终会改变世界,虽然不一定是以专家们希望的方式实现的。在此之前这已经发生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和电报上。现在不过是轮到大数据来面对那些发牢骚的人了。
译者:cyal8er 原作者:The Economist 来源:译言网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